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580
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關於他的手繪與建築的所思所想
本書以卡拉特拉瓦恆常的靈感來源「人體、自然、光線與材料、藝術與建築」四大章來做構思之陳述,分別以蘇黎世斯塔德荷芬火車站、杜拜河港塔、紐約聖尼古拉斯希臘東正教教堂、卡塔爾沙爾克跨海大橋為作品分析。首次曝光卡拉特拉瓦的多幅手繪草圖與雕塑等創作,以及他的生活創作點滴與日常藝術信仰,一字一句有如樹葉間落下的光影,如音符或小詩篇般地娓娓道來。
20 件庫存
西班牙「建築詩人」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訪談錄
「我從未遵循過任何學派的規定。同時,我沒有自行創建新學派的野心;我只是試圖以不同的方式實踐兩三件事,從事建築這門藝術,因為我相信從做得好的事情中所產生的「魔力」。至少在設計形式的階段,建築師的工作應該要能具備與藝術家相同的自由。」──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本書為作者克莉絲汀娜.卡西歐.德.阿爾伯諾茲(Cristina Carrillo de Albornoz)與西班牙「建築詩人」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對話十年的訪談錄。
自敘還未學會說話前就會畫畫,人生第一個志向是成為藝術家,並在藝術學校完成正式的繪畫訓練,後來繼續進修,兼具建築與工程學專業的卡拉特拉瓦,擁有許多不依循任何派別、結構設計絕倫,讓人探討與讚嘆的建築作品。
書中以卡拉特拉瓦恆常的靈感來源「人體、自然、光線與材料、藝術與建築」四大章來做構思之陳述,分別以蘇黎世斯塔德荷芬火車站、杜拜河港塔、紐約聖尼古拉斯希臘東正教教堂、卡塔爾沙爾克跨海大橋為作品分析。首次曝光卡拉特拉瓦的多幅手繪草圖與雕塑等創作,以及他的生活創作點滴與日常藝術信仰,一字一句有如樹葉間落下的光影,如音符或小詩篇般地娓娓道來。
相關文章|以自然為師:建築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談創作靈感
相關文章|美將拯救世界?建築詩人卡拉特拉瓦的建築精神
➤ 追蹤典藏藝術出版Facebook和Instagram
➤ 尋找更多閱讀靈感 Artco Books Inspiration
作者|克莉絲汀娜.卡西歐.德.阿爾伯諾茲(Cristina Carrillo de Albornoz)
她是聯合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瑞士和法國的前外交官,是一位獨立的藝術策展人,與世界各地博物館合作。作為一名藝術評論家和作家,她撰寫過有關巴爾蒂斯、費爾南多.波特羅(Fernando Botero)、文.溫德斯(Wim Wenders)、聖雄甘地、薩雅吉.雷(Satyajit Ray),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艾未未和馬諾洛.布拉尼克(Manolo Blahnik)的書籍。她的文字出現在眾多出版品中,包括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德文和墨西哥版《時尚》(Vogue)雜誌、英國《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歐洲人》(The European)和《觀察家》(The Observer)、法國《美術》(Beaux Arts)和《眼》(L'Œil),西班牙的《國家報》(El Pais)、Abc、XL SEMANAL和AD,以及義大利的《共和國報》(La Repubblica)。
作為一名藝術策展人,她曾與世界各地的主要機構合作,包括聖彼得堡的艾米塔吉博物館(The Hermitage Museum)、柏林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和提森收藏(Thyssen Collection)、蘇菲亞王后博物館(Museo Reina Sofia)、美術中心(Círculode Bellas Artes)和馬德里的電信基金會展覽館(Fundación Telefónica)。她還曾在葡萄牙的貝拉多收藏博物館(Berardo Collection)、奧斯陸的諾貝爾和平中心、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波赫士基金會(Foundation Jorge Luis Borges)和北京國家博物館工作。她策劃的展覽主題包括巴爾蒂斯、費爾南多.波特羅、文.溫德斯和多娜塔.溫德斯(Donata Wenders)、法蘭克.史特拉(Frank Stella)、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馬諾洛・布拉尼克、泰瑞.奧尼爾(Terry O'Neill)、法蘭克・辛納屈和高行健等。
