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革命與禪——戰後前衛1955—1965
——
延續本刊四月號專題「冷戰的興起與前衛的誕生:戰後前衛1945-1955」,時序進入第二個十年。1955至1965是一個充滿疑惑與反思的年代,也是對美式消費資本主義謳歌與厭棄的時代,是佛法與革命相遇的年代。而藝術則是由身體與行動構成的紅色激揚(左翼與行為藝術)與打破既有觀念與框架的黑色沈思(禪宗與觀念藝術),以及隨著霓虹和詭艷螢光起舞(消費資本主義與普普)的派對。(企劃/朱貽安)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14期_11月號
清明上河圖是怎麼到博物館?
一起畫牆壁-用藝術改變社區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11期_8月號
小計 : NT$782
NT$180 NT$162
EDITORIAL 30 藝博會的「知面」與「刺點」
COLUMN
32 甘露水與台灣美學的陰性構造
34 沒有通膨只有膨風的遠方
36 不一樣的當代美術館(上)
38 如何選擇藝術品標的?(下)之一
40 台灣藝術市場需要更升級的國際化
MISSING PIECES
42 西東重義的繪畫與考古
ART TALK
44 收藏.傳世
專訪UBS瑞銀集團台灣區總經理陳允懋及亞太客戶策略辦公室執行副總裁賴才琪
ARTIST
46 未帶地圖的夜騎士 莉莉.基米爾的繪畫征途
2025典藏藝術季 11.30前《古美術》、《今藝術&投資》9折
10 件庫存
本期主題:革命與禪——戰後前衛1955—1965
——
延續本刊四月號專題「冷戰的興起與前衛的誕生:戰後前衛1945-1955」,時序進入第二個十年。1955至1965是一個充滿疑惑與反思的年代,也是對美式消費資本主義謳歌與厭棄的時代,是佛法與革命相遇的年代。而藝術則是由身體與行動構成的紅色激揚(左翼與行為藝術)與打破既有觀念與框架的黑色沈思(禪宗與觀念藝術),以及隨著霓虹和詭艷螢光起舞(消費資本主義與普普)的派對。(企劃/朱貽安)
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今藝術&投資 357期(2022年6月號)
112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30 藝博會的「知面」與「刺點」∣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32 甘露水與台灣美學的陰性構造∣耿一偉
34 沒有通膨只有膨風的遠方∣姚謙
36 不一樣的當代美術館(上)∣洪三雄
38 如何選擇藝術品標的?(下)之一∣張銀鏘
40 台灣藝術市場需要更升級的國際化∣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2 西東重義的繪畫與考古∣王德合
◎ ART TALK 相談室
44 收藏.傳世 專訪UBS瑞銀集團台灣區總經理陳允懋及亞太客戶策略辦公室執行副總裁賴才琪∣朱貽安
◎ ARTIST 藝術家
46 未帶地圖的夜騎士 莉莉.基米爾的繪畫征途∣嚴瀟瀟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0 回首30 挑戰與展望 專訪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羣∣朱貽安
53 奠基與延續 專訪畫廊協會秘書長游文玫∣林芷筠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56 卅年起伏,初心再拾 日升月鴻畫廊新空間開啟新篇章∣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58 革命與禪 戰後前衛1955—1965∣朱貽安
60 紅、黑以及霓虹 左派、禪宗與消費資本主義∣沈伯丞
64 回歸現實:1960新前衛和幾本書∣陳懷恩
68 1955—1965:前衛電影運動的先驅以及接棒的旗手 介於非敘事與敘事之間的提問∣蘇哲賢
72 向一切說不──對舞蹈的否定與身體的叛變∣吳孟軒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6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不可能的夢」的台灣與台灣身分認同之體現∣蔡牧容
80 總體性創作的多重轉化與反身意識 陳怡潔在「寶島隨身聽」中的光體創作計畫∣嚴瀟瀟
84 成為「礦工畫家」之前 文藝青年洪瑞麟在東京∣劉錡豫
88 追尋記憶 「2022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真實與虛構∣林芷筠
92 在講座舞蹈表演中,補上藝術史多樣性的缺席 從葛艾拉.布爾的《勞拉一夥人》談起∣詹育杰
96 維克多.瓦沙雷利的高量產策略∣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8 曠野中的未來者 佩斯畫廊吉爾.德.貝蘭庫爾個展「船上鳥」∣Ellen W.
