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醜」與它的相反面「美」這兩者的本質!
美只有一種典型,醜卻千變萬化?
美得過火可能很無聊,有時還會讓人極度不安;醜得冒泡可能很有趣,因為其無法預測而更加迷人!什麼是「醜」?醜代表的是否只有表面皮相的涵義?如果世界上沒有醜,那還會有美嗎?
◆ 美麗是一種職場優勢嗎?醜陋應該被消滅殆盡嗎?
◆ 醜得像犯了罪?刺青和犯罪之間真的有什麼關連嗎?
◆ 鬆垮的皮肉和皺成一團的五官,鬥牛犬真的和美搭不上關係;但牠卻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吉祥物!
◆ 就如B52轟炸機或柯爾左輪手槍,某些設計精美的物件也可能是醜陋的,如果它是用來導致傷殘?
◆ 誰能解釋昆丁.馬西斯所畫的《難看的公爵夫人》竟然是倫敦國家美術館最受歡迎的作品?
世上真有醜這種東西嗎?隨著時間演變,某件醜的事物又是如何變成了美的代表呢?它跟人類的品味有多少關連?醜真的是原本就自然存在的嗎?全球聞名的藝術、設計與文化評論家史蒂芬.貝利,在本書中對「醜」這個概念提出了質疑與解譯。
作者將幾世紀以來的藝術、設計和文化史巧妙地連綴交織,探索「醜」與它的相反面「美」這兩者的本質。他以時而戲謔嘲諷的絕佳文筆,質疑並解析世間萬物的美學基礎――從粗鄙噁心的感受到如天堂完美的設計實踐、從醜陋的科學到漂亮的方程式、從醜的自然到可能是美的工業革命、從量產的媚俗到壞品味的巧妙升級、從醜物賣不好到設計的神話……書內針對醜這個最挑釁的主題進行了精彩的正反辯詰,層層打破你對美醜的幻想,讀者在隨著本書穿越古今,重組美醜的意義、變遷與品味的同時,美醜之間悄然地位移了……
【熱情推薦】
「人類對於萬事萬物的美醜臧否,我們所依據的,不是如數學定理般嚴謹精準的審核機制,而是社會約定成俗的默契與政治正確的風向。但即使是根據某些特定標準來界定,隨著時間推移,美與醜的標準也有所不同。Stephen Bayley透過書寫辨證,《萬物的美學》帶我們從藝術史、哲學、社會學、比較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觀照,透析美的本質與荒謬。」——謝哲青(藝術史學者)
➤ 追蹤典藏藝術出版Facebook和Instagram
➤ 尋找更多閱讀靈感 Artco Books Inspiration
作者|史蒂芬.貝利 (Stephen Bayley)
史蒂芬.貝利是全球最知名的設計與流行文化評論家之一,也是暢銷書作者、專欄作家、廣播人和展館管理者。一九八○年代初期,他曾與設計界領袖人物泰倫斯‧康藍爵士(Sir Terence Conran)在英國倫敦的維多利亞和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共同完成「鍋爐房計畫案」(Boilerhouse Project),這是英國第一個常設性設計展,之後貝利並成為倫敦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 in London)的執行總監。他也曾擔任許多設計師、建築師以及各品牌的諮詢顧問,其中包括福特汽車、Absolut Vodka、可口可樂、福斯汽車、BMW、Harvey Nichols 精品百貨等。身為坦率敢言的藝術設計權威,他也經常出現於電視媒體,並定期在報章雜誌發表論述。他在全球各地的大學授課講學、獲頒法國藝文騎士勳章,同時也是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榮譽會員、威爾斯大學榮譽院士、利物浦表演藝術學院院士。
譯者|郭玢玢
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任時報出版公司生活線主編。編輯與翻譯是多年職涯中唯一的選擇,也是今後想繼續認真做好、一直樂在其中的工作。編輯作品有《空間劇場》、《在愛裡相遇》、《不抱怨的世界》等;翻譯作品為《庫斯克會戰》、《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2》(星光.輕舟)、《微波料理完全指南》、《口袋圖書館―古埃及》(貓頭鷹)、《為什麼你的故事被打X》(典藏)等,也曾從事HBO電影頻道影片翻譯。
關於本書
1. 完美,或是一塵不染的天國
噁心反胃是自然的反應嗎?
