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建築師的建築,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想建構一個「現代民居」的機制,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蓋出很好的房子。跟傳統一樣,讓建房經驗積累與交流,最後發展成完美的建築型態。──謝英俊
建築是一個集體創作,人人都能自力造屋!
他是謝英俊。
他深入災區,協助社區及家屋重建,解決偏鄉及弱勢族群地區住居問題。開發造價低廉、安全抗震的常民強化輕鋼結構系統,強調「簡單技術」的觀念,使非專業技術者、老人、小孩都能參與造屋,並注重建材的環保及在地化。他主張建築是一個集體的創作,建築師和居民是「互為主體」的關係,建築師應該知所「為」和「無為」,讓居民參與並且發揮他們的所長。在「為」與「無為」間,思索現代民居的可能性。
本書以建築師謝英俊的八個核心作為為起始,闡述說明他如何從輕鋼結構系統的簡化工法,衍生到允許居民參與的開放系統;從虛心向傳統工匠學習的態度,到參數載體的先進科技運用;從對地域、文化、社經條件差異的認知,到可持續建築的普世價值的堅持。書中精選謝英俊自1995年至2018年的15件代表作品及各類常民屋型,讓讀者能一探其致力於環保、社會、文化、永續等議題的堅定信仰與理念。同時更收錄由建築評論家阮慶岳所策劃,由建築師針對「美學」、「常民的建築」、「為 無為」、「未來文明的想像」等主題所進行的四場演講內容以及精彩的對談實錄,可謂為謝英俊建築生涯至今的階段性回顧與總結。
* 隨書附《常民建築物件》別冊
【獲獎推薦】
生長於臺灣的謝英俊,1984-1999在新竹經營傳統的建築師事務所,當地震重擊鄉村地區時,他將事務所從城市遷入災區的日月潭,以社區介入作為準則,成為重新定義郷村設計與營建的領導者。謝英俊建立由設計師、承包商和居民合作的網絡,以提供和支持在地的需要。他發展出考量地震安全的鋼架系統簡易工法,能夠搭配當地的特殊環境、傳統、技法和可利用材料。謝英俊具彈性的設計,提供主框架支撐系統,功能佈局和美學細節交由居民決定,例如稻草,泥土,石頭等材料的使用,讓建築添加了獨特的在地色彩。──2011年美國柯里史東設計獎(Grand Prize Winner, Curry Stone Design Prize)獲獎理由節錄(此獎項宗旨為表彰關注環保、社會和文化議題之建築,謝英俊為第一位獲獎的亞洲人)
長期致力於發展低成本及低技術門檻之「協力造屋」建築構築系統,協助公私部門之社會資源整合,解決若干重大天然災害發生後之偏郷及弱勢族群地區之基本住居需求,並倡導「居住權」,使建築充分發揮「社會性藝術」的理想。──2012年第十六屆國家文藝獎獲獎理由節錄
相關文章|【阮慶岳專文】《建築的無為》序言:行者,無懼也無疆
相關文章|建築的風景:謝英俊的四條路徑─從「互為主體」到「參與式建築」
➤ 追蹤典藏藝術出版Facebook和Instagram
➤ 尋找更多閱讀靈感 Artco Books Inspiration
作者|謝英俊
長年致力於生態農房研發與建設工作,秉持社區居民「協力造屋」及「可持續建築」的原則,結合科學方法,深刻地將「社會」、「文化」、「經濟」條件融入,以就地取材、低成本、適用技術以及建立開放式構造體系的作為,讓農民也能參與符合環保永續的現代化家屋興建;以此為基礎,進而探索「現代民居」和「沒有建築師的建築」,這涉及「模式語言」、「物件導向設計」、「數碼與網絡技術」、「房屋工業化4.0」等領域的理論與實踐方法探討。
除了一般建築師的業務外,還擴展至營建施工與材料生產領域;先後參與臺灣921地震及88水災原住民部落重建;四川512汶川地震及廬山地震等農房重建;尼泊爾地震農房重建;中國大陸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近期開始將設計理念及工法推廣至中南美洲、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地區。
