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藝術經紀人
什麼人可以讓畢卡索拉著他的手臂,對他說:「你要挑哪幅就挑哪幅吧,一切隨意!」
從書店學徒,到成為被比喻為「世界藝術奧林匹克大會」的「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創辦人之一;從一無所有,到捐出珍藏成立五大藝術朝聖地之一的瑞士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每年吸引超過35萬人,不遠千里來到巴塞爾看畫……
恩斯特.貝耶勒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藝術經紀人之一,於1944年從書店店員基層做起,後來棄書冊改賣版畫,將位於巴塞爾市中心的書店轉型成藝廊。在那個低調謙遜的優雅世代裡,從他與畢卡索、賈克梅第、托比、杜布菲……之間不為人知的小故事,以及從他是如何安排擺掛作品、交換畫作、和藝術機構的合作模式,甚至於和金錢之間複雜難理的關係中,我們可以明白,他是將藝術置於生命的何種地位,又是如何與藝術發生關係,這種堅持可以產生哪種終極、絕佳的品味與眼光。
本書娓娓道來令人動容的藝術魂……高潮迭起的收藏傳奇故事,訴說著藝術家與藝品、藏家背後令人稱奇與宛如電影情節的收藏傳奇。在輕鬆訪談間,淡淡引出貝耶勒獨到的品味,與如何在市場與藝術之間取得優雅的平衡。
人物簡介|恩斯特.貝耶勒(Ernst Beyeler, 1921-2010)
瑞士藝術經紀人、收藏家、藝廊經理人與美術館創建人。數十年間,在國際藝術舞台上扮演關鍵角色。他在瑞士巴塞爾的藝廊展出經典現代傑作,和畢卡索、賈克梅第密切合作,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藝術博覽會之一:「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Basel)的創辦人之一。由貝耶勒和妻子希爾蒂創辦的「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The Fondation Beyeler),收藏了超過200件作品,在1997年開幕後,每年吸引超過35萬人次來參觀,很快地被公認是頂尖的國際藝術機構。本書為莫里採訪貝耶勒整理而成的回憶錄。
貝耶勒,在德文是養蜂者的意思。他說:「這是很美的名字,蜜蜂採集美麗的花蜜,變成蜂蜜。多年來我一直想延續這個傳統,也就是採集美術館的蜂蜜,也就是最精華的部分。」
➤ 追蹤典藏藝術出版Facebook和Instagram
➤ 尋找更多閱讀靈感 Artco Books Inspiration
作者|莫里 (Christophe Mory)
法國作家,1962年4月15日出生在巴黎。出版過幾本小說和劇作,擔任法國廣播電台(Radio France)節目製作,並任職於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w de France)。
譯者|李淑寧
出生成長於台灣,比利時魯汶大學碩士,曾任職民生報、駐法國特約記者,從事法英中翻譯多年,譯作包括《經典設計150年》、《夢想可以成真:蘇珊大嬸的美聲傳奇》、《孩子的情慾世界,你知道嗎?》、《奇蹟女孩》等。旅居歐洲十多年後,自2005年定居美國。
作者序/貝耶勒與莫里的藝術對話
1 從書店到藝廊
2 巴塞爾成功的藝廊經理人
3 畢卡索—牛頭人身的米諾托怪獸
4 馬克.托比—在巴塞爾的美國人
5 溫特杜爾的燙衣女工
6 美國與湯普森的交易
7 保羅.克利—現代藝術絕不可缺少的典藏
8 苦尋買畫的顧客
9 湯普森續集—繼保羅.克利系列作品,接著是賈克梅第的雕塑作品
10 追求真理—賈克梅第
11 材質創作—杜布菲和達比埃斯
12 藝廊的日常生活
13 買畫這行業
14 威廉.魯賓、紐約、藝術經紀人和藝術家
15 藝術經紀人
16 觸感藝術
17 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和「藝術支持熱帶雨林」基金會
總結—最初的熱情,終生的成就
作者序/貝耶勒與莫里的藝術對話
「他是王子──他不只是王子,他更是塵世凡人。」──莫札特的《魔笛》(第二幕)
我和貝耶勒的訪談筆記,以《貝耶勒傳奇》(LA PASSION DE L’ART)為名於2003年付梓成書,萬萬沒有想到這本書會受到這麼大的迴響。《貝耶勒傳奇》被譯成義大利文和德文,讀者中有現代藝術的專家,也不乏想知道更多有關藝術的普羅大眾,其中不少是年輕學子,熱愛畢卡索(Pablo Picasso)、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這些藝術家對年輕讀者們,形同心靈上的親密家人。
自《貝耶勒傳奇》出版後,貝耶勒一直希望能在書上提到某個名字,解釋某個情況,並且詳述幾個他關心的話題,比方說畫展裡畫作的擺掛。再版的《貝耶勒傳奇》的書中也收錄一些珍貴的照片,更能描繪貝耶勒的話,表達他的想法。
貝耶勒是如何從一無所有,逐漸累積了全球最美的現代藝術收藏之一?他是如何以獨到的藝術品味與自信,擁有如此珍貴的典藏?他是如何在眾多的藝術作品中,挑選極品中的極品?
