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探源到擴張,
從東方美學思維到全球化科技藝術介入,
關於水墨的九個叩問──
作為一種藝術類型,「水墨」概念究竟是如何被命名?
作為一種再現空間,水墨山水何以出現散點的空間觀?
作為一種詩畫同源,文學的文體與水墨空間有那些年代關係?
作為一種材質文化,水墨如何引進非繪畫性的行為與裝置?
作為一種政治地理區的文化表徵,南渡水墨打破了那些疆域?
作為一種非西方系統的藝術,水墨的當代性如何被討論?
作為一種精神狀態的藝術,東西意象美學如何產生第三類接觸?
作為一種身體養息的藝術,水墨是否具有前衛的「能動性」?
作為全球化文化生產的一支,新媒體水墨的關係美學是什麼?
本書以地域的、當代的、全球化的視野,觀察與書寫一個進行中的歷史藝術類型,並從感應、感覺、感知到感官,闡述一項文化生產的千年故事與其異化過程。全書貫穿古今,從美學史角度細膩分析東西方藝術史與美學,提出中國山水畫發展之獨特見解,並且重新思考「水墨」在當代的意義。
高千惠
藝術領域教學者、藝術文化評論者、客座策展人。研究領域包括現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當代水墨、東亞現(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思潮。
著作──《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百年世界美術圖象》、《芝加哥公共藝術現代化運動》、《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域閱讀》、《千里絲一線牽-漢唐織錦的跨域風華》、《日常的誘惑》、《非藝評的書寫》、《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移動的地平線-文藝烏托邦簡史》、《藝術,以XX之名》、《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當代藝術生產線-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
序章──出界
卷一 一念無明
- 水墨拂曉之前
那個混沌的隱形空間
無限空間的極簡命名
神明空間的意識之遊
遠遊作為冥思的文本
未臻空境的人間殘念
- 三遠法的空間神話
人與自然的政治關係
異質空間的人間行旅
從易理到畫理的觀看
物象之原與重重悉見
從遠遊到游觀的對話
擬態的古典空間意識
III. 文學附體的尺幅視界
玄思作為抽象水墨的古魂
駢文與絕句下的鐘鼎山林
尺幅江山的圖騰化轉進
淺絳山水的小調世界
工整奇巧的章回體山水
山水概念化的美學空間
- 跨時空的形神煉金術
煉金與格物的美學發展
後現代語境的格物實踐
以器形寫無形的新宋畫
從末世到未來的桃花源
犬儒與撞鐘的日常物語
人類世中的造境展覽群
卷二 萬念俱生
- 水墨南渡之象
從渡海到落土的水墨觀
具承傳的後古典水墨
何謂台灣水墨的論爭
反正統的浮世新繪
N世代的水墨新界
南渡水墨的文化處境
- 跨世紀的墨界之爭
跨世紀前後的水墨防線
三分天下的新水墨論
新類水墨的舊美學介面
一個水墨三種當代表述
這是不是水墨的叩問
VII. 西行的東方語境
東方書道西方表現
傳統文人畫的西方變奏
現代主義下的水墨與抽象
新現代主義作為當代性
後現代的矯飾空間生產
VIII. 不強調方法的方法論
異己存在的我與他者關係
重返事物自身的現象美學
東亞現代性下的存在感知
「日常」與「無常」的感知
逆行,亞洲式的未來主義
- 科技年代的墨境行旅
概念化的水墨造境生產
復古水墨與其當代性
機械複製年代的意境捕追
新傳媒的散播之徑
你的眼睛和我之間
附錄
章節註釋
人名索引
作者: 高千惠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公司
ISBN: 978-957-9057-60-8
出版日期:2020.10.5
裝訂:平裝
頁數:376
適讀年齡:17歲以上
- 科技年代的墨境行旅
在當代藝術類型中,「水墨藝術」涵蓋了「地理疆域」、「歷史文化」、「物質美學」三領域的連結。而水墨與新媒體的關係美學建立,除了打破前三種領域的關係,也使水墨進入虛擬畫境的大眾化視界。透過新媒體的介入,水墨不畏進入概念化的創作階段,也使「何為水墨的當代性」進入新媒體文化的討論領域。
面對當代藝術訊息已由「行萬里路」轉為「跨雲端遊」,創作者丈量世界的方式,多以資料訊息與虛擬影像作為認知世界的方式。在如此科學與科技的演進下,人工自然與科技水墨的出現、水墨相關性的關鍵詞擴張、水墨世界參與社群的範圍,以及透過超文本的連結,使水墨單一作品可以延展出多元的觀看。而除了在定義上進行解構,水墨的當代性也進入了世俗性、消費性、傳播性的生產領域。
本章分三個方向探討新媒體水墨的當代行旅途徑。一是重新爬梳水墨的歷史沿革,並從水墨當代性與世俗化發展過程中,檢視其精神性的轉變。二是從數位水墨的誕生、虛擬意境到虛擬畫境的發展,提出水墨在新媒體年代的挑戰,與此科技復古運動的年代意義。三是從社群媒體自訂的「社群標籤」概念,提出水墨跨域連結的發展,以及水墨概念的當代傳播途徑。面對水墨世界所營造出的當代神話,文末再以歷史唯物的角度,回視當代水墨的生產生態。
概念化的水墨造境生產
回溯水墨誕生的古神話與古信仰之背景,當代水墨的再生,除了歷史元素的反芻與對話,也寄於新的宇宙觀所引發的身命觀。2019 年春,透過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的顯影,眾人可以在居家電腦螢幕上,看見一個宇宙黑洞的遙遠存在事實。這張人類史上的第一張黑洞照片,呈現了一個時空結構、一個玄奇的天體,也重新詰問了人類信仰與既有的創世神話。一個世界,多元觀照。在天文界的黑洞影像之前,水墨世界的宇宙觀或身命觀,又將建立在那一種當代神話的體系上?
