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典藏庫房學
台灣一年有近300天的相對濕度逾70%,不但易於誘發過敏體質者不適,對於珍貴藏品或是高價位的藝術品,無論是在保存維護或展示方面,亦是極大的威脅因素。對於擁有眾多腹藏的美術館而言,庫房是展品的最重要也最長時間存放的空間。本期今藝術揭開庫房的神秘面紗,為你介紹美術館的典藏庫房學。 
另一方面,香港持續上演的事件與抗爭,在情勢混亂之際,依然迎來了巴塞爾盛會與M+博物館的開幕,究竟香港藝術圈目前的質變如何進行?又走到了哪裡?請見本期特別報導!


本期主題:典藏庫房學
台灣一年有近300天的相對濕度逾70%,不但易於誘發過敏體質者不適,對於珍貴藏品或是高價位的藝術品,無論是在保存維護或展示方面,亦是極大的威脅因素。對於擁有眾多腹藏的美術館而言,庫房是展品的最重要也最長時間存放的空間。本期今藝術揭開庫房的神秘面紗,為你介紹美術館的典藏庫房學。 
另一方面,香港持續上演的事件與抗爭,在情勢混亂之際,依然迎來了巴塞爾盛會與M+博物館的開幕,究竟香港藝術圈目前的質變如何進行?又走到了哪裡?請見本期特別報導!
典藏今藝術編輯群
目錄 
◎ EDITOR 編輯手記
  54 文資法修法,保存力道仍不足|高子衿 
◎ COLUMN 今專欄 
  56 對新政府文化部長的一些期待︱王嘉驥 
  58 魯蛇的藝術︱馮光遠 
◎ GLOBAL VISION 國際視野 
  60 高橋明也:美術館的幕後-為了製造有魅力的展覽︱岩切澪 
  62  esse arts + opinions:監視資本主義與後網絡自我定位︱詹育杰 
◎ NEWS 新聞 
  64 國際.中國.台灣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76 雲間風度 專訪王劼音|漆瀾 
  84 鄭路的搖滾式顛覆|王曉孟 
◎ SPOT LIGHT 藝壇注目 
  86 正視歷史爛帳,昂首構想未來 第20屆雪梨雙年展︱丘德真 
  90 從褪下神祕面紗到促進跨領域創造 馬耶特談21世紀的梅迪奇莊園︱余小蕙 
  94 賽伯格做為介入歷史的意象 六本木十字路2016:我的身體,你的聲音︱許芳慈 
  96 海的復權/賦權 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賴依欣 
  100 烏托邦-異托邦 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林怡秀 
  104 非常上癮 日常生活美學的再延伸|林姿君 
  108 倪氏寓言 倪再沁紀念回顧展|閑原 
◎ FEATURE 
  112 典藏庫房學︱(企畫)高子衿 
  114 從後台變主埸 荷蘭博曼斯美術館的「開放式典藏」︱黃心蓉 
  116 寺田倉庫 以文明實庫自許的藝術品倉儲︱楊欣儒 
  118 蒐而不「聽」的庫房學 施俊兆的藝術品倉儲管理︱(採訪)高子衿、張玉音(整理)張玉音 
  120 藝術品的入藏程序 試以國立台灣美術館新典藏庫為例|高子衿 
◎ SPECIAL REPORT 特別報導 
  124 藝術,在雨傘運動之後|約翰百德(John Batten)(翻譯)孫以臻 
  128 花邊新聞更值錢 論香港的藝評生態︱楊承謙 
  130 請(勿)觸碰作品 藝聚空間,關於隨機的偶遇︱梁實山 
  132 百貨應百客 Art Central的平行道|梁實山 
  134 國際畫廊,仍舊事個入港 MDC推出嚴培明首展|周婉京 
  136 被隱身的族群|林怡秀 
◎ REVIEW 深度評論 
  138 美術館里的長夜無眠 關於蔡明亮的《無無眠》 及其影像裝置︱王聖閎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142 做為紀錄片現代性前行孤星的《劉必稼》︱張世倫 
  146 對話吳文光 從「村民影像計劃」到「民間記憶計劃」︱(探訪)林木材(記錄整理)陳婉伶、毛幼妮、何思瑩 
  150 當「公共」成為資本家眼中的一粒沙 《四方報》劇終︱陳韋臻 
  152 台灣漫畫的死與新生 以「打開羅浮宮九號」收藏廳為例︱羅禾淋 
  156 記憶即認同?《永別書》與女同志書寫|蔡雨辰 
  158 台新藝術獎 2015 年度觀察報告|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SNG 展覽直擊 
  162 國際.中國.台灣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88 獨立異行的葉世強︱漢雅軒 
  190 「品質」為最高指導原則 福爾摩沙系列博覽會︱福爾摩沙國際藝術博覽會 
  192 袁金塔東方新水墨的跨文化現代性|曾長生 
  197 看見身體風景 Patricia Piccinini的奇幻魔力︱毓繡美術館 
  198 「穿越」之外 客家視覺藝術當代微觀|黃文勇、蔡文祥 
  202 日常之失常|陳冠君 
◎ CALENDAR 展覽快訊 
  203 展覽月報|編輯部
作者:典藏今藝術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5.1
ISBN:
裝訂:
頁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