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破繭而出的日本藝術市場
——
日本武士道經典著作《葉隱》是江戶時代佐賀藩傳頌的武士道修養之書。內容闡述著這樣的精神:「葉隱」就如樹木的葉蔭,儘管在人看不見的地方也要盡忠。延伸至今日的日式工作倫理,便是:「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也要把事情做好。」以此觀點來看日本在所謂「失落的30年」中所做的努力,便不難理解日本當代藝術整體環境氛圍,如何可以在日本經濟逐漸顯現脫離通縮現象的此時,開始有了更活躍的發展。在本期的專題中,我們從日本如何思考「藝術」、「當代」,乃至於「產業」與「美學產業」的可能出發進而觀察日本文化廳文化政策白皮書與民間機構從2016年起逐年進行的藝術產業市場研究報告,試圖理解日本對「藝術產業」的整體思考。與此同時,也梳理了日本當代藝術市場在近年的轉變以及採訪當地畫廊如何近身觀察近年日本藝術市場的變化。(企畫/朱貽安)
《今藝術&投資》373期(2023年10月號)目錄
120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42 薄發之前,先需厚積∣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44 給藝術家的創意解決問題工具∣耿一偉
46 金九銀十藝術時∣姚謙
48 有感於史博館整修案的嚴重延宕∣洪三雄
50 台灣藝術產業整合,從土洋藝博會合作開始∣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52 課後的靜物排列──淵上末生的臺展作品∣蕭亦翔
◎ ARTIST 藝術家
56 「刻」──與作品共享的時光 曾美禎的木口木刻版畫創作∣簡秀枝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60 從藝術向度展開「永續×環境×想像」的觀照與實踐 專訪2024「堤頂之星2.0」藝術徵件計畫視覺類年度策展人張晴文∣楊椀茹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62 白與萬物:羅伯特.萊曼的手、眼與心∣嚴瀟瀟
67 迪特.施瓦茨談羅伯特.萊曼:「繪畫是一個他需要為自己去征服的開放領域」∣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70 破繭而出的日本藝術市場∣朱貽安
72 守.破.離──日本「藝術」的當代況味∣沈伯丞
76 公、私有別,法、術有分 日本政府的文化政策與藝術產業發展策略∣朱貽安
79 日本當代藝術市場之現況與觀察∣詔藝
84 從封閉到開放 日本畫廊主的藝術市場觀察∣李京樺、林芷筠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6 按壓的消失與表意的偏移∣沈裕昌
90 凝視絕望,才會找到希望 陳界仁個展「她與她的兒女們─引言與序章」∣童詠瑋
94 (後)戒嚴時代的新媒體藝術策略(二):虛擬理性、新媒體意識與懲(呈)惡世代的藝術∣楊硯奇
98 這裡性別麻煩都會像糖果般融化 龐畢度中心「跨越彩虹」∣印卡
102 葛飾北齋:巨浪之外∣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04 生生不息──與環境共榮的公共藝術 談水湳經貿園區公共藝術∣林芷筠
108 經典與現世之所見 寂靜的世界─陳景容個展∣洪威喆
110 提煉永恆價值的內在風景 林煒翔個展「丘壑在心」∣楊椀茹
112 在28歲生日之後 德薩畫廊藝術家駐留項目(deSAR)×陳嘉翹∣Fizen Yuen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14 後疫情時代的國際藝術交流:ART TAIPEI 2023從台灣到亞太區域的藝術流動∣ART TAIPEI 2023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18 突破框架,搭建橋樑 查雯婷個展「十三生肖」∣林芷筠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10.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20
薄發之前,先需厚積
