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780 NT$585
渡.橋:廖偉立建築師作品集
橋不只是橋,是建築、景觀、雕刻、裝置……也可能是任何事物
6組橋樑 × 6首建築手寫詩 × 原初設計Sketch
彰化王功橋✦板橋遊龍✦女兒橋✦天空之橋
湖山水庫遺址中心✦故宮南院覽月橋
廖偉立建築師最新作品集收錄其最具代表性的橋樑設計記錄了他的創作歷程,也具體呈現他長久以來對「日常地方感」與「永恆精神性」的思考與追求。
2025典藏藝術季 11.30前,全館圖書79折2本以上75折
20 件庫存
橋不只是橋,是建築、景觀、雕刻、裝置……也可能是任何事物
6組橋樑 × 6首建築手寫詩 × 原初設計Sketch
彰化王功橋✦板橋遊龍✦女兒橋✦天空之橋
湖山水庫遺址中心✦故宮南院覽月橋
像是廣袤大地上的雕刻、霍爾的城堡……
也似大白鷺展翅高飛的姿態,或是撐飽的巨蟒…….
在廖偉立的建築世界裡,橋不只是橋,橋是連結此到彼的媒介,是時間與空間的交匯點,更是人與自然對話的詩意場域。
+++++
毓繡美術館、故宮南院覽月橋設計者
廖偉立建築師最新作品集收錄其最具代表性的橋樑設計,包含彰化王功生態景觀橋、板橋捷運人行橋「板橋遊龍」、北港女兒橋、天空之橋,以及近年的故宮南院覽月橋、「橋體建築」湖山水庫遺址中心——這些作品記錄了他的創作歷程,也具體呈現他長久以來對「日常地方感」與「永恆精神性」的思考與追求。
從最初的桃園東眼山公廁開始,廖偉立的「雜木林」美學追求建築應如自然生態般多元共存,他的橋樑設計同樣體現「是橋|非橋」的複調思考——既是物質結構,也是景觀雕刻;既是穿越的路徑,也是停留的場所。本書邀讀者走入橋中,讓心靈沉澱、身體緩慢下來,隨著專業導讀了解其設計語言,並細細感受這些承載台灣土地記憶的空間。
作者|
廖偉立
出生於台灣,立•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建築碩士,成長於苗栗通霄鎮,由通霄沙河匯聚而成的兒時記憶,成為影響深遠的創作養分。其建築作品多位於台灣中西部,尤以「橋」、「教堂」、「美術館」系列最為著名。代表作品為桃園東眼山公廁、彰化王功生態景觀橋、北港天空之橋、台中救恩之光教會、礁溪長老教會、台南德光長老教會、南投毓繡美術館等。
他企圖以理解與感情,在「生活」中誠懇地面對人、事、物,徹底覺知自己「生命」的意義,找到自己的建築「信仰」。以自己家園生活經驗為記憶的底蘊,擴展為對普世天地、自然地覺知,企圖如何思考與行動,使自己的建築在台灣這塊土地,發展為具高度文化價值的建築,透過自身文化邊緣位置的觀察與反省,發現台灣常民生活生猛蓬勃駁雜的能量與海洋島嶼靈活的位置與高度,將對抗國際式樣的力量轉成一種優勢。也就是說,如何使自己的建築呈現出地域的特色,同時具有寰宇地寬闊視野,是他建築創作過程持續奮鬥的目標。
編者|
邱浩修
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設計碩士、博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學務長,專長為當代建築評論、參數設計與數位構築、虛實整合空間設計、智慧永續設計,過去幾年教學研究與設計實踐,致力於探索持續進化的當代數位技術,如何在全球與在地的社會文化與建築產業脈絡下,從概念到實踐挖掘出新的設計觀點、設計方法與應用理論。同時也關注當代建築的發展,嘗試以建築論述、策展與創作方式建構台灣在地性與世界建築思潮的積極對話與辯證的可能。
推薦序
有關於「橋」的幾個空間概念/郭肇立
散步去,那橋/蕭義玲
雜木林之魂/林舜龍
序言
橋非橋/廖偉立
導論
是橋|非橋—導讀廖偉立「橋」系列設計作品/邱浩修
作品
橋間風景
生活與土地的節奏交織
王功生態景觀橋
城事掠影
橋樑與都市的流動共舞
板橋遊龍
舊鐵道活力再造
北港糖鐵綠廊
河岸浮島
人工與自然的大器共生
北港女兒橋
記憶曲徑
日常與地景的連結共感
北港天空之橋
覽月橋導讀
建築以及建築師的身體—覽月橋/褚瑞基
流轉瞬間
結構與美學的極限映照
故宮南院覽月橋
內外轉折
遺址與生態的相遇對話
湖山水庫遺址中心
附錄
年表
基本資料
書名:渡.橋:廖偉立建築師作品集
英文書名:Spanning Connections: The Bridge Works of Wei-Li Liao