曾獲得2004年聯合國最佳人居案例獎、2011年Curry Stone Design Prize首獎、2012年第十六屆國家文藝獎、2013年中國文化人物獎。
作者|阮慶岳
生於屏東潮州、長於臺北。於淡江大學與美國賓大學習建築,並在芝加哥和鳳凰城工作多年,取得美國及臺灣的建築師執照,曾在臺北開業十年,之後轉入學界擔任教職。建築之外,悠遊於文學創作,著作包括長篇小說《山徑躊躇》、及建築評論《弱建築》等三十餘本。
發行人的話──鐵鍋滷豬腳的難忘滋味/簡秀枝
序言──也是旅程/謝英俊
序言──行者,無懼也無疆/阮慶岳
八個作為
1 單線圖
2 數字化
3 常民強化輕鋼結構系統
4 開放建築系統
5 適用技術
6 可持續建築
7 房屋工業化
8 物件導向設計
演講.對談
第一講 美學
從「善治素地」到「似這般都賦與斷井頹垣」
第二講 常民的建築
從「人民的建築」 到「人民的城市」
第三講:為 無為
從「互為主體」到「參與式建築」
第四講:未來文明的想像
部落、社區、永續
精選案例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美濃客家文物館
‧921震災邵族安置社區
‧地球屋003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512川震楊柳村重建
‧勤和部落避難屋
‧朗讀違章建築展:後巷桃花源
‧阿里山得恩亞納部落
‧尼泊爾未來之村重建
‧高原生態犛牛渡冬畜棚
‧弘農堂書院
‧赫爾辛基難民中繼屋
‧吉布提社會住宅提案
‧深圳石廈小學騰挪校舍
謝英俊/常民建築:年表.案例列表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常民建築:人員名單
附《常民建築物件》別冊
書名:建築的無為:造屋、常民、謝英俊
英文書名:Inaction of Architecture
作者:謝英俊、阮慶岳
ISBN:9786267031445
出版日期:2022.10.17
定價:800
尺寸(寬*長):17×23cm
頁數:256
CIP:920.9933
裝訂:裸背線裝
印刷:全彩
適讀年齡:18歲以上
出版社:典藏藝術
類別:藝術設計→建築
第二講 常民的建築──從「人民的建築」 到「人民的城市」(節錄)
謝英俊的「人民的建築」,立基在對70%人類居所的思考與實踐,依此提出「開放體系」與「簡單技術」觀念,降低技術門檻讓非專業技術者能參與,同時加入多層構架的人工地盤體系,核心議題在於闡述如何讓主系統(人工地盤的主體結構)與次系統(開放式的輕鋼架體系)脫離,以將住房增減/修改的參與權歸還人民。
這是謝英俊常民建築的完整視野,也是他對高密度城市如何能回歸到允許個體介入的發展觀點,是對現代城市的批判與建議,目的在於讓自力造屋有機會進入城市,破解都市住宅裡居民沒有話語權的困境。
理念
建築所為何事?
上一講是「美學」,這次是「常民的建築」,主要是延續上一講的觀點,就是當居民參與及建築師角色弱化後,建築和城市究竟是怎麼回事,也就是何謂:「人民的建築」、「人民的城市」。再下一講是「為 無為」,是使用者的參與,這接近無為而治的「無為」,而建築師角色弱化後的所為何事就是「為」,也就是比較技術性地談我們如何做到這件事情。
這一講的關鍵詞是「參與」──居民的參與,也會帶到下一講的「為」。如果說我們談的事情跟「70%的人類居所」有關,那就沒有辦法迴避房屋工業化的議題,所不同的是,我們是將「居民參與」加入到房屋工業化的體系。過去我們談的大多是災後重建,看起來偏向少數民族以及相對貧窮的地區,但那只是一個面向,房屋工業化則是另外一個重要面向。
先用臺北市寶藏巖這個案例破題,這裡本來全都是由居民自己搭建的聚居,居民的自主性很強。我跟Marco Casagrande重新建構被政府拆掉而消失的舊路徑,讓大媽還是可以直接走下到河邊種菜,也就是用有限的介入,來修復和維持居民過往編織出來的複雜綿密「人居」紋理。
接下來,就用建築師和居民「互為主體」的關係,來談「人民的建築」。「人民的建築」提出兩個作為觀念,一是「開放體系」:彈性運用構件和空間,材料因地制宜的結合使用,讓不同工種可以橫向協作。另一是「簡單技術」:降低技術門檻,讓非專業技術者、老人、小孩都能參與。要先有這兩個作為,居民參與才可能發生,不論是建築還是城市建設都一樣。
