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電影的美術館轉生考
——
有關電影與展覽這一主題有許許多多切入點,我們此次試圖以某種更為流動的線索來探討。透過謝以萱、童詠瑋、謝佩君、謝鎮逸和蔡倩怡這幾位年輕寫作者的眼與筆,就機構轉型、空間部署、影像本體性、影像檔案的運用策略,乃至於,傳統意義上的「電影作者」是否透過新的空間展覽形態而獲得新的觀看與想像,這樣諸多問題作出觀察與評價,或許也提出新的問題。其中,臺北市立美術館「一一重現:楊德昌」與北師美術館「蔡明亮的日子」這兩檔半年來臺灣美術館界重要的電影展覽,更因其觸及上述諸多面向,成為本次專題中專文探討的案例,與其他海外案例產生呼應與對話。(企劃/嚴瀟瀟,協同企畫/陳思宇)
《今藝術&投資》375期(2023年12月號)目錄
128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36 內省的召喚∣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38 文化就是阿嬤∣耿一偉
40 描繪光亮的人∣姚謙
42 多留餘地舖明月∣洪三雄
44 大學美術館抬頭∣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6 傳承呂鐵州的花鳥寫生畫家——林雪洲∣王德合
◎ ART TALK相談室
48 在歷史中找到形態,在作品中預見歷史——專訪阿爾敏.萊希畫廊創始人阿爾敏.萊希∣朱貽安
◎ ARTIST 藝術家
52 顏景山水任我行:李俊陽的戲偶世界觀 反對千篇一律的制造,用靈魂之手實質操作∣龔卓軍
56 城市間的遊牧式身分文化認同 陳美岑個展「近家者藍」∣黃海鳴
◎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60 女性天生 瑪麗蓮.敏特藝術實踐中的性別、身體以及性自覺∣朱貽安
◎ FEATURE 專題企畫
64 電影的美術館轉生考∣嚴瀟瀟
66 裝配、擷取、改造:經驗一段身體、物體和光影的共舞變奏 談「展覽電影」∣謝以萱
72 「一一重構:楊德昌」:從回顧展的框架尋找「藝術家」與重探電影展覽∣童詠瑋
76 剪黏檔案、擴延慾望:白盒子裡的黑室常態∣謝佩君
80 作者的自我重組與複寫:蔡明亮×北師美術館的三次展覽事件∣謝鎮逸
84 電影作者在美術館:影像展覽的範式轉移∣蔡倩怡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8 「藝術家電影」還能衝擊未來嗎? 殭屍、病毒與恍惚的末世電影∣沈柏逸
92 雙面城市:寫11月的上海藝術∣卞卡
96 記第七屆日惹雙年展 「具現的知識——挪移的立場」∣周郁齡
100 印象派展150周年紀念:上野之森美術館「莫內:連作的情景」與日本近代的莫內收藏∣劉錡豫
104 法比恩.維迪爾:在藝術市場中找到自身位置的真實繪畫∣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06 「客家敘事」的再探與翻新 「拼.靚:臺灣客家多重面貌」 客家文物聯展∣編輯部
110 多元而真誠的藝術語彙 阿波羅畫廊×臺北市藝文推廣處「3X特展」∣林芷筠
112 眾生迷眼,鏡像世界的千面風采 布萊恩.加爾文「串音」個展∣楊椀茹
◎ PREVIEW 拍賣預告
114 中誠國際藝術2023年秋季拍賣∣中誠拍賣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16 而立之年,穩健前行 ART TAIPEI 2023∣編輯部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20 詩與浪漫的精神追求——藝術家江賢二「化物為詩」的創作之道∣吳錦勳
122 以雕塑在空間與材質之間尋求的共榮——胡棟民的雕塑美學∣杜綺文
125 無言的近身遠處憂患 試分析理解洛貞的近作個展∣黃海鳴
126 第六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 臺灣藝術家戴素貞《浪花》獲首獎∣李京樺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12.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28
內省的召喚
文 ︳嚴瀟瀟
「如果你生活在任何一個被大眾文化主宰的國家(就像1970年代的蘇聯一樣),無論是自由還是不自由,問題就在於唯一可為你所用的獨立姿態,就是內省的姿態。這不是一種容易創造出新手勢的姿態,因為它們很快就會大眾文化所吸收。大眾文化強大到個人無法抵抗它:他們所做的一切立即被它所消費。但內省和分析是可能的。這是為何?因為大眾文化本身既不是內省式的、也非分析式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不理解自己。它是一個巨人,但並不聰明。在那些年裡,莫斯科、紐約和其他地方的一些藝術家正忙於沉思大眾文化。」