新的宇宙認知,使西方創作者開始採取科學知識、影像技術、生態與訊息的演變,作為「世界歷史事件」的紀錄。以客觀事件取代主觀事件,2017 年克里夫蘭美術館的「知識考古」(Archaeologies of Knowledge)一展中,德國攝影師提爾曼(Wolfgang Tillman)的航天影像系列「金星繞行」(Venus Transit 2004-2012), 便記錄了八年的天文事件。比克納夫婦(Sarah and Joseph Belknap)則以美國航天研究中心(NASA)的資料,進行4 個月與12 個月的太陽黑子紀錄,提出天人之間的科技關係。藉跨領域合作,這些21 世紀的天人關係陳述,已與登陸月球時所產生的蒙太奇拼貼表現大為不同。
在水墨領域,這些天文物理的自然陳述與檔案紀錄,並不能取代自然所曾啟示的身命觀。過去,從歷史空間觀,閱看水墨藝術的社會意識;從異質空間觀,閱看水墨語境的非人間;從水墨的當代性與修辭性中,閱看水墨論述的一路衍變,均曾瓦解水墨過去的空間論,迫使論者重新思考閱讀水墨的方法。如今面對快速發展的航天科技,與時俱進的宇宙觀是否能夠改變「水墨」的空間思維,將是水墨空間詩學的新挑戰。
進入科技年代的墨境行旅,有關概念化的水墨造境生產、新科技材質的介入、機械複製年代的意境捕捉、新傳媒的散播之徑、雲端社群標籤的超連結等水墨相關世界之出現,均說明了神祕的水墨未來主義,也有回應前進的科技世界之舉。另一方面,處於當代藝術的大生態,水墨世界同樣面對1980 年代之後的政治、文化、經濟、藝術市場等生態變遷,而需要不斷回應資本化的消費世界。藝術家在尋求風格創立、品牌打造、展覽機會、市場需要下,作品的生產過程已包括後製、加工、代工、合作等新媒體的介入。在此背景中,概念化的、唯美的、實驗的、敘事的水墨造境,隨時間而成為當代水墨界的一種取徑。
隨著年代新材質的介入,當代水墨藝術中的「水墨」,由名詞變成形容詞,也由有形的材質定義,轉為無形的思想認同,並透過非水墨的材質,以及非筆墨的美學,產生一種具文化代表性的藝術類型。至21 世紀,走過千年的「水墨」,已因科技的介入,邁向一種製造性的生產狀態。從水墨界已具備的現有景觀──虛擬之境的藝術生產、收藏性與裝飾性的出現、從唯美到唯物的造境、新媒體水墨的生產現象上看,科學與科技對水墨世界影響甚大。面對人間自然與人工自然的交會,「為何造境」與「如何造境」,遂成為創作者的生產課題。
造境的異化生產
水墨一直就是一種造境的藝術。在文化背景上,水墨是因自然觀而召喚出的藝術觀。它來自藝術家與山水的呼應關係,期從人與自然的觀照中,再現一種屬於精神美學的情境。然而,水墨也具有一個非再現、非寫實的表現核心,意即,無論在任何時代,它都是附屬於一種虛擬之境的想像生產。即使是面對科學與自然,它也可能要透過神話的想像或意識的心象,以「造境」的行動來表述某個遙遠的黑洞狀態。
「造境」與「造何種之境」在中國繪畫史上已有一套發展脈絡。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藝術家即將自然題材作為一個獨立發展的方向,並發展出「造境」的藝術生產模式。盛唐時期,山水畫已脫離人物故事而成獨立畫科,出現了畫法工致、賦色濃麗、筆跡豪放、水墨簡淡等流派,使造境之事也有了美學品味之分。在技法與思想傳承上,明末董其昌曾借用禪宗的南北宗分法,將唐代以後的山水畫劃分為南北兩派。「南北宗」的劃分,對中國山水畫發展是一項重要的評論與看法,也形成造境的精神意識分歧,並開啟制式化的審美判斷與創作表現。
在重寫意輕寫實之下,水墨被定為一種「虛擬意境」的藝術表現類型,所造之境也因美學品味而有了一套生產系統,而此系統又與文人生活有連結性。文人美學品味系統,發軔於宋大成於元。它是以文人意識與其養成文化為美學品味,以筆墨情趣體現文人生活趣味,或是藝術家對自然社會及生命本源的參悟表現。由於不求寫實形似,其藝術性遂建立在上層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上。如其名稱「文人藝術」,被翻譯成與文學有關的「Literati painting」或是「Scholar Art」,都指出此美學世界的階級性。它與民俗的、粗糙的、直接語境的表達方式相對,在論述上也多避免世俗世界的介入。
水墨藝術會邁向收藏性與裝飾性,在於資本社會的必然發展。水墨的大眾化與市場性,自明代已出現。隨著民間中產階級抬頭,文人藝術普及化,水墨與文人世界成為民間新貴的精緻生活文化品味。此品味,是帶著「文化教養」的色彩,旨在追求一種文化生活上的美感,與反映社會現實並無直接關係。因應市場的量產,這支藝術類型不免也從文人品味變成有閒階級的文化資產表現,或成為中下階層模仿文化氣息的對象。此東方藝術的本質,應該是「反裝飾性」,但在大量模仿與消費文化的介入之下,其普及化或生活化卻逐漸將水墨從菁英品味拉到大眾品味,甚至成為一種國萃文化。
經濟是社會前進的動力,每一年代的現代性,多少都影響了文人書畫世界的發展。在現代主義興起的20 世紀,水墨世界也曾透過與抽象表現主義、材質觀念美學、身體行為意義之連結與對話,以及「現代化」的形式與內容而得到新的轉繹。現代水墨的發展,放大了人的內在意識,卻縮小了自然的存在,但在歷史意識型態的要求,還是肩負了復興民族美學的文化重擔。在文化意識的主導下,藝術界在面對「當代水墨藝術」議題時,論述多涉及「傳統」、「中國性」、「文化主體性」與「排除域外論述語彙」等文化情結,以至於衍生的「當代性」思考,多少表露出水墨領域的一種文化焦慮。