究竟什麼會吸引我們,什麼又會讓我們退避三舍?
髒亂的貧民窟為何會讓人反感不悅?
天堂真的是整齊清潔嗎?美是簡單或是複雜?
悲慘和畸形是否能激發藝術靈感?
2. 醜陋的科學,或是好數學、壞結果
醜能用數學來度量嗎?
科學在美學上是中立的嗎?
我們是否本能地就會去讚頌某些事物?
髒亂可鄙也曾經是美麗的嗎?
如果豬這麼有用,為什麼牠又是醜的?
3. 約定俗成,或是難看的傢伙
醜不只是皮肉的膚淺問題嗎?
醜並非不受歡迎,這又該做何解釋?
美很無聊嗎?
4. 天堂和地獄,或是清潔、虔誠及其相反之物
讓人不安的風景看起來會是什麼模樣?
工業就一定是醜陋的嗎?
自然的敵托邦和人造的天堂,孰好孰壞?
5. 當自然是醜的,或是紀念碑谷和I-35 州際高速公路
是誰寫下「自然是美麗的」這項法則?
為什麼我們喜歡美景?
為什麼我們喜歡可愛的事物?
是誰說花很美麗?
6. 媚俗之作,或是沉迷於壞品味
為什麼我的品味比你好?
為什麼購物會變得具有競爭性?
誰說仿冒品是醜的?
何必要受困於規則?
7. 廢棄物,或是垃圾中的禪學
醜如何能激勵人心?
貧窮會抑制美嗎?
烏托邦是可以設計的嗎?
8. 美出了什麼錯,或是非天擇
種族主義為何是醜陋的?
美麗是一種職場優勢嗎?
醜陋應該被消滅殆盡嗎?
9. 形式隨感覺而生,或是這比喻行不通
現代主義是醜陋的解藥嗎?
又或者這只是品味的問題?
有趣或優秀,哪一個比較好?
10. 廣告,或是醜物賣不好
醜陋是成功的阻礙嗎?
冒犯有可能成功嗎?
何必要費心保持整潔?
美是現代商業的驅動力嗎?
原文書名:UGLY: The Aesthetics of Everything
作者:史蒂芬.貝利(Stephen Bayley)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14.4.17
ISBN:9789866049590
裝訂:精裝
頁數:304
讓人不安的風景看起來會是什麼模樣?工業就一定是醜陋的嗎?自然的敵托邦和人造的天堂,孰好孰壞?天堂是美麗的嗎?地獄和惡魔之域是醜陋的嗎?