伊利亞・卡巴科夫(Ilya Kabakov)於今年五月過世後,他的生前好友、著名學者鲍里斯・葛羅伊斯(Boris Groys)在與俄羅斯評論家安東・希特洛夫(Anton Khitrov)的一次對談中,說了這番話。(註)他描繪的是卡巴科夫移居美國之前、1980年代及那之前的蘇聯時期。但這是不是有某種既視感?歷史的變化未曾停歇,卻時時有一些東西抖落在一些懸置且多變的時空之間的縫隙,任何年代、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可能與他們相遇。
持續熱鬧的11月包含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和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的開幕。前者或許也是連續幾年來最富內省氣質的一屆台北雙年展,從作品到策展意圖,都呼喚著從個體經驗通向集體共感與智慧。而與卡巴科夫關係更密切的本屆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有一個龐大如宇宙的視角,但它與「小世界」之間的區別,或許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大,從論述中來看,它試圖橋接的,是宇宙這一時空系統連同我們與它的關係,與諸多微觀世界、包含人類社會各種秩序以及個體生命經驗之間的,一種共生關係。在這樣的圖景中,內省與外觀本身即是一體兩面,類似地,也鼓勵人們藉由理解自身與宇宙之間的關聯,而進一步去發現新的意義。
生活在後疫情時期的當下,我們一方面要面對、甚至抵禦著高速運轉的消費社會和各種變本加厲的危機狀態,另一方面也不斷被召喚著去看到種種個體生命所提出的問題,宛若一面面鏡子般映射出我們自己的、也是他人的狀況。透過展覽與作品,藝術性地去經驗我們自己的、他人的經驗,於此同時,也去體會(或無法找到)我們與社會、與萬物互動時的能動性在哪,這或許是龐雜的雙年展體驗中,足可為我們以自身身體和感知去撞擊之處。
註 Boris Groys and Anton Khitrov, No Order Makes Any Sense: A Conversation on Ilya Kabakov, e-flux, 2023.10. web: https://www.e-flux.com/journal/139/559898/no-order-makes-any-sense-a-conversation-on-ilya-kabakov/
《今藝術&投資》375期(2023年12月號)目錄
128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36 內省的召喚∣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38 文化就是阿嬤∣耿一偉
40 描繪光亮的人∣姚謙
42 多留餘地舖明月∣洪三雄
44 大學美術館抬頭∣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6 傳承呂鐵州的花鳥寫生畫家——林雪洲∣王德合
◎ ART TALK相談室
48 在歷史中找到形態,在作品中預見歷史——專訪阿爾敏.萊希畫廊創始人阿爾敏.萊希∣朱貽安
◎ ARTIST 藝術家
52 顏景山水任我行:李俊陽的戲偶世界觀 反對千篇一律的制造,用靈魂之手實質操作∣龔卓軍
56 城市間的遊牧式身分文化認同 陳美岑個展「近家者藍」∣黃海鳴
◎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60 女性天生 瑪麗蓮.敏特藝術實踐中的性別、身體以及性自覺∣朱貽安
◎ FEATURE 專題企畫
64 電影的美術館轉生考∣嚴瀟瀟
66 裝配、擷取、改造:經驗一段身體、物體和光影的共舞變奏 談「展覽電影」∣謝以萱
72 「一一重構:楊德昌」:從回顧展的框架尋找「藝術家」與重探電影展覽∣童詠瑋
76 剪黏檔案、擴延慾望:白盒子裡的黑室常態∣謝佩君
80 作者的自我重組與複寫:蔡明亮×北師美術館的三次展覽事件∣謝鎮逸
84 電影作者在美術館:影像展覽的範式轉移∣蔡倩怡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8 「藝術家電影」還能衝擊未來嗎? 殭屍、病毒與恍惚的末世電影∣沈柏逸
92 雙面城市:寫11月的上海藝術∣卞卡
96 記第七屆日惹雙年展 「具現的知識——挪移的立場」∣周郁齡
100 印象派展150周年紀念:上野之森美術館「莫內:連作的情景」與日本近代的莫內收藏∣劉錡豫
104 法比恩.維迪爾:在藝術市場中找到自身位置的真實繪畫∣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06 「客家敘事」的再探與翻新 「拼.靚:臺灣客家多重面貌」 客家文物聯展∣編輯部
110 多元而真誠的藝術語彙 阿波羅畫廊×臺北市藝文推廣處「3X特展」∣林芷筠
112 眾生迷眼,鏡像世界的千面風采 布萊恩.加爾文「串音」個展∣楊椀茹
◎ PREVIEW 拍賣預告
114 中誠國際藝術2023年秋季拍賣∣中誠拍賣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16 而立之年,穩健前行 ART TAIPEI 2023∣編輯部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20 詩與浪漫的精神追求——藝術家江賢二「化物為詩」的創作之道∣吳錦勳
122 以雕塑在空間與材質之間尋求的共榮——胡棟民的雕塑美學∣杜綺文