現代主義的建築運動開始時很強調開放性,柯比意的馬賽公寓讓結構體系跟非結構體系的分離,應是最典型的案例,但在後續發展過程中,逐步受制於商品化和市場經濟,為了維持市場競爭力,所開發出的技術愈來愈自我封閉,簡單技術(affordable)的觀念更被摒棄,越來越強調專業化,讓一般人無法參與。而我們強調參與的作法,跟當下主流趨勢,包括房屋工業化都不一樣。
使用者的參與力量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後,我們協助茂縣楊柳村羌族聚落的災後重建,這個案例強調的是他們的自主營建,到十多年後的現在還在持續。施工鋼架是由我們設計和生產供應,這是專業者在這裡的角色,當時阮慶岳、廖偉立、邱文傑曾到現場,我問他們:「這村子蓋起來是什麼樣子,你們有沒有辦法想像?」當然是沒有辦法想像。他們回問我能夠想像嗎?我其實也沒有辦法想像。
在這種狀態下,建築師的角色在哪裡?以及,使用者的角色和力量是什麼?這是我們探討的核心。過去百年來,房屋工業化最難處理的課題──量化生產跟差異化與多樣化,以及工業生產與傳統手工藝結合等等問題,在這裡都有具體的回應。
經過十幾年,他們開始想要擴建家屋,照片是初始建造的區域與正在興建區域的對照。我們簡單弄個草圖,同仁轉換成單線圖,同時3D建模,從單線圖再導出數據,連接到鋼構的自動化生產製程,這是一套精密的現代工業化作為,也是與使用者互動過程中,專業者究竟所為何事的「為」。
2009年臺灣莫拉克風災後,我們協助13個原住民部落共800多戶家屋重建。我們是統包整個工程的團隊,因為施工時間非常短,因此居民的參與有限,但我們保留了剛才講的開放性,讓他們日後可以自行增/改建。
照片是房子剛蓋好規整單調的狀況,經過居民自己加工後,才是真正的「家」。其中禮納里部落因為違章增建太嚴重,前一陣子政府要拆除,弄得雙方很緊張,鬧得沸沸揚揚,其實當初就有預留很大的空間,給他們自己發揮,這些房子都可以往上增建或是往側邊擴充。
莫拉克風災的最後一個重建是阿里山德恩亞納部落,過程中的爭取土地、抗爭,非常曲折艱辛,現在去看非常豐富。基地位於山坡地,採用高架杆欄式,鄒族傳統家屋基本上也是高架的,可以保存現有地貌,減少土方的挖填作業。
北歐難民自力造屋
2017年我們受邀參加赫爾辛基設計週,主辦單位意識到歐洲難民問題嚴重,而我們在這方面有獨特的看法跟豐富的經驗,加上議題跟人道關懷有關,因此接受了我們的提案。
因為幾百萬難民湧入歐洲,既有的觀念跟建築技術的成熟,成就了所謂難民產業──用現代化方式快速去蓋房子。當年威尼斯雙年展充滿相同思維的作品,但清一色是商品化產物,而難民沒有能力消費買房,只能是由政府買單,但這只能是一宗買賣嗎?能否有不同的作為?我們的觀點是難民可以自己蓋,他們不會給社會添麻煩,把預算留給他們自己蓋,搞不好他們還可以創造利潤,讓政府有稅收。
我們在赫爾辛基最熱鬧的廣場帶著難民蓋一間房子,表達難民不是麻煩製造者、不是乞丐,他們可以自己解決問題,房子可以交給他們自己蓋。這些難民很多是專業醫生、老師,但是他們不會蓋房子,如果用我們的方式,他們就做得到。
這其實像是一個街頭演出,難民到芬蘭後,被安置在漂亮的度假村裡,位於很偏遠的地方,看似在湖邊享受天堂般的生活,但是政府給他們的零用金只足夠打手機電話,他們已經受不了快發瘋了,我們帶他們到市區蓋房子,大家反應都非常興奮。
結果引來右派白人至上主義團體——人稱新納粹組織的抗議,因為戳到他們的痛處,到現場強力要求停止搭蓋並拆除。警察驅離他們並設了50公尺的禁制區,不讓他們進到工地範圍,員警在旁邊搭一個棚子保護我們,他們退到區外紮營,跟這邊的造屋難民抗爭。
設計週主辦單位發現惹禍了,想撇清責任,不承認這是他們辦的活動,不發給我們展覽告示牌。於是我們改變設計,搭建一個棚子建立論壇空間,邀請左、右兩派來談,雙方原本劍拔弩張的架勢,在正式面對媒體後,都變得非常溫和理性,緩解了原本激烈的衝突。這結果上了新聞頭條,主辦單位才決定把參展告示牌給我們,承認這是參展的作品之一。綠黨主席和議員都有來參與我們的活動,當時正值Alvar Aalto獎的頒獎典禮,很多國際建築記者都到場。我們想強調建築不僅僅是視覺美學,還跟社會有綿密的互動關係,在赫爾辛基如此冰冷的城市裡,這裡可以是最溫暖的角落。(...more)
