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180 NT$162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98期_11月號
	EDITORIAL
26 世界盡頭的探問與微小光芒|朱貽安
COLUMN
28 去年,我成了被告——民事訴訟篇|王嘉驥
30 兩度撤銷文資身分——
「化南新村」案臺北市文化局滿臉豆花|蕭文杰
32 被取消的展覽,未被取消的問題|洪三雄
34 看建築.遊臺中 宜居幸福城市在望|簡秀枝
MISSING PIECES
36 田島正友 芳蘭之丘的藝術火苗|王德合
ARTIST
38 滿溢生光:江賢二的「敞開之域」|吳錦勲
42 胡瑪.芭芭:迷人的恐懼之美|陳冠綸
SPECIAL REPORT
46 重複,不重複:當藝術以「塑形力」回應自身、社會與時代
專訪 2026「堤頂之星2.0」年度策展人蔡佩桂|章郡榕
48 在百年古蹟中打造「活」的框架——
新竹市美術館「遷徙.築徑.知識──百年的想像之地」|章郡榕
購買電子雜誌:HYREAD、博客來
 
		2025典藏藝術季 11.30前《古美術》、《今藝術&投資》9折
 10 件庫存
	
	
	
     
    
		
					
				
本期主題:重繪亞洲雙年展地景
——
雙年展及三年展在亞洲的密集發生,是這個秋季跨區域藝文界的一大關注重點。儘管雙年展或三年展通常總是如期而至,但每一次所捎來的訊息、回應的問題,都各有不同。這其中,愛知三年展、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和日惹雙年展已分別在兩個月前揭幕,即將於11月正式登場的有台北雙年展、台灣美術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等,它們之間將勾勒出一幅什麼樣的共時性地景?
本次專題正是懷揣這樣的好奇,先以一份針對這些大展策展人的問卷調查為開端,透過一系列具普遍意義的共通提問,邀請他們就雙年展策展工作在當代世界中所扮演角色、對雙年展機制本身的反思等層面進入思考,藉此梳理當前策展思維的脈絡與差異。(策劃/嚴瀟瀟)
			 
			
			
				《今藝術&投資》398期(2025年11月號)目錄
100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6 世界盡頭的探問與微小光芒∣朱貽安
◎ COLUMN 今專欄
28 去年,我成了被告 民事訴訟篇∣王嘉驥
30 兩度撤銷文資身分──「化南新村」案臺北市文化局滿臉豆花∣蕭文杰
32 被取消的展覽,未被取消的問題∣洪三雄
34 看建築.遊臺中 宜居幸福城市在望∣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6 田島正友 芳蘭之丘的藝術火苗∣王德合
◎ ARTIST 藝術家
38 滿溢生光:江賢二的「敞開之域」∣吳錦勳
42 胡瑪.芭芭 迷人的恐懼之美∣陳冠綸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劃
46 重複,不重複:當藝術以「塑形力」回應自身、社會與時代 專訪2026「堤頂之星2.0」年度策展人蔡佩桂∣章郡榕
48 在百年古蹟中打造「活」的框架──新竹市美術館「遷徙.築徑.知識─百年的想像之地」∣章郡榕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0 溫柔的戰術:費利克斯.岡薩雷斯 - 托雷斯的滲透式美學∣朱貽安
◎ FEATURE 專題企畫
56 重繪亞洲雙年展地景 現場之間的反思、共振與想像∣嚴瀟瀟
58 向策展人提問:再思亞洲的雙年展∣嚴瀟瀟
66 「思慕」的多聲部合唱 山姆.巴塔維爾談2025台北雙年展的詩性與政治∣嚴瀟瀟
70 在日惹重探身體與萬物的連結 第18 屆日惹雙年展「KAWRUH: Tanah Lelaku」的具身經驗∣李京樺
74 場所、系統、實踐、反思、測繪、邊界、區域:2025愛知三年展∣郭昭蘭
78 螢光地毯、黑色隧道與銀色光芒的儀式 第13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降靈:靈魂的技術」∣葉佳蓉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2 在黑暗中發光的中世紀,前現代的回歸與當代啟示 「如上如下」與「烙印勇士&火之王國」∣詹育杰
86 歷經市場考驗的當代藝術,在壓力之下依然充滿活力∣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0 恐懼的建築,療癒的家屋:與策展人阮慶岳談「建築的恐懼與療癒」∣章郡榕
94 謝德慶:生命作品 1978-1999∣王維薇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98 繽紛記憶 林介文的織作藝術與軟雕塑∣王昱心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11.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00P
			 
