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Items - NT$0
    •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NT$180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44期_05月號

封面主標:佳士得香港 徐悲鴻|台灣燈節熱潮初探

國藝會「現象書寫」|PROVOKE:挑釁還有力量嗎?
白石畫廊台北空間四週年|豪瑟沃斯香港空間三週年

書脊: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盧明德

10 件庫存

再思「文化實驗」
Rethinking “Cultural Experiments”

文 ︳嚴瀟瀟

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C-LAB」)的營運單位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執行長賴香伶以及基金會董事長、文化部政務次長彭俊亨先後卸任後,這兩個攸關C-LAB未來走向的職務人選便讓業界多有關切。最終在近一個多月間塵埃落定,新任文化部政次李靜慧與前公視執行副總謝翠玉,分別擔任董事長和新執行長。儘管C-LAB團隊依舊,但並非視覺藝術背景的兩位關鍵人物,還是令人對C-LAB接下來的發展是否會有大轉向而心懷疑慮。

近日王聖閎在其「CREATORS計畫」觀察報告〈文化實驗之關鍵不在展示「成果」,而在揭露潛在的「尺度」:從「CREATORS計畫」談創研實驗的可視化問題〉(註)一文中,從時間尺度談「文化實驗」,指出如何「做真正長遠的規劃」、如何達到「創作之力的儲存、蓄積與蘊藏」,都與當前追求文化實驗的可視化、可展示化的做法相互矛盾。

這兩個層面引發的討論有一些共通之處,其中一個便是對於文化機構如何在講求績效的社會中安身立命、甚至得以完成最初設立的使命?C-LAB最初的定位在於「文化實驗」,而「文化如何實驗」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去實驗的命題。C-LAB這一年來的種種轉折讓我們清晰看到,文化「實驗」其實需要一整個生態的支持;而弔詭的是,實驗是否如期順利進行、能否達至真正的成果,很大程度上並非掌握在實驗主體——即C-LAB策展與工作團隊以及藝術家等創造者手中,而取決於各有任期的科層組織成員所共同設立的框架。不同首長對於一個尚未制度化的機構之走向各有觀察與想像,加上社會輿論的多方關注,C-LAB幾年來在平衡各方壓力下作出種種努力,卻因整個生態所給予的不穩定環境,能否真正轉化為長期厚積的基石?

本刊去年十月曾就C-LAB不甚明朗的未來,企劃了「給下一輪文化治理的實踐備忘錄」專題,為之作結的沈伯丞文〈文化政策的難題與實驗〉中,就提出「當行政與產業及機構脫鉤時,產業與機構的專業更得自由地成長與發展,與此同時文化政策基本的『法規』架構或許能更為超然、客觀地支持整體環境的成長」。或許我們確實都無法回到那個可謂「野生」的前衛藝術形態迸發的時代,那個時代卻永遠都不應該只屬於一個考古式的過去。
註 參見王聖閎,〈文化實驗之關鍵不在展示「成果」,而在揭露潛在的「尺度」:從「CREATORS計畫」談創研實驗的可視化問題〉,《CLABO實驗波》,網址:https://reurl.cc/e9l0AR

 

 

重量 440 g
尺寸 28 × 21 × 1 cm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