文 ︳嚴瀟瀟
自2022年Frieze登陸首爾起,每年九月由韓國揭開東亞藝術市場秋季大幕的格局已成,上接今年舉辦首屆的東京現代藝博會,下連十月的ART TAIPEI,緊接著十一月又將有第二屆的東京藝術周,以及上海的兩大博覽會ART021和西岸。疫情後東亞藝術板塊尚未定型,彼此之間的流動與連結也同樣緊密,但可以明顯感受到的是,各地大都有不同程度與幅度的文化擴張之氛圍與趨勢,藝博會不會是唯一的重點,而是某種水到渠成之物。去年我們曾將目光投向韓國,今年則再度藉專題來一探日本文化產業的近年發展。
此外不免想到,文化擴張(在此為中性)的一個重要前提,便是先要有文化的厚積,而後需找到薄發之機。天時地利與人和,也少不了策略與方法。韓國與日本都是亞洲重要的文化輸出國,輸出的不只是某一領域的文化成果,而可整合成為某種足以代表各自民族的文化精髓。這一方面是在文化產業策略上下了長期功夫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少不了一些奠基於非商業性、看起來又慢又難見成效的具學術性質的活動作底子,包括以研究、策展為導向的國際交流,雙、三年展是一類形式,更有學術參訪、駐地研究、出版、大型策展專案等等,需要的是不帶功利的前期投入與台下功夫。無論屬商業還是學術導向,文化的發展都需包含連續體光譜中的不同面向,才不至於斷裂,或長此以往難以為繼。
由此也聯想到,國立臺灣美術館新任館長陳貺怡上個月在接受我們專訪時,談及接下來一段時間希望可以推動的若干規畫,包括國美館典藏常設展、未來的海外學者駐館計畫等,若能推動執行,長久來看都會對臺灣藝術文化主體的深耕壯大有所裨益。常設展可讓本地人和外國人都大量接觸到個別的國寶級作品和整體性的歷史脈絡;學者駐館時可以潛心鑽研一手資料與原件,研究成果可發展為講座、課程、出版乃至策展等等,後續可作為文化輸出。與此類似的許多「慢工出細活」者,都會逐漸加入成為臺灣文化在本土與海外的厚積,但所需的時間不會短,是否會因看不到短期效應而在臺灣文化界、政界高層的輪轉中被遺忘?是否會被行銷至上的邏輯與追求短時效應的節奏所淹沒?社會的發展需要不同類型的努力,過於側重某一模式或邏輯的不平衡施力,最終或許也只是事倍功半。
《今藝術&投資》373期(2023年10月號)目錄
120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42 薄發之前,先需厚積∣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44 給藝術家的創意解決問題工具∣耿一偉
46 金九銀十藝術時∣姚謙
48 有感於史博館整修案的嚴重延宕∣洪三雄
50 台灣藝術產業整合,從土洋藝博會合作開始∣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52 課後的靜物排列──淵上末生的臺展作品∣蕭亦翔
◎ ARTIST 藝術家
56 「刻」──與作品共享的時光 曾美禎的木口木刻版畫創作∣簡秀枝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60 從藝術向度展開「永續×環境×想像」的觀照與實踐 專訪2024「堤頂之星2.0」藝術徵件計畫視覺類年度策展人張晴文∣楊椀茹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62 白與萬物:羅伯特.萊曼的手、眼與心∣嚴瀟瀟
67 迪特.施瓦茨談羅伯特.萊曼:「繪畫是一個他需要為自己去征服的開放領域」∣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70 破繭而出的日本藝術市場∣朱貽安
72 守.破.離──日本「藝術」的當代況味∣沈伯丞
76 公、私有別,法、術有分 日本政府的文化政策與藝術產業發展策略∣朱貽安
79 日本當代藝術市場之現況與觀察∣詔藝
84 從封閉到開放 日本畫廊主的藝術市場觀察∣李京樺、林芷筠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6 按壓的消失與表意的偏移∣沈裕昌
90 凝視絕望,才會找到希望 陳界仁個展「她與她的兒女們─引言與序章」∣童詠瑋
94 (後)戒嚴時代的新媒體藝術策略(二):虛擬理性、新媒體意識與懲(呈)惡世代的藝術∣楊硯奇
98 這裡性別麻煩都會像糖果般融化 龐畢度中心「跨越彩虹」∣印卡
