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的「體質」
大轉型時期美術館的未來可能
企畫|嚴瀟瀟
一場席捲全球、至今仍未見停歇的大疫情,讓全世界各領域處於不良體質下的機構、企業、甚至整個產業結構備受衝擊,若先不考慮產業先天性質等因素,這無異於一次殘酷的大篩查。對於位居全球文化產業某種「象牙塔」地位的美術館、博物館而言,此次衝擊不可謂不強烈。而許多館舍在休館期間,也積極透過線上虛擬平台、或是活用其他社群和社會資源,多維度地拓展新的疆域,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波衝擊引發了針對美術館、博物館之本質、使命、理念等更為根本性問題的反思。即便不是因為疫情這樣的特殊危機,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儘管各自面對不同的社會環境,似乎也多多少少走到了一個值得思考轉型的歷史時刻。面對這樣龐大的課題,我們身處其間多方觀察,藉助台灣與國際上第一線從業人士的經驗分享,試圖彙整並勾勒出一份涉及不同面向的「初步健康檢查報告」。
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主任連俐俐首先以跨文化交流第一線的親身經驗為引,從初步解封的巴黎發來她在這一不尋常時期內,受班雅明「靈光」理論的啟發,對美術館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之再思考。本專題內緊隨其後的,是本刊兩位海外特約作者余小蕙(巴黎)和胡農欣(紐約/洛杉磯),各自在歐陸與美國範圍內進行了一番小調研,呈現歐美地區不同美術館負責人或資深人士對各自館舍、所處文化環境的深刻檢視與未來想像。藝術與文化研究者沈伯丞則仔細研究了美國資深博物館人蜜雪兒.穆(Michelle Moon)於三月間製作、公開並不斷更新的一份名為「肺炎疫情期間博物館員工的衝擊」的線上統計表格,聚焦於「疫病危機中被消失的博物館員」,在其專文中分析裁員、節流背後所透露出的美術館再定位之課題。
台灣在這半年來的全球衝擊中防疫有成,多數視覺藝術館舍都在持續運作中;與此同時5G正式在台灣開台,無形之中也在召喚美術館、博物館進入資訊新時代的同時,敦促各館舍審視自身在數位轉型中所處的位置。我們在專題中亦邀請了在數位科技與藝術、文化館舍之科技應用等領域有多年經驗的邱誌勇與王柏偉,針對這一議題進行對談。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所謂的數位建置或數位轉型,從來都不僅僅關乎技術應用本身,同樣也包括更為深層的,有關社會組織結構及其內、外部連結的運作效率等課題。
EDITORIAL
34 蓋屋頂的智慧 嚴瀟瀟
COLUMN
36 策展作為一種雙打 耿一偉
38 近在眼前的世界與遠在天邊的人 姚謙
40 再談吳冠中的畫作風波 洪三雄
42 後香港時代,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簡秀枝
MISSING PIECES
44 日治時期有兩個七夕?從水野芦風的作品看台日「地方色彩」的相遇 盧穎
ARTIST
46 所有的結束都是一個開始 康木祥的再生創作 朱貽安
COVER STORY
50 郭志宏的「風景研究」一位藝術家的「語言學論集」 嚴瀟瀟
FEATURE
54 美術館的「體質」大轉型時期美術館的未來可能 嚴瀟瀟
56 在通往美術館的路上——疫情中對美術館『靈光』之反思 連俐俐
60 解封後的歐洲美術館:防疫、經濟與反思 余小蕙
67 我們面臨的不只一場大流行疾病 美國藝術機構當前的挑戰、應對和未來 胡農欣
72 面對資訊新時代的美術館,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數位建置?邱誌勇×王柏偉對談 嚴瀟瀟
78 在月色的陰翳中——疫病危機中被消失的博物館員 沈伯丞
OBSERVATION
82 振興之前,先升級法理基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預告60日版觀察 吳牧青
86 台灣當代藝術之方言的書寫與實踐 ──重探台灣創作之土地感與批判的能動性 吳祥賓
90 布列松其實是一個接案攝影師:從「布列松在中國」兩種呈現方式看布列松的攝影 汪正翔
94 就Performa臺灣館案例試想國際交流策略 王韓芳
96 向俗民與環境學習:林國勳的台東攝影 吳思鋒
98 下一個「伙炭」?香港葵涌的藝術生態 黎家怡
102 宛若羅賓.威廉斯的笑容 討喜而哀傷的小鴨與其他霍夫曼動物玩偶 沈伯丞
106 利奈特.伊阿德姆-博阿基耶 鼓動市場的非裔英國藝術家 Artprice.com
SPOTLIGHT
108 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背離或被迫遠離於主論述之外的鮮明印記 陳飛豪
112 那耀眼奪目的黑暗長河「皮耶.蘇拉吉:黑出晦冥」 嚴瀟瀟
114 之前與之後的眺望 陳萬仁與薩摩拉在時間裡堆疊的詩意與美感 朱貽安
RESULTS
