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書形塑了藝術史!
20世紀16本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史書籍之評論集
「也許所謂的藝術史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藝術史學者,而到最後留下的只剩他們的著述……本書所探討的藝術史經典著作不僅共同描繪出這個領域的面貌,也證明了這個領域在今日瞬息萬變的時代中作為理解與保存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物件的方式,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John-Paul Stonard(藝術史學者)
本書內含十六篇充滿洞見的文章,針對二十世紀十六本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史書籍提出了精闢評論。這些文章分別重新思考這些重要文本,指引讀者穿越令人望之生畏的藝術文獻迷宮,提供一份解讀藝術史的路線圖。
從佩夫斯納堪稱現代主義準則的《現代運動先驅》、巴爾關於馬諦斯的知名專著,到宮布利希的《藝術與錯覺》,也包括於1961年出版時在藝術史領域引發劇烈震撼的葛林柏格之《藝術與文化》,以及羅莎琳.克勞斯將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思維引介至藝術史研究的《前衛藝術的原創性和其他現代主義神話》……
這十六本書的內容涵蓋了中世紀建築到馬諦斯的作品,以及拜占庭聖像繪畫到後現代主義等各種主題。許多藝術史概論都是從理論與方法的視角介紹這些主題,本書則著重選取那些不斷形塑藝術史、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出版品,以及這些文本背後的人物與故事。
十六位評書人皆為著名的藝術史學者及策展人(如《藝術力》作者Boris Groys、《塞尚》作者Richard Verdi),他們以後學角度對前輩著作之方法論、思想與師承脈絡,以及其著作對之後藝術認知及書寫的影響等面向,做一引薦與定位的彙整,也為想一窺藝術史複雜面貌的讀者規劃出廣博卻清晰的索引。
【本書特色】
1. 收錄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十六本藝術史書籍的評論文章
2. 所選書籍皆為奠定現今各藝術史主題、研究法之經典
3. 十六位評書人皆當今學界龍頭學者與策展人(如《藝術力》作者Boris Groys、《塞尚》作者Richard Verdi等16人)
4. 本書是一份閱讀藝術史的分類地圖,提供大眾一條有助於走出那些常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藝術文獻迷宮的通道。
5. 主題從中世紀建築到馬諦斯、從拜占庭風格人物畫到後現代主義。以後學角度對前輩著作之方法論、思想及師承脈絡,以及其著作對之後藝術認知及書寫的影響等面向,做一引薦與定位的彙整,為想一窺藝術史複雜面貌的讀者規劃出廣博卻清晰的索引。
6. 本書所羅列主題之研究方法及主題除了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歷史詮釋之外,更被運用在現今文創產業鏈中,扮演著價值創造及批評的雙面角色。在於史料的學習、方法的運用之外,對於現今文化世界深層結構的理解更是不可或缺之寶鑑。
相關文章|藝術史學的世界觀:閱讀阿爾弗雷德・巴爾《馬諦斯的藝術作品與觀眾》
➤ 追蹤典藏藝術出版Facebook和Instagram
➤ 尋找更多閱讀靈感 Artco Books Inspiration
編者|理查.雄恩(Richard Shone)
《伯靈頓雜誌》(Burlington Magazine)的編輯。著有若干探討法國與英國藝術的書籍,包括《布魯姆斯伯里肖像畫》(Bloomsbury Portraits, 1976)、《後印象派畫家》(The Post-Impressionists, 1979)、《華特.席格》(Walter Sickert, 1988),以及《阿爾弗雷德.希斯萊》(Sisley, 1993)。他曾為「聳動」(Sensation, 1997)這檔於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舉辦的展覽撰寫畫冊專文,並為泰特美術館策劃「布魯姆斯伯里藝術展」(The Art of Bloomsbury, 1999)。
編者|約翰-保羅.史多納(John-Paul Stonard)
藝術史學者,曾任《伯靈頓雜誌》特約編輯。他的著作《斷層線:1945-55年的德國藝術》(Fault Lines: Art in Germany 1945-55)於2007年出版。曾擔任倫敦科陶德藝術學院的客座講師,並於2010至2011年間任職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的資深研究員。他廣泛發表著述,主要探討德國和英國的現代與當代藝術,並定期為《伯靈頓雜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與《藝術論壇》(Artforum)撰寫文章。
前言preface
理查.雄恩(Richard Shone)
導論introduction
約翰-保羅.史多納(John-Paul Stonard)
第一章
埃米爾.馬勒 Emile Male