這些演變,使水墨在政治與美學之間產生矛盾。水墨的避世生產態度,原是一種單純的生活文化,一旦進入發揚光大式的文化生產,其精神性自然會轉赴世俗性,更因藝術市場的活動而出現媚俗現象。從精神性到物質性、裝飾性到裝置性、東方性到現代性、地域性到普世性、修為活動到市場活動,當代水墨在創作、論述與收藏領域,因傳媒機制與藝博機制的運作,逐漸邁向大眾化與市場性的需求。在生產需求與行銷機制的介入下,水墨原創動機必然異化,而此異化,亦包括了科技年代的藝術生產模式與其相關連結。
人工景觀介入自然
當自然已被人工吞噬,自然遂成為一個抗爭現代性的隱喻,甚至變成一種社會意識的附體。儘管許多創作者認為水墨難以展現工業環境的現代感,然而,旨在揭示人與自然關係轉變的隱喻山水,還是被賦予了內容上的「現代性」。藝術家可能畫建物或景觀,也可能由實景轉成虛境,以便呈現個人看待外在世界的態度,甚至提出隱藏式的社會批判。
在形式的現代感上,創作者會採取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式的構成、拼貼、挪用等手法。在內容的現代感上,則會呈現一種與生存有關的社會意識。例如,中國的霧霾山水、香港的城市山水、台灣的黑山水,大都不尚留白,而是以緊密的構成和筆觸,形成現代性下的生態意象。景象內若有點景人物,人物必孤寂、無助。當代山水景觀藝術家楊泳梁的《山煙水灰》或《桃花源》、林素鵬的《暖化》等作品,便多藉山水畫面呈現當代生態議題。這類從「唯美」到「唯物」的造境,因社會性的介入,使其畫境具有了一種跨域的當代性。而其生產的過程,也出現了科技材質與媒介訊息的介入現象。
新科技材質的介入
新科技材質的介入,改變了造境中的自然世界生產。早在水墨藝術進入寫實彩繪或多媒材使用之後,已有不少論者憂慮水墨材質的精神本質會流失,但很多藝術家還是不斷以實驗態度,試圖為水墨尋找與當代藝術的連結。
繼形式的現代性與內容的現代化,新科技材質的介入,再度使21 世紀的水墨進入新視界。例如,中國藝術家孫遜的靈感來自於政治漫畫、生物學書籍、說明書和新聞短片。其反烏托邦的錄像作品,曾分別參與2010 年第七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特展─在線人間」與2013 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水墨藝術:借古說今中國當代藝術」。其社會意識與錄像媒介的使用,均溢出傳統水墨美學的唯美情境,但其造境中的「水墨感」還是很充足。
內容之外,在打破傳統媒材侷限上,許多藝術家紛紛以新媒材、情境裝置、身體介入等方式,試圖釋放出更大的水墨疆域。其間,科技水墨的出現,雖無新的文化論述,但卻在與科技連結下,擴張了人工水墨的新版圖,進而成為當代科技藝術下的東方美學表現。對水墨界而言,新媒體水墨或科技水墨的介入,再度打破材質的侷限。它能以聲光俱現的科技效果,讓過去的虛擬情境在展示現場栩栩如生。這些新媒體水墨或科技水墨的出現,使水墨進入了感官化的情境美學之製作,以及具身體感的觀看模式。
從藝術生產角度言之,聲光式水墨現場,傳遞的是一種概念化的水墨意境,水墨與科技的關係已然大於水墨與自然的關係。「數位水墨寫真」即是利用電腦軟體,將多張數位相片重新編輯創作,完成構圖佈局後,利用繪圖軟體做出各種筆觸的效果。不需要毛筆、紙張,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夠完成數位水墨作品。在創意領航之下,古畫《富春山居圖》、《清明上河圖》、《鵲華秋色圖》等,有關動畫、觸控、數位劇場等手法的新媒體介入,均使山水的游觀概念更加視覺化、立體化,達到水墨意境的虛擬再現之效。
高千惠
藝術領域教學者、藝術文化評論者、客座策展人。研究領域包括現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當代水墨、東亞現(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思潮。
著作──《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百年世界美術圖象》、《芝加哥公共藝術現代化運動》、《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域閱讀》、《千里絲一線牽-漢唐織錦的跨域風華》、《日常的誘惑》、《非藝評的書寫》、《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移動的地平線-文藝烏托邦簡史》、《藝術,以XX之名》、《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當代藝術生產線-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
序章──出界
卷一 一念無明
- 水墨拂曉之前
那個混沌的隱形空間
無限空間的極簡命名
神明空間的意識之遊
遠遊作為冥思的文本
未臻空境的人間殘念
- 三遠法的空間神話
人與自然的政治關係
異質空間的人間行旅
從易理到畫理的觀看
物象之原與重重悉見
從遠遊到游觀的對話
擬態的古典空間意識
III. 文學附體的尺幅視界
玄思作為抽象水墨的古魂
駢文與絕句下的鐘鼎山林
尺幅江山的圖騰化轉進
淺絳山水的小調世界
工整奇巧的章回體山水
山水概念化的美學空間
- 跨時空的形神煉金術
煉金與格物的美學發展
後現代語境的格物實踐
以器形寫無形的新宋畫
從末世到未來的桃花源
犬儒與撞鐘的日常物語
人類世中的造境展覽群
卷二 萬念俱生
- 水墨南渡之象
從渡海到落土的水墨觀
具承傳的後古典水墨
何謂台灣水墨的論爭
反正統的浮世新繪
N世代的水墨新界
南渡水墨的文化處境
