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台南當代藝術串門
——
我們在美術館看什麼?話題?人潮?紀念品?或者作品本身?
美術館、博物館是城市樣貌的元素,但觀眾也毫無疑問是當中的一部分,在有形建築裡的信步瀏覽,或者如調查一般尋找街巷中的線索,孰能百分之百傳達出展覽和策展人想告訴觀眾的訊息?一場只能單方向進行的展出,終究不會在人的心裡留下任何印記。
本期今藝術特別提出日本和台南做為比照,一個是展覽場域發展成熟的嚴謹體系,一個是隨著街區成長而變換消長的生態;兩者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如今各自走到關鍵時刻,請看我們的踏查報告,與專家提出的精準觀點,希望能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想像空間!
◎ EDITOR 編輯手記
42 流動的美術館|高子衿
◎ COLUMN 今專欄
44 我好奇的不是蔡國強的作品|黃孫權
46 再發現。翠玉白菜的美|野島剛
◎ GLOBAL VISION 國際視野
48 ARTFORUM|李怡詩
◎ NEWS 新聞
50 國際.中國.台灣
◎ FEATURE
66 (沒)有地圖的城市|林怡秀
70 中西區.藝術串門|簡子傑、張玉音、吳樹安
74 城市精神|賴依欣
78 當「交工」成為內容|簡子傑
82 杜昭賢與台南(人)風景|簡子傑、吳樹安
◎ REVIEW 深度評論
84 看不見的身體,不安定的檔案:廢墟島上的形骸|郭昭蘭
86 藝術家如何重返敘事:蘇育賢與高俊宏|王聖閎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90 微觀是另一種激進——談趙露的「覆膜世界」系列繪畫|王春辰
93 衝破層層隔膜,趨近真實世界——專訪趙露|徐嘉文
96 韋嘉:在孤寂處通向未明|高子衿
102 水墨畫不等於水墨——張羽水墨實驗的當代表達|高子衿
◎ ART TALK 藝術相談室
104 能使記憶再歌唱嗎?——阿席斯.南地:相信人民,他們從未忘記|(翻譯、校訂)丘延亮(整理)林怡秀
◎ SPOT LIGHT 藝壇注目
110 光之幻象|林怡秀
114 在揚起的煙塵底下——丹尼斯.霍珀:失落的專輯|陳慧盈
118 香港疫年那全球化的他者|楊天帥
122 捏我,看我是不是在做夢—— 一場華麗風暴後的冒險|王馨梨
124 墜落到何時才見底?東京宮「全在墜落」展|詹育杰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駐足與轉身——轉變中的日本當代美術館
126 回顧戰後美術館建築發展——《美術館與建築》|黃姍姍
128 博物館經營機制的變革實踐——西野嘉章《行動的博物館—21世紀的文化經濟論》|黃姍姍
130 為何美術館如此令人感到無聊|木下直之(翻譯)黃姍姍
134 土魯斯國際藝術節——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辯證互動中的蛻變與重生|余小蕙
138 東亞連帶的重新締結——「絕對不純粹」東亞論壇台南東京交流計畫|楊家璇
◎ CROSSOVER 跨界視野
140 烏布王——威廉.肯特里奇的政治藝術|耿一偉
142 《機器造人》—— 一個尋找機器的女人|鄭文琦
144 類比與數位(三)——「數位美學」的想像與想像的「數位藝術」|李立鈞
146 婁燁電影——文學與繪畫的邂逅|楊詩涵
148 怎樣看見搖滾樂(二十四)|顏峻
◎ SNG 展覽直擊
150 國際.中國.台灣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76 自我的社會學|朱朱
179 旅程——介乎舊金山與洛杉磯之間的藝術探查|吳樹安
180 陳建大明作品《超連結》與其內在蘊含的無限性|林小雲
182 每段時間的溫度——論畫家李檬及其藝術分期|安懷冰
184 城市進行曲——傳統與新生的合諧共奏|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 CALENDAR 展覽快訊
185 展覽月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