《法國十三世紀宗教藝術:中世紀圖像及其靈感泉源研究》,1898年
L’art religieux du XIIIe siecle en France:Etude sur l’iconographie du Moyen Age et sur ses sources d’inspir, 1898
亞莉珊卓.蓋耶芙斯基(Alexandra Gajewski)
第二章
伯納德.貝倫森Bernard Berenson
《佛羅倫斯畫家作品集:作為托斯卡尼藝術史與鑑賞中被分類、批判與研究的文件,附帶詳實豐富的作品目錄》,1903年
The Drawings of the Florentine Painters Classified, Criticised and Studied as Documents in the History and Appreciation of Tuscan Art, with a Copious Catalogue Raisonne, 1903
卡門.班巴赫(Carmen C. Bambach)
第三章
海因里希.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
《藝術史基本概念:新藝術的風格發展問題》,1915年
Kunst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Das Problem der Stilentwicklung in der neueren Kunst, 1915
大衛.桑默斯(David Summers)
第四章
羅傑.弗萊Roger Fry
《塞尚及其畫風發展》,1927年
Cezanne: A Study of His Development, 1927
理查.維爾第(Richard Verdi)
第五章
尼可拉斯.佩夫斯納Nikolaus Pevsner
《現代運動先驅:從威廉.莫里斯到沃爾特.格羅佩斯》,1936年
Pioneers of the Modern Movement 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 1936
柯林.艾莫瑞(Colin Amery)
第六章
阿爾弗雷德.巴爾Alfred H. Barr, Jr.
《馬諦斯的藝術作品與觀眾》,1951年
Matisse: His Art and His Public, 1951
約翰.艾德菲爾德(John Elderfield)
第七章
爾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
《早期尼德蘭繪畫的起源與特色》,1953年
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 Its Origins and Character, 1953
蘇西.納許(Susie Nash)
第八章
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
《裸藝術:探究完美形式》,1956年
The Nude: A Study of Ideal Art, 1956
約翰-保羅.史多納(John-Paul Stonard)
第九章
恩斯特.宮布利希E.H. Gombrich
《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1960年
Art and Illus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1960
克里斯多福.伍德(Christopher S. Wood)
第十章
克萊門特.葛林柏格Clement Greenberg
《藝術與文化:評論文集》,1961年
Art and Culture: Critical Essays, 1961
波里斯.葛羅伊斯(Boris Groys)
第十一章
佛朗西斯.赫謝爾Francis Haskell
《贊助者與畫家:巴洛克時代義大利藝術與社會之關係》,1963年
Patrons and Painters: A Stud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talian Art and Society in the Age of the Baroque, 1963
露易絲.萊斯(Louise Rice)
第十二章
麥克.巴克桑德爾Michael Baxandall
《十五世紀義大利的繪畫與體驗:圖畫風格社會史入門》,1972年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 1972
保羅.希爾斯(Paul Hills)
第十三章
T. J. 克拉克T.J. Clark
《人民的形象:居斯塔夫.庫爾貝與1848年革命》,1973年
Image of the People: Gustave Courbet and the 1848 Revolution, 1973
阿雷斯泰爾.萊特(Alastair Wright)
第十四章
斯維特拉娜.阿爾珀斯Svetlana Alpers
《描繪的藝術:十七世紀荷蘭藝術》,1983年
The Art of Describing: Dutch Ar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1983
馬里特.威斯特曼(Mariët Westermann)
第十五章
羅莎琳.克勞斯Rosalind Krauss
《前衛的原創性和其他現代主義神話》,1985年