- 跨世紀的墨界之爭
跨世紀前後的水墨防線
三分天下的新水墨論
新類水墨的舊美學介面
一個水墨三種當代表述
這是不是水墨的叩問
VII. 西行的東方語境
東方書道西方表現
傳統文人畫的西方變奏
現代主義下的水墨與抽象
新現代主義作為當代性
後現代的矯飾空間生產
VIII. 不強調方法的方法論
異己存在的我與他者關係
重返事物自身的現象美學
東亞現代性下的存在感知
「日常」與「無常」的感知
逆行,亞洲式的未來主義
- 科技年代的墨境行旅
概念化的水墨造境生產
復古水墨與其當代性
機械複製年代的意境捕追
新傳媒的散播之徑
你的眼睛和我之間
附錄
章節註釋
人名索引
作者: 高千惠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公司
ISBN: 978-957-9057-60-8
出版日期:2020.10.5
裝訂:平裝
頁數:376
適讀年齡:17歲以上
- 科技年代的墨境行旅
在當代藝術類型中,「水墨藝術」涵蓋了「地理疆域」、「歷史文化」、「物質美學」三領域的連結。而水墨與新媒體的關係美學建立,除了打破前三種領域的關係,也使水墨進入虛擬畫境的大眾化視界。透過新媒體的介入,水墨不畏進入概念化的創作階段,也使「何為水墨的當代性」進入新媒體文化的討論領域。
面對當代藝術訊息已由「行萬里路」轉為「跨雲端遊」,創作者丈量世界的方式,多以資料訊息與虛擬影像作為認知世界的方式。在如此科學與科技的演進下,人工自然與科技水墨的出現、水墨相關性的關鍵詞擴張、水墨世界參與社群的範圍,以及透過超文本的連結,使水墨單一作品可以延展出多元的觀看。而除了在定義上進行解構,水墨的當代性也進入了世俗性、消費性、傳播性的生產領域。
本章分三個方向探討新媒體水墨的當代行旅途徑。一是重新爬梳水墨的歷史沿革,並從水墨當代性與世俗化發展過程中,檢視其精神性的轉變。二是從數位水墨的誕生、虛擬意境到虛擬畫境的發展,提出水墨在新媒體年代的挑戰,與此科技復古運動的年代意義。三是從社群媒體自訂的「社群標籤」概念,提出水墨跨域連結的發展,以及水墨概念的當代傳播途徑。面對水墨世界所營造出的當代神話,文末再以歷史唯物的角度,回視當代水墨的生產生態。
概念化的水墨造境生產
回溯水墨誕生的古神話與古信仰之背景,當代水墨的再生,除了歷史元素的反芻與對話,也寄於新的宇宙觀所引發的身命觀。2019 年春,透過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的顯影,眾人可以在居家電腦螢幕上,看見一個宇宙黑洞的遙遠存在事實。這張人類史上的第一張黑洞照片,呈現了一個時空結構、一個玄奇的天體,也重新詰問了人類信仰與既有的創世神話。一個世界,多元觀照。在天文界的黑洞影像之前,水墨世界的宇宙觀或身命觀,又將建立在那一種當代神話的體系上?
新的宇宙認知,使西方創作者開始採取科學知識、影像技術、生態與訊息的演變,作為「世界歷史事件」的紀錄。以客觀事件取代主觀事件,2017 年克里夫蘭美術館的「知識考古」(Archaeologies of Knowledge)一展中,德國攝影師提爾曼(Wolfgang Tillman)的航天影像系列「金星繞行」(Venus Transit 2004-2012), 便記錄了八年的天文事件。比克納夫婦(Sarah and Joseph Belknap)則以美國航天研究中心(NASA)的資料,進行4 個月與12 個月的太陽黑子紀錄,提出天人之間的科技關係。藉跨領域合作,這些21 世紀的天人關係陳述,已與登陸月球時所產生的蒙太奇拼貼表現大為不同。
在水墨領域,這些天文物理的自然陳述與檔案紀錄,並不能取代自然所曾啟示的身命觀。過去,從歷史空間觀,閱看水墨藝術的社會意識;從異質空間觀,閱看水墨語境的非人間;從水墨的當代性與修辭性中,閱看水墨論述的一路衍變,均曾瓦解水墨過去的空間論,迫使論者重新思考閱讀水墨的方法。如今面對快速發展的航天科技,與時俱進的宇宙觀是否能夠改變「水墨」的空間思維,將是水墨空間詩學的新挑戰。
進入科技年代的墨境行旅,有關概念化的水墨造境生產、新科技材質的介入、機械複製年代的意境捕捉、新傳媒的散播之徑、雲端社群標籤的超連結等水墨相關世界之出現,均說明了神祕的水墨未來主義,也有回應前進的科技世界之舉。另一方面,處於當代藝術的大生態,水墨世界同樣面對1980 年代之後的政治、文化、經濟、藝術市場等生態變遷,而需要不斷回應資本化的消費世界。藝術家在尋求風格創立、品牌打造、展覽機會、市場需要下,作品的生產過程已包括後製、加工、代工、合作等新媒體的介入。在此背景中,概念化的、唯美的、實驗的、敘事的水墨造境,隨時間而成為當代水墨界的一種取徑。
隨著年代新材質的介入,當代水墨藝術中的「水墨」,由名詞變成形容詞,也由有形的材質定義,轉為無形的思想認同,並透過非水墨的材質,以及非筆墨的美學,產生一種具文化代表性的藝術類型。至21 世紀,走過千年的「水墨」,已因科技的介入,邁向一種製造性的生產狀態。從水墨界已具備的現有景觀──虛擬之境的藝術生產、收藏性與裝飾性的出現、從唯美到唯物的造境、新媒體水墨的生產現象上看,科學與科技對水墨世界影響甚大。面對人間自然與人工自然的交會,「為何造境」與「如何造境」,遂成為創作者的生產課題。
造境的異化生產
水墨一直就是一種造境的藝術。在文化背景上,水墨是因自然觀而召喚出的藝術觀。它來自藝術家與山水的呼應關係,期從人與自然的觀照中,再現一種屬於精神美學的情境。然而,水墨也具有一個非再現、非寫實的表現核心,意即,無論在任何時代,它都是附屬於一種虛擬之境的想像生產。即使是面對科學與自然,它也可能要透過神話的想像或意識的心象,以「造境」的行動來表述某個遙遠的黑洞狀態。
