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Items - NT$0
    •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NT$180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95期_08月號

EDITORIAL
16 當災難來臨時,我們搶救什麼?|朱貽安

COLUMN
18 從藝術行政到評論 一位年輕原住民的觀點|耿一偉
20 當「藝術」碰上「政客」|洪三雄
22 不合時宜的迷戀|姚謙
24 從纏足繡鞋看女性平權的可貴|簡秀枝

MISSING PIECES
26 風起畫會夜、夢繫臺展途 翁水元的東京習畫時光|歐蕙瑄

SPECIAL REPORT
30 獲林茲電子藝術「人工生命與智慧」大獎:
專訪顧廣毅《酷兒解剖學圖譜》,從邊緣反思醫學權威|陳思宇

COVER STORY
34 穿越哈瓦那的色彩與記憶
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的藝術回聲|朱貽安

FEATURE
40 藝術防災包 災害風險下,臺灣藝術產業的防災調查|陳思宇
42 戰爭期間文化資產防護機制之規範格局 國際實踐與臺灣現狀之比較|徐佳緯

購買電子雜誌:HYREAD博客來

10 件庫存

本期主題:藝術防災包

——

面對天災頻繁、國際局勢的不穩定,「強化防災意識與行動」成為當前臺灣政府與民間部門積極推動的重要方向,各界也紛紛呼籲民眾備妥「防災包」;與此同時,文化與藝術都是屬於極度脆弱的資產,卻又是人類重要精神象徵與集體記憶,那我們是否也已經準備好「藝術防災包」?

本專題便以此為背景,首先回顧國際對文化資產於戰爭期間的保護法制與實踐經驗,進一步檢視臺灣各大公私立美術館的防災現況與制度建構;同時,也透過烏克蘭博物館在戰火下的應變行動,提供另一種身處危機中的文化應對視角。最後,以藝術家蔡咅璟、區秀詒對戰爭情境的想像,和蘇孟鴻、何孟娟親臨災難現場的經驗,從多元切角來檢視與提問,臺灣藝術產業的防災體質。(企劃/陳思宇)

重量 400 g
尺寸 28 × 21 × 1 cm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瀏覽此商品的人,也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