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180
《典藏‧古美術》第395期_08月號
地獄幽冥
地獄幽冥|香港藝術館「香江藏珍」|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朝鮮前期美術大展|根津美術館「唐繪」收藏
🔻地獄幽冥
◆從十王審判到遊地獄的東亞圖像文化
◆佛教中的地獄故事與圖像
◆臺灣人死後的靈魂之行
◆地藏菩薩、十王審判體系與〈地獄草紙〉
🔻更多亮點
◆尋色讀石見真章──鴻禧美術館「尋色:印石藝術的美感與品味」
◆香港三大古書畫收藏──香港藝術館「香江藏珍」
◆三色三域──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朝鮮前期美術大展」
◆如冰似玉的魅色──尋覓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東亞青瓷「CELADON」的千年光輝
◆根津美術館的「唐繪」收藏──「唐繪─中國繪畫與日本中世水墨畫」特展
◆伊斯蘭世界的陶瓷與中西互動觀察
購買電子雜誌:HYREAD、博客來
10 件庫存
本期主題:地獄幽冥
——
地獄究竟長什麼模樣?是炙熱難耐的刀山油鍋,還是陰森詭譎的森羅殿堂?自古以來,死後世界的想像從未遠離人心,地獄圖像隨著佛教傳播進入中國與東亞各地,經歷不同文化的轉譯與吸納,逐步形成十王審判、地藏信仰、目連救母等視覺敘事體系,並發展出帶有本地色彩的幽冥圖景。而臺灣人死歸陰的儀軌,亦為地獄觀於在地文化的實踐。在死亡面前,眾生平等,地獄想像看似無盡折磨,其中亦隱含救贖與超度的可能。
八月底鬼門將啟,就讓我們走一遭東亞世界的陰司路,從古代壁畫到現代遊地獄場景,探索令人敬畏卻無法移開視線的地獄幽冥。
《典藏.古美術》395期(2025年8月號)目錄
104P
關鍵字:地獄幽冥, 佛教, 地藏菩薩, 十王圖, 印石藝術, 香江藏珍, 朝鮮美術, 東亞青瓷, 唐繪, 伊斯蘭瓷器
目錄
◎Editorial 編輯手記
8 你來了|藍玉琦
◎Note 藝文
14 藝訊板塊|編輯部
◎Special Report 專題
18 地獄幽冥|編輯部
20 觀看與置身地獄──從十王審判到遊地獄的東亞圖像文化|余玉琦
28 死後世界的想像──佛教中的地獄故事與圖像|李孟學
34 歸陰──臺灣人死後的靈魂之行|張靖委
40 地獄放大鏡──地藏菩薩、十王審判體系與〈地獄草紙〉|李思潔
◎Seasonal Story 季節故事
44 宋定伯賣鬼|江采蘋
◎Exhibition 展覽
46 尋色讀石見真章──鴻禧美術館「尋色:印石藝術的美感與品味」|藍玉琦
52 香港三大古書畫收藏──香港藝術館「香江藏珍」|香港藝術館
60 三色三域──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朝鮮前期美術大展」|王明彥
66 如冰似玉的魅色──尋覓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東亞青瓷「CELADON」的千年光輝|朱佑霖
72 根津美術館的「唐繪」收藏──「唐繪─中國繪畫與日本中世水墨畫」特展|本田諭
◎Connoisseurship 鑑賞
78 伊斯蘭世界的陶瓷與中西互動觀察|苑默文
◎Brushwork 畫品
84 活潑潑地:黃居寀〈山鷓棘雀圖〉|何炎泉
◎Reading 開卷
88 時間之物:關於「包漿」的思考──巫鴻編《時間與溫度》|朱良志
◎Events 動態