102 葛飾北齋:巨浪之外∣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04 生生不息──與環境共榮的公共藝術 談水湳經貿園區公共藝術∣林芷筠
108 經典與現世之所見 寂靜的世界─陳景容個展∣洪威喆
110 提煉永恆價值的內在風景 林煒翔個展「丘壑在心」∣楊椀茹
112 在28歲生日之後 德薩畫廊藝術家駐留項目(deSAR)×陳嘉翹∣Fizen Yuen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14 後疫情時代的國際藝術交流:ART TAIPEI 2023從台灣到亞太區域的藝術流動∣ART TAIPEI 2023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18 突破框架,搭建橋樑 查雯婷個展「十三生肖」∣林芷筠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10.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20
薄發之前,先需厚積
文 ︳嚴瀟瀟
自2022年Frieze登陸首爾起,每年九月由韓國揭開東亞藝術市場秋季大幕的格局已成,上接今年舉辦首屆的東京現代藝博會,下連十月的ART TAIPEI,緊接著十一月又將有第二屆的東京藝術周,以及上海的兩大博覽會ART021和西岸。疫情後東亞藝術板塊尚未定型,彼此之間的流動與連結也同樣緊密,但可以明顯感受到的是,各地大都有不同程度與幅度的文化擴張之氛圍與趨勢,藝博會不會是唯一的重點,而是某種水到渠成之物。去年我們曾將目光投向韓國,今年則再度藉專題來一探日本文化產業的近年發展。
此外不免想到,文化擴張(在此為中性)的一個重要前提,便是先要有文化的厚積,而後需找到薄發之機。天時地利與人和,也少不了策略與方法。韓國與日本都是亞洲重要的文化輸出國,輸出的不只是某一領域的文化成果,而可整合成為某種足以代表各自民族的文化精髓。這一方面是在文化產業策略上下了長期功夫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少不了一些奠基於非商業性、看起來又慢又難見成效的具學術性質的活動作底子,包括以研究、策展為導向的國際交流,雙、三年展是一類形式,更有學術參訪、駐地研究、出版、大型策展專案等等,需要的是不帶功利的前期投入與台下功夫。無論屬商業還是學術導向,文化的發展都需包含連續體光譜中的不同面向,才不至於斷裂,或長此以往難以為繼。
由此也聯想到,國立臺灣美術館新任館長陳貺怡上個月在接受我們專訪時,談及接下來一段時間希望可以推動的若干規畫,包括國美館典藏常設展、未來的海外學者駐館計畫等,若能推動執行,長久來看都會對臺灣藝術文化主體的深耕壯大有所裨益。常設展可讓本地人和外國人都大量接觸到個別的國寶級作品和整體性的歷史脈絡;學者駐館時可以潛心鑽研一手資料與原件,研究成果可發展為講座、課程、出版乃至策展等等,後續可作為文化輸出。與此類似的許多「慢工出細活」者,都會逐漸加入成為臺灣文化在本土與海外的厚積,但所需的時間不會短,是否會因看不到短期效應而在臺灣文化界、政界高層的輪轉中被遺忘?是否會被行銷至上的邏輯與追求短時效應的節奏所淹沒?社會的發展需要不同類型的努力,過於側重某一模式或邏輯的不平衡施力,最終或許也只是事倍功半。
《今藝術&投資》373期(2023年10月號)目錄
120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42 薄發之前,先需厚積∣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44 給藝術家的創意解決問題工具∣耿一偉
46 金九銀十藝術時∣姚謙
48 有感於史博館整修案的嚴重延宕∣洪三雄
50 台灣藝術產業整合,從土洋藝博會合作開始∣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52 課後的靜物排列──淵上末生的臺展作品∣蕭亦翔
◎ ARTIST 藝術家
56 「刻」──與作品共享的時光 曾美禎的木口木刻版畫創作∣簡秀枝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60 從藝術向度展開「永續×環境×想像」的觀照與實踐 專訪2024「堤頂之星2.0」藝術徵件計畫視覺類年度策展人張晴文∣楊椀茹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62 白與萬物:羅伯特.萊曼的手、眼與心∣嚴瀟瀟