在過去的五年裡,她與阿特米希亞(Arthemisia,義大利最大的藝術展覽組織)以及眾多著名的藝術畫廊合作,包括倫敦的馬爾伯勒(The Marlborough)和白立方(White Cube)畫廊,並與主要藝術家大衛.沙爾(David Salle)、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理查.迪肯(Richard Deacon)、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法蘭克.史特拉、艾未未、安藤忠雄和札哈.哈蒂(Zaha Hadid)等人合作。
作者|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他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建築師之一,他的建築遍布全球,使城市和鄉村生氣勃勃。他在瓦倫西亞的工藝美術學校開始了繪畫方面的正式教育,並於1980年代初在蘇黎世精心設計的結構,彷彿從地上長出來。隨後,他在歐洲各地創建了一系列高度創新的標誌性橋樑。近年來他引起關注,例如他出生地瓦倫西亞的藝術與科學城等大型計畫、里約熱內盧明日博物館,以及紐約原爆點的世界交通樞紐。
卡拉特拉瓦的個人貢獻已得到許多知名機構和組織的認可。迄今為止,他在職業生涯中已獲得來自世界各地大學的20多個名譽博士學位。卡拉特拉瓦曾在諸如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設計學院、耶魯大學、特拉維夫阿茲列里(Azrieli)建築學院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等大學任客座講師。1993年,他被世界經濟論壇任命為明日全球領袖(Global Leader for Tomorrow)。2005年,他被《時代周刊》評為最具影響力的100名人物之一。
譯者|陳羚芝
中央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畢,法國巴黎十三大學現代文學碩士。從事翻譯近30年,亦出過兩本書。雖然熱愛寫作,文筆也獲得好評,但自己從來沒認真看待此事。直到一位老師指點,那是她可以發光發熱的所在。
旅居法國多年,為作家、自由譯者,除此之外也與合作團隊經營社群媒體、網站、美工、電子郵件行銷、影音媒體製作,從上字幕到設計封面,結合文字與美學的工作特質,恰巧實現了從小對繪畫、電影與文字的熱情。
前言
第一章│人體
專案案例研究:斯塔德荷芬火車站(1983至1990)
瑞士,蘇黎世
第二章│自然
專案案例研究:杜拜河港塔(2016-)
杜拜,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第三章│光線與材料
專案案例研究:聖尼古拉斯希臘東正教教堂(2012-)
紐約,美國
第四章│藝術與建築
專案案例研究:沙爾克跨海大橋(2013-)
多哈,卡塔爾
建築工程插圖年表
註釋
文獻
作者簡歷
作者致謝
圖片來源
作者:克莉絲汀娜.卡西歐.德.阿爾伯諾茲(Cristina Carrillo de Albornoz)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20.6.24
ISBN:978-957-9057-68-4
裝訂:精裝
頁數:240
我在大自然中長大,所以我對生命形態和自然結構研究的熱情,從童年就開始逐步發展。在美國時,我開始全心全意投入自然世界,自然世界也對我產生極大的啟發;事實上,我在美國建造的第一批建築物,受到該國及其野生動物震撼景觀的影響,自然雄偉。我見過最不尋常的日落景色之一,是位於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彩虹廳,我在那裏可以看到新澤西州的森林。後來,我在康乃狄克州的野外買了一所房子,那裡的大自然令人大開眼界。當我談論自然時,我指的不只是植物,也包括動物、形狀和有機運動。公牛的角可以成為橋樑的支撐,我從小就畫過的鴿子,曾作為我一些建築的參考。翱翔的鳥兒,我在里昂聖修伯里機場火車站和密爾沃基藝術博物館,或者像山繆‧貝克特大橋、荷蘭霍夫多普(Hoofddorp)的霍夫伐特(Hoofdvaart)河上的橋樑描繪過(1999-2004)。