			
				重繪亞洲雙年展地景 現場之間的反思、共振與想像
雙年展及三年展在亞洲的密集發生,是這個秋季跨區域藝文界的一大關注重點。儘管雙年展或三年展通常總是如期而至,但每一次所捎來的訊息、回應的問題,都各有不同。這其中,愛知三年展、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和日惹雙年展已分別在兩個月前揭幕,即將於11月正式登場的有台北雙年展、台灣美術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等,它們之間將勾勒出一幅什麼樣的共時性地景?
本次專題正是懷揣這樣的好奇,先以一份針對這些大展策展人的問卷調查為開端,透過一系列具普遍意義的共通提問,邀請他們就雙年展策展工作在當代世界中所扮演角色、對雙年展機制本身的反思等層面進入思考,藉此梳理當前策展思維的脈絡與差異。
若說這份問卷調查,希望初步勾勒出的是橫向的多聲部思考,那麼在各個雙年展現場所作的第一手記錄與評論,形塑的是種種縱向的深層剖面。本次專題因編輯時程緣故,暫將目光投向愛知雙年展、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和愛知雙年展的現場,由郭昭蘭、葉佳蓉與李京樺帶來現場的詳實觀察與思考,同時也採訪了如火如荼布展中的台北雙年展的策展團隊,在不同雙年展的現場,觀察它們如何回應在地語境與全球語彙,又彼此在思想與行動上共振。
而這樣一幅「亞洲的雙年展地景」,是否與上一個時期的雙年展樣貌有所不同?本次專題提出「重繪」,於此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姿態。這是出於對亞洲地區雙年展發展至今,在展覽框架與形式、知識結構與問題意識、社會影響與文化批判力等許多方面發生的轉型與變化有所意識,同時也希望能藉此觀察,重新思考「亞洲」作為觀念性場所的可能性。
策畫/嚴瀟瀟;開門頁設計/崔廣宇、崔宇晰)
			 
					
			
			
				《今藝術&投資》398期(2025年11月號)目錄
100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6 世界盡頭的探問與微小光芒∣朱貽安
◎ COLUMN 今專欄
28 去年,我成了被告 民事訴訟篇∣王嘉驥
30 兩度撤銷文資身分──「化南新村」案臺北市文化局滿臉豆花∣蕭文杰
32 被取消的展覽,未被取消的問題∣洪三雄
34 看建築.遊臺中 宜居幸福城市在望∣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6 田島正友 芳蘭之丘的藝術火苗∣王德合
◎ ARTIST 藝術家
38 滿溢生光:江賢二的「敞開之域」∣吳錦勳
42 胡瑪.芭芭 迷人的恐懼之美∣陳冠綸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劃
46 重複,不重複:當藝術以「塑形力」回應自身、社會與時代 專訪2026「堤頂之星2.0」年度策展人蔡佩桂∣章郡榕
48 在百年古蹟中打造「活」的框架──新竹市美術館「遷徙.築徑.知識─百年的想像之地」∣章郡榕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0 溫柔的戰術:費利克斯.岡薩雷斯 - 托雷斯的滲透式美學∣朱貽安
◎ FEATURE 專題企畫
56 重繪亞洲雙年展地景 現場之間的反思、共振與想像∣嚴瀟瀟
58 向策展人提問:再思亞洲的雙年展∣嚴瀟瀟
66 「思慕」的多聲部合唱 山姆.巴塔維爾談2025台北雙年展的詩性與政治∣嚴瀟瀟
70 在日惹重探身體與萬物的連結 第18 屆日惹雙年展「KAWRUH: Tanah Lelaku」的具身經驗∣李京樺
74 場所、系統、實踐、反思、測繪、邊界、區域:2025愛知三年展∣郭昭蘭
78 螢光地毯、黑色隧道與銀色光芒的儀式 第13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降靈:靈魂的技術」∣葉佳蓉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2 在黑暗中發光的中世紀,前現代的回歸與當代啟示 「如上如下」與「烙印勇士&火之王國」∣詹育杰
86 歷經市場考驗的當代藝術,在壓力之下依然充滿活力∣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0 恐懼的建築,療癒的家屋:與策展人阮慶岳談「建築的恐懼與療癒」∣章郡榕
94 謝德慶:生命作品 1978-1999∣王維薇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98 繽紛記憶 林介文的織作藝術與軟雕塑∣王昱心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11.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00P
			 
			
				重繪亞洲雙年展地景 現場之間的反思、共振與想像
雙年展及三年展在亞洲的密集發生,是這個秋季跨區域藝文界的一大關注重點。儘管雙年展或三年展通常總是如期而至,但每一次所捎來的訊息、回應的問題,都各有不同。這其中,愛知三年展、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和日惹雙年展已分別在兩個月前揭幕,即將於11月正式登場的有台北雙年展、台灣美術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等,它們之間將勾勒出一幅什麼樣的共時性地景?
本次專題正是懷揣這樣的好奇,先以一份針對這些大展策展人的問卷調查為開端,透過一系列具普遍意義的共通提問,邀請他們就雙年展策展工作在當代世界中所扮演角色、對雙年展機制本身的反思等層面進入思考,藉此梳理當前策展思維的脈絡與差異。
若說這份問卷調查,希望初步勾勒出的是橫向的多聲部思考,那麼在各個雙年展現場所作的第一手記錄與評論,形塑的是種種縱向的深層剖面。本次專題因編輯時程緣故,暫將目光投向愛知雙年展、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和愛知雙年展的現場,由郭昭蘭、葉佳蓉與李京樺帶來現場的詳實觀察與思考,同時也採訪了如火如荼布展中的台北雙年展的策展團隊,在不同雙年展的現場,觀察它們如何回應在地語境與全球語彙,又彼此在思想與行動上共振。
而這樣一幅「亞洲的雙年展地景」,是否與上一個時期的雙年展樣貌有所不同?本次專題提出「重繪」,於此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姿態。這是出於對亞洲地區雙年展發展至今,在展覽框架與形式、知識結構與問題意識、社會影響與文化批判力等許多方面發生的轉型與變化有所意識,同時也希望能藉此觀察,重新思考「亞洲」作為觀念性場所的可能性。
策畫/嚴瀟瀟;開門頁設計/崔廣宇、崔宇晰)
			 