作者|謝英俊
長年致力於生態農房研發與建設工作,秉持社區居民「協力造屋」及「可持續建築」的原則,結合科學方法,深刻地將「社會」、「文化」、「經濟」條件融入,以就地取材、低成本、適用技術以及建立開放式構造體系的作為,讓農民也能參與符合環保永續的現代化家屋興建;以此為基礎,進而探索「現代民居」和「沒有建築師的建築」,這涉及「模式語言」、「物件導向設計」、「數碼與網絡技術」、「房屋工業化4.0」等領域的理論與實踐方法探討。
除了一般建築師的業務外,還擴展至營建施工與材料生產領域;先後參與臺灣921地震及88水災原住民部落重建;四川512汶川地震及廬山地震等農房重建;尼泊爾地震農房重建;中國大陸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近期開始將設計理念及工法推廣至中南美洲、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地區。
曾獲得2004年聯合國最佳人居案例獎、2011年Curry Stone Design Prize首獎、2012年第十六屆國家文藝獎、2013年中國文化人物獎。
作者|阮慶岳
生於屏東潮州、長於臺北。於淡江大學與美國賓大學習建築,並在芝加哥和鳳凰城工作多年,取得美國及臺灣的建築師執照,曾在臺北開業十年,之後轉入學界擔任教職。建築之外,悠遊於文學創作,著作包括長篇小說《山徑躊躇》、及建築評論《弱建築》等三十餘本。
發行人的話──鐵鍋滷豬腳的難忘滋味/簡秀枝
序言──也是旅程/謝英俊
序言──行者,無懼也無疆/阮慶岳
八個作為
1 單線圖
2 數字化
3 常民強化輕鋼結構系統
4 開放建築系統
5 適用技術
6 可持續建築
7 房屋工業化
8 物件導向設計
演講.對談
第一講 美學
從「善治素地」到「似這般都賦與斷井頹垣」
第二講 常民的建築
從「人民的建築」 到「人民的城市」
第三講:為 無為
從「互為主體」到「參與式建築」
第四講:未來文明的想像
部落、社區、永續
精選案例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美濃客家文物館
‧921震災邵族安置社區
‧地球屋003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512川震楊柳村重建
‧勤和部落避難屋
‧朗讀違章建築展:後巷桃花源
‧阿里山得恩亞納部落
‧尼泊爾未來之村重建
‧高原生態犛牛渡冬畜棚
‧弘農堂書院
‧赫爾辛基難民中繼屋
‧吉布提社會住宅提案
‧深圳石廈小學騰挪校舍
謝英俊/常民建築:年表.案例列表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常民建築:人員名單
附《常民建築物件》別冊
書名:建築的無為:造屋、常民、謝英俊
英文書名:Inaction of Architecture
作者:謝英俊、阮慶岳
ISBN:9786267031445
出版日期:2022.10.17
定價:800
尺寸(寬*長):17×23cm
頁數:256
CIP:920.9933
裝訂:裸背線裝
印刷:全彩
適讀年齡:18歲以上
出版社:典藏藝術
類別:藝術設計→建築
第二講 常民的建築──從「人民的建築」 到「人民的城市」(節錄)
謝英俊的「人民的建築」,立基在對70%人類居所的思考與實踐,依此提出「開放體系」與「簡單技術」觀念,降低技術門檻讓非專業技術者能參與,同時加入多層構架的人工地盤體系,核心議題在於闡述如何讓主系統(人工地盤的主體結構)與次系統(開放式的輕鋼架體系)脫離,以將住房增減/修改的參與權歸還人民。
這是謝英俊常民建築的完整視野,也是他對高密度城市如何能回歸到允許個體介入的發展觀點,是對現代城市的批判與建議,目的在於讓自力造屋有機會進入城市,破解都市住宅裡居民沒有話語權的困境。
理念
建築所為何事?