當我九歲的時候,我們學校裡有一個名為「觀察自然」的科目。我還記得老師的名字──雷米吉奧‧貝尼托(Remigio Benito)教授──以及他教授關於魚的形狀和色彩的課程。我習慣用粉筆畫滿整個黑板。雷米吉奧教授教我們讚嘆大自然;從那時起,我就保留了我驚嘆的能力,以及帶給人們驚喜和被驚喜的需要。我的父親在激勵我仔細觀察自然及其引人注目的抽象形式方面也有很大的影響力。我在橘園裡長大,還是孩子時,我最珍貴的回憶是與父親一起長途散步,從瓦倫西亞附近的村莊貝尼馬內特(Benimanet),走到布爾哈索特(Burjassot)的海灘,穿過鬱鬱蔥蔥的森林和「瓦爾西亞花園」(la Huerta Valenciana)地區的市場花園。我18歲時,和一位朋友寫了一篇關於松樹的文章,松樹是瓦倫西亞的原生樹木。我記得,當地方當局沒有特別理由,就砍伐我童年習於玩耍的千年松時,讓我好傷心。
瓦倫西亞是我成長的美麗地方。這是一個繁華的城市,擁有豐富的藝術遺產,以羅馬式、哥德式、義大利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展現。對於善於觀察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了解建築的好地方。就在那裡,我看到了第一座「大膽」建築,叫做「絲綢交易廳」(Lonja de la Seda,該市的水果市場,主要是農業證券交易所)。我的父親是一個出口水果的商人,他曾經把我帶到交易廳;它是我見過的最美妙的哥德式建築之一,嚴謹而技術純淨,給孩提時代的我留下深刻印象。以極佳的想像力,用熱那亞(Genova)石頭建造,它是一個奇妙的大膽建築,拱頂突出其垂直牆壁。它最顯著的特徵是主廳,高28公尺的螺旋形柱子帶有彩色條紋。在裡面,感覺彷彿進入了一片棕櫚樹林,效果類似於科爾多瓦(Córdoba)大清真寺的效果。
當我開始學習建築時,我發現其中樂趣無窮。我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發現「看見(seeing)」和「注視(looking)」的不同。我們被迫注意並意識到周圍環境中的一切,了解如何鋪設人行道等等。我開始以不同的方式去看:觀察光線是如何穿過樹木、銀色的鴨子在游泳時離開、月亮在海中的反射。
大學第一年的暑假,我是在地中海島嶼度過的:巴利阿里群島、西西里島、卡普里島和希臘群島。我帶著背包旅行,睡在沙灘上。我與希臘有著天然的聯繫;我第一次去那裡時,覺得不僅好像曾經去過那裡,還很樂意在那裡死去。我們永遠不應忘記,希臘是西方文明的基礎,我們的哲學傳統也在此建立。旅行結束後,我寫了一本關於我遇到的民間建築的書。直到今天,我仍覺得這建築出奇的純淨和美麗。我的目的是展示建築與景觀的關係,捕捉我們對自然世界不斷變化的態度,從揭示一種充滿象徵潛力的宇宙秩序的古老理解,到僅將自然世界視為一片綠色植物擴充的現代方法。
羅丹在1912年的《藝術》中表示,「對任何名副其實的藝術家來說,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麗的。」我從大自然中汲取的一個主要教訓是,美(形式)與效用(功能)並不對立,相反地,一個美麗的形式可能是天生的功能。換句話說,追求審美和諧並不意味著放棄功能。作為一名受過現代主義運動主流教育的建築師,我接受了功能主義學說的教育,但我相信建築不僅僅仰賴功能。我甚至會說,功能也可以遵循形式。我的經驗證明它有效。
我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決定,我不想成為任何學派的一員,更不用說遵循包浩斯所體現的純粹實用主義。我知道我的任務是擺脫偏見,創造自己的語言,超越慣例,反映我們時代的精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沉浸在大師的作品中,從古典希臘神廟到米開朗基羅,以及來自非西方文化的建築,如泰姬馬哈陵(Taj Mahal)。 路易斯‧康是最讓我感動的現代建築師。他像藝術家一樣,其建築詞彙完全自由。他的兩個建築特別啟發了我:達卡的孟加拉國會和印度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的印度管理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這兩個專案中都沒有必然以功能為主導;相反的,他們歌頌建築師的完全自由,利用磚塊、混凝土繫帶和動態磚柱,探索由不良材料提供的所有新的可能性。
在尋找崇高建築的例子時,漢斯(Reims)大教堂立即浮現在腦海中。進入像漢斯大教堂這哥德式藝術傑作,我們發現它高挑的內部,透過向上推力以及相對狹窄的體積,產生了垂直張力的震撼印象。這種提升顯然不是為了創造更多的空間給人(功能),或甚至只是為了促進靈性靜思:它的設計純粹是出於美感的理由(形式)。