關於清潔和虔誠、美麗和良善、醜陋和邪惡之間的概念性連結,在前基督教時期即已出現,甚至可能還要更早。在西元前三世紀,新柏拉圖學派的普羅提諾斯(Plotinus)就已經在思考醜陋靈魂的問題(就像威廉.布洛斯關注著蘇族的醜靈)。希臘人對於怪異和錯誤這兩個可能製造出醜陋的因素,建立了重要的概念。對他們而言,美麗有著道德性的特質,良善的靈魂會居住在美麗的軀體內;反之亦然。
把神賜的聖祿與美麗兩相連結的觀念,是西方文化的根本基礎。在〈創世記〉的第六天,上帝看到祂所造的一切都很美好,就停工休息了。「神造萬物成其美好。」〈傳道書〉第 3 章 11 節如此說道。在這個階段,惡並不在他的造物計畫之內,因此在亞當和夏娃墮落之前,邪惡和醜陋當然也不存在於人間。而當墮落發生了,地獄的面貌就必須清楚迥異於伊甸園或天堂那撫慰人心的景象。
醜得像犯了罪
就像我們很容易把邪惡和醜陋聯想在一起,在我們的想像中,正義和美麗之間也有著對稱和諧的關係。而早在英國詩人濟慈(John Keats)創造出那個知名方程式之前,真實和美麗也已有所連結:中世紀的神學家堅稱,唯有忠實地復刻撒旦的醜陋,他的樣貌才有可能是美麗的。
地獄的設計,則將人類的不安表露無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祭壇座畫中─尤其是在冷冽的新教北歐,這裡的畫家要比晴朗的天主教南歐更專注於描繪地獄景象,經常都會看到人們受到永世的詛咒,在誇張駭人的情境中悲慘掙扎。不過,除了偶而出現的風格畫家─像是把地獄描述成是個「蟲不會死」的地方,聖經中對於地獄則鮮少有詳細的描述。這或許是因為在十八、九世紀之前,世間還沒有真正宛如地獄的景象出現。
聖經中這些地獄的描寫,都偏重在抽象的表達,不過火是一再出現的主題。所以我們會看到外圍的黑暗、硫磺(如《欽定本聖經》〈創世記〉所見的brimstone,這個字是硫磺 sulphur 的通用俗名)、燃燒的風、熾熱的火爐、無止盡的懲罰和折磨的深淵。你可能會發現受詛咒之人被煙霧籠罩,哭泣哀鳴、咬牙切齒,也總是有令人不悅的叫嚷聲向他們否決了任何休息的可能性。而會被送進地獄的主要理由,都是一連串的人類過錯與惡習,或許也可視為是醜陋行為的一覽表。這張清單中包括有崇拜偶像、竊盜、詐騙、不和、爭執、說謊、魔法、毀謗、嫌惡、通姦、貪婪、不純潔、嫉妒、結黨、羨慕、懦弱、性方面的不當表現、憎恨、謀殺、賣淫、酗酒、巫術、暴怒、狂歡、無信仰、同性戀和野心。
對於地獄的規格和形式,所有累積而成的智識、恐懼和偏見,幾乎都由但丁(Dante Alighieri)在《神曲》(Divine Comedy)的〈地獄篇〉(Inferno)中總結呈現。義大利耶穌會作家沙維里歐.貝提內利(Saverio Bettinelli)所寫的《維吉爾的信》(Lettere virgiliane, 1758),曾經以那些可怕的漩渦和深淵、起泡的熔岩和永燃的火焰來責難但丁的醜陋。在但丁的第九層、或者說是最底層的地獄圓環中,是血與罪凍結而成的湖。當法國插畫家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於一八六七年為但丁的作品繪製插圖時,則在原著於中世紀晚期統括描繪的這個駭人地獄之外,又根據他自己的親身體驗,把十九世紀巴黎、倫敦的城市生活與工業革命的恐怖景象,也納入這份圖像記錄之中。
「波」畫連篇
十六世紀的兩位北方畫家,對我們想像中的地獄細節和它所容納的醜陋,做出了超乎比例的貢獻,而且都對殘異和疾病滿懷想像。荷蘭畫家希羅尼穆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和馬提亞斯.格呂內華德(Matthias Grünewald)兩人充滿奇幻色彩的畫作,以最為浮誇、驚奇的創意,無比大膽地運用可取得的資源,描繪出想像中的地獄光景。
波希在十六世紀初期畫出了《塵世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這幅作品如今收藏在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Museo del Prado)。他是保守的聖母兄弟會成員,雖然學者們對他這些怪誕構圖和元素的精確意涵爭辯不休,不過他想藉此幻奇畫作宣示改革與重整,應該是合理的推測。這些圖像直指慾望的沉淪敗行,而在波希生活的時代,性是醜陋的。
這幅三聯畫的右側畫面描繪的就是地獄。所有城市看起來都在起火或悶燒,人們則受盡磨難。有些人在排泄、在嘔吐,模樣極其不堪。我們會看到某個人的屁股上寫著樂譜、還有人以耶穌受難般的姿態被釘在豎琴上,這暗示著慾望是「肉體的音樂」。畫中散布著突變異類、人體器官和各種怪誕景象,其中最有名的「樹人」是以破裂的蛋殼組成,另一隻鳥頭怪物則被認為是「地獄王子」。《塵世樂園》可以從許多層次加以解讀,但它的意涵卻明確清楚:地獄一如現實,也包含著我們在人間所看到的一切醜陋、驚駭與殘異。
