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180 NT$162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99期_12月號
EDITORIAL
24 作為一種「開放系統」的藝術|嚴瀟瀟
COLUMN
26 藝術行政就是漫畫責任編輯|耿一偉
28 為「臺語文化創意園區」按讚!|洪三雄
30 因為常玉 我的收藏與閱讀|姚謙
32 烙印百年悲喜榮光 故宮在臺,徹底落地生根|簡秀枝
MISSING PIECES
34 田島正友 芳蘭之丘的藝術火苗|王德合
ARTIST
36 凝望遠方最終抵達的是內心 關美館展出日本當代雕塑巨匠 「舟越桂」」|陳思宇
38 歲月.巴黎 陳景容的孤寂不朽與藝術遷徙|陳賦
COVER STORY
46 宮島達男的數字之海:光、時空與眾生之共創|嚴瀟瀟
FEATURE
48 破格出版:穿梭內容星叢,當代出版的精神接力|陳思宇
50 在紙上重構消逝的時空檔案:專訪《藍圖輯》主編李佳霖、藝術家謝 佑承|陳思宇
54 當影像成為被閱讀的事,一座公共圖書室、攝影與出版
Lightbox創辦人曹良賓與攝影師蔡定邦的一場訪談|章郡榕
購買電子雜誌:HYREAD、博客來
2025典藏藝術季 11.30前《古美術》、《今藝術&投資》9折
10 件庫存
本期主題:當代出版的精神接力
——
身為一名時常泡在各種內容裡的雜誌社編輯,在今年初看了日本動畫《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對裡面知識的傳遞精神非常著迷。《地》的故事背景是15世紀的歐洲,當時普遍的宇宙觀是天動說,甚至成為了宗教的教義,質疑的人會被視為異端處以死刑。求知的行為成為一場極致的賭博,與此同時卻有一小群人開始發現「地動說」,不過天文的觀測並非人類生命尺度所能比擬,一代一代的人憑著對知識的信仰,跨越時空接力,直到印刷術與活字印刷的出現,透過「出版」才促成了知識革新與社會改革。
時至今日,出版的形式早已非常多元,不過我好奇,在眾多技術與社會環境都相對支援的現在,當代出版的多元樣貌如何現身,知識是否找到了新形態的傳遞模式。本專題便是以此為出發,對現階段的出版樣態進行考察,並期待凝聚出當代出版的精神意義。(企畫/陳思宇)
《今藝術&投資》399期(2025年12月號)目錄
104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4 作為一種「開放系統」的藝術∣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6 藝術行政就是漫畫責任編輯∣耿一偉
28 為「臺語文化創意園區」按讚∣洪三雄
30 因為常玉 我的收藏與閱讀∣姚謙
32 烙印百年悲喜榮光 故宮在臺,徹底落地生根∣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4 高雄高等女學校的圖畫科女教師──小笠原ミツヱ∣陳坤毅
◎ ARTIST 藝術家
36 凝望遠方最終抵達的是內心 關美館展出日本當代雕塑巨匠「舟越桂」∣陳思宇
38 歲月.巴黎 陳景容的孤寂不朽與藝術遷徙∣陳賦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42 宮島達男的數字之海:光、時空與眾生之共創∣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48 破格出版:穿梭內容星叢,當代出版的精神接力∣陳思宇
50 在紙上重構消逝的時空檔案:專訪《藍圖輯》主編李佳霖、藝術家謝佑承∣陳思宇
54 當影像成為被閱讀的事,一座公共圖書室、攝影與出版 Lightbox創辦人曹良賓與攝影師蔡定邦的一場訪談∣章郡榕
58 在節慶與日常之間累積能量:獨書祭、草率季與宜東文化輪番擘劃的文化想像∣沐羽
62 一個人看書是幻想,一群人作書是革命 吳虹霏與張紋瑄的出版實踐∣謝佩君
66 小誌邊度 關於亞洲藝術文獻庫小誌收藏與「香港的」獨立出版∣汪怡君
70 數位時代的出版再想 從國際案例揭示「小誌精神」的戰略裝置∣陳思宇、李京樺、陳文苑、劉依盈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6 破浪之際的繁花:在布達佩斯看見臺灣當代藝術的生存樣態∣朱貽安
80 生態作為終南捷徑:2025上海雙年展∣陳璽安
84 三位鮮為人知但值得高度關注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86 嘉美館「相逢在庭前」 張李德和的身分、才學與當代回聲∣朱佑霖
88 從人文主義到演算法:馮.沃爾夫的虔心挪用與不思議之美∣陳賦
◎ FORUM 藝術論壇