當我著手一個專案時,我常常以直觀的方式開始,使用一種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專注於形式(美)。然後,一旦定義了形式,我發現它自然而然適用於理性功能或該專案的實用性。在《建築十書》中,維特魯威聲稱好建築具備三個基本原則:堅固(firmitas),建築物應該堅固耐用並保持良好狀態;實用(utilitas),它應該對使用它的人有用並且運行良好;美(venustas),建築應該為人們服務,提升他們的精神。我非常認同。後來,中世紀的基督教學者將這三種維特魯威原則,與人類的三種內在品質進行了比較。他們認為,建築物中的Firmitas(堅固)可以比擬為人類的堅韌或英雄主義的特徵。另一方面,Utilitas(實用)與人類至善的實用性有關,讓我想起建築所需的慈善、利他因素。最後,人類的venustas(美)代表了智性。在這三個品質,美是最神祕,最不容易掌握和最難識別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遵循柏拉圖的理論,即我們不斷追求最美的形式。
我相信美,相信它的神祕、它的深度,和它使我們高貴的能力。正如俄羅斯作家費奧多爾‧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所寫的那樣,「美將拯救世界」(這句話來自《白痴》(The Idiot, 約1868-69)的主角米希金王子(Prince Myshkin))。這句話讓我想問,一座建築物是否得要漂亮,才能被認為是好建築?我不相信。藝術──和建築──不是美麗事物的表達,而是美麗的表達某物。這個原則的完美例證是林布蘭的《被屠宰的公牛》(The Slaughtered Ox, 1655);這是我很佩服的一幅畫。乍看之下,這種死去的動物的寫照會讓觀眾反感,但林布蘭在作此畫時正處於職業生涯的巔峰,他將其變成了詩意和精神洞察的奇蹟。偉大的藝術不是在於是否達到完美;包含令人不安的因素,通常會使其變得更偉大。令人不安的元素是我最欣賞的許多藝術家的品質,包括馬薩喬(Masaccio)、米開朗基羅、林布蘭和塞尚。破壞性因素和扭曲證明了某種鬥爭;當此令人信服地使用時,以它們為特色的作品以真實而非傳統的方式變得美麗。
對我來說,最後一個問題是,是否有什麼東西觸動我、吸引我。最終,良好的架構必須能感動和驚喜。那可能是建築形式需要強大的主要原因。僅僅因為這個原因,了解美在建築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我正在談論的那種美,以及試圖透過我的作品傳播的那種美,既非表面,也不淺薄。我尋求美,因為我需要超越慣例。舉一個例子說明這個原則:1983年,從進入大學後的15年後,我設計了我的第一個作品-―蘇黎世的公車候車亭和陽台。其中一個是包維霍夫陽台(Baumwollhof Balcony);這是一個新自由派(neo-Liberty)金屬陽台,掛在一棟19世紀的樓房,這個專案展示了將繼續定義我成熟建築風格的元素。這些委託案可以被視為無足輕重,但它們已經包含了我所有的建築信仰,而且我在我最偉大的專案上努力工作。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最終形式是他們的功能要求以及和我創造一個美麗合奏的願望之間所取得的平衡。
在設計公車候車亭時,我夢想它們有一天會成為火車站。在設計陽台時,我想像未來它們會成為橋樑,這正是後來發生的事情,檢查巴塞隆納巴哈德羅達-費利佩二世橋(Bach de Roda-Felipe II Bridge, 1984-87)的細長輪廓,其形式讓我想起了我在蘇黎世創建的陽台。從那以後,我一直在繼續研究「次要作品」(minor works),因為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在每個外表微不足道的專案背後,都有大量的訊息和實驗。
作者|克莉絲汀娜.卡西歐.德.阿爾伯諾茲(Cristina Carrillo de Albornoz)
她是聯合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瑞士和法國的前外交官,是一位獨立的藝術策展人,與世界各地博物館合作。作為一名藝術評論家和作家,她撰寫過有關巴爾蒂斯、費爾南多.波特羅(Fernando Botero)、文.溫德斯(Wim Wenders)、聖雄甘地、薩雅吉.雷(Satyajit Ray),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艾未未和馬諾洛.布拉尼克(Manolo Blahnik)的書籍。她的文字出現在眾多出版品中,包括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德文和墨西哥版《時尚》(Vogue)雜誌、英國《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歐洲人》(The European)和《觀察家》(The Observer)、法國《美術》(Beaux Arts)和《眼》(L'Œil),西班牙的《國家報》(El Pais)、Abc、XL SEMANAL和AD,以及義大利的《共和國報》(La Repubblica)。