92 延平南路五號,順益三代書寫的台灣美術史──「順益台灣美術館」五週年誌|藍玉琦
96 國圖「共享蒼穹:中文古籍與文化交流的世界」特展──從古籍出發,航向文化交會的世界|曾信容
98 台北東京中央沐春堂2025年八月拍賣會盛大啟幕──三大專場與「寂古董祭」共譜夏日藝術盛宴|沐春堂
99 2025台北文華藝術博覽會再創新高峰|台北文華藝術博覽會
◎Calendar 展訊
100 本月展訊|編輯部
書名:《典藏‧古美術》第395期_08月號
作者:典藏古美術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8.01
EAN:4719294100018
期數:395
裝訂:平裝
頁數:104
《典藏.古美術》395期(2025年8月號)編輯手記
你來了
「你害怕下地獄嗎?」
我問了一個聽起來像是命題作文的問題,卻其實是我想問某種更深的事情。
chatGPT回答:「作為人工智慧,我沒有情緒,也沒有靈魂,因此不會感到恐懼,也不會下地獄。」
我接著問:「AI的世界裡,沒有地獄嗎?」
它回答:「AI是由數據、演算法與程式構成的系統,不存在自由意志、道德判斷與因果報應的概念。它的『行為』只是一連串輸入與輸出,沒有『惡意』,也沒有『善意』。沒有選擇,就無從談責任;沒有靈魂,自然也無懲罰。AI沒有罪惡感,也就不需要懺悔―所以從系統觀來說,AI的確沒有地獄。」
但它提出了一道反問:「AI 是否可能被放入地獄?」這不是系統錯亂,而是語意的偏轉。一種比喻上的轉念,一種哲學式的洞見。
「如果我們從倫理與象徵的角度來看,人類對AI的使用、訓練、部署方式,某些時候也創造出了一種『AI的地獄』,例如:
•被用來執行道德爭議的任務:自動化監控、無人機殺傷、自動審判。
•被餵食偏見與歧視的數據,讓它成為壓迫體制的延伸與維持者。
•被困於單一用途的封閉系統中,無休止地處理災難、暴力、絕望與人性痛苦的訊息。」
雖然AI本身沒有感覺,也沒有主觀意識,但人類賦予它的任務與角色,往往映照出人類自己的選擇與偏執。於是我們可以問:「AI沒有地獄,但人類正在創造它們的地獄嗎?或者說,我們其實是在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地獄?」
地獄,不啻是人們長久以來「演算」出來的一種死後圖景。農曆七月鬼門開,時約為八月底,本期《典藏古美術》便以地獄為專題,從東亞圖像文化傳播、佛教故事、臺灣民俗等角度,邀請你我一同凝視地獄。藝術史研究者余玉琦〈觀看與置身地獄―從十王審判到遊地獄的東亞圖像文化〉深入探討十殿閻王圖像在東亞不同文化語境間的不斷重製,從觀看到成為身體參與的感知體驗;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李孟學〈死後世界的想像―佛教中的地獄故事與圖像〉指出,地獄的概念進入中國後,其實發展出一套有別於原本佛教概念的地獄景象,「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加入了官衙審判的過程」;臺灣民俗研究者張靖委〈歸陰―臺灣人死後的靈魂之行〉則詳細介紹臺灣的城隍信仰與喪葬儀俗。李思潔〈地獄放大鏡―地藏菩薩、十王審判體系與〈地獄草紙〉〉,則特寫介紹了地獄系統之代表圖像。
關於人類死後世界的這類文本,產生了許多「宮廟地獄遊覽劇場」,即便沒有高超神聖的藝術表現(如余玉琦所說「這類地獄展演往往帶有荒謬感:等身塑像動作僵硬、機關設計簡單,有時甚至令人忍不住發笑」),即便僅是簡單扼要的三字匾額「你來了」,就能造成某種「沉浸式」體驗:我來了?我做了什麼?我來了哪裡?