116 逆風飛行 2020七月現當代藝術拍賣總回顧 朱貽安
ART SCENES
120 以書為舟自在師——許悔之手墨近作展述略 白適銘
122 想像,照看出一座宇宙的花園 張禮豪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8.1
ISBN:471929410002508
裝訂:平裝
頁數:
蓋屋頂的智慧
文|嚴瀟瀟
文化部於7月8日預告《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簡稱「文獎條例」)修正草案後,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是這部長期未有實質性結構性修正的法律,近30年來最大幅重整的一次,最為顯著的除了更名為「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更有包括了增訂專章以保障藝文工作者勞動權益、明定獎補助原則與具體方式等、擴大租稅優惠在內的諸多亮點。本期收錄吳牧青〈振興之前,先升級法理基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預告60日版觀察〉一文,即作重點闡述與分析。
自修正草案公佈以來,已引發業界諸多討論。前國會助理李秉原於《聯合報》線上版「鳴人堂」發表的〈保障權益又稀釋資源?《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的矛盾〉,更將矛頭直接指向文化部此次修正草案中將「藝術」擴大定義為「文化」的做法,認為這無形中讓一些已另有政策法令和工具來保障權益的事業領域(如博物館、圖書館、社區營造等)也被納入「文獎條例」中疊床架屋。無獨有偶,資深文化媒體人、獨立策展人胡永芬前不久也剛於《藝術家》雜誌七月號發表〈國藝會不打掉也可以重練的武功〉,針對國藝會獎補助基金不足、分類不符現況發展等問題提出批評。
這些針對文化總體環境及其中的獎助策略的批評,都涉及一個類似的問題,即藝文產業內部的複雜性、多樣性,以及從業人士的自身定位,與掌握資源並進行分配的機構對藝術生態的認知之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與失衡。這些偏差與失衡,一方面與不同類型的科層體制與行政網絡那難以撼動的結構所造就的屏蔽與阻隔有關;另一方面,更可見文化機構面對快速發展、多元增生的藝術生態時,其間的溝通成效性尚有欠缺。
或許最完美的全局視野並不存在,要在定義寬泛的「藝術」與更為寬泛的「文化」全局中找尋到一個平衡點,藉之「與時俱進」,甚至獲得前瞻性,則需要更深的智慧與更多的耐心。要在高低錯落的建築物之上,加同一個遮風擋雨的屋頂並不容易;若能化整為零,更為細緻地思考、佈局、實施並不斷聆聽反饋,或許反而可找到某種化繁為簡的解方。從上至下的改變,不失為可行之途。值得關注的是,至少在這次「文獎條例」修正草案中,針對擔當資源分配角色的機構釋出了相當程度的鬆綁,譬如放寬國藝會財產運用及財務規劃限制,又如明確將辦理獎補助之委託範圍,擴展至更多文化藝術組織,若不同組織機構之間,針對整個藝文生態中不同面向、不同立意之多元主體的扶持策略,得以在未來的施行與實踐中不斷明確,甚至在獎與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持續性地「授人以漁」,或許即可作為對前述偏差與失衡的有力修正。願文化部此次修法「推動及建構藝文生態系」的良善立意終得成效。
EDITORIAL
34 蓋屋頂的智慧 嚴瀟瀟
COLUMN
36 策展作為一種雙打 耿一偉
38 近在眼前的世界與遠在天邊的人 姚謙
40 再談吳冠中的畫作風波 洪三雄
42 後香港時代,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簡秀枝
MISSING PIECES
44 日治時期有兩個七夕?從水野芦風的作品看台日「地方色彩」的相遇 盧穎
ARTIST
46 所有的結束都是一個開始 康木祥的再生創作 朱貽安
COVER STORY
50 郭志宏的「風景研究」一位藝術家的「語言學論集」 嚴瀟瀟
FEATURE
54 美術館的「體質」大轉型時期美術館的未來可能 嚴瀟瀟
56 在通往美術館的路上——疫情中對美術館『靈光』之反思 連俐俐
60 解封後的歐洲美術館:防疫、經濟與反思 余小蕙
67 我們面臨的不只一場大流行疾病 美國藝術機構當前的挑戰、應對和未來 胡農欣
72 面對資訊新時代的美術館,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數位建置?邱誌勇×王柏偉對談 嚴瀟瀟
78 在月色的陰翳中——疫病危機中被消失的博物館員 沈伯丞
OBSERVATION
82 振興之前,先升級法理基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預告60日版觀察 吳牧青
86 台灣當代藝術之方言的書寫與實踐 ──重探台灣創作之土地感與批判的能動性 吳祥賓
90 布列松其實是一個接案攝影師:從「布列松在中國」兩種呈現方式看布列松的攝影 汪正翔