67 迪特.施瓦茨談羅伯特.萊曼:「繪畫是一個他需要為自己去征服的開放領域」∣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70 破繭而出的日本藝術市場∣朱貽安
72 守.破.離──日本「藝術」的當代況味∣沈伯丞
76 公、私有別,法、術有分 日本政府的文化政策與藝術產業發展策略∣朱貽安
79 日本當代藝術市場之現況與觀察∣詔藝
84 從封閉到開放 日本畫廊主的藝術市場觀察∣李京樺、林芷筠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6 按壓的消失與表意的偏移∣沈裕昌
90 凝視絕望,才會找到希望 陳界仁個展「她與她的兒女們─引言與序章」∣童詠瑋
94 (後)戒嚴時代的新媒體藝術策略(二):虛擬理性、新媒體意識與懲(呈)惡世代的藝術∣楊硯奇
98 這裡性別麻煩都會像糖果般融化 龐畢度中心「跨越彩虹」∣印卡
102 葛飾北齋:巨浪之外∣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04 生生不息──與環境共榮的公共藝術 談水湳經貿園區公共藝術∣林芷筠
108 經典與現世之所見 寂靜的世界─陳景容個展∣洪威喆
110 提煉永恆價值的內在風景 林煒翔個展「丘壑在心」∣楊椀茹
112 在28歲生日之後 德薩畫廊藝術家駐留項目(deSAR)×陳嘉翹∣Fizen Yuen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14 後疫情時代的國際藝術交流:ART TAIPEI 2023從台灣到亞太區域的藝術流動∣ART TAIPEI 2023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18 突破框架,搭建橋樑 查雯婷個展「十三生肖」∣林芷筠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10.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20
薄發之前,先需厚積
文 ︳嚴瀟瀟
自2022年Frieze登陸首爾起,每年九月由韓國揭開東亞藝術市場秋季大幕的格局已成,上接今年舉辦首屆的東京現代藝博會,下連十月的ART TAIPEI,緊接著十一月又將有第二屆的東京藝術周,以及上海的兩大博覽會ART021和西岸。疫情後東亞藝術板塊尚未定型,彼此之間的流動與連結也同樣緊密,但可以明顯感受到的是,各地大都有不同程度與幅度的文化擴張之氛圍與趨勢,藝博會不會是唯一的重點,而是某種水到渠成之物。去年我們曾將目光投向韓國,今年則再度藉專題來一探日本文化產業的近年發展。
此外不免想到,文化擴張(在此為中性)的一個重要前提,便是先要有文化的厚積,而後需找到薄發之機。天時地利與人和,也少不了策略與方法。韓國與日本都是亞洲重要的文化輸出國,輸出的不只是某一領域的文化成果,而可整合成為某種足以代表各自民族的文化精髓。這一方面是在文化產業策略上下了長期功夫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少不了一些奠基於非商業性、看起來又慢又難見成效的具學術性質的活動作底子,包括以研究、策展為導向的國際交流,雙、三年展是一類形式,更有學術參訪、駐地研究、出版、大型策展專案等等,需要的是不帶功利的前期投入與台下功夫。無論屬商業還是學術導向,文化的發展都需包含連續體光譜中的不同面向,才不至於斷裂,或長此以往難以為繼。
由此也聯想到,國立臺灣美術館新任館長陳貺怡上個月在接受我們專訪時,談及接下來一段時間希望可以推動的若干規畫,包括國美館典藏常設展、未來的海外學者駐館計畫等,若能推動執行,長久來看都會對臺灣藝術文化主體的深耕壯大有所裨益。常設展可讓本地人和外國人都大量接觸到個別的國寶級作品和整體性的歷史脈絡;學者駐館時可以潛心鑽研一手資料與原件,研究成果可發展為講座、課程、出版乃至策展等等,後續可作為文化輸出。與此類似的許多「慢工出細活」者,都會逐漸加入成為臺灣文化在本土與海外的厚積,但所需的時間不會短,是否會因看不到短期效應而在臺灣文化界、政界高層的輪轉中被遺忘?是否會被行銷至上的邏輯與追求短時效應的節奏所淹沒?社會的發展需要不同類型的努力,過於側重某一模式或邏輯的不平衡施力,最終或許也只是事倍功半。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