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180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69期_06月號
.多重想像與行動之下的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2023 X-site:途中 從單點觸覺走向五感體驗
.建築雙展投射的台灣建築美學再思考 在真實與藝術的想像間尋找機會
.邊界與跨界:建築的典藏與展示詮釋
┃更多亮點文章┃
.羅伯特.萊曼與梅瑞爾.瓦格納藝術方法的交錯與分叉
.維度轉向.感知轉向:奧立佛.比爾的藝術創作
.安傑爾.奧特羅的記憶美學
.雕刻庭園的台灣受容:朱銘美術館與箱根雕刻之森
.王韞琛德薩畫廊個展「超極樂園」
9 件庫存
本期主題: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X-site到建築中心
伴隨著艷陽與海潮味,威尼斯又再度迎來人潮熙攘的雙年展季節。5月20日,威尼斯第18屆建築雙年展拉開序幕,與此同時,位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的第十屆X-Site計劃也正式開展。從2000年台灣開始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開始,迄今也已過了23年,邁入第12屆。在這已然「雙十」的時節,似乎是個為台灣建築藝術、建築展做一個階段性結語的時刻。然而,此次的專題並非意圖為兩大展覽書寫結語,更期待的是能開展我們對建築的認識與討論。尤其當「國家漫畫博物館」已經確定選址台中刑務所,預計年底啟動展覽時,從日治時代就有各類藍圖典藏的台灣建築,擁有一個正式館舍的期待卻依舊停留在起步階段。
台灣從2000年起開始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責,參與國際建築大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而主責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則自2014年起,開始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每年公開徵選臨時性空間創作提案「X-Site計劃」,目標在於支持、培養中青世代的建築與藝術團隊,實踐其開放性與實驗性的創作計畫。在此次專題中,我們自然採訪了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與X-Site獲獎團隊,請他們與我們分享其展覽背後的思考。然而,經過10屆的洗禮,兩展反映了台灣什麼樣的建築美學?我們又究竟要從建築展中看見什麼樣的問題意識?建築展的展示方式、展示內容,到威雙建築展自身的發展、台灣館的回應與嘗試,乃至於我們是否需要建築博物館?抑或: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建築博物館?形式美之外,建築的意義是什麼?面對建築展與實際建築發展的落差,我們的疑問遠比結論多。但也希望透過這次專題,嘗試從不同的視角尋找可能的答案,走向下一步。
企劃/編輯部
《今藝術&投資》369期(2023年6月號)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2 建築的價值觀∣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4 跨領域藝術的四種模式∣耿一偉
26 寂寞的必要∣姚謙
28 「龍首」掀起的一片疑雲(下)∣洪三雄
30 讓企業挺藝文的野火燎原∣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2 爬一座山──片山仙羽與《高山爽秋》∣黃博鈞
◎ ARTIST 藝術家
34 象由心生,形由線成 鄭麗雲的藝術創作之路∣簡秀枝
40 滲入肌理的風景 羅伯特.萊曼與梅瑞爾.瓦格納藝術方法的交錯與分叉∣嚴瀟瀟
44 維度轉向.感知轉向:奧立佛.比爾的藝術創作∣朱貽安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48 海洋作為記憶所棲之處 安傑爾.奧特羅的記憶美學∣柯念璞
◎ FEATURE 專題企畫
56 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X-site到建築中心∣編輯部
58 多重想像與行動之下的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嚴瀟瀟
62 2023 X-site:途中 從單點觸覺走向五感體驗∣朱貽安
64 建築雙展投射的台灣建築美學再思考 在真實與藝術的想像間尋找機會──專訪曾成德教授∣朱貽安
70 我們需要一個未知的場域∣曾令理
73 別讓「在地」價值觀淪為口號∣呂欽文
76 邊界與跨界:建築的典藏與展示詮釋∣沈孟穎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2 從「傾聽」談複調歷史的必要性 策展人蔡明君、藝術家王榆鈞談「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陳思宇
84 關於(真)生活的多種取徑 「仿真生活」的展覽敘事與複義∣林芷筠