作為一名藝術策展人,她曾與世界各地的主要機構合作,包括聖彼得堡的艾米塔吉博物館(The Hermitage Museum)、柏林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和提森收藏(Thyssen Collection)、蘇菲亞王后博物館(Museo Reina Sofia)、美術中心(Círculode Bellas Artes)和馬德里的電信基金會展覽館(Fundación Telefónica)。她還曾在葡萄牙的貝拉多收藏博物館(Berardo Collection)、奧斯陸的諾貝爾和平中心、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波赫士基金會(Foundation Jorge Luis Borges)和北京國家博物館工作。她策劃的展覽主題包括巴爾蒂斯、費爾南多.波特羅、文.溫德斯和多娜塔.溫德斯(Donata Wenders)、法蘭克.史特拉(Frank Stella)、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馬諾洛・布拉尼克、泰瑞.奧尼爾(Terry O'Neill)、法蘭克・辛納屈和高行健等。
在過去的五年裡,她與阿特米希亞(Arthemisia,義大利最大的藝術展覽組織)以及眾多著名的藝術畫廊合作,包括倫敦的馬爾伯勒(The Marlborough)和白立方(White Cube)畫廊,並與主要藝術家大衛.沙爾(David Salle)、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理查.迪肯(Richard Deacon)、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法蘭克.史特拉、艾未未、安藤忠雄和札哈.哈蒂(Zaha Hadid)等人合作。
作者|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他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建築師之一,他的建築遍布全球,使城市和鄉村生氣勃勃。他在瓦倫西亞的工藝美術學校開始了繪畫方面的正式教育,並於1980年代初在蘇黎世精心設計的結構,彷彿從地上長出來。隨後,他在歐洲各地創建了一系列高度創新的標誌性橋樑。近年來他引起關注,例如他出生地瓦倫西亞的藝術與科學城等大型計畫、里約熱內盧明日博物館,以及紐約原爆點的世界交通樞紐。
卡拉特拉瓦的個人貢獻已得到許多知名機構和組織的認可。迄今為止,他在職業生涯中已獲得來自世界各地大學的20多個名譽博士學位。卡拉特拉瓦曾在諸如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設計學院、耶魯大學、特拉維夫阿茲列里(Azrieli)建築學院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等大學任客座講師。1993年,他被世界經濟論壇任命為明日全球領袖(Global Leader for Tomorrow)。2005年,他被《時代周刊》評為最具影響力的100名人物之一。
譯者|陳羚芝
中央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畢,法國巴黎十三大學現代文學碩士。從事翻譯近30年,亦出過兩本書。雖然熱愛寫作,文筆也獲得好評,但自己從來沒認真看待此事。直到一位老師指點,那是她可以發光發熱的所在。
旅居法國多年,為作家、自由譯者,除此之外也與合作團隊經營社群媒體、網站、美工、電子郵件行銷、影音媒體製作,從上字幕到設計封面,結合文字與美學的工作特質,恰巧實現了從小對繪畫、電影與文字的熱情。
前言
第一章│人體
專案案例研究:斯塔德荷芬火車站(1983至1990)
瑞士,蘇黎世
第二章│自然
專案案例研究:杜拜河港塔(2016-)
杜拜,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第三章│光線與材料
專案案例研究:聖尼古拉斯希臘東正教教堂(2012-)
紐約,美國
第四章│藝術與建築
專案案例研究:沙爾克跨海大橋(2013-)
多哈,卡塔爾
建築工程插圖年表
註釋
文獻
作者簡歷
作者致謝
圖片來源
作者:克莉絲汀娜.卡西歐.德.阿爾伯諾茲(Cristina Carrillo de Albornoz)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20.6.24
ISBN:978-957-9057-68-4
裝訂:精裝
頁數:240