上一講是「美學」,這次是「常民的建築」,主要是延續上一講的觀點,就是當居民參與及建築師角色弱化後,建築和城市究竟是怎麼回事,也就是何謂:「人民的建築」、「人民的城市」。再下一講是「為 無為」,是使用者的參與,這接近無為而治的「無為」,而建築師角色弱化後的所為何事就是「為」,也就是比較技術性地談我們如何做到這件事情。
這一講的關鍵詞是「參與」──居民的參與,也會帶到下一講的「為」。如果說我們談的事情跟「70%的人類居所」有關,那就沒有辦法迴避房屋工業化的議題,所不同的是,我們是將「居民參與」加入到房屋工業化的體系。過去我們談的大多是災後重建,看起來偏向少數民族以及相對貧窮的地區,但那只是一個面向,房屋工業化則是另外一個重要面向。
先用臺北市寶藏巖這個案例破題,這裡本來全都是由居民自己搭建的聚居,居民的自主性很強。我跟Marco Casagrande重新建構被政府拆掉而消失的舊路徑,讓大媽還是可以直接走下到河邊種菜,也就是用有限的介入,來修復和維持居民過往編織出來的複雜綿密「人居」紋理。
接下來,就用建築師和居民「互為主體」的關係,來談「人民的建築」。「人民的建築」提出兩個作為觀念,一是「開放體系」:彈性運用構件和空間,材料因地制宜的結合使用,讓不同工種可以橫向協作。另一是「簡單技術」:降低技術門檻,讓非專業技術者、老人、小孩都能參與。要先有這兩個作為,居民參與才可能發生,不論是建築還是城市建設都一樣。
現代主義的建築運動開始時很強調開放性,柯比意的馬賽公寓讓結構體系跟非結構體系的分離,應是最典型的案例,但在後續發展過程中,逐步受制於商品化和市場經濟,為了維持市場競爭力,所開發出的技術愈來愈自我封閉,簡單技術(affordable)的觀念更被摒棄,越來越強調專業化,讓一般人無法參與。而我們強調參與的作法,跟當下主流趨勢,包括房屋工業化都不一樣。
使用者的參與力量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後,我們協助茂縣楊柳村羌族聚落的災後重建,這個案例強調的是他們的自主營建,到十多年後的現在還在持續。施工鋼架是由我們設計和生產供應,這是專業者在這裡的角色,當時阮慶岳、廖偉立、邱文傑曾到現場,我問他們:「這村子蓋起來是什麼樣子,你們有沒有辦法想像?」當然是沒有辦法想像。他們回問我能夠想像嗎?我其實也沒有辦法想像。
在這種狀態下,建築師的角色在哪裡?以及,使用者的角色和力量是什麼?這是我們探討的核心。過去百年來,房屋工業化最難處理的課題──量化生產跟差異化與多樣化,以及工業生產與傳統手工藝結合等等問題,在這裡都有具體的回應。
經過十幾年,他們開始想要擴建家屋,照片是初始建造的區域與正在興建區域的對照。我們簡單弄個草圖,同仁轉換成單線圖,同時3D建模,從單線圖再導出數據,連接到鋼構的自動化生產製程,這是一套精密的現代工業化作為,也是與使用者互動過程中,專業者究竟所為何事的「為」。
2009年臺灣莫拉克風災後,我們協助13個原住民部落共800多戶家屋重建。我們是統包整個工程的團隊,因為施工時間非常短,因此居民的參與有限,但我們保留了剛才講的開放性,讓他們日後可以自行增/改建。
照片是房子剛蓋好規整單調的狀況,經過居民自己加工後,才是真正的「家」。其中禮納里部落因為違章增建太嚴重,前一陣子政府要拆除,弄得雙方很緊張,鬧得沸沸揚揚,其實當初就有預留很大的空間,給他們自己發揮,這些房子都可以往上增建或是往側邊擴充。
莫拉克風災的最後一個重建是阿里山德恩亞納部落,過程中的爭取土地、抗爭,非常曲折艱辛,現在去看非常豐富。基地位於山坡地,採用高架杆欄式,鄒族傳統家屋基本上也是高架的,可以保存現有地貌,減少土方的挖填作業。
北歐難民自力造屋
2017年我們受邀參加赫爾辛基設計週,主辦單位意識到歐洲難民問題嚴重,而我們在這方面有獨特的看法跟豐富的經驗,加上議題跟人道關懷有關,因此接受了我們的提案。
