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
面對人類世時代,藝術能做什麼?又做了什麼?
生態紊亂正在加劇,並且嚴重威脅包括人類在內的物種生存。許多藝術創作者意識到「綠色」回應的緊迫性,因而投入(社會)參與、創立生態本質的表達新規範。
面對人類世時代,藝術能做什麼?又做了什麼?
生態紊亂正在加劇,並且嚴重威脅包括人類在內的物種生存。許多藝術創作者意識到「綠色」回應的緊迫性,因而投入(社會)參與、創立生態本質的表達新規範。
從探源到擴張,從東方美學思維到全球化科技藝術介入,
關於水墨的九個叩問──
全書貫穿古今,從美學史角度細膩分析東西方藝術史與美學,提出中國山水畫發展之獨特見解,並且重新思考「水墨」在當代的意義。
時代與繪畫的糾結!
「祖國愛」v.s《慶祝日》
「普羅思潮」v.s《我的家庭》
「皇民化」v.s《二重橋》
陳澄波畫作背後因時代而被遺忘的故事,本書將提供一把重啟之鑰!
歐洲/美洲/亞洲
超過100個藝術展覽案例
全面了解當代藝術生產線的生成與脈絡
這是一本有關當代藝術生產的生態動畫書,也是藝術社會學與人類社會學的移動式視覺對話。
打開藝術書寫世界
管窺與丈量藝評的跨際語言、生產文化與其傳播社會
本書是作者以「元藝評」(Meta-art criticism) 的概念,視「藝評研究」為藝評的本體,叩問何謂藝評與其範疇,期能從藝評語言的生產過程及其生態,管窺與丈量藝評語境、美學生產,進而勾勒出藝術社會中的語言與文化機制。
本書書名挪引亞里斯多德的《詩學》(Poetics),乃是強調策展之實踐創造性,如同詩學作為一種「從無到有」的「生成」。書寫原則上建立在作者對於大量國際雙年展的觀察,其中也包括作者所協同策展的台北雙年展。因此書中除了有許多相關理論收集整理之外,還包括很多的策展案例摘要,無疑是一本台灣近年來討論策展的重要著作。
本書收錄了身兼藝評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的皮力自1995到2016年間的25篇評論文章。皮力以諸多當代藝術作品案例與藝術/文化圈現象為討論切入點,希冀在藝術創作及評論實踐與這些課題的相互辯證與對話之下,可以讓讀者對於當代藝術創作與評論有一清晰而整體的理解。
藝評-
作為啟蒙精神的延續
作為辯證文學的展演
作為美學定義的伸張
作為跨語際的實踐
作為歷史意識的表態
作為藝術理論的聲言
作為思想與行動的聯結
作為前衛的守護角色
作為文化發展的經驗參照
作為新感知世界的陳述
從波洛克談起,皮力展開了一場1950-1970年代藝術理論的梳理和研究。
並由現代主義藝術的兩個傳統-形式主義和前衛精神折射出在當代情境中對於媒介、觀念、社會意識、藝術體制等方面問題的思考。
由藝術家策劃、群眾來協作
人類對社會系統、存在境遇的另類對峙
一條必須深刻檢視的特殊取徑
參與式藝術對參與者以及觀看者傳達在日常生活裡被壓抑的種種弔詭,
並誘發出變態的、讓人不安的、愉悅的經驗,
讓我們得以重新想像世界以及我們的各種關係。
它既是世界裡的一個事件,同時也脫離世界。
藝術,不再只是一幅畫或一件雕塑,而是一種觀念的釋放,是對哲學、政治、人性、物質文明等發展,給予回應的種種形式和態度。乘著飛翔工學中看不見的懸空力量,穿梭於觀念、藝術、歷史之中,以尋找觀念藝術與藝術觀念間有跡可尋的思想美學蹤跡。
本書針對二二八紀念美展提出三個問題。
是不是如1990年代中期以後經常被提出的說法,認為這是一個已經過去的「事件」,台灣人要往前看,繼續走下去?
「女性」和「女性身體」如何以及為什麼被納入這個敘述,以致再度被遺忘?
二二八這樣的歷史事件的力量,會對文化帶來什麼負面影響?美學實踐如何對見證和轉化的過程提出貢獻?
本書多書寫於風城芝加哥、香港沙田火炭、高雄林泉街,故以「風火林泉」一種活動中的自然狀態,作為書寫時空與看待亞洲藝術的意象,比喻亞洲當代藝術不可名狀的時空穿梭與人文流動之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