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在藝術界工作,在小時候「我的志願」作文裡會排行第幾名?小時候也許只是比較會畫畫而已,大一點發現自己數學不夠好,要升學只能憑著術科拉點分數,就這樣懵懂的以會「創造」這件事進了大學、研究所,而一起長大的同學們,有人順利晉身為藝術家、有的從會畫畫學會了策展、一路採訪藝術家到寫藝評、從藝術家助理到佈展專業人員等,當我們試著更新身邊朋友們的這些近況,結果發現這些生涯異變似乎少了交代與故事⋯⋯。
去年編輯部在6 月策畫給畢業生的專題,以生存指南的方式,將藝術相關科系畢業生下一步可能的需求都普查列出,條理地分享無論是國外留學、藝術家簽約、駐村及補助申請等受用的資訊,但到底是什麼歷程造成這群藝術工作者,可能長期都要維持最低限的慾望、願意付出物質缺乏的代價,甚至連結婚、生子都是一種奢侈的想望?
今年畢業季專題在「人物聚焦」單元裡,編輯部以非一次性的訪問,更貼身、拉長觀察時間的訪談,重現工作者的身影與性質;「專業實踐」單元中,我們選擇三類藝文圈最熟悉的工作者(畫廊經營者與藝術家、藝評、藝術行政)分享勝任這項工作的關鍵;資源往往都是實踐創作與策展的關鍵,「職人態度」單元我們邀請策展人與藝術家團體對談出他們何處覓資源的路徑。藉由增加人的溫度與工作觀察的細緻度,給予畢業生思索自己選擇創造性工作的初衷與熱情。(專題策畫/張玉音)
249期目錄
EDITORIAL 編輯手記
64 藝術圈的資源∣高子衿
COLUMN 今專欄
66 與社會交往的藝術|黃孫權
68 拿熱臉貼文化名牌∣吳金桃
70 和建築大師──隈研吾的對話│野島剛
GLOBAL VISION 國際視野
72 artpress│林心如
NEWS焦點新聞
74 新聞集錦 國際.中國.台灣
82 第11 屆台新藝術獎得主出爐│張玉音、高子衿
SPECIAL REPORT 特別報導
86 從「沒有德國人的德國名單」說起:雙年展的國籍問題│李立鈞
88 中國人在威尼斯│陳璽安
90 專訪展覽史學者傑宏.葛林森斯坦—
威尼斯雙年展的演變及其他│(訪問翻譯)林心如
FEATURE 專題企畫
94 藝術職場的工作術
人物聚焦
96 秦雅君:一個展覽從來不僅僅是展覽現場可見的一切!|吳樹安
99 沒出息同棲生活—張立人、陳敬元、吳其育|陳湘汶
102 蘇珀琪:把每次機會都用在自己的資源上│高子衿
104 李威儀:我們在意的不只是影像本身|林怡秀
106 懋:展覽就是「真實」的前線|張玉音
108 陳又維 1/250 秒的體溫|林怡秀
專業實踐
110 黃其玟:互信的眉角不是與生俱來,而是習得的──當藝術家成為家人│(採訪整理)張玉音
112 王聖閎:藝評應該是一件可以給出幸福感的事情│採訪整理/吳樹安
114 吳慧芳:藝術行政需要十項全能!│賴依欣
職人態度
116 對的時機,實踐的交叉狀態──胡朝聖X豪華朗機工談何尋資源│(採訪)高子衿、張玉音/(整理)孫孟巧、張玉音
REVIEW 深度評論
120 身軀背後的生死絮語 關於「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展│陳泰松
124 論周育正近期的一些提案│陳璽安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126 宋曉明──以物質開創寫實繪畫新貌|傅運衡
128 自在於山水,自得於畫境──談王南雄的水墨畫│洪文慶
Forum 藝術銀行論壇
132 七千萬上路—從文化部的藝術銀行談起│高子衿
134 公共收藏與藝術市場──藝術銀行的「雙軌」意義|吳介祥
136 另一種文化外交的實踐──從英國的政府收藏談台灣藝術銀行的挑戰│黃心蓉
138 當文化政策不再遲到,「效率」與「品質」如何權量?──關於藝術銀行的諸提問│(整理)吳樹安
SPORTLIGHT 藝壇注目
144 用邪惡餵養的愛與關懷──壞男孩麥克.凱利回顧展│王馨梨
148 找尋藝術生命裡的「LOVE」──森美術館十週年紀念展│東方輝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152 博物館的「米」粉事件──論博物館收藏與特展的純度|連俐俐
156 紐約斐列茲藝術博覽會──「你是特地來的嗎?」|馬元中
160 馬來西亞檳城獨立空間──冉阿末畫廊開幕|陳依秋
CROSSOVER 跨界視野
162 怎樣看見搖滾樂(十一)│顏峻
164 趙德胤──在現實的邊境上找一席之地│鄭文琦
SNG 展覽直擊
168 展覽現場傳真 中國.台灣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97 傳藝一甲子──前輩藝術家特展|劉天球
198 生活美學的書寫:在宜蘭巧遇漢寶德──建築.藝術.生活美學|潘襎
CALENDAR 展覽快訊
200 展覽月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