「造境」與「造何種之境」在中國繪畫史上已有一套發展脈絡。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藝術家即將自然題材作為一個獨立發展的方向,並發展出「造境」的藝術生產模式。盛唐時期,山水畫已脫離人物故事而成獨立畫科,出現了畫法工致、賦色濃麗、筆跡豪放、水墨簡淡等流派,使造境之事也有了美學品味之分。在技法與思想傳承上,明末董其昌曾借用禪宗的南北宗分法,將唐代以後的山水畫劃分為南北兩派。「南北宗」的劃分,對中國山水畫發展是一項重要的評論與看法,也形成造境的精神意識分歧,並開啟制式化的審美判斷與創作表現。
在重寫意輕寫實之下,水墨被定為一種「虛擬意境」的藝術表現類型,所造之境也因美學品味而有了一套生產系統,而此系統又與文人生活有連結性。文人美學品味系統,發軔於宋大成於元。它是以文人意識與其養成文化為美學品味,以筆墨情趣體現文人生活趣味,或是藝術家對自然社會及生命本源的參悟表現。由於不求寫實形似,其藝術性遂建立在上層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上。如其名稱「文人藝術」,被翻譯成與文學有關的「Literati painting」或是「Scholar Art」,都指出此美學世界的階級性。它與民俗的、粗糙的、直接語境的表達方式相對,在論述上也多避免世俗世界的介入。
水墨藝術會邁向收藏性與裝飾性,在於資本社會的必然發展。水墨的大眾化與市場性,自明代已出現。隨著民間中產階級抬頭,文人藝術普及化,水墨與文人世界成為民間新貴的精緻生活文化品味。此品味,是帶著「文化教養」的色彩,旨在追求一種文化生活上的美感,與反映社會現實並無直接關係。因應市場的量產,這支藝術類型不免也從文人品味變成有閒階級的文化資產表現,或成為中下階層模仿文化氣息的對象。此東方藝術的本質,應該是「反裝飾性」,但在大量模仿與消費文化的介入之下,其普及化或生活化卻逐漸將水墨從菁英品味拉到大眾品味,甚至成為一種國萃文化。
經濟是社會前進的動力,每一年代的現代性,多少都影響了文人書畫世界的發展。在現代主義興起的20 世紀,水墨世界也曾透過與抽象表現主義、材質觀念美學、身體行為意義之連結與對話,以及「現代化」的形式與內容而得到新的轉繹。現代水墨的發展,放大了人的內在意識,卻縮小了自然的存在,但在歷史意識型態的要求,還是肩負了復興民族美學的文化重擔。在文化意識的主導下,藝術界在面對「當代水墨藝術」議題時,論述多涉及「傳統」、「中國性」、「文化主體性」與「排除域外論述語彙」等文化情結,以至於衍生的「當代性」思考,多少表露出水墨領域的一種文化焦慮。
這些演變,使水墨在政治與美學之間產生矛盾。水墨的避世生產態度,原是一種單純的生活文化,一旦進入發揚光大式的文化生產,其精神性自然會轉赴世俗性,更因藝術市場的活動而出現媚俗現象。從精神性到物質性、裝飾性到裝置性、東方性到現代性、地域性到普世性、修為活動到市場活動,當代水墨在創作、論述與收藏領域,因傳媒機制與藝博機制的運作,逐漸邁向大眾化與市場性的需求。在生產需求與行銷機制的介入下,水墨原創動機必然異化,而此異化,亦包括了科技年代的藝術生產模式與其相關連結。
人工景觀介入自然
當自然已被人工吞噬,自然遂成為一個抗爭現代性的隱喻,甚至變成一種社會意識的附體。儘管許多創作者認為水墨難以展現工業環境的現代感,然而,旨在揭示人與自然關係轉變的隱喻山水,還是被賦予了內容上的「現代性」。藝術家可能畫建物或景觀,也可能由實景轉成虛境,以便呈現個人看待外在世界的態度,甚至提出隱藏式的社會批判。
在形式的現代感上,創作者會採取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式的構成、拼貼、挪用等手法。在內容的現代感上,則會呈現一種與生存有關的社會意識。例如,中國的霧霾山水、香港的城市山水、台灣的黑山水,大都不尚留白,而是以緊密的構成和筆觸,形成現代性下的生態意象。景象內若有點景人物,人物必孤寂、無助。當代山水景觀藝術家楊泳梁的《山煙水灰》或《桃花源》、林素鵬的《暖化》等作品,便多藉山水畫面呈現當代生態議題。這類從「唯美」到「唯物」的造境,因社會性的介入,使其畫境具有了一種跨域的當代性。而其生產的過程,也出現了科技材質與媒介訊息的介入現象。
新科技材質的介入
新科技材質的介入,改變了造境中的自然世界生產。早在水墨藝術進入寫實彩繪或多媒材使用之後,已有不少論者憂慮水墨材質的精神本質會流失,但很多藝術家還是不斷以實驗態度,試圖為水墨尋找與當代藝術的連結。
繼形式的現代性與內容的現代化,新科技材質的介入,再度使21 世紀的水墨進入新視界。例如,中國藝術家孫遜的靈感來自於政治漫畫、生物學書籍、說明書和新聞短片。其反烏托邦的錄像作品,曾分別參與2010 年第七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特展─在線人間」與2013 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水墨藝術:借古說今中國當代藝術」。其社會意識與錄像媒介的使用,均溢出傳統水墨美學的唯美情境,但其造境中的「水墨感」還是很充足。
內容之外,在打破傳統媒材侷限上,許多藝術家紛紛以新媒材、情境裝置、身體介入等方式,試圖釋放出更大的水墨疆域。其間,科技水墨的出現,雖無新的文化論述,但卻在與科技連結下,擴張了人工水墨的新版圖,進而成為當代科技藝術下的東方美學表現。對水墨界而言,新媒體水墨或科技水墨的介入,再度打破材質的侷限。它能以聲光俱現的科技效果,讓過去的虛擬情境在展示現場栩栩如生。這些新媒體水墨或科技水墨的出現,使水墨進入了感官化的情境美學之製作,以及具身體感的觀看模式。