92 在公園、美術館與圖書館之間,城市的文化想像已悄然成形 「交會之所──打造共融的文化場域」國際論壇側記∣章郡榕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98 在審慎預期中看見韌性 2025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後回顧∣朱貽安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2 向光-關於葉怡暄繪畫裡的「日記性」與「任意性」 在不和諧音律中書寫,葉怡暄的繪畫日誌∣胡鐘尹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12.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04P
破格出版
穿梭內容星叢,當代出版的精神接力
BREAKING THE PUBLISHING MOLD
Navigating the Constellation of Content,
Contemporary Publishing's Spiritual Relay
身為一名時常泡在各種內容裡的雜誌社編輯,在今年初看了日本動畫《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對裡面知識的傳遞精神非常著迷。《地》的故事背景是15世紀的歐洲,當時普遍的宇宙觀是天動說,甚至成為了宗教的教義,質疑的人會被視為異端處以死刑。求知的行為成為一場極致的賭博,與此同時卻有一小群人開始發現「地動說」,不過天文的觀測並非人類生命尺度所能比擬,一代一代的人憑著對知識的信仰,跨越時空接力,直到印刷術與活字印刷的出現,透過「出版」才促成了知識革新與社會改革。
時至今日,出版的形式早已非常多元,不過我好奇,在眾多技術與社會環境都相對支援的現在,當代出版的多元樣貌如何現身,知識是否找到了新型態的傳遞模式。本專題便是以此為出發,對現階段的出版樣態進行考察,並期待凝聚出當代出版的精神意義。
首先我將眼光望向藝術作品如何出版,透過與《藍圖輯》主編李佳霖和藝術家謝佑承的對談,探討編輯與創作者如何協作,讓現地裝置的檔案得以在紙上重構,並同時保留藝術家的創作靈光。在討論紙本出版物的同時,另一層面我們也面對影像的傳遞與生產皆已過剩的數位時代,我們邀請章郡榕記錄Lightbox攝影圖書室創辦人曹良賓,與近期出版攝影書《本是同根生》的Z世代攝影師蔡定邦的對談,重新思考攝影空間經營與出版,如何賦予影像在這個時代的重量。
如果說出版是為了傳遞內容,近年出現的多種獨具特色的出版平台,如草率季、獨書祭、與操刀多場文化盛會的宜東文化,彷彿創造了讀者與內容連結的新橋樑,我們也透過作家沐羽的眼光,來觀察嘉年華式的出版平台如何再次匯聚創作精神,其有效性又何在?除此之外,謝佩君也從藝術家張紋瑄與吳虹霏的實踐,探討她們怎麼將出版擴延成共享的群體行動,並將被動的閱讀轉為主動的事件製造。
最後,專題也展開與機構、國際的對話,透過汪怡君對香港與臺灣 AAA(亞洲藝術文獻庫)小誌檔案化的觀察,釐清這些「異端」文獻在機構典藏中的位置與意義;最後在李京樺、陳文苑、劉依盈的書寫中,以印尼藝術團體ruangrupa、北方广场、飛地書店、英國The White Pube的實踐,看到快速、低成本、具反建制精神的載體「小誌」(Zine),如何成為集體發聲、對抗審查和建立社群的關鍵工具,數位平台又怎麼作為另類藝術評論的發生地。
企畫/陳思宇,插圖/柳廣成
《今藝術&投資》399期(2025年12月號)目錄
104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4 作為一種「開放系統」的藝術∣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6 藝術行政就是漫畫責任編輯∣耿一偉
28 為「臺語文化創意園區」按讚∣洪三雄
30 因為常玉 我的收藏與閱讀∣姚謙
32 烙印百年悲喜榮光 故宮在臺,徹底落地生根∣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4 高雄高等女學校的圖畫科女教師──小笠原ミツヱ∣陳坤毅
◎ ARTIST 藝術家
36 凝望遠方最終抵達的是內心 關美館展出日本當代雕塑巨匠「舟越桂」∣陳思宇
38 歲月.巴黎 陳景容的孤寂不朽與藝術遷徙∣陳賦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42 宮島達男的數字之海:光、時空與眾生之共創∣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48 破格出版:穿梭內容星叢,當代出版的精神接力∣陳思宇
50 在紙上重構消逝的時空檔案:專訪《藍圖輯》主編李佳霖、藝術家謝佑承∣陳思宇
54 當影像成為被閱讀的事,一座公共圖書室、攝影與出版 Lightbox創辦人曹良賓與攝影師蔡定邦的一場訪談∣章郡榕
58 在節慶與日常之間累積能量:獨書祭、草率季與宜東文化輪番擘劃的文化想像∣沐羽
62 一個人看書是幻想,一群人作書是革命 吳虹霏與張紋瑄的出版實踐∣謝佩君
66 小誌邊度 關於亞洲藝術文獻庫小誌收藏與「香港的」獨立出版∣汪怡君
