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作檉80後讀老子,
重遇真自然之初始。
「……如果人無法在自身中達成此一老子式之哲學進程,就很難切實而有效地,進入老子之真自然或真自然哲學的世界,而成為望文生義、模稜兩可之神秘主義者,在文字式之欣賞中各取所需,就一如兩千年來中國人對老子之所為了。」
──史作檉
本書為史作檉讀老子《道德經》筆記62則,不走文學、不言道、更不談宗教;從人身起,找到老子哲學中被遺漏未談的「自然、嬰兒、樸、無名」四大概念,探詢老子所言,由「逝」、「遠」而「反」的歸返自然歷程,也拋展開中國哲學形而上高度。
史作檉80後讀老子,
重遇真自然之初始。
「……如果人無法在自身中達成此一老子式之哲學進程,就很難切實而有效地,進入老子之真自然或真自然哲學的世界,而成為望文生義、模稜兩可之神秘主義者,在文字式之欣賞中各取所需,就一如兩千年來中國人對老子之所為了。」
──史作檉
本書為史作檉讀老子《道德經》筆記62則,不走文學、不言道、更不談宗教;從人身起,找到老子哲學中被遺漏未談的「自然、嬰兒、樸、無名」四大概念,探詢老子所言,由「逝」、「遠」而「反」的歸返自然歷程,也拋展開中國哲學形而上高度。
著名哲學思想家。1934年生,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擅長以全史觀的視野從哲學、心理學、藝術等層面思考現實的人生信仰、生命現象、文化理念等諸多與人的存在相關的課題,並兼及詩歌創作和繪畫。曾任教於台灣大學、文化大學,並在各地巡迴演講,現以舉辦長期講座為主,深受各方好評。著作等身,影響深廣。
自序
讀《老子》筆記62則:
1、自然。
2、天啟。
3、文明三要領。
4、人與自然是一切之根本。
5、區域文明不等於「文明」。
6、強勢之區域文明。
7、科學與知識論。
8、文字與哲學。
9、抽象與實用。
10、讀《老子》一書。
11、哲學著手處。
12、陰陽五行。
13、合理化過程。
14、《老子》與玄學。
15、陰陽以後。
16、二十幾歲時。
17、古史大轉換之過程。
18、天的觀念。
19、四十幾歲時。
20、中華古文明與科學。
21、整體。
22、合理化以前。
23、三種文明。
24、文明與智慧。
25、文明之選擇性。
26、幾個必要的要點。
27、真自然,非俗。
28、我哲學之儒道的雙向性。
29、《老子》之真面目。
30、《老子》與彩陶。
31、文明前向之精確化。
32、彩陶、黑陶與孔老。
33、彩陶與黑陶。
34、幾個重要的年代。
35、黑陶與儒家思想。
36、中華文化之根源。
37、道之原貌。
38、自然之自然。
39、老子自然之正言。
40、自然。
41、那源頭者。
42、自然、嬰兒、樸、無名之道。
43、自然與道。
44、介於孔老之間-隱者。
45、自然唯一,屬人第二。
46、無名與隱者。
47、古今中外哲學必有的共通。
48、再談孔老之間。
49、極限、整體與自然。
50、自然之難。
51、道德與嬰兒。
52、自然與無為。
53、無名、道、不自生。
54、自然、道與方法。
55、自然與自我。
56、無為而無不為。
57、回歸自然。
58、陰陽與元初之大爆炸。
59、真自然在自然之外。
60、非元初之陰陽。
61、七種陰陽。
62、老子與巨人文化之訊息。
作者:史作檉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14.4.10
ISBN:9789866049606
裝訂:內頁單色/封面全彩
頁數:184
「意象邏輯」是中國象形文字之圖形表達中之精確化之方法論。
由於它的基礎是圖形表達,所以它完全不同於拼音文字之線性邏輯推演,反之,象形文字圖形表達之精確之方法在於「結構」。──史作檉
全球最美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歷程、藝術家一生就為了成就一件代表作!
被評選為世界最美麗的公共藝術作品,在高雄的美麗島捷運站中的〈光之穹頂〉,它的誕生故事終於被書寫出來了。從作品的委託、製作過程,到創作歷程的完全揭露。
從日常到創作,漢寶德漫談鄉土與藝術。
本書共分四大卷,從「鄉土藝術家」、「鄉土藝術」、「鄉土建築」,到「老街」,各卷又有名詞義釋與時事探討的詳正論述,諸如鄉土與民間,本土與外來,手工藝與古董等等,倆倆參照又類比影響的相似卻又不一樣,通通都在漢寶德根深淺出的說明比喻裡,談出另一種或更多的可能。
恩斯特.貝耶勒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藝術經紀人之一,本書娓娓道來令人動容的藝術魂……高潮迭起的收藏傳奇故事,訴說著藝術家與藝品、藏家背後令人稱奇與宛如電影情節的收藏傳奇。在輕鬆訪談間,淡淡引出貝耶勒獨到的品味,與如何在市場與藝術之間取得優雅的平衡。
揭開21世紀藝術市場繁榮背後的黑暗面
藝術市場正上演著一齣權謀宮鬥的心計戲碼,資本家、藝術家、藝術經紀人、畫廊、拍賣公司、藏家……暗自角力又聯手為藝術市場帶來爆炸性的蓬勃發展,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檯面下種種暗黑交易一一曝光。
從中世紀、文藝復興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
50個顛覆傳統的建築設計,影響過去也將改變未來!
這些天馬行空又極具開創性的作品,終因種種原由如政治、資金缺乏、原物料短缺或是太過前衛、建造困難等等因素,只停留在計劃、製圖或模型階段,然而時至今日卻依然吸引著眾人的目光。它們被留存下來,見證了曾經可能的美好與輝煌,甚至影響了後代人們對世界的想像。
本書以卡拉特拉瓦恆常的靈感來源「人體、自然、光線與材料、藝術與建築」四大章來做構思之陳述,分別以蘇黎世斯塔德荷芬火車站、杜拜河港塔、紐約聖尼古拉斯希臘東正教教堂、卡塔爾沙爾克跨海大橋為作品分析。首次曝光卡拉特拉瓦的多幅手繪草圖與雕塑等創作,以及他的生活創作點滴與日常藝術信仰,一字一句有如樹葉間落下的光影,如音符或小詩篇般地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