100 名之以藝術家 郭維國同名個展∣朱貽安
◎ PREVIEW 拍賣預告
102 保利香港十年大成 傳奇經典齊現拍場∣保利香港
◎ FORUM 藝術論壇
106 以他國經驗為參照的起點 《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性:行政法人制度研究》高雄場新書發表會∣林芷筠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8 以藝術引領後疫情時代「重生」 第六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全球徵件開跑∣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6.1
ISBN:471929410002504
裝訂:平裝
頁數:112
藝博會的「知面」與「刺點」
Studium and Punctum of An Art Fair
文|嚴瀟瀟
姍姍來遲的第三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雖然依舊頂著台灣本土疫情急劇升溫的壓力,大多數曾參加前兩屆的國際藍籌畫廊缺席,展會還是如期在五月順利舉辦。雖然在種種條件制約之下,參展名單結構差強人意,但從四日的現場來看,人潮與買氣都維持了一定水準,但這些是否就足以代表一次藝博會的全部成果?
一場藝博會可包含、折射出藝文產業乃至社會經濟領域的許多層面,本身內部也著眼於滿足不同類型客群的期待,同時也承擔一部分的推廣教育責任。過去的兩年內,台灣與國際上許多地區的藝博會產業都正經歷相當程度的洗牌,台灣的藝術市場如何與本土、外來的藝博會產生新的不同交互作用,還有待後疫情時期逐漸穩固後的發展。而不同藝博會之間如何在同一個社會舞台上,即便並不需要直接合作,若要成為鞏固和推動產業生態發展的貢獻角色,實際上需要敏銳觀察力、前瞻魄力與智慧。
與此同時,藝博會除了從這樣宏觀層面上去看待,也可從某些切面去觀察,有機會獲得新的思考點。由此令人聯想到,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攝影扎記》中,針對攝影中有「知面」與「刺點」的著名觀點。如果說藝博會從整體上可為社會、為產業提供的知識近似前者,那麼如同刺點般、令人眼前一亮的操作,則同樣在藝博會的自身突破中佔據一席之地,為不同人帶來不同啟發。
由此不得不提及本屆台北當代略顯保守的一面,光是從參展的動態影像作品來說,僅在台南的182artspace、德國的Galerie Zink、泰國的曼谷城市畫廊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展位上可以看到,雖然幾件作品都具備相當的藝術水準,卻在熙熙攘攘的藝博會現場顯得較不醒目。這幾家畫廊絕非不理解藝博會的商業邏輯,可能恰是如此,才在權衡之下作出選擇。較為成功的,則當屬本屆藝博會中觀念性最強的馬凌畫廊(Kiang Malingue)展位,交由擅長以不同空間既有元素進行介入式創作的賴志盛來進行一系列挑戰機制的操作,一次展出一件作品,而藝術家依據作品售出與否,親自呈現、拆除或更換作品。作品本身也突顯了疫情以來,全球範圍內已發酵多時的、針對既有的社會運作體系(藝術體系也包含在內)的反思與批判,引人留意觀察自身與(具體或抽象的)周遭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然而,這樣頗具表演性的操作在藝博會現場,本身便可視為一種行銷推廣手法,而這樣的操作手法能否成功,能否「名利雙收」,其實取決於很多因素,少一分會令人覺得索然無味,做過頭則有矯情做作的風險。但畫廊若有魄力和信念,給予實驗性以生存發展的空間,對於一個藝博會或是一個市場來說,應是值得鼓勵和支持的。藝博會除了在展商組成上建構自己的身分與性格,在藝術生態多樣化的面向上,也應有從自身角色出發的一份貢獻。
| 重量 | 400 g |
|---|---|
| 尺寸 | 28 × 21 × 1 cm |
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今藝術&投資 357期(2022年6月號)