我想知道有關貝耶勒的一切,他是如何安排擺掛作品、交換畫作、他和藝術機構的合作關係,甚至於他和金錢之間複雜難理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他和著名畫家畢卡索、賈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羅斯科(Mark Rothko)、馬克.托比(Mark Tobey)的交情。我也想知道貝耶勒如何在五十年之間,讓位於萊茵河畔的寧靜小城巴塞爾,成為國際知名的現代藝術重鎮,每年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往參觀,近年來更將觸角拓展到美國,定期在邁阿密舉辦巴塞爾藝術展。
生活在時代的脈動,積極籌劃,同時以開放的眼光探索未來,正是貝耶勒多年來的一貫作風。
貝耶勒多年的藝術生涯,鮮少接受訪問,少數幾次公開露面,是介紹貝耶勒美術館的典藏,當建築師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建造的建築作為貝勒美術館的新館址時,曾親自做過一、兩次的導覽,再者是在德國法國合作的公共電視Arte,播出兩集追懷法國導演克勞德貝里(Claude Berri)的一部電影裡曾接受訪問。除了回憶、想法、不為人知的小故事,貝耶勒不知不覺中流露出平衡人生的真性情:他一生認真工作,熱愛大自然、運動、孤寂、友誼……
貝耶勒常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姓貝耶勒(Beyler),在德文是養蜂者的意思。他說:「這是個很美的字。蜜蜂採集美麗的花蜜,變成蜂蜜。多年來我一直想延續這個傳
統,也就是採集美術館的蜂蜜,也就是最精華的部分。」貝耶勒多年來始終是那個簡樸的人,熱愛他的生長的國家、他的划船協會、故鄉巴塞爾。當然還有他最熱愛的藝廊畫展,是他熱情與辛勤工作的結晶。他說:「工作使人快樂,這道理到哪兒都一樣。這不是祕密。」
貝耶勒的家在一個安靜的住宅區,非常簡單,院子前面可見水泥鋼筋建造的教堂,當地人稱之為麥田聖母院。貝耶勒在這個簡樸的房子,一住就是五十年。貝耶勒說:「我們剛搬來這兒時,還是一片大自然的景觀,很少住家,現在當然不一樣了。不過我只要再往上走一些,就是在一片蓊鬱的森林之中。」他家中唯一的奢侈品,就是院子裡的游泳池。水對貝耶勒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他一向喜歡倘佯於水波之間,盡可能在自家的游泳,還有他多年來摯愛如第二個家庭的划船協會,他笑說他在划船協會還不是最資深的。
貝耶勒和我在他家中小巧的餐廳共進午餐,我們面對的是一幅德國藝術家亞伯斯(Josef Albers)的畫作。貝耶勒的家,完全稱不上氣派豪華。我經過浴室、廚房、客廳繞了一圈,只看到幾幅還不在貝耶勒美術館典藏名單中的畫作。貝耶勒表示:「家裡空間不大。」所以貝耶勒家裡掛都是重要畫作,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一幅畫我們一看再看,會失去新鮮感。當我們再也不看那幅畫一眼,那表示畫作失去了時代感,不夠現代。