因為幾百萬難民湧入歐洲,既有的觀念跟建築技術的成熟,成就了所謂難民產業──用現代化方式快速去蓋房子。當年威尼斯雙年展充滿相同思維的作品,但清一色是商品化產物,而難民沒有能力消費買房,只能是由政府買單,但這只能是一宗買賣嗎?能否有不同的作為?我們的觀點是難民可以自己蓋,他們不會給社會添麻煩,把預算留給他們自己蓋,搞不好他們還可以創造利潤,讓政府有稅收。
我們在赫爾辛基最熱鬧的廣場帶著難民蓋一間房子,表達難民不是麻煩製造者、不是乞丐,他們可以自己解決問題,房子可以交給他們自己蓋。這些難民很多是專業醫生、老師,但是他們不會蓋房子,如果用我們的方式,他們就做得到。
這其實像是一個街頭演出,難民到芬蘭後,被安置在漂亮的度假村裡,位於很偏遠的地方,看似在湖邊享受天堂般的生活,但是政府給他們的零用金只足夠打手機電話,他們已經受不了快發瘋了,我們帶他們到市區蓋房子,大家反應都非常興奮。
結果引來右派白人至上主義團體——人稱新納粹組織的抗議,因為戳到他們的痛處,到現場強力要求停止搭蓋並拆除。警察驅離他們並設了50公尺的禁制區,不讓他們進到工地範圍,員警在旁邊搭一個棚子保護我們,他們退到區外紮營,跟這邊的造屋難民抗爭。
設計週主辦單位發現惹禍了,想撇清責任,不承認這是他們辦的活動,不發給我們展覽告示牌。於是我們改變設計,搭建一個棚子建立論壇空間,邀請左、右兩派來談,雙方原本劍拔弩張的架勢,在正式面對媒體後,都變得非常溫和理性,緩解了原本激烈的衝突。這結果上了新聞頭條,主辦單位才決定把參展告示牌給我們,承認這是參展的作品之一。綠黨主席和議員都有來參與我們的活動,當時正值Alvar Aalto獎的頒獎典禮,很多國際建築記者都到場。我們想強調建築不僅僅是視覺美學,還跟社會有綿密的互動關係,在赫爾辛基如此冰冷的城市裡,這裡可以是最溫暖的角落。(...more)
作者|謝英俊
長年致力於生態農房研發與建設工作,秉持社區居民「協力造屋」及「可持續建築」的原則,結合科學方法,深刻地將「社會」、「文化」、「經濟」條件融入,以就地取材、低成本、適用技術以及建立開放式構造體系的作為,讓農民也能參與符合環保永續的現代化家屋興建;以此為基礎,進而探索「現代民居」和「沒有建築師的建築」,這涉及「模式語言」、「物件導向設計」、「數碼與網絡技術」、「房屋工業化4.0」等領域的理論與實踐方法探討。
除了一般建築師的業務外,還擴展至營建施工與材料生產領域;先後參與臺灣921地震及88水災原住民部落重建;四川512汶川地震及廬山地震等農房重建;尼泊爾地震農房重建;中國大陸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近期開始將設計理念及工法推廣至中南美洲、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地區。
曾獲得2004年聯合國最佳人居案例獎、2011年Curry Stone Design Prize首獎、2012年第十六屆國家文藝獎、2013年中國文化人物獎。
作者|阮慶岳
生於屏東潮州、長於臺北。於淡江大學與美國賓大學習建築,並在芝加哥和鳳凰城工作多年,取得美國及臺灣的建築師執照,曾在臺北開業十年,之後轉入學界擔任教職。建築之外,悠遊於文學創作,著作包括長篇小說《山徑躊躇》、及建築評論《弱建築》等三十餘本。
發行人的話──鐵鍋滷豬腳的難忘滋味/簡秀枝
序言──也是旅程/謝英俊
序言──行者,無懼也無疆/阮慶岳
八個作為
1 單線圖
2 數字化
3 常民強化輕鋼結構系統
4 開放建築系統
5 適用技術
6 可持續建築
7 房屋工業化
8 物件導向設計
演講.對談
第一講 美學
從「善治素地」到「似這般都賦與斷井頹垣」
第二講 常民的建築
從「人民的建築」 到「人民的城市」
第三講:為 無為
從「互為主體」到「參與式建築」
第四講:未來文明的想像