125 無言的近身遠處憂患 試分析理解洛貞的近作個展∣黃海鳴
126 第六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 臺灣藝術家戴素貞《浪花》獲首獎∣李京樺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12.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28
內省的召喚
文 ︳嚴瀟瀟
「如果你生活在任何一個被大眾文化主宰的國家(就像1970年代的蘇聯一樣),無論是自由還是不自由,問題就在於唯一可為你所用的獨立姿態,就是內省的姿態。這不是一種容易創造出新手勢的姿態,因為它們很快就會大眾文化所吸收。大眾文化強大到個人無法抵抗它:他們所做的一切立即被它所消費。但內省和分析是可能的。這是為何?因為大眾文化本身既不是內省式的、也非分析式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不理解自己。它是一個巨人,但並不聰明。在那些年裡,莫斯科、紐約和其他地方的一些藝術家正忙於沉思大眾文化。」
伊利亞・卡巴科夫(Ilya Kabakov)於今年五月過世後,他的生前好友、著名學者鲍里斯・葛羅伊斯(Boris Groys)在與俄羅斯評論家安東・希特洛夫(Anton Khitrov)的一次對談中,說了這番話。(註)他描繪的是卡巴科夫移居美國之前、1980年代及那之前的蘇聯時期。但這是不是有某種既視感?歷史的變化未曾停歇,卻時時有一些東西抖落在一些懸置且多變的時空之間的縫隙,任何年代、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可能與他們相遇。
持續熱鬧的11月包含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和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的開幕。前者或許也是連續幾年來最富內省氣質的一屆台北雙年展,從作品到策展意圖,都呼喚著從個體經驗通向集體共感與智慧。而與卡巴科夫關係更密切的本屆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有一個龐大如宇宙的視角,但它與「小世界」之間的區別,或許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大,從論述中來看,它試圖橋接的,是宇宙這一時空系統連同我們與它的關係,與諸多微觀世界、包含人類社會各種秩序以及個體生命經驗之間的,一種共生關係。在這樣的圖景中,內省與外觀本身即是一體兩面,類似地,也鼓勵人們藉由理解自身與宇宙之間的關聯,而進一步去發現新的意義。
生活在後疫情時期的當下,我們一方面要面對、甚至抵禦著高速運轉的消費社會和各種變本加厲的危機狀態,另一方面也不斷被召喚著去看到種種個體生命所提出的問題,宛若一面面鏡子般映射出我們自己的、也是他人的狀況。透過展覽與作品,藝術性地去經驗我們自己的、他人的經驗,於此同時,也去體會(或無法找到)我們與社會、與萬物互動時的能動性在哪,這或許是龐雜的雙年展體驗中,足可為我們以自身身體和感知去撞擊之處。
註 Boris Groys and Anton Khitrov, No Order Makes Any Sense: A Conversation on Ilya Kabakov, e-flux, 2023.10. web: https://www.e-flux.com/journal/139/559898/no-order-makes-any-sense-a-conversation-on-ilya-kabakov/
《今藝術&投資》375期(2023年12月號)目錄
128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36 內省的召喚∣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38 文化就是阿嬤∣耿一偉
40 描繪光亮的人∣姚謙
42 多留餘地舖明月∣洪三雄
44 大學美術館抬頭∣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6 傳承呂鐵州的花鳥寫生畫家——林雪洲∣王德合
◎ ART TALK相談室
48 在歷史中找到形態,在作品中預見歷史——專訪阿爾敏.萊希畫廊創始人阿爾敏.萊希∣朱貽安
◎ ARTIST 藝術家
52 顏景山水任我行:李俊陽的戲偶世界觀 反對千篇一律的制造,用靈魂之手實質操作∣龔卓軍
56 城市間的遊牧式身分文化認同 陳美岑個展「近家者藍」∣黃海鳴
◎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60 女性天生 瑪麗蓮.敏特藝術實踐中的性別、身體以及性自覺∣朱貽安
◎ FEATURE 專題企畫
64 電影的美術館轉生考∣嚴瀟瀟
66 裝配、擷取、改造:經驗一段身體、物體和光影的共舞變奏 談「展覽電影」∣謝以萱
72 「一一重構:楊德昌」:從回顧展的框架尋找「藝術家」與重探電影展覽∣童詠瑋
76 剪黏檔案、擴延慾望:白盒子裡的黑室常態∣謝佩君
80 作者的自我重組與複寫:蔡明亮×北師美術館的三次展覽事件∣謝鎮逸