70 數位時代的出版再想 從國際案例揭示「小誌精神」的戰略裝置∣陳思宇、李京樺、陳文苑、劉依盈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6 破浪之際的繁花:在布達佩斯看見臺灣當代藝術的生存樣態∣朱貽安
80 生態作為終南捷徑:2025上海雙年展∣陳璽安
84 三位鮮為人知但值得高度關注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86 嘉美館「相逢在庭前」 張李德和的身分、才學與當代回聲∣朱佑霖
88 從人文主義到演算法:馮.沃爾夫的虔心挪用與不思議之美∣陳賦
◎ FORUM 藝術論壇
92 在公園、美術館與圖書館之間,城市的文化想像已悄然成形 「交會之所──打造共融的文化場域」國際論壇側記∣章郡榕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98 在審慎預期中看見韌性 2025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後回顧∣朱貽安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2 向光-關於葉怡暄繪畫裡的「日記性」與「任意性」 在不和諧音律中書寫,葉怡暄的繪畫日誌∣胡鐘尹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12.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04P
破格出版
穿梭內容星叢,當代出版的精神接力
BREAKING THE PUBLISHING MOLD
Navigating the Constellation of Content,
Contemporary Publishing's Spiritual Relay
身為一名時常泡在各種內容裡的雜誌社編輯,在今年初看了日本動畫《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對裡面知識的傳遞精神非常著迷。《地》的故事背景是15世紀的歐洲,當時普遍的宇宙觀是天動說,甚至成為了宗教的教義,質疑的人會被視為異端處以死刑。求知的行為成為一場極致的賭博,與此同時卻有一小群人開始發現「地動說」,不過天文的觀測並非人類生命尺度所能比擬,一代一代的人憑著對知識的信仰,跨越時空接力,直到印刷術與活字印刷的出現,透過「出版」才促成了知識革新與社會改革。
時至今日,出版的形式早已非常多元,不過我好奇,在眾多技術與社會環境都相對支援的現在,當代出版的多元樣貌如何現身,知識是否找到了新型態的傳遞模式。本專題便是以此為出發,對現階段的出版樣態進行考察,並期待凝聚出當代出版的精神意義。
首先我將眼光望向藝術作品如何出版,透過與《藍圖輯》主編李佳霖和藝術家謝佑承的對談,探討編輯與創作者如何協作,讓現地裝置的檔案得以在紙上重構,並同時保留藝術家的創作靈光。在討論紙本出版物的同時,另一層面我們也面對影像的傳遞與生產皆已過剩的數位時代,我們邀請章郡榕記錄Lightbox攝影圖書室創辦人曹良賓,與近期出版攝影書《本是同根生》的Z世代攝影師蔡定邦的對談,重新思考攝影空間經營與出版,如何賦予影像在這個時代的重量。
如果說出版是為了傳遞內容,近年出現的多種獨具特色的出版平台,如草率季、獨書祭、與操刀多場文化盛會的宜東文化,彷彿創造了讀者與內容連結的新橋樑,我們也透過作家沐羽的眼光,來觀察嘉年華式的出版平台如何再次匯聚創作精神,其有效性又何在?除此之外,謝佩君也從藝術家張紋瑄與吳虹霏的實踐,探討她們怎麼將出版擴延成共享的群體行動,並將被動的閱讀轉為主動的事件製造。
最後,專題也展開與機構、國際的對話,透過汪怡君對香港與臺灣 AAA(亞洲藝術文獻庫)小誌檔案化的觀察,釐清這些「異端」文獻在機構典藏中的位置與意義;最後在李京樺、陳文苑、劉依盈的書寫中,以印尼藝術團體ruangrupa、北方广场、飛地書店、英國The White Pube的實踐,看到快速、低成本、具反建制精神的載體「小誌」(Zine),如何成為集體發聲、對抗審查和建立社群的關鍵工具,數位平台又怎麼作為另類藝術評論的發生地。
企畫/陳思宇,插圖/柳廣成
《今藝術&投資》399期(2025年12月號)目錄
104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4 作為一種「開放系統」的藝術∣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6 藝術行政就是漫畫責任編輯∣耿一偉
28 為「臺語文化創意園區」按讚∣洪三雄
30 因為常玉 我的收藏與閱讀∣姚謙
32 烙印百年悲喜榮光 故宮在臺,徹底落地生根∣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4 高雄高等女學校的圖畫科女教師──小笠原ミツヱ∣陳坤毅
◎ ARTIST 藝術家
36 凝望遠方最終抵達的是內心 關美館展出日本當代雕塑巨匠「舟越桂」∣陳思宇