作者:廖偉立
編者:邱浩修
ISBN:9786267430484
出版日期:2025.11.3
定價:780
尺寸(寬*長):25×17.6cm
頁數:148
CIP:925.33
裝訂:精裝
印刷:全彩
適讀年齡:18歲以上
出版社:典藏藝術
類別:藝術設計>建築∕各式建築>其他主題
書系:Archi+城市與建築設計
序言: 橋非橋 / 廖偉立
橋不只是橋,是建築、景觀、雕刻、裝置……,也可能是任何事物。
橋不只是為了方便跨越、溝通、穿梭橋頭橋尾的兩邊路,也是一種過渡、停留、觀望及產生各種活動的場所。
橋跨越、聯結山川、峽谷、斷崖、道路與河流……,行走漫步其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更可以讓身、心、靈得到充份的解放與自由。
橋的作品一旦完成,就落入滾滾紅塵之中,也就有了其自由自在的生命,與帶著緣份路過的行人,不斷的對話、不斷的溝通、不斷的相遇,於是生活故事慢慢被編織,生命的意義慢慢被涵容,記憶的重量慢慢被累積。
我常常在設計構想一座橋的「初始」,想像慢慢悠悠地走過,讓自己身體的五感,細膩地體驗週遭的風景,並與環境、自然、人們親切地對話。
21世紀由於科技不斷地突飛猛進與速度飛快的轉變下,人類因為不斷地追求「效率」與爭取「方便」而逐漸失去一切。
如何對抗21世紀「速度」與「方便」的淺薄化。因此設計時透過中介空間(Sequence Space)的拉長,時間感也隨著延長,減緩速度感,讓人避免因追求「方便」,而失去深刻、豐富的心靈感受。
過橋,行走中猶如體驗東方遊園—「一阻、二引、三通」的概念,從外到內、從經到過,無時無刻感受到空間的疏密得宜、曲折盡致、眼前有景的感受。行走中可遊、可停、可望、可聽、可聞、可盼、可發生一切可能,經過中可以感受到輕風拂面、聽到鳥語、聞到花香、看到光線在空間中與推移的變化。傾刻,讓人強烈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日子顯得更加悠長,讓人活得緩慢而更顯真實。活著要完美貼合時間與空間直到分分秒秒、裡裡外外,宛如沙漏般漫漫流淌,像小雨綿綿敲打在大地上,讓我們可以聞到土地的芬芳、讓我們接觸到建築的真實、讓我們與自然混而為一,也讓生命的充實感逐漸在體內蔓延。人與人及自然的對話與分享,必然在過橋中顯現。
橋非橋
有形的橋
連接異地的兩端
無形的橋
聯結人與人
之間的心靈
思考有形與無形
捕捉具象與抽象
覺知可度量與不可度量
理念在信仰與懷疑中
匍匐前進
走進橋中
讓我們身體的速度逐漸緩慢下來
走進橋中
讓我們的心靈慢慢沉澱下來
走進橋中
一切顯得從容又自在
。
作者|
廖偉立
出生於台灣,立•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建築碩士,成長於苗栗通霄鎮,由通霄沙河匯聚而成的兒時記憶,成為影響深遠的創作養分。其建築作品多位於台灣中西部,尤以「橋」、「教堂」、「美術館」系列最為著名。代表作品為桃園東眼山公廁、彰化王功生態景觀橋、北港天空之橋、台中救恩之光教會、礁溪長老教會、台南德光長老教會、南投毓繡美術館等。
他企圖以理解與感情,在「生活」中誠懇地面對人、事、物,徹底覺知自己「生命」的意義,找到自己的建築「信仰」。以自己家園生活經驗為記憶的底蘊,擴展為對普世天地、自然地覺知,企圖如何思考與行動,使自己的建築在台灣這塊土地,發展為具高度文化價值的建築,透過自身文化邊緣位置的觀察與反省,發現台灣常民生活生猛蓬勃駁雜的能量與海洋島嶼靈活的位置與高度,將對抗國際式樣的力量轉成一種優勢。也就是說,如何使自己的建築呈現出地域的特色,同時具有寰宇地寬闊視野,是他建築創作過程持續奮鬥的目標。
編者|
邱浩修
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設計碩士、博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學務長,專長為當代建築評論、參數設計與數位構築、虛實整合空間設計、智慧永續設計,過去幾年教學研究與設計實踐,致力於探索持續進化的當代數位技術,如何在全球與在地的社會文化與建築產業脈絡下,從概念到實踐挖掘出新的設計觀點、設計方法與應用理論。同時也關注當代建築的發展,嘗試以建築論述、策展與創作方式建構台灣在地性與世界建築思潮的積極對話與辯證的可能。
推薦序