84 電影作者在美術館:影像展覽的範式轉移∣蔡倩怡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8 「藝術家電影」還能衝擊未來嗎? 殭屍、病毒與恍惚的末世電影∣沈柏逸
92 雙面城市:寫11月的上海藝術∣卞卡
96 記第七屆日惹雙年展 「具現的知識——挪移的立場」∣周郁齡
100 印象派展150周年紀念:上野之森美術館「莫內:連作的情景」與日本近代的莫內收藏∣劉錡豫
104 法比恩.維迪爾:在藝術市場中找到自身位置的真實繪畫∣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06 「客家敘事」的再探與翻新 「拼.靚:臺灣客家多重面貌」 客家文物聯展∣編輯部
110 多元而真誠的藝術語彙 阿波羅畫廊×臺北市藝文推廣處「3X特展」∣林芷筠
112 眾生迷眼,鏡像世界的千面風采 布萊恩.加爾文「串音」個展∣楊椀茹
◎ PREVIEW 拍賣預告
114 中誠國際藝術2023年秋季拍賣∣中誠拍賣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16 而立之年,穩健前行 ART TAIPEI 2023∣編輯部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20 詩與浪漫的精神追求——藝術家江賢二「化物為詩」的創作之道∣吳錦勳
122 以雕塑在空間與材質之間尋求的共榮——胡棟民的雕塑美學∣杜綺文
125 無言的近身遠處憂患 試分析理解洛貞的近作個展∣黃海鳴
126 第六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 臺灣藝術家戴素貞《浪花》獲首獎∣李京樺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12.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28
內省的召喚
文 ︳嚴瀟瀟
「如果你生活在任何一個被大眾文化主宰的國家(就像1970年代的蘇聯一樣),無論是自由還是不自由,問題就在於唯一可為你所用的獨立姿態,就是內省的姿態。這不是一種容易創造出新手勢的姿態,因為它們很快就會大眾文化所吸收。大眾文化強大到個人無法抵抗它:他們所做的一切立即被它所消費。但內省和分析是可能的。這是為何?因為大眾文化本身既不是內省式的、也非分析式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不理解自己。它是一個巨人,但並不聰明。在那些年裡,莫斯科、紐約和其他地方的一些藝術家正忙於沉思大眾文化。」
伊利亞・卡巴科夫(Ilya Kabakov)於今年五月過世後,他的生前好友、著名學者鲍里斯・葛羅伊斯(Boris Groys)在與俄羅斯評論家安東・希特洛夫(Anton Khitrov)的一次對談中,說了這番話。(註)他描繪的是卡巴科夫移居美國之前、1980年代及那之前的蘇聯時期。但這是不是有某種既視感?歷史的變化未曾停歇,卻時時有一些東西抖落在一些懸置且多變的時空之間的縫隙,任何年代、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可能與他們相遇。
持續熱鬧的11月包含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和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的開幕。前者或許也是連續幾年來最富內省氣質的一屆台北雙年展,從作品到策展意圖,都呼喚著從個體經驗通向集體共感與智慧。而與卡巴科夫關係更密切的本屆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有一個龐大如宇宙的視角,但它與「小世界」之間的區別,或許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大,從論述中來看,它試圖橋接的,是宇宙這一時空系統連同我們與它的關係,與諸多微觀世界、包含人類社會各種秩序以及個體生命經驗之間的,一種共生關係。在這樣的圖景中,內省與外觀本身即是一體兩面,類似地,也鼓勵人們藉由理解自身與宇宙之間的關聯,而進一步去發現新的意義。
生活在後疫情時期的當下,我們一方面要面對、甚至抵禦著高速運轉的消費社會和各種變本加厲的危機狀態,另一方面也不斷被召喚著去看到種種個體生命所提出的問題,宛若一面面鏡子般映射出我們自己的、也是他人的狀況。透過展覽與作品,藝術性地去經驗我們自己的、他人的經驗,於此同時,也去體會(或無法找到)我們與社會、與萬物互動時的能動性在哪,這或許是龐雜的雙年展體驗中,足可為我們以自身身體和感知去撞擊之處。
註 Boris Groys and Anton Khitrov, No Order Makes Any Sense: A Conversation on Ilya Kabakov, e-flux, 2023.10. web: https://www.e-flux.com/journal/139/559898/no-order-makes-any-sense-a-conversation-on-ilya-kabakov/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