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Items - NT$0
    •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NT$180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70期_07月號

┃主題系列文章┃
.創作裡的認同流動 影像裡的台灣
.臺灣電影中的國族認同轉變 1960s – 2020s
.從台灣意識的歷史距離談錄像藝術中政治語境的世代差異
.顧左右而言它——台灣年輕世代藝術創作者的政治批判
.抗爭,然後超越——崇高美學的啟示
​​
┃更多亮點文章┃
.無所抽無所不象:藝術 陳曉朋個展「好鹿圖:無所藝術」
.「靈魂、呼吸、空氣、氣候、風」的對話與療癒:安聖惠在利物浦國際藝術雙年展的脈絡觀察
.錄像及其民主之夢 「信號:錄像如何改變世界」
.差距作為思想的未來:關於洪席耶《電影的差距》
.凝集哲思,閃爍光影變化 羅尼.霍恩「非夢 亦夢」大展在中國和美術館
購買電子雜誌HYREAD博客來

10 件庫存

本期主題:創作裡的認同流動  影像裡的台灣


自俄羅斯去年2月入侵烏克蘭,迄今將近500天。俄烏戰爭衝擊了既有的國際安全體系,隨著中國不斷升級對台灣的武力威脅,美國與中國的競爭關係也日漸激烈。同樣面對強權威脅、首當其衝的台灣,其處境與發展自然益發受到國際重視。與此同時,台灣的當代藝術創作也逐漸受到國際媒體的關注,尤其當創作者觸碰到對「台灣意識」的討論時,更成為海外媒體意欲探詢的問題。正值台灣國際處境改變的此時,我們希望藉由再次探討台灣創作裡的認同轉變,來論述甚而創造與過往不同的認識。

在本期專題中,我們從台灣1960年代到2020年後電影中的國族認同轉變開始(蘇哲賢文),進而探討錄像藝術中政治語境的世代差異(洪鈞元文)。當談論「世代」變化,作者沈裕昌首先為我們再次釐清了「世代」的定義,進而提出其對現今年輕世代(研究所在讀即將畢業至畢業後兩、三年間)創作中「政治批判」的觀察。專長於崇高美學研究,洪威喆則提醒了我們「崇高」在國族意識建立上的曾經,以及如何可為我們帶來另一層省思。或許,「唯有透過民主制度的保障,在永續持存的改革中反覆洗禮,台灣才能超越既有的文化矛盾,重塑新的國族認同。」

企畫/朱貽安

重量 400 g
尺寸 28 × 21 × 1 cm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瀏覽此商品的人,也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