米羅(Joan Miro)的《陽光擁抱戀愛中的女人》(l’étreinte du soleil à l’amoureuse)掛在玄關的電話上面,而客廳進門的左側,掛著康丁斯基的《即興畫作十號》(Improvisation 10)。家中的牆上仍留有一些釘子,表示之前曾掛著畫作。貝耶勒說:「在美術館還沒成立之前,家裡到處都是畫作。」貝耶勒的哥哥早逝,遺有兩名幼女,貝耶勒和妻子希爾蒂(Hildy)就是在這個家將兩個姪女扶養長大。兩個姪女如今都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一個住在紐約,一個住在巴塞爾,其中一個姪女甚至升格為祖母。貝耶勒覺得自己是曾祖父級,非常開心,彷彿人生旅程快速向前了許多。貝耶勒一向迷戀速度。
在甜點時刻,我不禁說:「您從來都沒有錢過。」
他回問:「您的意思是?」
我說:「您從來沒真的有錢過。過去您的確賺了很多錢,不過賺來的錢都拿去還藝廊的債務,或是拓展您的藝術收藏,成立了貝耶勒美術館。您經手數百萬美元,卻沒有從中獲得利潤。您在1980年代賺了不少錢,您當時六十多歲,很接近退休的年紀了。您卻在快退休的年紀實現了您的夢想,成立了貝耶勒美術館。我這麼說對不對?」
他聽完靜默,對著我笑。
我們繼續閒聊著,我們談起詩。貝耶勒開始吟頌德國抒情詩人克洛帝(Matthias Claudius)及賀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的詩句,可惜我當時沒有把這段朗誦錄音下來。童年時朗誦的詩,對長大後的夢想有莫大的影響。
貝耶勒環顧著家中空白的牆,也只有他才見識過昔日牆上盡是名畫的輝煌景象。他把最美的珍藏捐給美術館,卻感到無比富有。他突然跟我說:「來,我現在要讓您看看偉大的曠世巨作。」他推開門進到音樂室裡,優美的平台鋼琴赫立其中,重點並不是鋼琴,而且滿室整齊排掛的水彩畫作。貝耶勒微笑著,臉上流露著自嘲和驕傲的表情。他之前所說的曠世巨作,指的是他自己親筆的水彩畫作,二十多年來,他以恩斯特.保羅(Ernst Paul)的藝名所創作的水彩畫。他逗趣的樣子讓我很開心,於是請他一一講解每幅水彩畫。沒有錄音,也沒有筆記。貝耶勒一派輕鬆,談起他在希臘的房子。他每年夏天會待在希臘的房子三個星期,那裡的陽光和海也似藍的色調,美到極致,一定要仔細品味才能畫出如此的意境。白天的藍天、夜裡的星空、璀璨的陽光……他望著幾幅仍未裱框的水彩畫,坦白說:「還是不要畫陽光的好……」
一位傑出的藝術經紀人必須懂藝術,同時也要了解市場。貝耶勒的成功來自於靈敏的直覺,巧妙結合藝術和市場的天賦,泰然自若悠遊於藝術和市場之間。但真正激發他的動力在於舉辦藝術展和畫作的掛置。他喜歡結集不同的畫作,將畫作串連在一起。貝耶勒既非專精於藝術的美術館專家,也非商人,他是藝廊經理人,如同樂團的指揮,他扮演著線條和諧與色彩搭配的靈魂人物。貝耶勒美術館就像是經典的美術交響樂。有位義大利的記者曾這麼跟我形容貝耶勒:「有些藝術經紀人運用畫作賺了很多錢,而有些很罕見的藝術經紀人,則是運用錢發展藝術。貝耶勒兼具這兩派的特色。」的確如此,形容得十分貼切。
貝耶勒並不創作,卻懂得以專業的權威,剛柔並濟,詮釋一切。他的溫柔敦厚、高度的好奇心,以及他迷人的風采,代表的是低調謙遜的優雅世代,屬於擁有如樂團指揮而非專業經理人的美好世代。