從藝術生產角度言之,聲光式水墨現場,傳遞的是一種概念化的水墨意境,水墨與科技的關係已然大於水墨與自然的關係。「數位水墨寫真」即是利用電腦軟體,將多張數位相片重新編輯創作,完成構圖佈局後,利用繪圖軟體做出各種筆觸的效果。不需要毛筆、紙張,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夠完成數位水墨作品。在創意領航之下,古畫《富春山居圖》、《清明上河圖》、《鵲華秋色圖》等,有關動畫、觸控、數位劇場等手法的新媒體介入,均使山水的游觀概念更加視覺化、立體化,達到水墨意境的虛擬再現之效。
高千惠
藝術領域教學者、藝術文化評論者、客座策展人。研究領域包括現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當代水墨、東亞現(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思潮。
著作──《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百年世界美術圖象》、《芝加哥公共藝術現代化運動》、《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域閱讀》、《千里絲一線牽-漢唐織錦的跨域風華》、《日常的誘惑》、《非藝評的書寫》、《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移動的地平線-文藝烏托邦簡史》、《藝術,以XX之名》、《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當代藝術生產線-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
序章──出界
卷一 一念無明
- 水墨拂曉之前
那個混沌的隱形空間
無限空間的極簡命名
神明空間的意識之遊
遠遊作為冥思的文本
未臻空境的人間殘念
- 三遠法的空間神話
人與自然的政治關係
異質空間的人間行旅
從易理到畫理的觀看
物象之原與重重悉見
從遠遊到游觀的對話
擬態的古典空間意識
III. 文學附體的尺幅視界
玄思作為抽象水墨的古魂
駢文與絕句下的鐘鼎山林
尺幅江山的圖騰化轉進
淺絳山水的小調世界
工整奇巧的章回體山水
山水概念化的美學空間
- 跨時空的形神煉金術
煉金與格物的美學發展
後現代語境的格物實踐
以器形寫無形的新宋畫
從末世到未來的桃花源
犬儒與撞鐘的日常物語
人類世中的造境展覽群
卷二 萬念俱生
- 水墨南渡之象
從渡海到落土的水墨觀
具承傳的後古典水墨
何謂台灣水墨的論爭
反正統的浮世新繪
N世代的水墨新界
南渡水墨的文化處境
- 跨世紀的墨界之爭
跨世紀前後的水墨防線
三分天下的新水墨論
新類水墨的舊美學介面
一個水墨三種當代表述
這是不是水墨的叩問
VII. 西行的東方語境
東方書道西方表現
傳統文人畫的西方變奏
現代主義下的水墨與抽象
新現代主義作為當代性
後現代的矯飾空間生產
VIII. 不強調方法的方法論
異己存在的我與他者關係
重返事物自身的現象美學
東亞現代性下的存在感知
「日常」與「無常」的感知
逆行,亞洲式的未來主義
- 科技年代的墨境行旅
概念化的水墨造境生產
復古水墨與其當代性
機械複製年代的意境捕追
新傳媒的散播之徑
你的眼睛和我之間
附錄
章節註釋
人名索引
作者: 高千惠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公司
ISBN: 978-957-9057-60-8
出版日期:2020.10.5
裝訂:平裝
頁數:376
適讀年齡:17歲以上
- 科技年代的墨境行旅
在當代藝術類型中,「水墨藝術」涵蓋了「地理疆域」、「歷史文化」、「物質美學」三領域的連結。而水墨與新媒體的關係美學建立,除了打破前三種領域的關係,也使水墨進入虛擬畫境的大眾化視界。透過新媒體的介入,水墨不畏進入概念化的創作階段,也使「何為水墨的當代性」進入新媒體文化的討論領域。
面對當代藝術訊息已由「行萬里路」轉為「跨雲端遊」,創作者丈量世界的方式,多以資料訊息與虛擬影像作為認知世界的方式。在如此科學與科技的演進下,人工自然與科技水墨的出現、水墨相關性的關鍵詞擴張、水墨世界參與社群的範圍,以及透過超文本的連結,使水墨單一作品可以延展出多元的觀看。而除了在定義上進行解構,水墨的當代性也進入了世俗性、消費性、傳播性的生產領域。
本章分三個方向探討新媒體水墨的當代行旅途徑。一是重新爬梳水墨的歷史沿革,並從水墨當代性與世俗化發展過程中,檢視其精神性的轉變。二是從數位水墨的誕生、虛擬意境到虛擬畫境的發展,提出水墨在新媒體年代的挑戰,與此科技復古運動的年代意義。三是從社群媒體自訂的「社群標籤」概念,提出水墨跨域連結的發展,以及水墨概念的當代傳播途徑。面對水墨世界所營造出的當代神話,文末再以歷史唯物的角度,回視當代水墨的生產生態。
概念化的水墨造境生產
回溯水墨誕生的古神話與古信仰之背景,當代水墨的再生,除了歷史元素的反芻與對話,也寄於新的宇宙觀所引發的身命觀。2019 年春,透過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的顯影,眾人可以在居家電腦螢幕上,看見一個宇宙黑洞的遙遠存在事實。這張人類史上的第一張黑洞照片,呈現了一個時空結構、一個玄奇的天體,也重新詰問了人類信仰與既有的創世神話。一個世界,多元觀照。在天文界的黑洞影像之前,水墨世界的宇宙觀或身命觀,又將建立在那一種當代神話的體系上?