94 就Performa臺灣館案例試想國際交流策略 王韓芳
96 向俗民與環境學習:林國勳的台東攝影 吳思鋒
98 下一個「伙炭」?香港葵涌的藝術生態 黎家怡
102 宛若羅賓.威廉斯的笑容 討喜而哀傷的小鴨與其他霍夫曼動物玩偶 沈伯丞
106 利奈特.伊阿德姆-博阿基耶 鼓動市場的非裔英國藝術家 Artprice.com
SPOTLIGHT
108 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背離或被迫遠離於主論述之外的鮮明印記 陳飛豪
112 那耀眼奪目的黑暗長河「皮耶.蘇拉吉:黑出晦冥」 嚴瀟瀟
114 之前與之後的眺望 陳萬仁與薩摩拉在時間裡堆疊的詩意與美感 朱貽安
RESULTS
116 逆風飛行 2020七月現當代藝術拍賣總回顧 朱貽安
ART SCENES
120 以書為舟自在師——許悔之手墨近作展述略 白適銘
122 想像,照看出一座宇宙的花園 張禮豪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8.1
ISBN:471929410002508
裝訂:平裝
頁數:
蓋屋頂的智慧
文|嚴瀟瀟
文化部於7月8日預告《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簡稱「文獎條例」)修正草案後,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是這部長期未有實質性結構性修正的法律,近30年來最大幅重整的一次,最為顯著的除了更名為「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更有包括了增訂專章以保障藝文工作者勞動權益、明定獎補助原則與具體方式等、擴大租稅優惠在內的諸多亮點。本期收錄吳牧青〈振興之前,先升級法理基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預告60日版觀察〉一文,即作重點闡述與分析。
自修正草案公佈以來,已引發業界諸多討論。前國會助理李秉原於《聯合報》線上版「鳴人堂」發表的〈保障權益又稀釋資源?《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的矛盾〉,更將矛頭直接指向文化部此次修正草案中將「藝術」擴大定義為「文化」的做法,認為這無形中讓一些已另有政策法令和工具來保障權益的事業領域(如博物館、圖書館、社區營造等)也被納入「文獎條例」中疊床架屋。無獨有偶,資深文化媒體人、獨立策展人胡永芬前不久也剛於《藝術家》雜誌七月號發表〈國藝會不打掉也可以重練的武功〉,針對國藝會獎補助基金不足、分類不符現況發展等問題提出批評。
這些針對文化總體環境及其中的獎助策略的批評,都涉及一個類似的問題,即藝文產業內部的複雜性、多樣性,以及從業人士的自身定位,與掌握資源並進行分配的機構對藝術生態的認知之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與失衡。這些偏差與失衡,一方面與不同類型的科層體制與行政網絡那難以撼動的結構所造就的屏蔽與阻隔有關;另一方面,更可見文化機構面對快速發展、多元增生的藝術生態時,其間的溝通成效性尚有欠缺。
或許最完美的全局視野並不存在,要在定義寬泛的「藝術」與更為寬泛的「文化」全局中找尋到一個平衡點,藉之「與時俱進」,甚至獲得前瞻性,則需要更深的智慧與更多的耐心。要在高低錯落的建築物之上,加同一個遮風擋雨的屋頂並不容易;若能化整為零,更為細緻地思考、佈局、實施並不斷聆聽反饋,或許反而可找到某種化繁為簡的解方。從上至下的改變,不失為可行之途。值得關注的是,至少在這次「文獎條例」修正草案中,針對擔當資源分配角色的機構釋出了相當程度的鬆綁,譬如放寬國藝會財產運用及財務規劃限制,又如明確將辦理獎補助之委託範圍,擴展至更多文化藝術組織,若不同組織機構之間,針對整個藝文生態中不同面向、不同立意之多元主體的扶持策略,得以在未來的施行與實踐中不斷明確,甚至在獎與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持續性地「授人以漁」,或許即可作為對前述偏差與失衡的有力修正。願文化部此次修法「推動及建構藝文生態系」的良善立意終得成效。
EDITORIAL
34 蓋屋頂的智慧 嚴瀟瀟
COLUMN
36 策展作為一種雙打 耿一偉
38 近在眼前的世界與遠在天邊的人 姚謙
40 再談吳冠中的畫作風波 洪三雄
42 後香港時代,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簡秀枝
MISSING PIECES
44 日治時期有兩個七夕?從水野芦風的作品看台日「地方色彩」的相遇 盧穎
ARTIST
46 所有的結束都是一個開始 康木祥的再生創作 朱貽安
COVER STORY
50 郭志宏的「風景研究」一位藝術家的「語言學論集」 嚴瀟瀟
FEATURE
54 美術館的「體質」大轉型時期美術館的未來可能 嚴瀟瀟
56 在通往美術館的路上——疫情中對美術館『靈光』之反思 連俐俐
60 解封後的歐洲美術館:防疫、經濟與反思 余小蕙