在我和貝耶勒訪談交流期間,他讓我明白樸實和寧靜的真諦。在傳真、電子郵件和手機充斥的時代,新聞二十四小時輪播,急切的股市行情走勢,世界局勢的紛擾不安;在強調發展和成長的急功好利氛圍下,他在森林裡漫步,悠遊於水的世界,凝視畫作,傾聽大自然。即使藝術市場愈來愈複雜,畫作背後所涉及的金錢因素愈來愈強大,他仍在這激烈的競賽中。在藝術界打滾數十年,什麼大風大浪他沒見過,他曾有官司訴訟,也曾嚐過失敗的苦果。他懂得結合競爭心理和生活的藝術。他大力推倡環保意識並不只侷限於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同時也延伸到對時間的敬重,單純地品味著屬於個人生活點滴的過往時間。藝術創作的生命可以無限的傳承下去,但人的生命卻是有限的。2008年7月,貝耶勒的妻子希爾蒂辭世,他陷入痛失愛妻的深淵。《貝耶勒傳奇》再版之際,我誠摯將此書獻給這不可或缺的親密情誼。
作者|莫里 (Christophe Mory)
法國作家,1962年4月15日出生在巴黎。出版過幾本小說和劇作,擔任法國廣播電台(Radio France)節目製作,並任職於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w de France)。
譯者|李淑寧
出生成長於台灣,比利時魯汶大學碩士,曾任職民生報、駐法國特約記者,從事法英中翻譯多年,譯作包括《經典設計150年》、《夢想可以成真:蘇珊大嬸的美聲傳奇》、《孩子的情慾世界,你知道嗎?》、《奇蹟女孩》等。旅居歐洲十多年後,自2005年定居美國。
作者序/貝耶勒與莫里的藝術對話
1 從書店到藝廊
2 巴塞爾成功的藝廊經理人
3 畢卡索—牛頭人身的米諾托怪獸
4 馬克.托比—在巴塞爾的美國人
5 溫特杜爾的燙衣女工
6 美國與湯普森的交易
7 保羅.克利—現代藝術絕不可缺少的典藏
8 苦尋買畫的顧客
9 湯普森續集—繼保羅.克利系列作品,接著是賈克梅第的雕塑作品
10 追求真理—賈克梅第
11 材質創作—杜布菲和達比埃斯
12 藝廊的日常生活
13 買畫這行業
14 威廉.魯賓、紐約、藝術經紀人和藝術家
15 藝術經紀人
16 觸感藝術
17 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和「藝術支持熱帶雨林」基金會
總結—最初的熱情,終生的成就
作者序/貝耶勒與莫里的藝術對話
「他是王子──他不只是王子,他更是塵世凡人。」──莫札特的《魔笛》(第二幕)
我和貝耶勒的訪談筆記,以《貝耶勒傳奇》(LA PASSION DE L’ART)為名於2003年付梓成書,萬萬沒有想到這本書會受到這麼大的迴響。《貝耶勒傳奇》被譯成義大利文和德文,讀者中有現代藝術的專家,也不乏想知道更多有關藝術的普羅大眾,其中不少是年輕學子,熱愛畢卡索(Pablo Picasso)、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這些藝術家對年輕讀者們,形同心靈上的親密家人。
自《貝耶勒傳奇》出版後,貝耶勒一直希望能在書上提到某個名字,解釋某個情況,並且詳述幾個他關心的話題,比方說畫展裡畫作的擺掛。再版的《貝耶勒傳奇》的書中也收錄一些珍貴的照片,更能描繪貝耶勒的話,表達他的想法。
貝耶勒是如何從一無所有,逐漸累積了全球最美的現代藝術收藏之一?他是如何以獨到的藝術品味與自信,擁有如此珍貴的典藏?他是如何在眾多的藝術作品中,挑選極品中的極品?