新的宇宙認知,使西方創作者開始採取科學知識、影像技術、生態與訊息的演變,作為「世界歷史事件」的紀錄。以客觀事件取代主觀事件,2017 年克里夫蘭美術館的「知識考古」(Archaeologies of Knowledge)一展中,德國攝影師提爾曼(Wolfgang Tillman)的航天影像系列「金星繞行」(Venus Transit 2004-2012), 便記錄了八年的天文事件。比克納夫婦(Sarah and Joseph Belknap)則以美國航天研究中心(NASA)的資料,進行4 個月與12 個月的太陽黑子紀錄,提出天人之間的科技關係。藉跨領域合作,這些21 世紀的天人關係陳述,已與登陸月球時所產生的蒙太奇拼貼表現大為不同。
在水墨領域,這些天文物理的自然陳述與檔案紀錄,並不能取代自然所曾啟示的身命觀。過去,從歷史空間觀,閱看水墨藝術的社會意識;從異質空間觀,閱看水墨語境的非人間;從水墨的當代性與修辭性中,閱看水墨論述的一路衍變,均曾瓦解水墨過去的空間論,迫使論者重新思考閱讀水墨的方法。如今面對快速發展的航天科技,與時俱進的宇宙觀是否能夠改變「水墨」的空間思維,將是水墨空間詩學的新挑戰。
進入科技年代的墨境行旅,有關概念化的水墨造境生產、新科技材質的介入、機械複製年代的意境捕捉、新傳媒的散播之徑、雲端社群標籤的超連結等水墨相關世界之出現,均說明了神祕的水墨未來主義,也有回應前進的科技世界之舉。另一方面,處於當代藝術的大生態,水墨世界同樣面對1980 年代之後的政治、文化、經濟、藝術市場等生態變遷,而需要不斷回應資本化的消費世界。藝術家在尋求風格創立、品牌打造、展覽機會、市場需要下,作品的生產過程已包括後製、加工、代工、合作等新媒體的介入。在此背景中,概念化的、唯美的、實驗的、敘事的水墨造境,隨時間而成為當代水墨界的一種取徑。
隨著年代新材質的介入,當代水墨藝術中的「水墨」,由名詞變成形容詞,也由有形的材質定義,轉為無形的思想認同,並透過非水墨的材質,以及非筆墨的美學,產生一種具文化代表性的藝術類型。至21 世紀,走過千年的「水墨」,已因科技的介入,邁向一種製造性的生產狀態。從水墨界已具備的現有景觀──虛擬之境的藝術生產、收藏性與裝飾性的出現、從唯美到唯物的造境、新媒體水墨的生產現象上看,科學與科技對水墨世界影響甚大。面對人間自然與人工自然的交會,「為何造境」與「如何造境」,遂成為創作者的生產課題。
造境的異化生產
水墨一直就是一種造境的藝術。在文化背景上,水墨是因自然觀而召喚出的藝術觀。它來自藝術家與山水的呼應關係,期從人與自然的觀照中,再現一種屬於精神美學的情境。然而,水墨也具有一個非再現、非寫實的表現核心,意即,無論在任何時代,它都是附屬於一種虛擬之境的想像生產。即使是面對科學與自然,它也可能要透過神話的想像或意識的心象,以「造境」的行動來表述某個遙遠的黑洞狀態。
「造境」與「造何種之境」在中國繪畫史上已有一套發展脈絡。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藝術家即將自然題材作為一個獨立發展的方向,並發展出「造境」的藝術生產模式。盛唐時期,山水畫已脫離人物故事而成獨立畫科,出現了畫法工致、賦色濃麗、筆跡豪放、水墨簡淡等流派,使造境之事也有了美學品味之分。在技法與思想傳承上,明末董其昌曾借用禪宗的南北宗分法,將唐代以後的山水畫劃分為南北兩派。「南北宗」的劃分,對中國山水畫發展是一項重要的評論與看法,也形成造境的精神意識分歧,並開啟制式化的審美判斷與創作表現。
在重寫意輕寫實之下,水墨被定為一種「虛擬意境」的藝術表現類型,所造之境也因美學品味而有了一套生產系統,而此系統又與文人生活有連結性。文人美學品味系統,發軔於宋大成於元。它是以文人意識與其養成文化為美學品味,以筆墨情趣體現文人生活趣味,或是藝術家對自然社會及生命本源的參悟表現。由於不求寫實形似,其藝術性遂建立在上層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上。如其名稱「文人藝術」,被翻譯成與文學有關的「Literati painting」或是「Scholar Art」,都指出此美學世界的階級性。它與民俗的、粗糙的、直接語境的表達方式相對,在論述上也多避免世俗世界的介入。
水墨藝術會邁向收藏性與裝飾性,在於資本社會的必然發展。水墨的大眾化與市場性,自明代已出現。隨著民間中產階級抬頭,文人藝術普及化,水墨與文人世界成為民間新貴的精緻生活文化品味。此品味,是帶著「文化教養」的色彩,旨在追求一種文化生活上的美感,與反映社會現實並無直接關係。因應市場的量產,這支藝術類型不免也從文人品味變成有閒階級的文化資產表現,或成為中下階層模仿文化氣息的對象。此東方藝術的本質,應該是「反裝飾性」,但在大量模仿與消費文化的介入之下,其普及化或生活化卻逐漸將水墨從菁英品味拉到大眾品味,甚至成為一種國萃文化。