約翰.羅斯金的工業地獄、或是致命的革新
多雷為但丁《神曲》〈地獄篇〉繪製的插畫,不經意地說明了十九世紀最顯赫的藝術和社會評論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的心理狀態。固執閉塞的信仰觀、再加上還要更固執閉塞的性認同,讓羅斯金的理智始終在極端之境遊走。他以鏗鏘有力、奉聖經為本的慷慨陳詞,成為維多利亞時代最能言善辯的美之擁護者,同時也是工業化帶來的新醜陋現象最無情的批判者。地獄從來不曾遠離他的內心。
耐人尋味的是:在英國,那些極具說服力的鄉間神話儼然和工業化「進步」的概念互斥不容,但對美國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來說,則並非如此。事實上,福特完全看不出來,推廣清教徒美洲的嚴謹價值、並同時精進工業化資本家的量產效率,會有任何牴觸之處。同一時間在英國,成功的製造商們則力尋捷徑,盡一切可能想成為鄉紳;美國學者馬丁.韋納(Martin Wiener)在一九八一年出版的《一八五○∼一九八○年的英國文化與工業精神之衰落》(EnglishCulture and the Decline of the Industrial Spirit, 1850–1980)中,對於這個過程有十分精闢的描述。
羅斯金認為工業化進步就代表未來的沉淪,而另一位倫敦異類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也早就做出了這樣的預測。從他位於蘭貝斯(Lambeth)海克力斯路上的住所,布雷克可以看見知名的艾爾比恩磨坊(Albion Mills)座落在布萊克法爾的泰晤士河畔。艾爾比恩磨坊是由英國建築師山繆.懷特(Samuel Wyatt)在一七八六年建造完成,並採用博爾頓和瓦特公司(Boulton & Watt)設計的迴轉式蒸汽引擎(以及蘇格蘭公共工程師約翰.雷尼﹝JohnRennie﹞的齒輪組)。這座令人驚嘆的先進製造廠,每週可以產出六千蒲式耳(約二十一萬六千公升)的麵粉。遺憾的是,它雖是工業化進步的象徵,卻也把蘭貝斯變成一個醜陋的貧民窟,當這座工廠在一七九二年毀於大火時,就有人揣測縱火的嫌犯可能是勒達派(Luddite)分子。
作為倫敦最特出的工業建築,艾爾比恩磨坊讓布雷克預見了夢魘般的未來─和撒旦一樣凶惡的醜陋,將征服英國理應享有的田園美好生活。在這位詩人眼中,倫敦是一項「人為的可怕神蹟」。就像美是逃離醜的出口,醜本身則似乎是追求商業和工業進步所付出的代價。那焦黑、毀壞(也從未再重建)的磨坊,成為對虛榮人心的一項嚴厲訓斥。
作者|史蒂芬.貝利 (Stephen Bayley)
史蒂芬.貝利是全球最知名的設計與流行文化評論家之一,也是暢銷書作者、專欄作家、廣播人和展館管理者。一九八○年代初期,他曾與設計界領袖人物泰倫斯‧康藍爵士(Sir Terence Conran)在英國倫敦的維多利亞和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共同完成「鍋爐房計畫案」(Boilerhouse Project),這是英國第一個常設性設計展,之後貝利並成為倫敦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 in London)的執行總監。他也曾擔任許多設計師、建築師以及各品牌的諮詢顧問,其中包括福特汽車、Absolut Vodka、可口可樂、福斯汽車、BMW、Harvey Nichols 精品百貨等。身為坦率敢言的藝術設計權威,他也經常出現於電視媒體,並定期在報章雜誌發表論述。他在全球各地的大學授課講學、獲頒法國藝文騎士勳章,同時也是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榮譽會員、威爾斯大學榮譽院士、利物浦表演藝術學院院士。
譯者|郭玢玢
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任時報出版公司生活線主編。編輯與翻譯是多年職涯中唯一的選擇,也是今後想繼續認真做好、一直樂在其中的工作。編輯作品有《空間劇場》、《在愛裡相遇》、《不抱怨的世界》等;翻譯作品為《庫斯克會戰》、《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2》(星光.輕舟)、《微波料理完全指南》、《口袋圖書館―古埃及》(貓頭鷹)、《為什麼你的故事被打X》(典藏)等,也曾從事HBO電影頻道影片翻譯。
關於本書
1. 完美,或是一塵不染的天國
噁心反胃是自然的反應嗎?