部落、社區、永續
精選案例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美濃客家文物館
‧921震災邵族安置社區
‧地球屋003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512川震楊柳村重建
‧勤和部落避難屋
‧朗讀違章建築展:後巷桃花源
‧阿里山得恩亞納部落
‧尼泊爾未來之村重建
‧高原生態犛牛渡冬畜棚
‧弘農堂書院
‧赫爾辛基難民中繼屋
‧吉布提社會住宅提案
‧深圳石廈小學騰挪校舍
謝英俊/常民建築:年表.案例列表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常民建築:人員名單
附《常民建築物件》別冊
書名:建築的無為:造屋、常民、謝英俊
英文書名:Inaction of Architecture
作者:謝英俊、阮慶岳
ISBN:9786267031445
出版日期:2022.10.17
定價:800
尺寸(寬*長):17×23cm
頁數:256
CIP:920.9933
裝訂:裸背線裝
印刷:全彩
適讀年齡:18歲以上
出版社:典藏藝術
類別:藝術設計→建築
第二講 常民的建築──從「人民的建築」 到「人民的城市」(節錄)
謝英俊的「人民的建築」,立基在對70%人類居所的思考與實踐,依此提出「開放體系」與「簡單技術」觀念,降低技術門檻讓非專業技術者能參與,同時加入多層構架的人工地盤體系,核心議題在於闡述如何讓主系統(人工地盤的主體結構)與次系統(開放式的輕鋼架體系)脫離,以將住房增減/修改的參與權歸還人民。
這是謝英俊常民建築的完整視野,也是他對高密度城市如何能回歸到允許個體介入的發展觀點,是對現代城市的批判與建議,目的在於讓自力造屋有機會進入城市,破解都市住宅裡居民沒有話語權的困境。
理念
建築所為何事?
上一講是「美學」,這次是「常民的建築」,主要是延續上一講的觀點,就是當居民參與及建築師角色弱化後,建築和城市究竟是怎麼回事,也就是何謂:「人民的建築」、「人民的城市」。再下一講是「為 無為」,是使用者的參與,這接近無為而治的「無為」,而建築師角色弱化後的所為何事就是「為」,也就是比較技術性地談我們如何做到這件事情。
這一講的關鍵詞是「參與」──居民的參與,也會帶到下一講的「為」。如果說我們談的事情跟「70%的人類居所」有關,那就沒有辦法迴避房屋工業化的議題,所不同的是,我們是將「居民參與」加入到房屋工業化的體系。過去我們談的大多是災後重建,看起來偏向少數民族以及相對貧窮的地區,但那只是一個面向,房屋工業化則是另外一個重要面向。
先用臺北市寶藏巖這個案例破題,這裡本來全都是由居民自己搭建的聚居,居民的自主性很強。我跟Marco Casagrande重新建構被政府拆掉而消失的舊路徑,讓大媽還是可以直接走下到河邊種菜,也就是用有限的介入,來修復和維持居民過往編織出來的複雜綿密「人居」紋理。
接下來,就用建築師和居民「互為主體」的關係,來談「人民的建築」。「人民的建築」提出兩個作為觀念,一是「開放體系」:彈性運用構件和空間,材料因地制宜的結合使用,讓不同工種可以橫向協作。另一是「簡單技術」:降低技術門檻,讓非專業技術者、老人、小孩都能參與。要先有這兩個作為,居民參與才可能發生,不論是建築還是城市建設都一樣。
現代主義的建築運動開始時很強調開放性,柯比意的馬賽公寓讓結構體系跟非結構體系的分離,應是最典型的案例,但在後續發展過程中,逐步受制於商品化和市場經濟,為了維持市場競爭力,所開發出的技術愈來愈自我封閉,簡單技術(affordable)的觀念更被摒棄,越來越強調專業化,讓一般人無法參與。而我們強調參與的作法,跟當下主流趨勢,包括房屋工業化都不一樣。
