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後現代:史作檉的八十歲後哲學筆記
NT$320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神話。
本文中有著人、自然與文明、神話之間的思考、連繫與互為影響之究真,在「形式遞增,存在遞減」的旨要深耕議論以外,也有靈感隨來隨記的短篇與詩。
顯示第 281 至 300 項結果,共 609 項
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神話。
本文中有著人、自然與文明、神話之間的思考、連繫與互為影響之究真,在「形式遞增,存在遞減」的旨要深耕議論以外,也有靈感隨來隨記的短篇與詩。
當代藝術領域具先驅者地位的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龐畢度中心館藏新媒體藝術典藏作品出版專書
選件含括了1965~2005年的錄像藝術作品,共33件作品來台於北美館展出(展期為2006年4/29~7/23)
這是一本可讀性高又非常及時的書,探討現代與當代藝術市場的轉變,
如何從一個小眾交易變成每年高達500億美金的全球化操作,
並指出了這個缺乏透明度與管制的產業,在藝術市場爆發後的負面結果。
首次針對難以名狀的亞洲藝術概念之範疇與形成,旁及各區域與跨領域文化間探討的中文著作。
本書多書寫於風城芝加哥、香港沙田火炭、高雄林泉街,故以「風火林泉」一種活動中的自然狀態,作為書寫時空與看待亞洲藝術的意象,比喻亞洲當代藝術不可名狀的時空穿梭與人文流動之情境。
本書針對二二八紀念美展提出三個問題。
是不是如1990年代中期以後經常被提出的說法,認為這是一個已經過去的「事件」,台灣人要往前看,繼續走下去?「女性」和「女性身體」如何以及為什麼被納入這個敘述,以致再度被遺忘?二二八這樣的歷史事件的力量,會對文化帶來什麼負面影響?美學實踐如何對見證和轉化的過程提出貢獻?
藝術,不再只是一幅畫或一件雕塑,而是一種觀念的釋放,是對哲學、政治、人性、物質文明等發展,給予回應的種種形式和態度。乘著飛翔工學中看不見的懸空力量,穿梭於觀念、藝術、歷史之中,以尋找觀念藝術與藝術觀念間有跡可尋的思想美學蹤跡。
44篇文章,40萬字巨著──
林惺嶽畢生經典,集70載大成,從心所欲,完整呈現。
本書集結林惺嶽1965年至2008年代表性的藝術評論與學術論文,是一探其人思想、價值觀、學術研究及藝術觀點的重要作品。
從波洛克談起,皮力展開了一場1950~1970年代藝術理論的梳理和研究,並由現代主義藝術的兩個傳統——形式主義和前衛精神——折射出在當代情境中對於媒介、觀念、社會意識、藝術體制等方面問題的思考。
本書書名挪引亞里斯多德的《詩學》(Poetics),乃是強調策展之實踐創造性,如同詩學作為一種「從無到有」的「生成」。書寫原則上建立在作者對於大量國際雙年展的觀察,其中也包括作者所協同策展的台北雙年展。因此書中除了有許多相關理論收集整理之外,還包括很多的策展案例摘要,無疑是一本台灣近年來討論策展的重要著作。
本書集結了「春之當代夜」系列講座2015-2016年的發表成果,共收錄侯王淑昭、龔彥、黑田雷兒、徐文瑞等24位專家學者的講座內容與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