有關於「橋」的幾個空間概念/郭肇立
散步去,那橋/蕭義玲
雜木林之魂/林舜龍
序言
橋非橋/廖偉立
導論
是橋|非橋—導讀廖偉立「橋」系列設計作品/邱浩修
作品
橋間風景
生活與土地的節奏交織
王功生態景觀橋
城事掠影
橋樑與都市的流動共舞
板橋遊龍
舊鐵道活力再造
北港糖鐵綠廊
河岸浮島
人工與自然的大器共生
北港女兒橋
記憶曲徑
日常與地景的連結共感
北港天空之橋
覽月橋導讀
建築以及建築師的身體—覽月橋/褚瑞基
流轉瞬間
結構與美學的極限映照
故宮南院覽月橋
內外轉折
遺址與生態的相遇對話
湖山水庫遺址中心
附錄
年表
基本資料
書名:渡.橋:廖偉立建築師作品集
英文書名:Spanning Connections: The Bridge Works of Wei-Li Liao
作者:廖偉立
編者:邱浩修
ISBN:9786267430484
出版日期:2025.11.3
定價:780
尺寸(寬*長):25×17.6cm
頁數:148
CIP:925.33
裝訂:精裝
印刷:全彩
適讀年齡:18歲以上
出版社:典藏藝術
類別:藝術設計>建築∕各式建築>其他主題
書系:Archi+城市與建築設計
序言: 橋非橋 / 廖偉立
橋不只是橋,是建築、景觀、雕刻、裝置……,也可能是任何事物。
橋不只是為了方便跨越、溝通、穿梭橋頭橋尾的兩邊路,也是一種過渡、停留、觀望及產生各種活動的場所。
橋跨越、聯結山川、峽谷、斷崖、道路與河流……,行走漫步其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更可以讓身、心、靈得到充份的解放與自由。
橋的作品一旦完成,就落入滾滾紅塵之中,也就有了其自由自在的生命,與帶著緣份路過的行人,不斷的對話、不斷的溝通、不斷的相遇,於是生活故事慢慢被編織,生命的意義慢慢被涵容,記憶的重量慢慢被累積。
我常常在設計構想一座橋的「初始」,想像慢慢悠悠地走過,讓自己身體的五感,細膩地體驗週遭的風景,並與環境、自然、人們親切地對話。
21世紀由於科技不斷地突飛猛進與速度飛快的轉變下,人類因為不斷地追求「效率」與爭取「方便」而逐漸失去一切。
如何對抗21世紀「速度」與「方便」的淺薄化。因此設計時透過中介空間(Sequence Space)的拉長,時間感也隨著延長,減緩速度感,讓人避免因追求「方便」,而失去深刻、豐富的心靈感受。
過橋,行走中猶如體驗東方遊園—「一阻、二引、三通」的概念,從外到內、從經到過,無時無刻感受到空間的疏密得宜、曲折盡致、眼前有景的感受。行走中可遊、可停、可望、可聽、可聞、可盼、可發生一切可能,經過中可以感受到輕風拂面、聽到鳥語、聞到花香、看到光線在空間中與推移的變化。傾刻,讓人強烈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日子顯得更加悠長,讓人活得緩慢而更顯真實。活著要完美貼合時間與空間直到分分秒秒、裡裡外外,宛如沙漏般漫漫流淌,像小雨綿綿敲打在大地上,讓我們可以聞到土地的芬芳、讓我們接觸到建築的真實、讓我們與自然混而為一,也讓生命的充實感逐漸在體內蔓延。人與人及自然的對話與分享,必然在過橋中顯現。
橋非橋
有形的橋
連接異地的兩端
無形的橋
聯結人與人
之間的心靈
思考有形與無形
捕捉具象與抽象
覺知可度量與不可度量
理念在信仰與懷疑中
匍匐前進
走進橋中
讓我們身體的速度逐漸緩慢下來
走進橋中
讓我們的心靈慢慢沉澱下來
走進橋中
一切顯得從容又自在
。
作者|
廖偉立
出生於台灣,立•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建築碩士,成長於苗栗通霄鎮,由通霄沙河匯聚而成的兒時記憶,成為影響深遠的創作養分。其建築作品多位於台灣中西部,尤以「橋」、「教堂」、「美術館」系列最為著名。代表作品為桃園東眼山公廁、彰化王功生態景觀橋、北港天空之橋、台中救恩之光教會、礁溪長老教會、台南德光長老教會、南投毓繡美術館等。
他企圖以理解與感情,在「生活」中誠懇地面對人、事、物,徹底覺知自己「生命」的意義,找到自己的建築「信仰」。以自己家園生活經驗為記憶的底蘊,擴展為對普世天地、自然地覺知,企圖如何思考與行動,使自己的建築在台灣這塊土地,發展為具高度文化價值的建築,透過自身文化邊緣位置的觀察與反省,發現台灣常民生活生猛蓬勃駁雜的能量與海洋島嶼靈活的位置與高度,將對抗國際式樣的力量轉成一種優勢。也就是說,如何使自己的建築呈現出地域的特色,同時具有寰宇地寬闊視野,是他建築創作過程持續奮鬥的目標。