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 1985
安娜.洛瓦特(Anna Lovatt)
第十六章
漢斯.貝爾亭Hans Belting
《圖像與崇拜:藝術時代前的圖像史》,1990年
Bild und Kult: Eine Geschichte des Bildes vor dem Zeitalter der Kunst, 1990
傑佛瑞.漢柏格(Jeffrey Hamburger)
註釋notes
作者小傳及出版簡史 Bibliographical Essays
評論者簡介Author Biographies
圖片版權Credits
作者:理查.雄恩(Richard Shone)、約翰-保羅.史多納(John-Paul Stonard)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12.11
ISBN:9789869535465
裝訂:精裝
頁數:352
本書探討的第一本書籍是埃米爾.馬勒(Émile Mâle)對十三世紀法國藝術的權威研究——《法國十三世紀宗教藝術:中世紀圖像及其靈感泉源研究》(L’Art religieux du XIIIe siècle en France, étude sur l’iconographie du Moyen Âge et sur ses sources d’inspiration),於1898年出版。依據亞莉珊卓.蓋耶芙斯基(Alexandra Gajewski)所言,這本著作的偉大創新之處,在於它藉由連結法國哥德式主教座堂與當時的禮拜儀式經文(liturgical texts)來闡明前者的意義。馬勒首創「圖像式」(iconographic)途徑來完成這項工作,亦即找出圖像的文本來源,並利用這些發現去解開圖像的敘事或精神意義之謎。雖然這本書暗示著擁護中世紀藝術法國精神(Frenchness)的重要性——這亦為馬勒聚焦於「輝煌的」十三世紀之因——但它所散發的並非明顯的民族主義精神,而是天主教精神;而書中所謂真實的藝術作品則與禮拜儀式相關,包括聖母悼歌(Stabat Mater)、聖週(Holy Week)禮拜儀式、真實或杜撰的福音書。這些精神與藝術作品都自然地反映在馬勒稱之為「石造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in stone)的哥德式主教座堂當中。馬勒在這本書的結尾把主教座堂比喻為庇護所,一艘堅不可摧的方舟,足以抵擋「生命中的風暴」;「世界上沒有任何處所比主教座堂更能給人安全感」。隨著這本著作於二十世紀多次重新出版,馬勒所採取的圖像式文學方法讓這本書成為時代文物祕藏器(time capsule),馬勒偏好的是這種方法,而非亞伯拉罕.瓦堡(Aby Warburg)等學者所採用較廣泛的文化—歷史途徑,或是其他在二十世紀不斷演進的學術—科學方法。
伯納德.貝倫森(Bernard Berenson)的《佛羅倫斯畫家作品集:作為托斯卡尼藝術史與鑑賞中被分類、批判與研究的文件,附帶詳實豐富的作品目錄》(The Drawings of the Florentine Painters Classified, Criticised and Studied as Documents in the History and Appreciation of Tuscan Art, with a Copious Catalogue Raisonné)與馬勒的著作形成強烈對比,其顯著程度舉世恐無出其右者。貝倫森的這本著作在1903年以兩冊的形式出版。雖然《佛羅倫斯畫家作品集》與馬勒的著作約於同時期寫成,但前者卻比後者晚了六年出版。《佛羅倫斯畫家作品集》至今仍為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重要參考文獻,考慮到該領域的浩繁卷帙,這不啻為一項非凡的成就。這本書的重要性能夠維持至今,有一部分是因為它是有關這項主題的第一本著作,也是探討單一畫派的首份學術性畫冊。卡門.班巴赫(Carmen Bambach)在本書收錄的文章中提到,這本著作「因其所探討主題本身的新穎性而使它具有開創性」。簡言之,在貝倫森之前,沒有任何人想到要編纂這麼一本權威性的畫冊。也很有可能是因為當時除了貝倫森之外,沒有人能夠完成如此艱鉅的任務。貝倫森的這本著作包含當時佛羅倫斯畫家的所有作品圖像與文字說明,從弗拉.安吉利科(Fra Angelico)與班諾佐.哥佐里(Benozzo Gozzoli)等最早期的佛羅倫斯畫家,到針對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與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繪畫的詳細描述(班巴赫認為這是該書最受質疑的章節之一),最後則(如貝倫森本人所述)從奧林帕斯山走下,以領導矯飾主義(Mannerism)的彭托莫(Pontormo)與羅索.菲倫蒂諾(Rosso Fiorentino)作結。班巴赫寫道,貝倫森的鑑賞方法雖然重視有理解力的眼光更甚於明白易懂的文件,但絕未因晚近更極度強調以「理解力」來描述十三至十七世紀歐洲古典名作的各種途徑而黯然失色。