經濟是社會前進的動力,每一年代的現代性,多少都影響了文人書畫世界的發展。在現代主義興起的20 世紀,水墨世界也曾透過與抽象表現主義、材質觀念美學、身體行為意義之連結與對話,以及「現代化」的形式與內容而得到新的轉繹。現代水墨的發展,放大了人的內在意識,卻縮小了自然的存在,但在歷史意識型態的要求,還是肩負了復興民族美學的文化重擔。在文化意識的主導下,藝術界在面對「當代水墨藝術」議題時,論述多涉及「傳統」、「中國性」、「文化主體性」與「排除域外論述語彙」等文化情結,以至於衍生的「當代性」思考,多少表露出水墨領域的一種文化焦慮。
這些演變,使水墨在政治與美學之間產生矛盾。水墨的避世生產態度,原是一種單純的生活文化,一旦進入發揚光大式的文化生產,其精神性自然會轉赴世俗性,更因藝術市場的活動而出現媚俗現象。從精神性到物質性、裝飾性到裝置性、東方性到現代性、地域性到普世性、修為活動到市場活動,當代水墨在創作、論述與收藏領域,因傳媒機制與藝博機制的運作,逐漸邁向大眾化與市場性的需求。在生產需求與行銷機制的介入下,水墨原創動機必然異化,而此異化,亦包括了科技年代的藝術生產模式與其相關連結。
人工景觀介入自然
當自然已被人工吞噬,自然遂成為一個抗爭現代性的隱喻,甚至變成一種社會意識的附體。儘管許多創作者認為水墨難以展現工業環境的現代感,然而,旨在揭示人與自然關係轉變的隱喻山水,還是被賦予了內容上的「現代性」。藝術家可能畫建物或景觀,也可能由實景轉成虛境,以便呈現個人看待外在世界的態度,甚至提出隱藏式的社會批判。
在形式的現代感上,創作者會採取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式的構成、拼貼、挪用等手法。在內容的現代感上,則會呈現一種與生存有關的社會意識。例如,中國的霧霾山水、香港的城市山水、台灣的黑山水,大都不尚留白,而是以緊密的構成和筆觸,形成現代性下的生態意象。景象內若有點景人物,人物必孤寂、無助。當代山水景觀藝術家楊泳梁的《山煙水灰》或《桃花源》、林素鵬的《暖化》等作品,便多藉山水畫面呈現當代生態議題。這類從「唯美」到「唯物」的造境,因社會性的介入,使其畫境具有了一種跨域的當代性。而其生產的過程,也出現了科技材質與媒介訊息的介入現象。
新科技材質的介入
新科技材質的介入,改變了造境中的自然世界生產。早在水墨藝術進入寫實彩繪或多媒材使用之後,已有不少論者憂慮水墨材質的精神本質會流失,但很多藝術家還是不斷以實驗態度,試圖為水墨尋找與當代藝術的連結。
繼形式的現代性與內容的現代化,新科技材質的介入,再度使21 世紀的水墨進入新視界。例如,中國藝術家孫遜的靈感來自於政治漫畫、生物學書籍、說明書和新聞短片。其反烏托邦的錄像作品,曾分別參與2010 年第七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特展─在線人間」與2013 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水墨藝術:借古說今中國當代藝術」。其社會意識與錄像媒介的使用,均溢出傳統水墨美學的唯美情境,但其造境中的「水墨感」還是很充足。
內容之外,在打破傳統媒材侷限上,許多藝術家紛紛以新媒材、情境裝置、身體介入等方式,試圖釋放出更大的水墨疆域。其間,科技水墨的出現,雖無新的文化論述,但卻在與科技連結下,擴張了人工水墨的新版圖,進而成為當代科技藝術下的東方美學表現。對水墨界而言,新媒體水墨或科技水墨的介入,再度打破材質的侷限。它能以聲光俱現的科技效果,讓過去的虛擬情境在展示現場栩栩如生。這些新媒體水墨或科技水墨的出現,使水墨進入了感官化的情境美學之製作,以及具身體感的觀看模式。
從藝術生產角度言之,聲光式水墨現場,傳遞的是一種概念化的水墨意境,水墨與科技的關係已然大於水墨與自然的關係。「數位水墨寫真」即是利用電腦軟體,將多張數位相片重新編輯創作,完成構圖佈局後,利用繪圖軟體做出各種筆觸的效果。不需要毛筆、紙張,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夠完成數位水墨作品。在創意領航之下,古畫《富春山居圖》、《清明上河圖》、《鵲華秋色圖》等,有關動畫、觸控、數位劇場等手法的新媒體介入,均使山水的游觀概念更加視覺化、立體化,達到水墨意境的虛擬再現之效。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