86 雕刻庭園的台灣受容:朱銘美術館與箱根雕刻之森∣劉錡豫
90 2023年第一季藝術市場總結∣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2 米類.瑪法琉的圖紋印記 「Ku inlrangan色彩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周郁齡
96 邊界消彌 安卓畫廊「具象的抽象」∣林芷筠
98 不是神只是塵 王韞琛德薩畫廊個展「超極樂園」∣Ellen W.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00 挑戰藝術與設計的界線 「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陳思宇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2 跨媒體山水的再現與敘事 談「以『山』為名:科技與藝術交錯下的當代地景」∣劉辰岫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6.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04
建築的價值觀
The Value System of Architecture
文|嚴瀟瀟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於五月中下旬如期開幕,旅行限制煙消雲散,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的參觀者營造了又一個威尼斯旺季,唯有建築雙年展如今在單數年舉辦的事實,提醒著大家這世界還是與以往有所不同了。而本屆雙年展也確實直面著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以「未來實驗室」的主題呈現一個個改變的契機。
「雙年展對藝術來說就是台金錢機器。」在綠園城堡展區旁的公園長椅上,不知何時有人留下了這麼一句。這依然是某種事實,但對於建築展來說,其背後的架構與藝術展不同,而至少本屆雙年展從策展端就開始不斷強調著打破舊有權力結構、不斷反思自身所處框架的價值取向。超過半數的參與者和團隊來自非洲或者是非裔移民,又有近半數參展團隊是由五人以下組成、甚至只有一個人的小團隊,參展者平均年齡43歲、最小的只有24歲。僅從參展結構上就可以看到與過往有著明顯差異的組成,也代表著有許多過去在全球建築界不太為人所熟知的面孔和新鮮的建築方法可以在此次雙年展中看到,從許多方面持續拆解著主流敘事的框架。本屆雙年展總策展人萊斯利.洛科(Lesley Lokko)出生在加納人與蘇格蘭人結合的家庭,先後在英國、美國、南非以及其他地方從事建築工作及教育,也是一位小說家,其自身背景本身便呼應了這種無關「正統」的論述脈絡。她也確實這樣說:
「常有人說,文化是我們對自己講述的故事的總和。儘管這是真實的,但這種說法中缺少了對問題中的『我們』身分的認識。特別是在建築領域,從歷史上看,主導的聲音始終是單一而封閉的,它的影響和權力在財務上、創造上、概念上忽視了許多人的存在,似乎我們只是在聆聽和講述一種語言。因此,建築的『故事』是不完整的。不是錯誤,而是不完整的。」
或許正是對「不完整」的體認,推動了對於新敘事的渴望。儘管如此,本屆雙年展中,我們還是見到提出(搭建一個通往圍牆外的免費入園通道這樣)激進方案的奧地利館未能獲得大會認可而實現其計畫,多少展露出既有結構與激進提案之間、現實與實驗之間,尚存在的距離。
而在本期雜誌的專題中,我們也特別聚焦於台灣建築領域近年來的一些面向,從中同樣不難發現,建築因其固有的實務性有著與其他藝術類型的顯著差異,也更容易被附帶某些不同層次的「使命感」。而建築美學的發展演進,始終也關乎的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在那之後,才有專業性轉化方法、面對未知的開放度等,進一步形塑了建築與人之間的種種關係。
《今藝術&投資》369期(2023年6月號)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2 建築的價值觀∣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4 跨領域藝術的四種模式∣耿一偉
26 寂寞的必要∣姚謙
28 「龍首」掀起的一片疑雲(下)∣洪三雄
30 讓企業挺藝文的野火燎原∣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2 爬一座山──片山仙羽與《高山爽秋》∣黃博鈞
◎ ARTIST 藝術家
34 象由心生,形由線成 鄭麗雲的藝術創作之路∣簡秀枝
40 滲入肌理的風景 羅伯特.萊曼與梅瑞爾.瓦格納藝術方法的交錯與分叉∣嚴瀟瀟
44 維度轉向.感知轉向:奧立佛.比爾的藝術創作∣朱貽安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48 海洋作為記憶所棲之處 安傑爾.奧特羅的記憶美學∣柯念璞
◎ FEATURE 專題企畫
56 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X-site到建築中心∣編輯部
58 多重想像與行動之下的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嚴瀟瀟
62 2023 X-site:途中 從單點觸覺走向五感體驗∣朱貽安