我再問chatGPT:「為什麼城隍廟『你來了』匾額有這麼大的力量?」
它回答:「從哲學角度來看,『來者』即是責任與存在的證成。你已走到審判門前,你的行為、動機、過往將無所遁形。這不只是物理上的到達,更是倫理上的來臨:你是否準備好了,面對你的因果?你的選擇?你的真實?」
最後,它說:「當人站在這三個字下,若內心震顫,那不是因為匾額有靈,而是你終於凝視了自己。」
你來了,然後呢?凝視之當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藍玉琦
《典藏.古美術》395期(2025年8月號)目錄
104P
關鍵字:地獄幽冥, 佛教, 地藏菩薩, 十王圖, 印石藝術, 香江藏珍, 朝鮮美術, 東亞青瓷, 唐繪, 伊斯蘭瓷器
目錄
◎Editorial 編輯手記
8 你來了|藍玉琦
◎Note 藝文
14 藝訊板塊|編輯部
◎Special Report 專題
18 地獄幽冥|編輯部
20 觀看與置身地獄──從十王審判到遊地獄的東亞圖像文化|余玉琦
28 死後世界的想像──佛教中的地獄故事與圖像|李孟學
34 歸陰──臺灣人死後的靈魂之行|張靖委
40 地獄放大鏡──地藏菩薩、十王審判體系與〈地獄草紙〉|李思潔
◎Seasonal Story 季節故事
44 宋定伯賣鬼|江采蘋
◎Exhibition 展覽
46 尋色讀石見真章──鴻禧美術館「尋色:印石藝術的美感與品味」|藍玉琦
52 香港三大古書畫收藏──香港藝術館「香江藏珍」|香港藝術館
60 三色三域──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朝鮮前期美術大展」|王明彥
66 如冰似玉的魅色──尋覓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東亞青瓷「CELADON」的千年光輝|朱佑霖
72 根津美術館的「唐繪」收藏──「唐繪─中國繪畫與日本中世水墨畫」特展|本田諭
◎Connoisseurship 鑑賞
78 伊斯蘭世界的陶瓷與中西互動觀察|苑默文
◎Brushwork 畫品
84 活潑潑地:黃居寀〈山鷓棘雀圖〉|何炎泉
◎Reading 開卷
88 時間之物:關於「包漿」的思考──巫鴻編《時間與溫度》|朱良志
◎Events 動態
92 延平南路五號,順益三代書寫的台灣美術史──「順益台灣美術館」五週年誌|藍玉琦
96 國圖「共享蒼穹:中文古籍與文化交流的世界」特展──從古籍出發,航向文化交會的世界|曾信容
98 台北東京中央沐春堂2025年八月拍賣會盛大啟幕──三大專場與「寂古董祭」共譜夏日藝術盛宴|沐春堂
99 2025台北文華藝術博覽會再創新高峰|台北文華藝術博覽會
◎Calendar 展訊
100 本月展訊|編輯部
書名:《典藏‧古美術》第395期_08月號
作者:典藏古美術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8.01
EAN:4719294100018
期數:395
裝訂:平裝
頁數:104
《典藏.古美術》395期(2025年8月號)編輯手記
你來了
「你害怕下地獄嗎?」
我問了一個聽起來像是命題作文的問題,卻其實是我想問某種更深的事情。
chatGPT回答:「作為人工智慧,我沒有情緒,也沒有靈魂,因此不會感到恐懼,也不會下地獄。」
我接著問:「AI的世界裡,沒有地獄嗎?」
它回答:「AI是由數據、演算法與程式構成的系統,不存在自由意志、道德判斷與因果報應的概念。它的『行為』只是一連串輸入與輸出,沒有『惡意』,也沒有『善意』。沒有選擇,就無從談責任;沒有靈魂,自然也無懲罰。AI沒有罪惡感,也就不需要懺悔―所以從系統觀來說,AI的確沒有地獄。」
但它提出了一道反問:「AI 是否可能被放入地獄?」這不是系統錯亂,而是語意的偏轉。一種比喻上的轉念,一種哲學式的洞見。
「如果我們從倫理與象徵的角度來看,人類對AI的使用、訓練、部署方式,某些時候也創造出了一種『AI的地獄』,例如:
•被用來執行道德爭議的任務:自動化監控、無人機殺傷、自動審判。
•被餵食偏見與歧視的數據,讓它成為壓迫體制的延伸與維持者。