我想知道有關貝耶勒的一切,他是如何安排擺掛作品、交換畫作、他和藝術機構的合作關係,甚至於他和金錢之間複雜難理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他和著名畫家畢卡索、賈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羅斯科(Mark Rothko)、馬克.托比(Mark Tobey)的交情。我也想知道貝耶勒如何在五十年之間,讓位於萊茵河畔的寧靜小城巴塞爾,成為國際知名的現代藝術重鎮,每年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往參觀,近年來更將觸角拓展到美國,定期在邁阿密舉辦巴塞爾藝術展。
生活在時代的脈動,積極籌劃,同時以開放的眼光探索未來,正是貝耶勒多年來的一貫作風。
貝耶勒多年的藝術生涯,鮮少接受訪問,少數幾次公開露面,是介紹貝耶勒美術館的典藏,當建築師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建造的建築作為貝勒美術館的新館址時,曾親自做過一、兩次的導覽,再者是在德國法國合作的公共電視Arte,播出兩集追懷法國導演克勞德貝里(Claude Berri)的一部電影裡曾接受訪問。除了回憶、想法、不為人知的小故事,貝耶勒不知不覺中流露出平衡人生的真性情:他一生認真工作,熱愛大自然、運動、孤寂、友誼……
貝耶勒常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姓貝耶勒(Beyler),在德文是養蜂者的意思。他說:「這是個很美的字。蜜蜂採集美麗的花蜜,變成蜂蜜。多年來我一直想延續這個傳
統,也就是採集美術館的蜂蜜,也就是最精華的部分。」貝耶勒多年來始終是那個簡樸的人,熱愛他的生長的國家、他的划船協會、故鄉巴塞爾。當然還有他最熱愛的藝廊畫展,是他熱情與辛勤工作的結晶。他說:「工作使人快樂,這道理到哪兒都一樣。這不是祕密。」
貝耶勒的家在一個安靜的住宅區,非常簡單,院子前面可見水泥鋼筋建造的教堂,當地人稱之為麥田聖母院。貝耶勒在這個簡樸的房子,一住就是五十年。貝耶勒說:「我們剛搬來這兒時,還是一片大自然的景觀,很少住家,現在當然不一樣了。不過我只要再往上走一些,就是在一片蓊鬱的森林之中。」他家中唯一的奢侈品,就是院子裡的游泳池。水對貝耶勒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他一向喜歡倘佯於水波之間,盡可能在自家的游泳,還有他多年來摯愛如第二個家庭的划船協會,他笑說他在划船協會還不是最資深的。
貝耶勒和我在他家中小巧的餐廳共進午餐,我們面對的是一幅德國藝術家亞伯斯(Josef Albers)的畫作。貝耶勒的家,完全稱不上氣派豪華。我經過浴室、廚房、客廳繞了一圈,只看到幾幅還不在貝耶勒美術館典藏名單中的畫作。貝耶勒表示:「家裡空間不大。」所以貝耶勒家裡掛都是重要畫作,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一幅畫我們一看再看,會失去新鮮感。當我們再也不看那幅畫一眼,那表示畫作失去了時代感,不夠現代。米羅(Joan Miro)的《陽光擁抱戀愛中的女人》(l’étreinte du soleil à l’amoureuse)掛在玄關的電話上面,而客廳進門的左側,掛著康丁斯基的《即興畫作十號》(Improvisation 10)。家中的牆上仍留有一些釘子,表示之前曾掛著畫作。貝耶勒說:「在美術館還沒成立之前,家裡到處都是畫作。」貝耶勒的哥哥早逝,遺有兩名幼女,貝耶勒和妻子希爾蒂(Hildy)就是在這個家將兩個姪女扶養長大。兩個姪女如今都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一個住在紐約,一個住在巴塞爾,其中一個姪女甚至升格為祖母。貝耶勒覺得自己是曾祖父級,非常開心,彷彿人生旅程快速向前了許多。貝耶勒一向迷戀速度。