十三至十七世紀歐洲古典名作是一個相對而言較少討論且人們對其認識不足的領域,而貝倫森為此領域編纂目錄的偉大成就,或可媲美馬勒著作激動人心的特質,以及馬勒對他自己的全面性且準確方法的重要性與創新性所抱持的堅定信念。兩者都為我們省去查找大量文獻之苦。瑞士藝術史學家海因里希.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於1915年出版的著作《藝術史基本概念:新藝術的風格發展問題》(Kunst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Das Problem der Stilentwicklung in der neueren Kunst)似乎也開創了研究與思想的全新紀元,雖然他的目標遠較此廣泛,其任務也較具哲學性。沃夫林在他對文藝復興時期到巴洛克時期藝術形式語言轉變的分析當中,呼籲建立「描述性的藝術史」,仔細查看並比較藝術作品的風格,然後以基本概念的形式表達出來。對超過一世紀後的讀者而言,沃夫林的著作也許是本書所探討的經典著作中最具挑戰性的一本;甚至連專家也經常無法理解他的抽象論據。然而,在某種意義上,沃夫林已超越他所處的時代,他所使用的技術工具更是如此。他時常哀嘆複製品無法充分闡明其論點——倘若那位攝影師在拍攝桑索維諾(Sansovino)的《聖雅各布肖像》(St James)時站立的位置再向右移五英呎,他有關古典剪影效果(classic silhouette effect)的論點便能獲得完美證實。然而,正如大衛.桑默斯(David Summers)在文中所示,沃夫林為了展現從過去到巴洛克藝術的轉變而辨識出的五對極為簡單的概念具有某種普遍意義以及有影響力的遺緒,尤其是對某種奠基於嚴格審慎觀看與形式分析的藝術史類別而言。他是該領域偉大的論述創始者之一,甚至可說是先知。其後許多藝術史書寫實際上都是沃夫林這本1915年經典之作的選擇性解讀。(...more)
編者|理查.雄恩(Richard Shone)
《伯靈頓雜誌》(Burlington Magazine)的編輯。著有若干探討法國與英國藝術的書籍,包括《布魯姆斯伯里肖像畫》(Bloomsbury Portraits, 1976)、《後印象派畫家》(The Post-Impressionists, 1979)、《華特.席格》(Walter Sickert, 1988),以及《阿爾弗雷德.希斯萊》(Sisley, 1993)。他曾為「聳動」(Sensation, 1997)這檔於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舉辦的展覽撰寫畫冊專文,並為泰特美術館策劃「布魯姆斯伯里藝術展」(The Art of Bloomsbury, 1999)。
編者|約翰-保羅.史多納(John-Paul Stonard)
藝術史學者,曾任《伯靈頓雜誌》特約編輯。他的著作《斷層線:1945-55年的德國藝術》(Fault Lines: Art in Germany 1945-55)於2007年出版。曾擔任倫敦科陶德藝術學院的客座講師,並於2010至2011年間任職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的資深研究員。他廣泛發表著述,主要探討德國和英國的現代與當代藝術,並定期為《伯靈頓雜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與《藝術論壇》(Artforum)撰寫文章。
前言preface
理查.雄恩(Richard Shone)
導論introduction
約翰-保羅.史多納(John-Paul Stonard)
第一章
埃米爾.馬勒 Emile Male
《法國十三世紀宗教藝術:中世紀圖像及其靈感泉源研究》,1898年
L’art religieux du XIIIe siecle en France:Etude sur l’iconographie du Moyen Age et sur ses sources d’inspir, 1898
亞莉珊卓.蓋耶芙斯基(Alexandra Gajewski)
第二章
伯納德.貝倫森Bernard Berenson
《佛羅倫斯畫家作品集:作為托斯卡尼藝術史與鑑賞中被分類、批判與研究的文件,附帶詳實豐富的作品目錄》,1903年
The Drawings of the Florentine Painters Classified, Criticised and Studied as Documents in the History and Appreciation of Tuscan Art, with a Copious Catalogue Raisonne, 1903
卡門.班巴赫(Carmen C. Bambach)
第三章
海因里希.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
《藝術史基本概念:新藝術的風格發展問題》,1915年
Kunst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Das Problem der Stilentwicklung in der neueren Kunst, 1915
大衛.桑默斯(David Summers)
第四章
羅傑.弗萊Roger Fry
《塞尚及其畫風發展》,1927年
Cezanne: A Study of His Development, 1927
理查.維爾第(Richard Verdi)
第五章
尼可拉斯.佩夫斯納Nikolaus Pevsner
《現代運動先驅:從威廉.莫里斯到沃爾特.格羅佩斯》,1936年
Pioneers of the Modern Movement 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 1936
柯林.艾莫瑞(Colin Amery)
第六章
阿爾弗雷德.巴爾Alfred H. Barr, Jr.