究竟什麼會吸引我們,什麼又會讓我們退避三舍?
髒亂的貧民窟為何會讓人反感不悅?
天堂真的是整齊清潔嗎?美是簡單或是複雜?
悲慘和畸形是否能激發藝術靈感?
2. 醜陋的科學,或是好數學、壞結果
醜能用數學來度量嗎?
科學在美學上是中立的嗎?
我們是否本能地就會去讚頌某些事物?
髒亂可鄙也曾經是美麗的嗎?
如果豬這麼有用,為什麼牠又是醜的?
3. 約定俗成,或是難看的傢伙
醜不只是皮肉的膚淺問題嗎?
醜並非不受歡迎,這又該做何解釋?
美很無聊嗎?
4. 天堂和地獄,或是清潔、虔誠及其相反之物
讓人不安的風景看起來會是什麼模樣?
工業就一定是醜陋的嗎?
自然的敵托邦和人造的天堂,孰好孰壞?
5. 當自然是醜的,或是紀念碑谷和I-35 州際高速公路
是誰寫下「自然是美麗的」這項法則?
為什麼我們喜歡美景?
為什麼我們喜歡可愛的事物?
是誰說花很美麗?
6. 媚俗之作,或是沉迷於壞品味
為什麼我的品味比你好?
為什麼購物會變得具有競爭性?
誰說仿冒品是醜的?
何必要受困於規則?
7. 廢棄物,或是垃圾中的禪學
醜如何能激勵人心?
貧窮會抑制美嗎?
烏托邦是可以設計的嗎?
8. 美出了什麼錯,或是非天擇
種族主義為何是醜陋的?
美麗是一種職場優勢嗎?
醜陋應該被消滅殆盡嗎?
9. 形式隨感覺而生,或是這比喻行不通
現代主義是醜陋的解藥嗎?
又或者這只是品味的問題?
有趣或優秀,哪一個比較好?
10. 廣告,或是醜物賣不好
醜陋是成功的阻礙嗎?
冒犯有可能成功嗎?
何必要費心保持整潔?
美是現代商業的驅動力嗎?
原文書名:UGLY: The Aesthetics of Everything
作者:史蒂芬.貝利(Stephen Bayley)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14.4.17
ISBN:9789866049590
裝訂:精裝
頁數:304
讓人不安的風景看起來會是什麼模樣?工業就一定是醜陋的嗎?自然的敵托邦和人造的天堂,孰好孰壞?天堂是美麗的嗎?地獄和惡魔之域是醜陋的嗎?