112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30 藝博會的「知面」與「刺點」∣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32 甘露水與台灣美學的陰性構造∣耿一偉
34 沒有通膨只有膨風的遠方∣姚謙
36 不一樣的當代美術館(上)∣洪三雄
38 如何選擇藝術品標的?(下)之一∣張銀鏘
40 台灣藝術市場需要更升級的國際化∣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2 西東重義的繪畫與考古∣王德合
◎ ART TALK 相談室
44 收藏.傳世 專訪UBS瑞銀集團台灣區總經理陳允懋及亞太客戶策略辦公室執行副總裁賴才琪∣朱貽安
◎ ARTIST 藝術家
46 未帶地圖的夜騎士 莉莉.基米爾的繪畫征途∣嚴瀟瀟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0 回首30 挑戰與展望 專訪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羣∣朱貽安
53 奠基與延續 專訪畫廊協會秘書長游文玫∣林芷筠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56 卅年起伏,初心再拾 日升月鴻畫廊新空間開啟新篇章∣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58 革命與禪 戰後前衛1955—1965∣朱貽安
60 紅、黑以及霓虹 左派、禪宗與消費資本主義∣沈伯丞
64 回歸現實:1960新前衛和幾本書∣陳懷恩
68 1955—1965:前衛電影運動的先驅以及接棒的旗手 介於非敘事與敘事之間的提問∣蘇哲賢
72 向一切說不──對舞蹈的否定與身體的叛變∣吳孟軒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6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不可能的夢」的台灣與台灣身分認同之體現∣蔡牧容
80 總體性創作的多重轉化與反身意識 陳怡潔在「寶島隨身聽」中的光體創作計畫∣嚴瀟瀟
84 成為「礦工畫家」之前 文藝青年洪瑞麟在東京∣劉錡豫
88 追尋記憶 「2022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真實與虛構∣林芷筠
92 在講座舞蹈表演中,補上藝術史多樣性的缺席 從葛艾拉.布爾的《勞拉一夥人》談起∣詹育杰
96 維克多.瓦沙雷利的高量產策略∣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8 曠野中的未來者 佩斯畫廊吉爾.德.貝蘭庫爾個展「船上鳥」∣Ellen W.
100 名之以藝術家 郭維國同名個展∣朱貽安
◎ PREVIEW 拍賣預告
102 保利香港十年大成 傳奇經典齊現拍場∣保利香港
◎ FORUM 藝術論壇
106 以他國經驗為參照的起點 《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性:行政法人制度研究》高雄場新書發表會∣林芷筠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8 以藝術引領後疫情時代「重生」 第六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全球徵件開跑∣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6.1
ISBN:471929410002504
裝訂:平裝
頁數:112
藝博會的「知面」與「刺點」
Studium and Punctum of An Art Fair
文|嚴瀟瀟
姍姍來遲的第三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雖然依舊頂著台灣本土疫情急劇升溫的壓力,大多數曾參加前兩屆的國際藍籌畫廊缺席,展會還是如期在五月順利舉辦。雖然在種種條件制約之下,參展名單結構差強人意,但從四日的現場來看,人潮與買氣都維持了一定水準,但這些是否就足以代表一次藝博會的全部成果?