《馬諦斯的藝術作品與觀眾》,1951年
Matisse: His Art and His Public, 1951
約翰.艾德菲爾德(John Elderfield)
第七章
爾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
《早期尼德蘭繪畫的起源與特色》,1953年
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 Its Origins and Character, 1953
蘇西.納許(Susie Nash)
第八章
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
《裸藝術:探究完美形式》,1956年
The Nude: A Study of Ideal Art, 1956
約翰-保羅.史多納(John-Paul Stonard)
第九章
恩斯特.宮布利希E.H. Gombrich
《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1960年
Art and Illus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1960
克里斯多福.伍德(Christopher S. Wood)
第十章
克萊門特.葛林柏格Clement Greenberg
《藝術與文化:評論文集》,1961年
Art and Culture: Critical Essays, 1961
波里斯.葛羅伊斯(Boris Groys)
第十一章
佛朗西斯.赫謝爾Francis Haskell
《贊助者與畫家:巴洛克時代義大利藝術與社會之關係》,1963年
Patrons and Painters: A Stud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talian Art and Society in the Age of the Baroque, 1963
露易絲.萊斯(Louise Rice)
第十二章
麥克.巴克桑德爾Michael Baxandall
《十五世紀義大利的繪畫與體驗:圖畫風格社會史入門》,1972年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 1972
保羅.希爾斯(Paul Hills)
第十三章
T. J. 克拉克T.J. Clark
《人民的形象:居斯塔夫.庫爾貝與1848年革命》,1973年
Image of the People: Gustave Courbet and the 1848 Revolution, 1973
阿雷斯泰爾.萊特(Alastair Wright)
第十四章
斯維特拉娜.阿爾珀斯Svetlana Alpers
《描繪的藝術:十七世紀荷蘭藝術》,1983年
The Art of Describing: Dutch Ar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1983
馬里特.威斯特曼(Mariët Westermann)
第十五章
羅莎琳.克勞斯Rosalind Krauss
《前衛的原創性和其他現代主義神話》,1985年
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 1985
安娜.洛瓦特(Anna Lovatt)
第十六章
漢斯.貝爾亭Hans Belting
《圖像與崇拜:藝術時代前的圖像史》,1990年
Bild und Kult: Eine Geschichte des Bildes vor dem Zeitalter der Kunst, 1990
傑佛瑞.漢柏格(Jeffrey Hamburger)
註釋notes
作者小傳及出版簡史 Bibliographical Essays
評論者簡介Author Biographies
圖片版權Credits
作者:理查.雄恩(Richard Shone)、約翰-保羅.史多納(John-Paul Stonard)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12.11
ISBN:9789869535465
裝訂:精裝
頁數:352
本書探討的第一本書籍是埃米爾.馬勒(Émile Mâle)對十三世紀法國藝術的權威研究——《法國十三世紀宗教藝術:中世紀圖像及其靈感泉源研究》(L’Art religieux du XIIIe siècle en France, étude sur l’iconographie du Moyen Âge et sur ses sources d’inspiration),於1898年出版。依據亞莉珊卓.蓋耶芙斯基(Alexandra Gajewski)所言,這本著作的偉大創新之處,在於它藉由連結法國哥德式主教座堂與當時的禮拜儀式經文(liturgical texts)來闡明前者的意義。馬勒首創「圖像式」(iconographic)途徑來完成這項工作,亦即找出圖像的文本來源,並利用這些發現去解開圖像的敘事或精神意義之謎。