67 我們面臨的不只一場大流行疾病 美國藝術機構當前的挑戰、應對和未來 胡農欣
72 面對資訊新時代的美術館,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數位建置?邱誌勇×王柏偉對談 嚴瀟瀟
78 在月色的陰翳中——疫病危機中被消失的博物館員 沈伯丞
OBSERVATION
82 振興之前,先升級法理基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預告60日版觀察 吳牧青
86 台灣當代藝術之方言的書寫與實踐 ──重探台灣創作之土地感與批判的能動性 吳祥賓
90 布列松其實是一個接案攝影師:從「布列松在中國」兩種呈現方式看布列松的攝影 汪正翔
94 就Performa臺灣館案例試想國際交流策略 王韓芳
96 向俗民與環境學習:林國勳的台東攝影 吳思鋒
98 下一個「伙炭」?香港葵涌的藝術生態 黎家怡
102 宛若羅賓.威廉斯的笑容 討喜而哀傷的小鴨與其他霍夫曼動物玩偶 沈伯丞
106 利奈特.伊阿德姆-博阿基耶 鼓動市場的非裔英國藝術家 Artprice.com
SPOTLIGHT
108 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背離或被迫遠離於主論述之外的鮮明印記 陳飛豪
112 那耀眼奪目的黑暗長河「皮耶.蘇拉吉:黑出晦冥」 嚴瀟瀟
114 之前與之後的眺望 陳萬仁與薩摩拉在時間裡堆疊的詩意與美感 朱貽安
RESULTS
116 逆風飛行 2020七月現當代藝術拍賣總回顧 朱貽安
ART SCENES
120 以書為舟自在師——許悔之手墨近作展述略 白適銘
122 想像,照看出一座宇宙的花園 張禮豪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8.1
ISBN:471929410002508
裝訂:平裝
頁數:
蓋屋頂的智慧
文|嚴瀟瀟
文化部於7月8日預告《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簡稱「文獎條例」)修正草案後,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是這部長期未有實質性結構性修正的法律,近30年來最大幅重整的一次,最為顯著的除了更名為「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更有包括了增訂專章以保障藝文工作者勞動權益、明定獎補助原則與具體方式等、擴大租稅優惠在內的諸多亮點。本期收錄吳牧青〈振興之前,先升級法理基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預告60日版觀察〉一文,即作重點闡述與分析。
自修正草案公佈以來,已引發業界諸多討論。前國會助理李秉原於《聯合報》線上版「鳴人堂」發表的〈保障權益又稀釋資源?《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的矛盾〉,更將矛頭直接指向文化部此次修正草案中將「藝術」擴大定義為「文化」的做法,認為這無形中讓一些已另有政策法令和工具來保障權益的事業領域(如博物館、圖書館、社區營造等)也被納入「文獎條例」中疊床架屋。無獨有偶,資深文化媒體人、獨立策展人胡永芬前不久也剛於《藝術家》雜誌七月號發表〈國藝會不打掉也可以重練的武功〉,針對國藝會獎補助基金不足、分類不符現況發展等問題提出批評。
這些針對文化總體環境及其中的獎助策略的批評,都涉及一個類似的問題,即藝文產業內部的複雜性、多樣性,以及從業人士的自身定位,與掌握資源並進行分配的機構對藝術生態的認知之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與失衡。這些偏差與失衡,一方面與不同類型的科層體制與行政網絡那難以撼動的結構所造就的屏蔽與阻隔有關;另一方面,更可見文化機構面對快速發展、多元增生的藝術生態時,其間的溝通成效性尚有欠缺。
或許最完美的全局視野並不存在,要在定義寬泛的「藝術」與更為寬泛的「文化」全局中找尋到一個平衡點,藉之「與時俱進」,甚至獲得前瞻性,則需要更深的智慧與更多的耐心。要在高低錯落的建築物之上,加同一個遮風擋雨的屋頂並不容易;若能化整為零,更為細緻地思考、佈局、實施並不斷聆聽反饋,或許反而可找到某種化繁為簡的解方。從上至下的改變,不失為可行之途。值得關注的是,至少在這次「文獎條例」修正草案中,針對擔當資源分配角色的機構釋出了相當程度的鬆綁,譬如放寬國藝會財產運用及財務規劃限制,又如明確將辦理獎補助之委託範圍,擴展至更多文化藝術組織,若不同組織機構之間,針對整個藝文生態中不同面向、不同立意之多元主體的扶持策略,得以在未來的施行與實踐中不斷明確,甚至在獎與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持續性地「授人以漁」,或許即可作為對前述偏差與失衡的有力修正。願文化部此次修法「推動及建構藝文生態系」的良善立意終得成效。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