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
【預購】2024.3.15上市,入庫後隨即出貨!
◤ 1996年聯福製衣廠失業女工臥軌抗爭
◤ 2004年新莊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
◤ 2008年新店溪洲部落與桃園撒烏瓦知部落反迫遷抗議
◤ 2011年東海岸反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之行動
◤ 2014年3月反服貿協議太陽花學生運動
重回轉動時代的重要時刻,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
是平行世界、互相衝突或是互為主體
一段關於藝術與社會運動交會的在地記錄
顯示第 1 至 20 項結果,共 26 項
【預購】2024.3.15上市,入庫後隨即出貨!
◤ 1996年聯福製衣廠失業女工臥軌抗爭
◤ 2004年新莊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
◤ 2008年新店溪洲部落與桃園撒烏瓦知部落反迫遷抗議
◤ 2011年東海岸反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之行動
◤ 2014年3月反服貿協議太陽花學生運動
重回轉動時代的重要時刻,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
是平行世界、互相衝突或是互為主體
一段關於藝術與社會運動交會的在地記錄
本書以英、法、日三國為對象,邀集張瑜倩、陳彥伶、邱君妮三位學者分別爬梳它們在世界趨勢的變化和國家政策的變革中,博物館/美術館法人制度的演進與變遷,與營運管理上的績效與利弊得失。並以英、法、日三國制度設計的獨到之處,提示出臺灣在相關制度的設計上尤須關注與思考的各種面向。
「地獄空」系列,是藝術家姚瑞中近年走訪全台設有地獄場景宮廟並探究台灣信仰的拍攝計畫。全書採多種紙張材質與色彩鋪陳空間層次,在過曝脫焦、即時顯影的拍立得顯相下,更具迷離奇幻,人界心間見地獄。
◎ 本書榮獲2023金蝶獎「出版設計大獎」榮譽獎
新書預購,4/15上市,入庫隨即出貨!
從藝術家的關聯中發現無限可能,
揭開創作背後最動人的故事!
本書以肖像插畫形式呈現,作者蘇西.霍奇以其精湛的筆觸,帶領讀者深入探索84位藝術家之間鮮為人知的關聯。視覺藝術家莎拉.帕普沃斯色彩繽紛的插畫,為每個故事賦予生命,讓讀者彷彿進入這些藝術家獨特的世界。無
抗爭,是所有生命體的必要生存途徑!
本書以神話、神學、人類社會學、文學作品、前衛藝術、流行文化、性別理論、酷兒美學為內容與詮釋角度,試圖進行性別藝術與酷異美學雙軸線的本源探討。
理解故宮就是理解文化,理解兩岸關係,理解臺灣政治
◤ 1925年故宮於紫禁城誕生
◤ 1949年文物運抵臺灣
◤ 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落成
從中國北京到南京、四川,最後到了臺灣,在臺灣落地生根的故宮,曾有全球五大博物館之一的美譽,作為文物守護者、臺灣近代史的見證、超強文化IP,它如何在當代與民眾對話?什麼原因造成故宮品牌的弱化?它的展覽如何開創新局?
✦紀念故宮一百周年力作,《故宮九十話》全新增訂版
✦百篇文物故事、時事議題及人物訪談梳理事件始末、闡釋不同觀點,引發更多辯證與思考!
本書作者認為台灣這座島嶼是針對文化霸權、殖民、國族主義等議題進行辯論的理想實驗室,她藉著視覺藝術的幽微特質,探討了美術領域行動者圍繞著認同問題所採行的表達與策略,從中分析中國性(sinité)、台灣性(taïwanité)與西方性(occidentalité)的三角關係,而所推展開來的討論,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霸權下的成見。
第一本當代藝術視覺史
最好讀的當代藝術入門書
溜滑梯也能進美術館?
是藝術還是惡作劇?
藝術一定要「看得懂」嗎?
藝術的邊界在哪裡?
為什麼它這麼貴、這麼難懂、這麼有趣?
面對當代藝術,你是不是常有這樣的困惑:「這真的是藝術嗎?」為什麼一座裝在美術館裡的溜滑梯、一顆吸引蒼蠅的牛頭、一條皺巴巴的床單、一張寫了幾行字的照片、甚至一堆垃圾都能成為藝術品?這些奇妙又陌生的作品,究竟在表達什麼?
【從展示到風格,解鎖博物館的核心內涵】
博物館,所謂繆思的殿堂,西文Museum原意具有收藏處的意味。在其「研究」、「收藏」、「展示」、「教育」等四大功能中,做為繆思殿堂裡最基本的內涵,絕對是「收藏」與「展示」。
最具參考價值的台灣博物館學三部曲!
「博物館不一定要規模龐大才有價值。學校有大學與小學之分,小學的重要性不亞於大學。同理,博物館因其功能,也有大小之分,即使小到社區博物館,其價值也是很顯著的。」——漢寶德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處長何炎泉博士
繼《書法這麼美》又一品鑑名畫力作!
縱觀三千年歷代名作筆墨,鑑賞中國繪畫必收經典!
故宮鎮館之寶北宋大家范寬《谿山行旅圖》,為何精彩?為何感動?為何偉大?
讚賞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只能用「了不起」形容嗎?
作者以流暢幽默的筆調,帶你一步步打通「筆墨不通」的任督二脈,以敏銳且析論深入的角度,拆解畫作的文獻資料與外在形式,歸納分析出常人不容易察覺到的趣味觀點,讓你豁然開朗,悠遊畫境。
臺灣方興未艾的文化治理新主張!
行政法人是什麼?為何這種組織制度可以從16世紀英國發展至今,飄洋過海成為目前臺灣博物館及美術館領域中最具話題性的未來選項之一?而它秉持的「臂距原則」又是如何讓文化藝術組織的專業治理與政府分權、課責之間,維持一種令人又愛又恨的平衡關係?
Look Again!再看一次,看透古典神作的天才密碼!
每幅古典名作,都是進入另一個時代的窗口。
本書不是要帶你穿越時空去想像觀看者最初是如何畫出這幅畫,而是要鼓勵讀者用現代人的能力和現代人的參照資料「再看一次」(look again)。
解密馬諦斯、畢卡索、安迪.沃荷、草間彌生、徐冰等20位大師的20件代表作,根據相同的「七把鑰匙/七個關鍵」(seven keys)來解釋作品的創作根源及其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