38 歲月.巴黎 陳景容的孤寂不朽與藝術遷徙∣陳賦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42 宮島達男的數字之海:光、時空與眾生之共創∣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48 破格出版:穿梭內容星叢,當代出版的精神接力∣陳思宇
50 在紙上重構消逝的時空檔案:專訪《藍圖輯》主編李佳霖、藝術家謝佑承∣陳思宇
54 當影像成為被閱讀的事,一座公共圖書室、攝影與出版 Lightbox創辦人曹良賓與攝影師蔡定邦的一場訪談∣章郡榕
58 在節慶與日常之間累積能量:獨書祭、草率季與宜東文化輪番擘劃的文化想像∣沐羽
62 一個人看書是幻想,一群人作書是革命 吳虹霏與張紋瑄的出版實踐∣謝佩君
66 小誌邊度 關於亞洲藝術文獻庫小誌收藏與「香港的」獨立出版∣汪怡君
70 數位時代的出版再想 從國際案例揭示「小誌精神」的戰略裝置∣陳思宇、李京樺、陳文苑、劉依盈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6 破浪之際的繁花:在布達佩斯看見臺灣當代藝術的生存樣態∣朱貽安
80 生態作為終南捷徑:2025上海雙年展∣陳璽安
84 三位鮮為人知但值得高度關注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86 嘉美館「相逢在庭前」 張李德和的身分、才學與當代回聲∣朱佑霖
88 從人文主義到演算法:馮.沃爾夫的虔心挪用與不思議之美∣陳賦
◎ FORUM 藝術論壇
92 在公園、美術館與圖書館之間,城市的文化想像已悄然成形 「交會之所──打造共融的文化場域」國際論壇側記∣章郡榕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98 在審慎預期中看見韌性 2025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後回顧∣朱貽安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2 向光-關於葉怡暄繪畫裡的「日記性」與「任意性」 在不和諧音律中書寫,葉怡暄的繪畫日誌∣胡鐘尹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12.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04P
破格出版
穿梭內容星叢,當代出版的精神接力
BREAKING THE PUBLISHING MOLD
Navigating the Constellation of Content,
Contemporary Publishing's Spiritual Relay
身為一名時常泡在各種內容裡的雜誌社編輯,在今年初看了日本動畫《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對裡面知識的傳遞精神非常著迷。《地》的故事背景是15世紀的歐洲,當時普遍的宇宙觀是天動說,甚至成為了宗教的教義,質疑的人會被視為異端處以死刑。求知的行為成為一場極致的賭博,與此同時卻有一小群人開始發現「地動說」,不過天文的觀測並非人類生命尺度所能比擬,一代一代的人憑著對知識的信仰,跨越時空接力,直到印刷術與活字印刷的出現,透過「出版」才促成了知識革新與社會改革。
時至今日,出版的形式早已非常多元,不過我好奇,在眾多技術與社會環境都相對支援的現在,當代出版的多元樣貌如何現身,知識是否找到了新型態的傳遞模式。本專題便是以此為出發,對現階段的出版樣態進行考察,並期待凝聚出當代出版的精神意義。
首先我將眼光望向藝術作品如何出版,透過與《藍圖輯》主編李佳霖和藝術家謝佑承的對談,探討編輯與創作者如何協作,讓現地裝置的檔案得以在紙上重構,並同時保留藝術家的創作靈光。在討論紙本出版物的同時,另一層面我們也面對影像的傳遞與生產皆已過剩的數位時代,我們邀請章郡榕記錄Lightbox攝影圖書室創辦人曹良賓,與近期出版攝影書《本是同根生》的Z世代攝影師蔡定邦的對談,重新思考攝影空間經營與出版,如何賦予影像在這個時代的重量。
如果說出版是為了傳遞內容,近年出現的多種獨具特色的出版平台,如草率季、獨書祭、與操刀多場文化盛會的宜東文化,彷彿創造了讀者與內容連結的新橋樑,我們也透過作家沐羽的眼光,來觀察嘉年華式的出版平台如何再次匯聚創作精神,其有效性又何在?除此之外,謝佩君也從藝術家張紋瑄與吳虹霏的實踐,探討她們怎麼將出版擴延成共享的群體行動,並將被動的閱讀轉為主動的事件製造。
最後,專題也展開與機構、國際的對話,透過汪怡君對香港與臺灣 AAA(亞洲藝術文獻庫)小誌檔案化的觀察,釐清這些「異端」文獻在機構典藏中的位置與意義;最後在李京樺、陳文苑、劉依盈的書寫中,以印尼藝術團體ruangrupa、北方广场、飛地書店、英國The White Pube的實踐,看到快速、低成本、具反建制精神的載體「小誌」(Zine),如何成為集體發聲、對抗審查和建立社群的關鍵工具,數位平台又怎麼作為另類藝術評論的發生地。
企畫/陳思宇,插圖/柳廣成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