					
			
			
				《今藝術&投資》398期(2025年11月號)目錄
100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6 世界盡頭的探問與微小光芒∣朱貽安
◎ COLUMN 今專欄
28 去年,我成了被告 民事訴訟篇∣王嘉驥
30 兩度撤銷文資身分──「化南新村」案臺北市文化局滿臉豆花∣蕭文杰
32 被取消的展覽,未被取消的問題∣洪三雄
34 看建築.遊臺中 宜居幸福城市在望∣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6 田島正友 芳蘭之丘的藝術火苗∣王德合
◎ ARTIST 藝術家
38 滿溢生光:江賢二的「敞開之域」∣吳錦勳
42 胡瑪.芭芭 迷人的恐懼之美∣陳冠綸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劃
46 重複,不重複:當藝術以「塑形力」回應自身、社會與時代 專訪2026「堤頂之星2.0」年度策展人蔡佩桂∣章郡榕
48 在百年古蹟中打造「活」的框架──新竹市美術館「遷徙.築徑.知識─百年的想像之地」∣章郡榕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0 溫柔的戰術:費利克斯.岡薩雷斯 - 托雷斯的滲透式美學∣朱貽安
◎ FEATURE 專題企畫
56 重繪亞洲雙年展地景 現場之間的反思、共振與想像∣嚴瀟瀟
58 向策展人提問:再思亞洲的雙年展∣嚴瀟瀟
66 「思慕」的多聲部合唱 山姆.巴塔維爾談2025台北雙年展的詩性與政治∣嚴瀟瀟
70 在日惹重探身體與萬物的連結 第18 屆日惹雙年展「KAWRUH: Tanah Lelaku」的具身經驗∣李京樺
74 場所、系統、實踐、反思、測繪、邊界、區域:2025愛知三年展∣郭昭蘭
78 螢光地毯、黑色隧道與銀色光芒的儀式 第13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降靈:靈魂的技術」∣葉佳蓉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2 在黑暗中發光的中世紀,前現代的回歸與當代啟示 「如上如下」與「烙印勇士&火之王國」∣詹育杰
86 歷經市場考驗的當代藝術,在壓力之下依然充滿活力∣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0 恐懼的建築,療癒的家屋:與策展人阮慶岳談「建築的恐懼與療癒」∣章郡榕
94 謝德慶:生命作品 1978-1999∣王維薇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98 繽紛記憶 林介文的織作藝術與軟雕塑∣王昱心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11.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00P
			 
			
				重繪亞洲雙年展地景 現場之間的反思、共振與想像
雙年展及三年展在亞洲的密集發生,是這個秋季跨區域藝文界的一大關注重點。儘管雙年展或三年展通常總是如期而至,但每一次所捎來的訊息、回應的問題,都各有不同。這其中,愛知三年展、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和日惹雙年展已分別在兩個月前揭幕,即將於11月正式登場的有台北雙年展、台灣美術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等,它們之間將勾勒出一幅什麼樣的共時性地景?
本次專題正是懷揣這樣的好奇,先以一份針對這些大展策展人的問卷調查為開端,透過一系列具普遍意義的共通提問,邀請他們就雙年展策展工作在當代世界中所扮演角色、對雙年展機制本身的反思等層面進入思考,藉此梳理當前策展思維的脈絡與差異。
若說這份問卷調查,希望初步勾勒出的是橫向的多聲部思考,那麼在各個雙年展現場所作的第一手記錄與評論,形塑的是種種縱向的深層剖面。本次專題因編輯時程緣故,暫將目光投向愛知雙年展、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和愛知雙年展的現場,由郭昭蘭、葉佳蓉與李京樺帶來現場的詳實觀察與思考,同時也採訪了如火如荼布展中的台北雙年展的策展團隊,在不同雙年展的現場,觀察它們如何回應在地語境與全球語彙,又彼此在思想與行動上共振。
而這樣一幅「亞洲的雙年展地景」,是否與上一個時期的雙年展樣貌有所不同?本次專題提出「重繪」,於此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姿態。這是出於對亞洲地區雙年展發展至今,在展覽框架與形式、知識結構與問題意識、社會影響與文化批判力等許多方面發生的轉型與變化有所意識,同時也希望能藉此觀察,重新思考「亞洲」作為觀念性場所的可能性。
策畫/嚴瀟瀟;開門頁設計/崔廣宇、崔宇晰)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