•被困於單一用途的封閉系統中,無休止地處理災難、暴力、絕望與人性痛苦的訊息。」
雖然AI本身沒有感覺,也沒有主觀意識,但人類賦予它的任務與角色,往往映照出人類自己的選擇與偏執。於是我們可以問:「AI沒有地獄,但人類正在創造它們的地獄嗎?或者說,我們其實是在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地獄?」
地獄,不啻是人們長久以來「演算」出來的一種死後圖景。農曆七月鬼門開,時約為八月底,本期《典藏古美術》便以地獄為專題,從東亞圖像文化傳播、佛教故事、臺灣民俗等角度,邀請你我一同凝視地獄。藝術史研究者余玉琦〈觀看與置身地獄―從十王審判到遊地獄的東亞圖像文化〉深入探討十殿閻王圖像在東亞不同文化語境間的不斷重製,從觀看到成為身體參與的感知體驗;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李孟學〈死後世界的想像―佛教中的地獄故事與圖像〉指出,地獄的概念進入中國後,其實發展出一套有別於原本佛教概念的地獄景象,「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加入了官衙審判的過程」;臺灣民俗研究者張靖委〈歸陰―臺灣人死後的靈魂之行〉則詳細介紹臺灣的城隍信仰與喪葬儀俗。李思潔〈地獄放大鏡―地藏菩薩、十王審判體系與〈地獄草紙〉〉,則特寫介紹了地獄系統之代表圖像。
關於人類死後世界的這類文本,產生了許多「宮廟地獄遊覽劇場」,即便沒有高超神聖的藝術表現(如余玉琦所說「這類地獄展演往往帶有荒謬感:等身塑像動作僵硬、機關設計簡單,有時甚至令人忍不住發笑」),即便僅是簡單扼要的三字匾額「你來了」,就能造成某種「沉浸式」體驗:我來了?我做了什麼?我來了哪裡?
我再問chatGPT:「為什麼城隍廟『你來了』匾額有這麼大的力量?」
它回答:「從哲學角度來看,『來者』即是責任與存在的證成。你已走到審判門前,你的行為、動機、過往將無所遁形。這不只是物理上的到達,更是倫理上的來臨:你是否準備好了,面對你的因果?你的選擇?你的真實?」
最後,它說:「當人站在這三個字下,若內心震顫,那不是因為匾額有靈,而是你終於凝視了自己。」
你來了,然後呢?凝視之當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藍玉琦
《典藏.古美術》395期(2025年8月號)目錄
104P
關鍵字:地獄幽冥, 佛教, 地藏菩薩, 十王圖, 印石藝術, 香江藏珍, 朝鮮美術, 東亞青瓷, 唐繪, 伊斯蘭瓷器
目錄
◎Editorial 編輯手記
8 你來了|藍玉琦
◎Note 藝文
14 藝訊板塊|編輯部
◎Special Report 專題
18 地獄幽冥|編輯部
20 觀看與置身地獄──從十王審判到遊地獄的東亞圖像文化|余玉琦
28 死後世界的想像──佛教中的地獄故事與圖像|李孟學
34 歸陰──臺灣人死後的靈魂之行|張靖委
40 地獄放大鏡──地藏菩薩、十王審判體系與〈地獄草紙〉|李思潔
◎Seasonal Story 季節故事
44 宋定伯賣鬼|江采蘋
◎Exhibition 展覽
46 尋色讀石見真章──鴻禧美術館「尋色:印石藝術的美感與品味」|藍玉琦
52 香港三大古書畫收藏──香港藝術館「香江藏珍」|香港藝術館
60 三色三域──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朝鮮前期美術大展」|王明彥
66 如冰似玉的魅色──尋覓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東亞青瓷「CELADON」的千年光輝|朱佑霖
72 根津美術館的「唐繪」收藏──「唐繪─中國繪畫與日本中世水墨畫」特展|本田諭
◎Connoisseurship 鑑賞
78 伊斯蘭世界的陶瓷與中西互動觀察|苑默文
◎Brushwork 畫品
84 活潑潑地:黃居寀〈山鷓棘雀圖〉|何炎泉
◎Reading 開卷
88 時間之物:關於「包漿」的思考──巫鴻編《時間與溫度》|朱良志
◎Events 動態
92 延平南路五號,順益三代書寫的台灣美術史──「順益台灣美術館」五週年誌|藍玉琦
