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180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92期_05月號

EDITORIAL
22 當AI走入人文藝術的深水區|嚴瀟瀟

COLUMN
24 使命不清或已失去使命?——亟待再定位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一)|王嘉驥
26 李遠擔任文化部長,是文資保存大進步還是倒退嚕?|蕭文杰
28 物緣、佛緣、人緣|洪三雄
30 重回藝術現場|姚謙
32 為台北當代藝博會加油打氣|簡秀枝

MISSING PIECES
34 在臺中俱樂部內揮毫的畫家——森牧齋|王俞丰

ARTIST
38 無題縱藝更踰越:「與馬悠閒地散步」三宅信太郎個展|陳賦

ART TALK
40 強調合作與聯盟,在柏林市中心打造一座兼具多樣性、包容性和永續性的美術館——專訪柏林漢堡火車站美術館館長法爾拉特|余小蕙

SPECIAL REPORT
46 混雜現實、韌性與變局中的香港藝術之春|嚴瀟瀟
50 地方不再是文化符號,美術館作為世界網絡的節點:專訪新美館「基進城市」策展人謝豐嶸、鄭慧華|陳思宇

COVER STORY
54 夜行者的半透明詩篇——李黑地的藝術|嚴瀟瀟

FEATURE
60 演算法的靈光:在AI浪潮中重探藝術的邊界|朱貽安
62 人工的智慧、人工的美學與會思考的感覺機器|沈伯丞
購買電子雜誌:HYREAD博客來

10 件庫存

本期主題:演算法的靈光:在AI浪潮中重探藝術的邊界

——

在ChatGPT問世後不久,《典藏.今藝術&投資》便曾推出「演算藝術史―『機械創造』中的創新」專題(2023年4月號,No.367),試圖從國內外不同專家學者與創作者的觀點來回應AI帶來的衝擊,以及討論「創意」的本質,乃至於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定義對「創意」的理解與詮釋?時隔兩年,AI技術經歷了更迭,應用場景更為廣泛,相關討論也從技術潛力擴展至美學建構、市場機制乃至社會倫理。因此,本次專題旨在提供一個更為聚焦且深入的視角,除了思索藝術和演算法的關係,什麼是其中「美學」探討的空間?更深入介紹11位活躍於AI藝術領域的關鍵創作者,探討他們如何將AI作為媒介與工具,發展出各自獨特的藝術實踐、思考路徑與美學關懷,共同勾勒出AI藝術從早期實驗到當代多元實踐的演化圖景。(企劃/朱貽安)

 

重量 400 g
尺寸 28 × 21 × 1 cm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瀏覽此商品的人,也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