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第 281 至 300 項結果,共 609 項
-
Filters
往世界最美的路,請上車
NT$280西非有一條旅遊祕境,卻罕為人知,這本書帶你去瞧瞧!
《不要打翻牛奶》和《凸眼山羊》作繪者聯手合作第三本新書,這是一個愛、關懷和分享的故事,隨著司機爸爸和一對小姊弟,展開一趟以布吉納法索為真實景點的旅程,認識令人驚嘆的西非文化!
一起畫牆壁-用藝術改變社區
NT$280凝聚小小力量,也能變身大大精彩!
揮撒彩筆改變社區的真實故事!
近年來,台灣鄉村小鎮,為了改變衰敗的街道巷弄,紛紛吹起彩繪風,引起一陣模仿熱潮。但是熱潮一過,成群結隊的遊客車潮變得稀稀落落,為什麼呢?
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
NT$250梅洛龐蒂是法國著名哲學家,在現象學運動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闡發了一種獨到的「身體哲學」。《眼與心》原為其生前發表過的一篇長文,最終以單行本形式聞名於世,這是梅洛龐蒂最著名的現象學藝術論。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86期_11月號
NT$180┃主題系列文章┃
EDITORIAL
30 藝術週遐想|嚴瀟瀟
COLUMN
32 推介衣淑凡新著《常玉:生平與油畫全集》| 王嘉驥
34 文化資產需要動態與多元價值觀|蕭文杰
36 「藝術詐欺」,政府無法可管?(中)|洪三雄
38 我收藏了北地的光|姚謙
40杏壇傳佳話:謝宏亮慷慨捐美術館、謝佩霓水道渠成接館長|簡秀枝
MISSING PIECES
42 《斜道》上的落日餘暉──蔭山泰敏的人生一瞬 |蕭亦翔
ARTIST
46 遠.憶:呂克.圖伊曼斯筆下的遠距詩意 |朱貽安
SPECIAL REPORT
50 菸廠華麗重生,新世代典藏庫房落成|洪威喆
COVER STORY
54 凝神有光,剎那成就永恆──專訪陳智權談「永恆花園」鈦金藝術與珠寶創作個展|朱佑霖
購買電子雜誌:HYREAD、博客來
30 藝術週遐想|嚴瀟瀟
COLUMN
32 推介衣淑凡新著《常玉:生平與油畫全集》| 王嘉驥
34 文化資產需要動態與多元價值觀|蕭文杰
36 「藝術詐欺」,政府無法可管?(中)|洪三雄
38 我收藏了北地的光|姚謙
40杏壇傳佳話:謝宏亮慷慨捐美術館、謝佩霓水道渠成接館長|簡秀枝
MISSING PIECES
42 《斜道》上的落日餘暉──蔭山泰敏的人生一瞬 |蕭亦翔
ARTIST
46 遠.憶:呂克.圖伊曼斯筆下的遠距詩意 |朱貽安
SPECIAL REPORT
50 菸廠華麗重生,新世代典藏庫房落成|洪威喆
COVER STORY
54 凝神有光,剎那成就永恆──專訪陳智權談「永恆花園」鈦金藝術與珠寶創作個展|朱佑霖
購買電子雜誌:HYREAD、博客來
《典藏‧古美術》第386期_11月號
NT$180珠寶風尚
珠寶風尚|故宮「大美不言」|華岡博物館何崇輝捐贈展|香港拍賣成績單&秋拍搶先看
🔻珠寶風尚
◆奢華背後──中國古代首飾上的珠、翠、寶
◆致美好年代──三件拍品談20世紀初珠寶發展史
◆當時尚品牌走入博物館──時尚×古美術展的觀察與觀賞之道
◆探索「美」的極限──臺北故宮「大美不言」裝飾藝術特展
🔻更多亮點
◆書法穿越之旅,在日本重返明朝歲月──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在日本看見明朝」展
◆何崇輝五百件捐贈,跨世代藝術收藏的永續傳承──華岡博物館「輝映華岡─何崇輝先生捐贈展」
◆在清朝看見董其昌影響力──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文雅的典範─清朝盛世書畫」
◆一場文藝復興式的繪畫復古運動──蘇州博物館「古典的迴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展」
◆最真實的韓國審美樣貌──粉青沙器/Buncheong
◆遷想妙得:宋人〈折檻圖〉
◆嘉玉天承──吳氏伉儷藏玉賞析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85期_10月號
NT$180┃主題系列文章┃
EDITORIAL
22 在不確定中尋找方向|嚴瀟瀟
COLUMN
24 藝術與生活的重複循環|耿一偉
26 晚年的閱讀|姚謙
28 「藝術詐欺」,政府無法可管?(上) |洪三雄
30 臺灣人推常玉進入藝術史|簡秀枝
MISSING PIECES
32 致力寫生:東洋畫家野間口墨華|陳瑋婷
ARTIST
34 林恩.查德威克:戰後英國雕塑巨匠的動感與結構探索” Lynn Chadwick Movement and Structure in the Works of a Post-War British Pioneer| 編輯部
22 在不確定中尋找方向|嚴瀟瀟
COLUMN
24 藝術與生活的重複循環|耿一偉
26 晚年的閱讀|姚謙
28 「藝術詐欺」,政府無法可管?(上) |洪三雄
30 臺灣人推常玉進入藝術史|簡秀枝
MISSING PIECES
32 致力寫生:東洋畫家野間口墨華|陳瑋婷
ARTIST
34 林恩.查德威克:戰後英國雕塑巨匠的動感與結構探索” Lynn Chadwick Movement and Structure in the Works of a Post-War British Pioneer|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