關於清潔和虔誠、美麗和良善、醜陋和邪惡之間的概念性連結,在前基督教時期即已出現,甚至可能還要更早。在西元前三世紀,新柏拉圖學派的普羅提諾斯(Plotinus)就已經在思考醜陋靈魂的問題(就像威廉.布洛斯關注著蘇族的醜靈)。希臘人對於怪異和錯誤這兩個可能製造出醜陋的因素,建立了重要的概念。對他們而言,美麗有著道德性的特質,良善的靈魂會居住在美麗的軀體內;反之亦然。
把神賜的聖祿與美麗兩相連結的觀念,是西方文化的根本基礎。在〈創世記〉的第六天,上帝看到祂所造的一切都很美好,就停工休息了。「神造萬物成其美好。」〈傳道書〉第 3 章 11 節如此說道。在這個階段,惡並不在他的造物計畫之內,因此在亞當和夏娃墮落之前,邪惡和醜陋當然也不存在於人間。而當墮落發生了,地獄的面貌就必須清楚迥異於伊甸園或天堂那撫慰人心的景象。
醜得像犯了罪
就像我們很容易把邪惡和醜陋聯想在一起,在我們的想像中,正義和美麗之間也有著對稱和諧的關係。而早在英國詩人濟慈(John Keats)創造出那個知名方程式之前,真實和美麗也已有所連結:中世紀的神學家堅稱,唯有忠實地復刻撒旦的醜陋,他的樣貌才有可能是美麗的。
地獄的設計,則將人類的不安表露無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祭壇座畫中─尤其是在冷冽的新教北歐,這裡的畫家要比晴朗的天主教南歐更專注於描繪地獄景象,經常都會看到人們受到永世的詛咒,在誇張駭人的情境中悲慘掙扎。不過,除了偶而出現的風格畫家─像是把地獄描述成是個「蟲不會死」的地方,聖經中對於地獄則鮮少有詳細的描述。這或許是因為在十八、九世紀之前,世間還沒有真正宛如地獄的景象出現。
聖經中這些地獄的描寫,都偏重在抽象的表達,不過火是一再出現的主題。所以我們會看到外圍的黑暗、硫磺(如《欽定本聖經》〈創世記〉所見的brimstone,這個字是硫磺 sulphur 的通用俗名)、燃燒的風、熾熱的火爐、無止盡的懲罰和折磨的深淵。你可能會發現受詛咒之人被煙霧籠罩,哭泣哀鳴、咬牙切齒,也總是有令人不悅的叫嚷聲向他們否決了任何休息的可能性。而會被送進地獄的主要理由,都是一連串的人類過錯與惡習,或許也可視為是醜陋行為的一覽表。這張清單中包括有崇拜偶像、竊盜、詐騙、不和、爭執、說謊、魔法、毀謗、嫌惡、通姦、貪婪、不純潔、嫉妒、結黨、羨慕、懦弱、性方面的不當表現、憎恨、謀殺、賣淫、酗酒、巫術、暴怒、狂歡、無信仰、同性戀和野心。
對於地獄的規格和形式,所有累積而成的智識、恐懼和偏見,幾乎都由但丁(Dante Alighieri)在《神曲》(Divine Comedy)的〈地獄篇〉(Inferno)中總結呈現。義大利耶穌會作家沙維里歐.貝提內利(Saverio Bettinelli)所寫的《維吉爾的信》(Lettere virgiliane, 1758),曾經以那些可怕的漩渦和深淵、起泡的熔岩和永燃的火焰來責難但丁的醜陋。在但丁的第九層、或者說是最底層的地獄圓環中,是血與罪凍結而成的湖。當法國插畫家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於一八六七年為但丁的作品繪製插圖時,則在原著於中世紀晚期統括描繪的這個駭人地獄之外,又根據他自己的親身體驗,把十九世紀巴黎、倫敦的城市生活與工業革命的恐怖景象,也納入這份圖像記錄之中。
「波」畫連篇
十六世紀的兩位北方畫家,對我們想像中的地獄細節和它所容納的醜陋,做出了超乎比例的貢獻,而且都對殘異和疾病滿懷想像。荷蘭畫家希羅尼穆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和馬提亞斯.格呂內華德(Matthias Grünewald)兩人充滿奇幻色彩的畫作,以最為浮誇、驚奇的創意,無比大膽地運用可取得的資源,描繪出想像中的地獄光景。