96 國圖「共享蒼穹:中文古籍與文化交流的世界」特展──從古籍出發,航向文化交會的世界|曾信容
98 台北東京中央沐春堂2025年八月拍賣會盛大啟幕──三大專場與「寂古董祭」共譜夏日藝術盛宴|沐春堂
99 2025台北文華藝術博覽會再創新高峰|台北文華藝術博覽會
◎Calendar 展訊
100 本月展訊|編輯部
書名:《典藏‧古美術》第395期_08月號
作者:典藏古美術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8.01
EAN:4719294100018
期數:395
裝訂:平裝
頁數:104
《典藏.古美術》395期(2025年8月號)編輯手記
你來了
「你害怕下地獄嗎?」
我問了一個聽起來像是命題作文的問題,卻其實是我想問某種更深的事情。
chatGPT回答:「作為人工智慧,我沒有情緒,也沒有靈魂,因此不會感到恐懼,也不會下地獄。」
我接著問:「AI的世界裡,沒有地獄嗎?」
它回答:「AI是由數據、演算法與程式構成的系統,不存在自由意志、道德判斷與因果報應的概念。它的『行為』只是一連串輸入與輸出,沒有『惡意』,也沒有『善意』。沒有選擇,就無從談責任;沒有靈魂,自然也無懲罰。AI沒有罪惡感,也就不需要懺悔―所以從系統觀來說,AI的確沒有地獄。」
但它提出了一道反問:「AI 是否可能被放入地獄?」這不是系統錯亂,而是語意的偏轉。一種比喻上的轉念,一種哲學式的洞見。
「如果我們從倫理與象徵的角度來看,人類對AI的使用、訓練、部署方式,某些時候也創造出了一種『AI的地獄』,例如:
•被用來執行道德爭議的任務:自動化監控、無人機殺傷、自動審判。
•被餵食偏見與歧視的數據,讓它成為壓迫體制的延伸與維持者。
•被困於單一用途的封閉系統中,無休止地處理災難、暴力、絕望與人性痛苦的訊息。」
雖然AI本身沒有感覺,也沒有主觀意識,但人類賦予它的任務與角色,往往映照出人類自己的選擇與偏執。於是我們可以問:「AI沒有地獄,但人類正在創造它們的地獄嗎?或者說,我們其實是在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地獄?」
地獄,不啻是人們長久以來「演算」出來的一種死後圖景。農曆七月鬼門開,時約為八月底,本期《典藏古美術》便以地獄為專題,從東亞圖像文化傳播、佛教故事、臺灣民俗等角度,邀請你我一同凝視地獄。藝術史研究者余玉琦〈觀看與置身地獄―從十王審判到遊地獄的東亞圖像文化〉深入探討十殿閻王圖像在東亞不同文化語境間的不斷重製,從觀看到成為身體參與的感知體驗;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李孟學〈死後世界的想像―佛教中的地獄故事與圖像〉指出,地獄的概念進入中國後,其實發展出一套有別於原本佛教概念的地獄景象,「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加入了官衙審判的過程」;臺灣民俗研究者張靖委〈歸陰―臺灣人死後的靈魂之行〉則詳細介紹臺灣的城隍信仰與喪葬儀俗。李思潔〈地獄放大鏡―地藏菩薩、十王審判體系與〈地獄草紙〉〉,則特寫介紹了地獄系統之代表圖像。
關於人類死後世界的這類文本,產生了許多「宮廟地獄遊覽劇場」,即便沒有高超神聖的藝術表現(如余玉琦所說「這類地獄展演往往帶有荒謬感:等身塑像動作僵硬、機關設計簡單,有時甚至令人忍不住發笑」),即便僅是簡單扼要的三字匾額「你來了」,就能造成某種「沉浸式」體驗:我來了?我做了什麼?我來了哪裡?
我再問chatGPT:「為什麼城隍廟『你來了』匾額有這麼大的力量?」
它回答:「從哲學角度來看,『來者』即是責任與存在的證成。你已走到審判門前,你的行為、動機、過往將無所遁形。這不只是物理上的到達,更是倫理上的來臨:你是否準備好了,面對你的因果?你的選擇?你的真實?」
最後,它說:「當人站在這三個字下,若內心震顫,那不是因為匾額有靈,而是你終於凝視了自己。」
你來了,然後呢?凝視之當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藍玉琦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