我在大自然中長大,所以我對生命形態和自然結構研究的熱情,從童年就開始逐步發展。在美國時,我開始全心全意投入自然世界,自然世界也對我產生極大的啟發;事實上,我在美國建造的第一批建築物,受到該國及其野生動物震撼景觀的影響,自然雄偉。我見過最不尋常的日落景色之一,是位於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彩虹廳,我在那裏可以看到新澤西州的森林。後來,我在康乃狄克州的野外買了一所房子,那裡的大自然令人大開眼界。當我談論自然時,我指的不只是植物,也包括動物、形狀和有機運動。公牛的角可以成為橋樑的支撐,我從小就畫過的鴿子,曾作為我一些建築的參考。翱翔的鳥兒,我在里昂聖修伯里機場火車站和密爾沃基藝術博物館,或者像山繆‧貝克特大橋、荷蘭霍夫多普(Hoofddorp)的霍夫伐特(Hoofdvaart)河上的橋樑描繪過(1999-2004)。
當我九歲的時候,我們學校裡有一個名為「觀察自然」的科目。我還記得老師的名字──雷米吉奧‧貝尼托(Remigio Benito)教授──以及他教授關於魚的形狀和色彩的課程。我習慣用粉筆畫滿整個黑板。雷米吉奧教授教我們讚嘆大自然;從那時起,我就保留了我驚嘆的能力,以及帶給人們驚喜和被驚喜的需要。我的父親在激勵我仔細觀察自然及其引人注目的抽象形式方面也有很大的影響力。我在橘園裡長大,還是孩子時,我最珍貴的回憶是與父親一起長途散步,從瓦倫西亞附近的村莊貝尼馬內特(Benimanet),走到布爾哈索特(Burjassot)的海灘,穿過鬱鬱蔥蔥的森林和「瓦爾西亞花園」(la Huerta Valenciana)地區的市場花園。我18歲時,和一位朋友寫了一篇關於松樹的文章,松樹是瓦倫西亞的原生樹木。我記得,當地方當局沒有特別理由,就砍伐我童年習於玩耍的千年松時,讓我好傷心。
瓦倫西亞是我成長的美麗地方。這是一個繁華的城市,擁有豐富的藝術遺產,以羅馬式、哥德式、義大利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展現。對於善於觀察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了解建築的好地方。就在那裡,我看到了第一座「大膽」建築,叫做「絲綢交易廳」(Lonja de la Seda,該市的水果市場,主要是農業證券交易所)。我的父親是一個出口水果的商人,他曾經把我帶到交易廳;它是我見過的最美妙的哥德式建築之一,嚴謹而技術純淨,給孩提時代的我留下深刻印象。以極佳的想像力,用熱那亞(Genova)石頭建造,它是一個奇妙的大膽建築,拱頂突出其垂直牆壁。它最顯著的特徵是主廳,高28公尺的螺旋形柱子帶有彩色條紋。在裡面,感覺彷彿進入了一片棕櫚樹林,效果類似於科爾多瓦(Córdoba)大清真寺的效果。
當我開始學習建築時,我發現其中樂趣無窮。我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發現「看見(seeing)」和「注視(looking)」的不同。我們被迫注意並意識到周圍環境中的一切,了解如何鋪設人行道等等。我開始以不同的方式去看:觀察光線是如何穿過樹木、銀色的鴨子在游泳時離開、月亮在海中的反射。
大學第一年的暑假,我是在地中海島嶼度過的:巴利阿里群島、西西里島、卡普里島和希臘群島。我帶著背包旅行,睡在沙灘上。我與希臘有著天然的聯繫;我第一次去那裡時,覺得不僅好像曾經去過那裡,還很樂意在那裡死去。我們永遠不應忘記,希臘是西方文明的基礎,我們的哲學傳統也在此建立。旅行結束後,我寫了一本關於我遇到的民間建築的書。直到今天,我仍覺得這建築出奇的純淨和美麗。我的目的是展示建築與景觀的關係,捕捉我們對自然世界不斷變化的態度,從揭示一種充滿象徵潛力的宇宙秩序的古老理解,到僅將自然世界視為一片綠色植物擴充的現代方法。
羅丹在1912年的《藝術》中表示,「對任何名副其實的藝術家來說,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麗的。」我從大自然中汲取的一個主要教訓是,美(形式)與效用(功能)並不對立,相反地,一個美麗的形式可能是天生的功能。換句話說,追求審美和諧並不意味著放棄功能。作為一名受過現代主義運動主流教育的建築師,我接受了功能主義學說的教育,但我相信建築不僅僅仰賴功能。我甚至會說,功能也可以遵循形式。我的經驗證明它有效。
我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決定,我不想成為任何學派的一員,更不用說遵循包浩斯所體現的純粹實用主義。我知道我的任務是擺脫偏見,創造自己的語言,超越慣例,反映我們時代的精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沉浸在大師的作品中,從古典希臘神廟到米開朗基羅,以及來自非西方文化的建築,如泰姬馬哈陵(Taj Mahal)。 路易斯‧康是最讓我感動的現代建築師。他像藝術家一樣,其建築詞彙完全自由。他的兩個建築特別啟發了我:達卡的孟加拉國會和印度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的印度管理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這兩個專案中都沒有必然以功能為主導;相反的,他們歌頌建築師的完全自由,利用磚塊、混凝土繫帶和動態磚柱,探索由不良材料提供的所有新的可能性。