64 建築雙展投射的台灣建築美學再思考 在真實與藝術的想像間尋找機會──專訪曾成德教授∣朱貽安
70 我們需要一個未知的場域∣曾令理
73 別讓「在地」價值觀淪為口號∣呂欽文
76 邊界與跨界:建築的典藏與展示詮釋∣沈孟穎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2 從「傾聽」談複調歷史的必要性 策展人蔡明君、藝術家王榆鈞談「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陳思宇
84 關於(真)生活的多種取徑 「仿真生活」的展覽敘事與複義∣林芷筠
86 雕刻庭園的台灣受容:朱銘美術館與箱根雕刻之森∣劉錡豫
90 2023年第一季藝術市場總結∣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2 米類.瑪法琉的圖紋印記 「Ku inlrangan色彩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周郁齡
96 邊界消彌 安卓畫廊「具象的抽象」∣林芷筠
98 不是神只是塵 王韞琛德薩畫廊個展「超極樂園」∣Ellen W.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00 挑戰藝術與設計的界線 「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陳思宇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2 跨媒體山水的再現與敘事 談「以『山』為名:科技與藝術交錯下的當代地景」∣劉辰岫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6.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04
建築的價值觀
The Value System of Architecture
文|嚴瀟瀟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於五月中下旬如期開幕,旅行限制煙消雲散,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的參觀者營造了又一個威尼斯旺季,唯有建築雙年展如今在單數年舉辦的事實,提醒著大家這世界還是與以往有所不同了。而本屆雙年展也確實直面著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以「未來實驗室」的主題呈現一個個改變的契機。
「雙年展對藝術來說就是台金錢機器。」在綠園城堡展區旁的公園長椅上,不知何時有人留下了這麼一句。這依然是某種事實,但對於建築展來說,其背後的架構與藝術展不同,而至少本屆雙年展從策展端就開始不斷強調著打破舊有權力結構、不斷反思自身所處框架的價值取向。超過半數的參與者和團隊來自非洲或者是非裔移民,又有近半數參展團隊是由五人以下組成、甚至只有一個人的小團隊,參展者平均年齡43歲、最小的只有24歲。僅從參展結構上就可以看到與過往有著明顯差異的組成,也代表著有許多過去在全球建築界不太為人所熟知的面孔和新鮮的建築方法可以在此次雙年展中看到,從許多方面持續拆解著主流敘事的框架。本屆雙年展總策展人萊斯利.洛科(Lesley Lokko)出生在加納人與蘇格蘭人結合的家庭,先後在英國、美國、南非以及其他地方從事建築工作及教育,也是一位小說家,其自身背景本身便呼應了這種無關「正統」的論述脈絡。她也確實這樣說:
「常有人說,文化是我們對自己講述的故事的總和。儘管這是真實的,但這種說法中缺少了對問題中的『我們』身分的認識。特別是在建築領域,從歷史上看,主導的聲音始終是單一而封閉的,它的影響和權力在財務上、創造上、概念上忽視了許多人的存在,似乎我們只是在聆聽和講述一種語言。因此,建築的『故事』是不完整的。不是錯誤,而是不完整的。」
或許正是對「不完整」的體認,推動了對於新敘事的渴望。儘管如此,本屆雙年展中,我們還是見到提出(搭建一個通往圍牆外的免費入園通道這樣)激進方案的奧地利館未能獲得大會認可而實現其計畫,多少展露出既有結構與激進提案之間、現實與實驗之間,尚存在的距離。
而在本期雜誌的專題中,我們也特別聚焦於台灣建築領域近年來的一些面向,從中同樣不難發現,建築因其固有的實務性有著與其他藝術類型的顯著差異,也更容易被附帶某些不同層次的「使命感」。而建築美學的發展演進,始終也關乎的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在那之後,才有專業性轉化方法、面對未知的開放度等,進一步形塑了建築與人之間的種種關係。
《今藝術&投資》369期(2023年6月號)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2 建築的價值觀∣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4 跨領域藝術的四種模式∣耿一偉
26 寂寞的必要∣姚謙
28 「龍首」掀起的一片疑雲(下)∣洪三雄
30 讓企業挺藝文的野火燎原∣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2 爬一座山──片山仙羽與《高山爽秋》∣黃博鈞
◎ ARTIST 藝術家
34 象由心生,形由線成 鄭麗雲的藝術創作之路∣簡秀枝
40 滲入肌理的風景 羅伯特.萊曼與梅瑞爾.瓦格納藝術方法的交錯與分叉∣嚴瀟瀟