在甜點時刻,我不禁說:「您從來都沒有錢過。」
他回問:「您的意思是?」
我說:「您從來沒真的有錢過。過去您的確賺了很多錢,不過賺來的錢都拿去還藝廊的債務,或是拓展您的藝術收藏,成立了貝耶勒美術館。您經手數百萬美元,卻沒有從中獲得利潤。您在1980年代賺了不少錢,您當時六十多歲,很接近退休的年紀了。您卻在快退休的年紀實現了您的夢想,成立了貝耶勒美術館。我這麼說對不對?」
他聽完靜默,對著我笑。
我們繼續閒聊著,我們談起詩。貝耶勒開始吟頌德國抒情詩人克洛帝(Matthias Claudius)及賀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的詩句,可惜我當時沒有把這段朗誦錄音下來。童年時朗誦的詩,對長大後的夢想有莫大的影響。
貝耶勒環顧著家中空白的牆,也只有他才見識過昔日牆上盡是名畫的輝煌景象。他把最美的珍藏捐給美術館,卻感到無比富有。他突然跟我說:「來,我現在要讓您看看偉大的曠世巨作。」他推開門進到音樂室裡,優美的平台鋼琴赫立其中,重點並不是鋼琴,而且滿室整齊排掛的水彩畫作。貝耶勒微笑著,臉上流露著自嘲和驕傲的表情。他之前所說的曠世巨作,指的是他自己親筆的水彩畫作,二十多年來,他以恩斯特.保羅(Ernst Paul)的藝名所創作的水彩畫。他逗趣的樣子讓我很開心,於是請他一一講解每幅水彩畫。沒有錄音,也沒有筆記。貝耶勒一派輕鬆,談起他在希臘的房子。他每年夏天會待在希臘的房子三個星期,那裡的陽光和海也似藍的色調,美到極致,一定要仔細品味才能畫出如此的意境。白天的藍天、夜裡的星空、璀璨的陽光……他望著幾幅仍未裱框的水彩畫,坦白說:「還是不要畫陽光的好……」
一位傑出的藝術經紀人必須懂藝術,同時也要了解市場。貝耶勒的成功來自於靈敏的直覺,巧妙結合藝術和市場的天賦,泰然自若悠遊於藝術和市場之間。但真正激發他的動力在於舉辦藝術展和畫作的掛置。他喜歡結集不同的畫作,將畫作串連在一起。貝耶勒既非專精於藝術的美術館專家,也非商人,他是藝廊經理人,如同樂團的指揮,他扮演著線條和諧與色彩搭配的靈魂人物。貝耶勒美術館就像是經典的美術交響樂。有位義大利的記者曾這麼跟我形容貝耶勒:「有些藝術經紀人運用畫作賺了很多錢,而有些很罕見的藝術經紀人,則是運用錢發展藝術。貝耶勒兼具這兩派的特色。」的確如此,形容得十分貼切。
貝耶勒並不創作,卻懂得以專業的權威,剛柔並濟,詮釋一切。他的溫柔敦厚、高度的好奇心,以及他迷人的風采,代表的是低調謙遜的優雅世代,屬於擁有如樂團指揮而非專業經理人的美好世代。
在我和貝耶勒訪談交流期間,他讓我明白樸實和寧靜的真諦。在傳真、電子郵件和手機充斥的時代,新聞二十四小時輪播,急切的股市行情走勢,世界局勢的紛擾不安;在強調發展和成長的急功好利氛圍下,他在森林裡漫步,悠遊於水的世界,凝視畫作,傾聽大自然。即使藝術市場愈來愈複雜,畫作背後所涉及的金錢因素愈來愈強大,他仍在這激烈的競賽中。在藝術界打滾數十年,什麼大風大浪他沒見過,他曾有官司訴訟,也曾嚐過失敗的苦果。他懂得結合競爭心理和生活的藝術。他大力推倡環保意識並不只侷限於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同時也延伸到對時間的敬重,單純地品味著屬於個人生活點滴的過往時間。藝術創作的生命可以無限的傳承下去,但人的生命卻是有限的。2008年7月,貝耶勒的妻子希爾蒂辭世,他陷入痛失愛妻的深淵。《貝耶勒傳奇》再版之際,我誠摯將此書獻給這不可或缺的親密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