在尋找崇高建築的例子時,漢斯(Reims)大教堂立即浮現在腦海中。進入像漢斯大教堂這哥德式藝術傑作,我們發現它高挑的內部,透過向上推力以及相對狹窄的體積,產生了垂直張力的震撼印象。這種提升顯然不是為了創造更多的空間給人(功能),或甚至只是為了促進靈性靜思:它的設計純粹是出於美感的理由(形式)。
當我著手一個專案時,我常常以直觀的方式開始,使用一種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專注於形式(美)。然後,一旦定義了形式,我發現它自然而然適用於理性功能或該專案的實用性。在《建築十書》中,維特魯威聲稱好建築具備三個基本原則:堅固(firmitas),建築物應該堅固耐用並保持良好狀態;實用(utilitas),它應該對使用它的人有用並且運行良好;美(venustas),建築應該為人們服務,提升他們的精神。我非常認同。後來,中世紀的基督教學者將這三種維特魯威原則,與人類的三種內在品質進行了比較。他們認為,建築物中的Firmitas(堅固)可以比擬為人類的堅韌或英雄主義的特徵。另一方面,Utilitas(實用)與人類至善的實用性有關,讓我想起建築所需的慈善、利他因素。最後,人類的venustas(美)代表了智性。在這三個品質,美是最神祕,最不容易掌握和最難識別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遵循柏拉圖的理論,即我們不斷追求最美的形式。
我相信美,相信它的神祕、它的深度,和它使我們高貴的能力。正如俄羅斯作家費奧多爾‧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所寫的那樣,「美將拯救世界」(這句話來自《白痴》(The Idiot, 約1868-69)的主角米希金王子(Prince Myshkin))。這句話讓我想問,一座建築物是否得要漂亮,才能被認為是好建築?我不相信。藝術──和建築──不是美麗事物的表達,而是美麗的表達某物。這個原則的完美例證是林布蘭的《被屠宰的公牛》(The Slaughtered Ox, 1655);這是我很佩服的一幅畫。乍看之下,這種死去的動物的寫照會讓觀眾反感,但林布蘭在作此畫時正處於職業生涯的巔峰,他將其變成了詩意和精神洞察的奇蹟。偉大的藝術不是在於是否達到完美;包含令人不安的因素,通常會使其變得更偉大。令人不安的元素是我最欣賞的許多藝術家的品質,包括馬薩喬(Masaccio)、米開朗基羅、林布蘭和塞尚。破壞性因素和扭曲證明了某種鬥爭;當此令人信服地使用時,以它們為特色的作品以真實而非傳統的方式變得美麗。
對我來說,最後一個問題是,是否有什麼東西觸動我、吸引我。最終,良好的架構必須能感動和驚喜。那可能是建築形式需要強大的主要原因。僅僅因為這個原因,了解美在建築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我正在談論的那種美,以及試圖透過我的作品傳播的那種美,既非表面,也不淺薄。我尋求美,因為我需要超越慣例。舉一個例子說明這個原則:1983年,從進入大學後的15年後,我設計了我的第一個作品-―蘇黎世的公車候車亭和陽台。其中一個是包維霍夫陽台(Baumwollhof Balcony);這是一個新自由派(neo-Liberty)金屬陽台,掛在一棟19世紀的樓房,這個專案展示了將繼續定義我成熟建築風格的元素。這些委託案可以被視為無足輕重,但它們已經包含了我所有的建築信仰,而且我在我最偉大的專案上努力工作。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最終形式是他們的功能要求以及和我創造一個美麗合奏的願望之間所取得的平衡。
在設計公車候車亭時,我夢想它們有一天會成為火車站。在設計陽台時,我想像未來它們會成為橋樑,這正是後來發生的事情,檢查巴塞隆納巴哈德羅達-費利佩二世橋(Bach de Roda-Felipe II Bridge, 1984-87)的細長輪廓,其形式讓我想起了我在蘇黎世創建的陽台。從那以後,我一直在繼續研究「次要作品」(minor works),因為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在每個外表微不足道的專案背後,都有大量的訊息和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