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底6 月初連趕了兩場藝術盛會,何時藝術圈變得如此全球化,兩個活動不僅皆成為該城的藝術時髦熱點(在藝博會場中看到為數不少的香港明星可證),更凌駕國度,吸引了為數眾多(甚至是同一批)的藝術愛好者、相關者都得眼見為憑一下,好參與可能還會延燒一陣子的聊天話題。而本刊作者廖偉棠發表在中國《時代週報》的文章裡提到「藝術家自費前往威尼斯,幻想的是歐洲的眼睛;巴塞爾屈尊往香港,期待的是亞洲的荷包。」(參見〈巴塞爾的熱和冷〉一文)也只有幽默犀利如詩人,才能寫出如此對仗有致又一語中的、道破美好藝術夢的評語。
今年威尼斯的陰雨壞天氣以及聖馬可廣場的淹水,都加重原已吃力的觀展者體力負荷,然而在主題展和88 個國家館之外, 47 個平行展中不但出現百年歷史上中國項目最多的一屆,而當中多數的展覽亦洋洋灑灑邀請了大批的藝術家參與,例如由王林所策畫的「未曾呈現的聲音」一展,便由156 位(組)藝術家所組成,由於參展藝術家和作品太多,以致於寬敞如5,000 平方公尺的空間在佈展完成後還顯得侷促,因而對於西方參觀者來說,除了大開眼界之餘,多數仍難有特別深刻的印象。
對於今日的中國藝術界而言,威尼斯雙年展的面容早已不再神祕,甚至已有20 年的接觸和參與歷史,然而在迫切取得國際化認同的驅使力下,威尼斯在他們的評價中,仍然具有國際藝術權威的不可取代性,特別是也僅有此雙年展設有平行展管道,可以憑己之力取得入內的參展門票,而非只能被動地等待策展人的挑選,尤其是華人名額又往往僧多粥少(如本屆主題展中,非歐美藝術家佔總人數154 名藝術家的14%,中國藝術家僅有三位),因而,爭番輸出自我藝術表現的意圖心,也讓中國踏上威尼斯實為一資本競逐的舞台之上,或落入以雙年展為核心的巨大產業鏈運作當中。
相對積極看待這般現象的王林,強調中國當代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這個發聲的過程中更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有別於早年如栗憲庭所說「中國的當代藝術不過是西方文化大餐上的春捲」、由海外的策展人側重政治意識與社會差異而選擇中國藝術家,或是近年來經由中國官方嚴格篩選後的當代藝術推動方式,王林認為,「我們的活動、展示不是一種被動的被選擇,而是一種主動的展示,這就有助於雙向的交流⋯⋯慢慢形成自己創作面貌的獨特性。」另一方面,批評家徐子林卻認為,「文化藝術的交流是基於價值觀和思想的交流,並不依賴參加藝術家的多寡和規模。」另闢蹊徑以平行展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新創舉,或是千方百計也要參與這場藝術界嘉年華、在自己的展覽資歷寫上一筆的迫切心境,在中國境內引起媒體與藝術圈以「扎堆兒趕集」形容的諸多討論與爭議。平行展的舉辦,某一層面再現了中國當代藝術良莠不齊的真實現狀,因而在微博上有不少類似留言,「真所謂6 月份在威尼斯出現,就怕被誤認為花錢去參展的,待國內又怕被嘲笑那麼多人去都還沒輪上自己」(徐子林語),故而去與不去威尼斯,都很尷尬。
EDITORIAL 編輯手記
48 去不去威尼斯都尷尬∣高子衿
COLUMN 今專欄
50 對文化部成立藝術銀行的一些觀察與期待(二)|王嘉驥
52 微小的藝術∣馮光遠
GLOBAL VISION 國際視野
54 Art Forum │林心如
NEWS 焦點新聞
56 國際.中國.台灣
SPEACIAL REPORT特別報導 香港藝術版圖再洗牌
71 台灣觀點—香港巴塞爾做為亞洲最重要的藝博會∣高子衿
74 巴塞爾會殺死香港嗎?│楊天帥
78 香港畫廊新地誌—從畫廊新區到新興空間│梁展峰
Feature 百科殿堂 第55 屆威尼斯雙年展完整報導
主題展
84 破除機制化知識框架的百科殿堂—第55 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陳璽安、高子衿
國家館
90 亞洲、美洲、歐洲│高子衿、陳璽安、楊天帥
台灣參與
100 一座被想像構築而起的國家館—55 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高子衿
102 人與物的平權共生 台藝大「綠色狂想曲」|高子衿
102 無所倖免的氣候危機 吐瓦魯國家館|高子衿
外圍展
103 當態度變為形式 When Attitude Becomes Form Bern 1969 / Venice 2013 │楊天帥
104 當代藝術玻璃展:Glasstress │陳璽安
105 歷史之路—威尼斯雙年展與中國當代藝術20 年│高子衿
106 艾未未:S.A.C.R.E.D. │楊天帥
106 個人結構Personal Structures │高子衿
107 昆恩 Marc Quinn :呼吸 Breath │楊天帥
107 橋本雅各Jacob Hashimoto :氣體巨行星 Gas Giant │楊天帥
獎項篇
108 威尼斯雙年展得獎名單揭曉│高子衿
REVIEW 深度評論
110 最高的地方:在蘇育賢《花山牆》中的社會性撫觸│簡子傑
113 「我們在此相遇」 藝術家侯淑姿與她的左營眷村影像│黃孫權
116 猶如剝皮之痛的蛻殼 蔡海如《偏航.探痙》│吳介祥
118 數位時代的病識感:李柏廷「具體而微」個展│鄭文琦
120 等待救援、等待墜落 朱駿騰創作中的輕聲嘆息│王咏琳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122 圖像、敘事、中產階級的趣味與景觀現實主義淺析龐茂琨的藝術創作歷程│何桂彥
128 指印的個人經驗及其他—指印是一種表達,是一種呈現思想的方法│張羽
130 張羽:當代藝術中的水墨第一人—《指印,一種意念的形式》參加第55 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個人結構」│(採訪)艾嘉
134 聚焦於載體上的清晰辯證—談宋曉明作品裡再視的「寫實」│張玉音
136 以宋曉明「海洋」系列帶出台灣身影—恆畫廊參與Art Basel 外展現場│恆畫廊
138 緊密交織下的樸實自然—談王南雄的水墨創作│吳樹安
FORUM 藝術論壇
140 藝評評藝 評藝評│陳宏星
144 關於藝術評論|花栗澄
PORTFOLIO 藝術家特寫
146 論瑪瑪.安德森Mamma Andersson 與安德烈.艾利克森Andreas Eriksson │黃亞紀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150 到底是誰不環保? Expo 1 :紐約-陰鬱的樂觀|馬元中
CROSSOVER 跨界視野
152 我們需要《文訊》嗎?|王焜生
154 《謎樣的清明上河圖》 專訪野島剛│藍玉琦
156 說說,「住」在台北│黃琬雯
158 談聲體藝室《事件:浮士德已經掛了》的「事件性」│林正尉
160 怎樣看見搖滾樂(十二)│顏峻
SNG 展覽直擊
162 國際.中國.台灣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89 台藝大參加第55 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理念一二|羊文漪
190 形式美,意境情 趙準旺的新水墨藝術|台灣文創平台發展協會
194 2013 台中藝術博覽會|(整理)編輯部
196 碑帖映象 碑帖書畫與虛實間的不斷對話與流轉|黃海鳴
CALENDAR 展覽快訊
198 展覽月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