編者|
邱浩修
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設計碩士、博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學務長,專長為當代建築評論、參數設計與數位構築、虛實整合空間設計、智慧永續設計,過去幾年教學研究與設計實踐,致力於探索持續進化的當代數位技術,如何在全球與在地的社會文化與建築產業脈絡下,從概念到實踐挖掘出新的設計觀點、設計方法與應用理論。同時也關注當代建築的發展,嘗試以建築論述、策展與創作方式建構台灣在地性與世界建築思潮的積極對話與辯證的可能。
推薦序
有關於「橋」的幾個空間概念/郭肇立
散步去,那橋/蕭義玲
雜木林之魂/林舜龍
序言
橋非橋/廖偉立
導論
是橋|非橋—導讀廖偉立「橋」系列設計作品/邱浩修
作品
橋間風景
生活與土地的節奏交織
王功生態景觀橋
城事掠影
橋樑與都市的流動共舞
板橋遊龍
舊鐵道活力再造
北港糖鐵綠廊
河岸浮島
人工與自然的大器共生
北港女兒橋
記憶曲徑
日常與地景的連結共感
北港天空之橋
覽月橋導讀
建築以及建築師的身體—覽月橋/褚瑞基
流轉瞬間
結構與美學的極限映照
故宮南院覽月橋
內外轉折
遺址與生態的相遇對話
湖山水庫遺址中心
附錄
年表
基本資料
書名:渡.橋:廖偉立建築師作品集
英文書名:Spanning Connections: The Bridge Works of Wei-Li Liao
作者:廖偉立
編者:邱浩修
ISBN:9786267430484
出版日期:2025.11.3
定價:780
尺寸(寬*長):25×17.6cm
頁數:148
CIP:925.33
裝訂:精裝
印刷:全彩
適讀年齡:18歲以上
出版社:典藏藝術
類別:藝術設計>建築∕各式建築>其他主題
書系:Archi+城市與建築設計
序言: 橋非橋 / 廖偉立
橋不只是橋,是建築、景觀、雕刻、裝置……,也可能是任何事物。
橋不只是為了方便跨越、溝通、穿梭橋頭橋尾的兩邊路,也是一種過渡、停留、觀望及產生各種活動的場所。
橋跨越、聯結山川、峽谷、斷崖、道路與河流……,行走漫步其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更可以讓身、心、靈得到充份的解放與自由。
橋的作品一旦完成,就落入滾滾紅塵之中,也就有了其自由自在的生命,與帶著緣份路過的行人,不斷的對話、不斷的溝通、不斷的相遇,於是生活故事慢慢被編織,生命的意義慢慢被涵容,記憶的重量慢慢被累積。
我常常在設計構想一座橋的「初始」,想像慢慢悠悠地走過,讓自己身體的五感,細膩地體驗週遭的風景,並與環境、自然、人們親切地對話。
21世紀由於科技不斷地突飛猛進與速度飛快的轉變下,人類因為不斷地追求「效率」與爭取「方便」而逐漸失去一切。
如何對抗21世紀「速度」與「方便」的淺薄化。因此設計時透過中介空間(Sequence Space)的拉長,時間感也隨著延長,減緩速度感,讓人避免因追求「方便」,而失去深刻、豐富的心靈感受。
過橋,行走中猶如體驗東方遊園—「一阻、二引、三通」的概念,從外到內、從經到過,無時無刻感受到空間的疏密得宜、曲折盡致、眼前有景的感受。行走中可遊、可停、可望、可聽、可聞、可盼、可發生一切可能,經過中可以感受到輕風拂面、聽到鳥語、聞到花香、看到光線在空間中與推移的變化。傾刻,讓人強烈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日子顯得更加悠長,讓人活得緩慢而更顯真實。活著要完美貼合時間與空間直到分分秒秒、裡裡外外,宛如沙漏般漫漫流淌,像小雨綿綿敲打在大地上,讓我們可以聞到土地的芬芳、讓我們接觸到建築的真實、讓我們與自然混而為一,也讓生命的充實感逐漸在體內蔓延。人與人及自然的對話與分享,必然在過橋中顯現。
橋非橋
有形的橋
連接異地的兩端
無形的橋
聯結人與人
之間的心靈
思考有形與無形
捕捉具象與抽象
覺知可度量與不可度量
理念在信仰與懷疑中
匍匐前進
走進橋中
讓我們身體的速度逐漸緩慢下來
走進橋中
讓我們的心靈慢慢沉澱下來
走進橋中
一切顯得從容又自在
。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