一場藝博會可包含、折射出藝文產業乃至社會經濟領域的許多層面,本身內部也著眼於滿足不同類型客群的期待,同時也承擔一部分的推廣教育責任。過去的兩年內,台灣與國際上許多地區的藝博會產業都正經歷相當程度的洗牌,台灣的藝術市場如何與本土、外來的藝博會產生新的不同交互作用,還有待後疫情時期逐漸穩固後的發展。而不同藝博會之間如何在同一個社會舞台上,即便並不需要直接合作,若要成為鞏固和推動產業生態發展的貢獻角色,實際上需要敏銳觀察力、前瞻魄力與智慧。
與此同時,藝博會除了從這樣宏觀層面上去看待,也可從某些切面去觀察,有機會獲得新的思考點。由此令人聯想到,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攝影扎記》中,針對攝影中有「知面」與「刺點」的著名觀點。如果說藝博會從整體上可為社會、為產業提供的知識近似前者,那麼如同刺點般、令人眼前一亮的操作,則同樣在藝博會的自身突破中佔據一席之地,為不同人帶來不同啟發。
由此不得不提及本屆台北當代略顯保守的一面,光是從參展的動態影像作品來說,僅在台南的182artspace、德國的Galerie Zink、泰國的曼谷城市畫廊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展位上可以看到,雖然幾件作品都具備相當的藝術水準,卻在熙熙攘攘的藝博會現場顯得較不醒目。這幾家畫廊絕非不理解藝博會的商業邏輯,可能恰是如此,才在權衡之下作出選擇。較為成功的,則當屬本屆藝博會中觀念性最強的馬凌畫廊(Kiang Malingue)展位,交由擅長以不同空間既有元素進行介入式創作的賴志盛來進行一系列挑戰機制的操作,一次展出一件作品,而藝術家依據作品售出與否,親自呈現、拆除或更換作品。作品本身也突顯了疫情以來,全球範圍內已發酵多時的、針對既有的社會運作體系(藝術體系也包含在內)的反思與批判,引人留意觀察自身與(具體或抽象的)周遭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然而,這樣頗具表演性的操作在藝博會現場,本身便可視為一種行銷推廣手法,而這樣的操作手法能否成功,能否「名利雙收」,其實取決於很多因素,少一分會令人覺得索然無味,做過頭則有矯情做作的風險。但畫廊若有魄力和信念,給予實驗性以生存發展的空間,對於一個藝博會或是一個市場來說,應是值得鼓勵和支持的。藝博會除了在展商組成上建構自己的身分與性格,在藝術生態多樣化的面向上,也應有從自身角色出發的一份貢獻。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今藝術&投資 357期(2022年6月號)
112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30 藝博會的「知面」與「刺點」∣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32 甘露水與台灣美學的陰性構造∣耿一偉
34 沒有通膨只有膨風的遠方∣姚謙
36 不一樣的當代美術館(上)∣洪三雄
38 如何選擇藝術品標的?(下)之一∣張銀鏘
40 台灣藝術市場需要更升級的國際化∣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2 西東重義的繪畫與考古∣王德合
◎ ART TALK 相談室
44 收藏.傳世 專訪UBS瑞銀集團台灣區總經理陳允懋及亞太客戶策略辦公室執行副總裁賴才琪∣朱貽安
◎ ARTIST 藝術家
46 未帶地圖的夜騎士 莉莉.基米爾的繪畫征途∣嚴瀟瀟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0 回首30 挑戰與展望 專訪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羣∣朱貽安
53 奠基與延續 專訪畫廊協會秘書長游文玫∣林芷筠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56 卅年起伏,初心再拾 日升月鴻畫廊新空間開啟新篇章∣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58 革命與禪 戰後前衛1955—1965∣朱貽安
60 紅、黑以及霓虹 左派、禪宗與消費資本主義∣沈伯丞
64 回歸現實:1960新前衛和幾本書∣陳懷恩
68 1955—1965:前衛電影運動的先驅以及接棒的旗手 介於非敘事與敘事之間的提問∣蘇哲賢
72 向一切說不──對舞蹈的否定與身體的叛變∣吳孟軒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6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不可能的夢」的台灣與台灣身分認同之體現∣蔡牧容
80 總體性創作的多重轉化與反身意識 陳怡潔在「寶島隨身聽」中的光體創作計畫∣嚴瀟瀟
84 成為「礦工畫家」之前 文藝青年洪瑞麟在東京∣劉錡豫
88 追尋記憶 「2022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真實與虛構∣林芷筠
92 在講座舞蹈表演中,補上藝術史多樣性的缺席 從葛艾拉.布爾的《勞拉一夥人》談起∣詹育杰
96 維克多.瓦沙雷利的高量產策略∣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8 曠野中的未來者 佩斯畫廊吉爾.德.貝蘭庫爾個展「船上鳥」∣Ellen W.