波希在十六世紀初期畫出了《塵世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這幅作品如今收藏在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Museo del Prado)。他是保守的聖母兄弟會成員,雖然學者們對他這些怪誕構圖和元素的精確意涵爭辯不休,不過他想藉此幻奇畫作宣示改革與重整,應該是合理的推測。這些圖像直指慾望的沉淪敗行,而在波希生活的時代,性是醜陋的。
這幅三聯畫的右側畫面描繪的就是地獄。所有城市看起來都在起火或悶燒,人們則受盡磨難。有些人在排泄、在嘔吐,模樣極其不堪。我們會看到某個人的屁股上寫著樂譜、還有人以耶穌受難般的姿態被釘在豎琴上,這暗示著慾望是「肉體的音樂」。畫中散布著突變異類、人體器官和各種怪誕景象,其中最有名的「樹人」是以破裂的蛋殼組成,另一隻鳥頭怪物則被認為是「地獄王子」。《塵世樂園》可以從許多層次加以解讀,但它的意涵卻明確清楚:地獄一如現實,也包含著我們在人間所看到的一切醜陋、驚駭與殘異。
約翰.羅斯金的工業地獄、或是致命的革新
多雷為但丁《神曲》〈地獄篇〉繪製的插畫,不經意地說明了十九世紀最顯赫的藝術和社會評論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的心理狀態。固執閉塞的信仰觀、再加上還要更固執閉塞的性認同,讓羅斯金的理智始終在極端之境遊走。他以鏗鏘有力、奉聖經為本的慷慨陳詞,成為維多利亞時代最能言善辯的美之擁護者,同時也是工業化帶來的新醜陋現象最無情的批判者。地獄從來不曾遠離他的內心。
耐人尋味的是:在英國,那些極具說服力的鄉間神話儼然和工業化「進步」的概念互斥不容,但對美國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來說,則並非如此。事實上,福特完全看不出來,推廣清教徒美洲的嚴謹價值、並同時精進工業化資本家的量產效率,會有任何牴觸之處。同一時間在英國,成功的製造商們則力尋捷徑,盡一切可能想成為鄉紳;美國學者馬丁.韋納(Martin Wiener)在一九八一年出版的《一八五○∼一九八○年的英國文化與工業精神之衰落》(EnglishCulture and the Decline of the Industrial Spirit, 1850–1980)中,對於這個過程有十分精闢的描述。
羅斯金認為工業化進步就代表未來的沉淪,而另一位倫敦異類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也早就做出了這樣的預測。從他位於蘭貝斯(Lambeth)海克力斯路上的住所,布雷克可以看見知名的艾爾比恩磨坊(Albion Mills)座落在布萊克法爾的泰晤士河畔。艾爾比恩磨坊是由英國建築師山繆.懷特(Samuel Wyatt)在一七八六年建造完成,並採用博爾頓和瓦特公司(Boulton & Watt)設計的迴轉式蒸汽引擎(以及蘇格蘭公共工程師約翰.雷尼﹝JohnRennie﹞的齒輪組)。這座令人驚嘆的先進製造廠,每週可以產出六千蒲式耳(約二十一萬六千公升)的麵粉。遺憾的是,它雖是工業化進步的象徵,卻也把蘭貝斯變成一個醜陋的貧民窟,當這座工廠在一七九二年毀於大火時,就有人揣測縱火的嫌犯可能是勒達派(Luddite)分子。
作為倫敦最特出的工業建築,艾爾比恩磨坊讓布雷克預見了夢魘般的未來─和撒旦一樣凶惡的醜陋,將征服英國理應享有的田園美好生活。在這位詩人眼中,倫敦是一項「人為的可怕神蹟」。就像美是逃離醜的出口,醜本身則似乎是追求商業和工業進步所付出的代價。那焦黑、毀壞(也從未再重建)的磨坊,成為對虛榮人心的一項嚴厲訓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