雖然這本書暗示著擁護中世紀藝術法國精神(Frenchness)的重要性——這亦為馬勒聚焦於「輝煌的」十三世紀之因——但它所散發的並非明顯的民族主義精神,而是天主教精神;而書中所謂真實的藝術作品則與禮拜儀式相關,包括聖母悼歌(Stabat Mater)、聖週(Holy Week)禮拜儀式、真實或杜撰的福音書。這些精神與藝術作品都自然地反映在馬勒稱之為「石造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in stone)的哥德式主教座堂當中。馬勒在這本書的結尾把主教座堂比喻為庇護所,一艘堅不可摧的方舟,足以抵擋「生命中的風暴」;「世界上沒有任何處所比主教座堂更能給人安全感」。隨著這本著作於二十世紀多次重新出版,馬勒所採取的圖像式文學方法讓這本書成為時代文物祕藏器(time capsule),馬勒偏好的是這種方法,而非亞伯拉罕.瓦堡(Aby Warburg)等學者所採用較廣泛的文化—歷史途徑,或是其他在二十世紀不斷演進的學術—科學方法。
伯納德.貝倫森(Bernard Berenson)的《佛羅倫斯畫家作品集:作為托斯卡尼藝術史與鑑賞中被分類、批判與研究的文件,附帶詳實豐富的作品目錄》(The Drawings of the Florentine Painters Classified, Criticised and Studied as Documents in the History and Appreciation of Tuscan Art, with a Copious Catalogue Raisonné)與馬勒的著作形成強烈對比,其顯著程度舉世恐無出其右者。貝倫森的這本著作在1903年以兩冊的形式出版。雖然《佛羅倫斯畫家作品集》與馬勒的著作約於同時期寫成,但前者卻比後者晚了六年出版。《佛羅倫斯畫家作品集》至今仍為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重要參考文獻,考慮到該領域的浩繁卷帙,這不啻為一項非凡的成就。這本書的重要性能夠維持至今,有一部分是因為它是有關這項主題的第一本著作,也是探討單一畫派的首份學術性畫冊。卡門.班巴赫(Carmen Bambach)在本書收錄的文章中提到,這本著作「因其所探討主題本身的新穎性而使它具有開創性」。簡言之,在貝倫森之前,沒有任何人想到要編纂這麼一本權威性的畫冊。也很有可能是因為當時除了貝倫森之外,沒有人能夠完成如此艱鉅的任務。貝倫森的這本著作包含當時佛羅倫斯畫家的所有作品圖像與文字說明,從弗拉.安吉利科(Fra Angelico)與班諾佐.哥佐里(Benozzo Gozzoli)等最早期的佛羅倫斯畫家,到針對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與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繪畫的詳細描述(班巴赫認為這是該書最受質疑的章節之一),最後則(如貝倫森本人所述)從奧林帕斯山走下,以領導矯飾主義(Mannerism)的彭托莫(Pontormo)與羅索.菲倫蒂諾(Rosso Fiorentino)作結。班巴赫寫道,貝倫森的鑑賞方法雖然重視有理解力的眼光更甚於明白易懂的文件,但絕未因晚近更極度強調以「理解力」來描述十三至十七世紀歐洲古典名作的各種途徑而黯然失色。
十三至十七世紀歐洲古典名作是一個相對而言較少討論且人們對其認識不足的領域,而貝倫森為此領域編纂目錄的偉大成就,或可媲美馬勒著作激動人心的特質,以及馬勒對他自己的全面性且準確方法的重要性與創新性所抱持的堅定信念。兩者都為我們省去查找大量文獻之苦。瑞士藝術史學家海因里希.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於1915年出版的著作《藝術史基本概念:新藝術的風格發展問題》(Kunst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Das Problem der Stilentwicklung in der neueren Kunst)似乎也開創了研究與思想的全新紀元,雖然他的目標遠較此廣泛,其任務也較具哲學性。沃夫林在他對文藝復興時期到巴洛克時期藝術形式語言轉變的分析當中,呼籲建立「描述性的藝術史」,仔細查看並比較藝術作品的風格,然後以基本概念的形式表達出來。對超過一世紀後的讀者而言,沃夫林的著作也許是本書所探討的經典著作中最具挑戰性的一本;甚至連專家也經常無法理解他的抽象論據。然而,在某種意義上,沃夫林已超越他所處的時代,他所使用的技術工具更是如此。他時常哀嘆複製品無法充分闡明其論點——倘若那位攝影師在拍攝桑索維諾(Sansovino)的《聖雅各布肖像》(St James)時站立的位置再向右移五英呎,他有關古典剪影效果(classic silhouette effect)的論點便能獲得完美證實。然而,正如大衛.桑默斯(David Summers)在文中所示,沃夫林為了展現從過去到巴洛克藝術的轉變而辨識出的五對極為簡單的概念具有某種普遍意義以及有影響力的遺緒,尤其是對某種奠基於嚴格審慎觀看與形式分析的藝術史類別而言。他是該領域偉大的論述創始者之一,甚至可說是先知。其後許多藝術史書寫實際上都是沃夫林這本1915年經典之作的選擇性解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