使用者的參與力量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後,我們協助茂縣楊柳村羌族聚落的災後重建,這個案例強調的是他們的自主營建,到十多年後的現在還在持續。施工鋼架是由我們設計和生產供應,這是專業者在這裡的角色,當時阮慶岳、廖偉立、邱文傑曾到現場,我問他們:「這村子蓋起來是什麼樣子,你們有沒有辦法想像?」當然是沒有辦法想像。他們回問我能夠想像嗎?我其實也沒有辦法想像。
在這種狀態下,建築師的角色在哪裡?以及,使用者的角色和力量是什麼?這是我們探討的核心。過去百年來,房屋工業化最難處理的課題──量化生產跟差異化與多樣化,以及工業生產與傳統手工藝結合等等問題,在這裡都有具體的回應。
經過十幾年,他們開始想要擴建家屋,照片是初始建造的區域與正在興建區域的對照。我們簡單弄個草圖,同仁轉換成單線圖,同時3D建模,從單線圖再導出數據,連接到鋼構的自動化生產製程,這是一套精密的現代工業化作為,也是與使用者互動過程中,專業者究竟所為何事的「為」。
2009年臺灣莫拉克風災後,我們協助13個原住民部落共800多戶家屋重建。我們是統包整個工程的團隊,因為施工時間非常短,因此居民的參與有限,但我們保留了剛才講的開放性,讓他們日後可以自行增/改建。
照片是房子剛蓋好規整單調的狀況,經過居民自己加工後,才是真正的「家」。其中禮納里部落因為違章增建太嚴重,前一陣子政府要拆除,弄得雙方很緊張,鬧得沸沸揚揚,其實當初就有預留很大的空間,給他們自己發揮,這些房子都可以往上增建或是往側邊擴充。
莫拉克風災的最後一個重建是阿里山德恩亞納部落,過程中的爭取土地、抗爭,非常曲折艱辛,現在去看非常豐富。基地位於山坡地,採用高架杆欄式,鄒族傳統家屋基本上也是高架的,可以保存現有地貌,減少土方的挖填作業。
北歐難民自力造屋
2017年我們受邀參加赫爾辛基設計週,主辦單位意識到歐洲難民問題嚴重,而我們在這方面有獨特的看法跟豐富的經驗,加上議題跟人道關懷有關,因此接受了我們的提案。
因為幾百萬難民湧入歐洲,既有的觀念跟建築技術的成熟,成就了所謂難民產業──用現代化方式快速去蓋房子。當年威尼斯雙年展充滿相同思維的作品,但清一色是商品化產物,而難民沒有能力消費買房,只能是由政府買單,但這只能是一宗買賣嗎?能否有不同的作為?我們的觀點是難民可以自己蓋,他們不會給社會添麻煩,把預算留給他們自己蓋,搞不好他們還可以創造利潤,讓政府有稅收。
我們在赫爾辛基最熱鬧的廣場帶著難民蓋一間房子,表達難民不是麻煩製造者、不是乞丐,他們可以自己解決問題,房子可以交給他們自己蓋。這些難民很多是專業醫生、老師,但是他們不會蓋房子,如果用我們的方式,他們就做得到。
這其實像是一個街頭演出,難民到芬蘭後,被安置在漂亮的度假村裡,位於很偏遠的地方,看似在湖邊享受天堂般的生活,但是政府給他們的零用金只足夠打手機電話,他們已經受不了快發瘋了,我們帶他們到市區蓋房子,大家反應都非常興奮。
結果引來右派白人至上主義團體——人稱新納粹組織的抗議,因為戳到他們的痛處,到現場強力要求停止搭蓋並拆除。警察驅離他們並設了50公尺的禁制區,不讓他們進到工地範圍,員警在旁邊搭一個棚子保護我們,他們退到區外紮營,跟這邊的造屋難民抗爭。
設計週主辦單位發現惹禍了,想撇清責任,不承認這是他們辦的活動,不發給我們展覽告示牌。於是我們改變設計,搭建一個棚子建立論壇空間,邀請左、右兩派來談,雙方原本劍拔弩張的架勢,在正式面對媒體後,都變得非常溫和理性,緩解了原本激烈的衝突。這結果上了新聞頭條,主辦單位才決定把參展告示牌給我們,承認這是參展的作品之一。綠黨主席和議員都有來參與我們的活動,當時正值Alvar Aalto獎的頒獎典禮,很多國際建築記者都到場。我們想強調建築不僅僅是視覺美學,還跟社會有綿密的互動關係,在赫爾辛基如此冰冷的城市裡,這裡可以是最溫暖的角落。(...more)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