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綱挈領地論述了攝影、電影與當代藝術影像的美學-政治,為二十一世紀具開發性的重要論述,
內容包含:
〈影像的宿命〉討論影像再現的問題;
〈字句、影像、故事〉討論書寫與影像之間功能連結的關係;
〈文本中的繪畫〉專注文字與繪畫影像在藝術概念之認同上的關係;
〈設計的表面〉討論設計的影像中,圖像與文字的共構關係;
〈假使存在不可再現〉從大屠殺的再現問題,討論現代與後現代之後對於「不可再現」的指稱。
洪席耶在當代哲學界享譽盛名,其論述在國內學術界也被廣泛引用,2009年11月,他曾應邀前來臺灣,在中山大學、臺北藝術大學、交通大學及中研院等學術機構,針對其美學與政治學思想從事理論的展演與發展發表演說,專題講座除「何謂美學?」、「政治、民主與現前」、「虛構之政治」外,還有「當代藝術與影像政治」。
《影像的宿命》一書則提綱挈領地論述了攝影、電影與當代藝術影像的美學-政治,為21世紀具開發性的重要論述,內容包含:〈影像的宿命〉討論影像再現的問題;〈構句、影像、故事〉討論書寫與影像之間功能連結的關係;〈文本中的繪畫〉專注文字與繪畫影像在藝術概念之認同上的關係;〈設計的表面〉則討論設計的影像中,圖像與文字的共構關係;〈如果存在著不可再現〉則關注集中營屠殺的再現問題,討論現代與後現代之後對於「不可再現」的指稱。
法國哲學家、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榮譽教授,前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主任。
1965年與阿圖塞合著《讀資本論》(Lire le Capital), 1980年代以研究「哲學教育」、「歷史性」及「詩學提問」著稱,1990年代則專注於美學-政治的研究,提出「歧論」(Mésentente)。之後陸續發表《影像的宿命》(Le Destin des images,2003年)、《美學中的不適》(Malaise dans l'esthétique,2004年)、《民主之恨》(La Haine de la démocratie,2005年)、《獲解放的觀眾》(Le Spectateur émancipé,2008)等。論述主要涉及文學、電影與政治等哲學思考,被譽為當代美學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推薦序
制域與空隙:洪席耶論藝術與政治之雙面性|劉紀蕙
思考跨域,跨域思考|楊凱麟
導論
影像如何被辨識為二十一世紀的徵候 ?|黃建宏 24
壹、影像的宿命
影像的異類性
影像、相似、典型-相似
從一個影像性制域到另一個
影像終結是我們的過往
裸現影像、明現影像、蛻現影像
貳、字句、影像、故事
沒有共同指標?
影像構句與大並置群
管家、猶太小孩與教授
辯證性蒙太奇與象徵性蒙太奇
參、文本中的繪畫
肆、設計的表面
伍、假使存在不可再現
再現所意味的
反再現所意味的
非人性的再現
不可再現的思辨性曲張
人名索引
作者: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
出版社:國立編譯館&典藏藝術家庭翻譯合作發行
出版日期:2011.2.9
ISBN:9789866833878
裝訂:平裝
頁數: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