100 名之以藝術家 郭維國同名個展∣朱貽安
◎ PREVIEW 拍賣預告
102 保利香港十年大成 傳奇經典齊現拍場∣保利香港
◎ FORUM 藝術論壇
106 以他國經驗為參照的起點 《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性:行政法人制度研究》高雄場新書發表會∣林芷筠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8 以藝術引領後疫情時代「重生」 第六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全球徵件開跑∣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6.1
ISBN:471929410002504
裝訂:平裝
頁數:112
藝博會的「知面」與「刺點」
Studium and Punctum of An Art Fair
文|嚴瀟瀟
姍姍來遲的第三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雖然依舊頂著台灣本土疫情急劇升溫的壓力,大多數曾參加前兩屆的國際藍籌畫廊缺席,展會還是如期在五月順利舉辦。雖然在種種條件制約之下,參展名單結構差強人意,但從四日的現場來看,人潮與買氣都維持了一定水準,但這些是否就足以代表一次藝博會的全部成果?
一場藝博會可包含、折射出藝文產業乃至社會經濟領域的許多層面,本身內部也著眼於滿足不同類型客群的期待,同時也承擔一部分的推廣教育責任。過去的兩年內,台灣與國際上許多地區的藝博會產業都正經歷相當程度的洗牌,台灣的藝術市場如何與本土、外來的藝博會產生新的不同交互作用,還有待後疫情時期逐漸穩固後的發展。而不同藝博會之間如何在同一個社會舞台上,即便並不需要直接合作,若要成為鞏固和推動產業生態發展的貢獻角色,實際上需要敏銳觀察力、前瞻魄力與智慧。
與此同時,藝博會除了從這樣宏觀層面上去看待,也可從某些切面去觀察,有機會獲得新的思考點。由此令人聯想到,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攝影扎記》中,針對攝影中有「知面」與「刺點」的著名觀點。如果說藝博會從整體上可為社會、為產業提供的知識近似前者,那麼如同刺點般、令人眼前一亮的操作,則同樣在藝博會的自身突破中佔據一席之地,為不同人帶來不同啟發。
由此不得不提及本屆台北當代略顯保守的一面,光是從參展的動態影像作品來說,僅在台南的182artspace、德國的Galerie Zink、泰國的曼谷城市畫廊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展位上可以看到,雖然幾件作品都具備相當的藝術水準,卻在熙熙攘攘的藝博會現場顯得較不醒目。這幾家畫廊絕非不理解藝博會的商業邏輯,可能恰是如此,才在權衡之下作出選擇。較為成功的,則當屬本屆藝博會中觀念性最強的馬凌畫廊(Kiang Malingue)展位,交由擅長以不同空間既有元素進行介入式創作的賴志盛來進行一系列挑戰機制的操作,一次展出一件作品,而藝術家依據作品售出與否,親自呈現、拆除或更換作品。作品本身也突顯了疫情以來,全球範圍內已發酵多時的、針對既有的社會運作體系(藝術體系也包含在內)的反思與批判,引人留意觀察自身與(具體或抽象的)周遭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然而,這樣頗具表演性的操作在藝博會現場,本身便可視為一種行銷推廣手法,而這樣的操作手法能否成功,能否「名利雙收」,其實取決於很多因素,少一分會令人覺得索然無味,做過頭則有矯情做作的風險。但畫廊若有魄力和信念,給予實驗性以生存發展的空間,對於一個藝博會或是一個市場來說,應是值得鼓勵和支持的。藝博會除了在展商組成上建構自己的身分與性格,在藝術生態多樣化的面向上,也應有從自身角色出發的一份貢獻。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