44 維度轉向.感知轉向:奧立佛.比爾的藝術創作∣朱貽安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48 海洋作為記憶所棲之處 安傑爾.奧特羅的記憶美學∣柯念璞
◎ FEATURE 專題企畫
56 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X-site到建築中心∣編輯部
58 多重想像與行動之下的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嚴瀟瀟
62 2023 X-site:途中 從單點觸覺走向五感體驗∣朱貽安
64 建築雙展投射的台灣建築美學再思考 在真實與藝術的想像間尋找機會──專訪曾成德教授∣朱貽安
70 我們需要一個未知的場域∣曾令理
73 別讓「在地」價值觀淪為口號∣呂欽文
76 邊界與跨界:建築的典藏與展示詮釋∣沈孟穎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2 從「傾聽」談複調歷史的必要性 策展人蔡明君、藝術家王榆鈞談「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陳思宇
84 關於(真)生活的多種取徑 「仿真生活」的展覽敘事與複義∣林芷筠
86 雕刻庭園的台灣受容:朱銘美術館與箱根雕刻之森∣劉錡豫
90 2023年第一季藝術市場總結∣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2 米類.瑪法琉的圖紋印記 「Ku inlrangan色彩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周郁齡
96 邊界消彌 安卓畫廊「具象的抽象」∣林芷筠
98 不是神只是塵 王韞琛德薩畫廊個展「超極樂園」∣Ellen W.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00 挑戰藝術與設計的界線 「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陳思宇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2 跨媒體山水的再現與敘事 談「以『山』為名:科技與藝術交錯下的當代地景」∣劉辰岫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6.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04
建築的價值觀
The Value System of Architecture
文|嚴瀟瀟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於五月中下旬如期開幕,旅行限制煙消雲散,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的參觀者營造了又一個威尼斯旺季,唯有建築雙年展如今在單數年舉辦的事實,提醒著大家這世界還是與以往有所不同了。而本屆雙年展也確實直面著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以「未來實驗室」的主題呈現一個個改變的契機。
「雙年展對藝術來說就是台金錢機器。」在綠園城堡展區旁的公園長椅上,不知何時有人留下了這麼一句。這依然是某種事實,但對於建築展來說,其背後的架構與藝術展不同,而至少本屆雙年展從策展端就開始不斷強調著打破舊有權力結構、不斷反思自身所處框架的價值取向。超過半數的參與者和團隊來自非洲或者是非裔移民,又有近半數參展團隊是由五人以下組成、甚至只有一個人的小團隊,參展者平均年齡43歲、最小的只有24歲。僅從參展結構上就可以看到與過往有著明顯差異的組成,也代表著有許多過去在全球建築界不太為人所熟知的面孔和新鮮的建築方法可以在此次雙年展中看到,從許多方面持續拆解著主流敘事的框架。本屆雙年展總策展人萊斯利.洛科(Lesley Lokko)出生在加納人與蘇格蘭人結合的家庭,先後在英國、美國、南非以及其他地方從事建築工作及教育,也是一位小說家,其自身背景本身便呼應了這種無關「正統」的論述脈絡。她也確實這樣說:
「常有人說,文化是我們對自己講述的故事的總和。儘管這是真實的,但這種說法中缺少了對問題中的『我們』身分的認識。特別是在建築領域,從歷史上看,主導的聲音始終是單一而封閉的,它的影響和權力在財務上、創造上、概念上忽視了許多人的存在,似乎我們只是在聆聽和講述一種語言。因此,建築的『故事』是不完整的。不是錯誤,而是不完整的。」
或許正是對「不完整」的體認,推動了對於新敘事的渴望。儘管如此,本屆雙年展中,我們還是見到提出(搭建一個通往圍牆外的免費入園通道這樣)激進方案的奧地利館未能獲得大會認可而實現其計畫,多少展露出既有結構與激進提案之間、現實與實驗之間,尚存在的距離。
而在本期雜誌的專題中,我們也特別聚焦於台灣建築領域近年來的一些面向,從中同樣不難發現,建築因其固有的實務性有著與其他藝術類型的顯著差異,也更容易被附帶某些不同層次的「使命感」。而建築美學的發展演進,始終也關乎的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在那之後,才有專業性轉化方法、面對未知的開放度等,進一步形塑了建築與人之間的種種關係。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