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回望當代 ’11–’20 當代如何轉了彎?
——
「回望當代 ’11 – ’20 當代如何轉了彎?」是繼上個月《今藝術&投資》專題「回望當代:’11 – ’20 藝術大事記」之後的第二部分,特別從五個關鍵面向,探討2011至2020年,藝術環境對於當代藝術的認識論與實踐等面向究竟「如何轉了彎?」。它們分別是:媒介技術、原民性、表演轉向、雙年展,以及新藝術史認識論。這五個面向之所以值得被回顧,並不是因為它們是這十年才發生的新現象。這些現象在2000年代也許早有跡可循,但是唯獨在這個時代裡,它們因為某些與本地與國際互動、追趕「當代」時差的藝術實踐中,形塑了今日臺灣當代藝術自己的樣子。(企劃/陳晞)
《今藝術&投資》378期(2024年3月號)目錄
104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38 回望是為了前瞻 下一個不同的十年∣朱貽安
◎ COLUMN 今專欄
40 漫談我的美術獎評選經驗∣王嘉驥
42 部部都是文化「不」——臺北科技大學要成為屠殺動態文資建國啤酒廠啤酒園區的兇手嗎?∣蕭文杰
44 告別魯賓美術博物館∣洪三雄
46 又見常玉∣姚謙
48 藝術文化人才的適才適所∣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50 大村庄的土:榎木研介的故事∣黃博鈞
52 黑色抽象——藝術家格蘭.里根專訪∣朱貽安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56 「當代繪畫」定義再辯證: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17件獲獎作品展覽,3月15日於關渡美術館登場∣編輯部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8 沃爾夫岡.提爾曼斯——激進的詩意∣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64 回望當代 '11–'20 當代如何轉了彎?∣陳晞
66 歷史與當下,回顧臺灣近十年藝術史研究趨勢下的策展實踐∣朱佑霖
70 淺談2010年代雙╱三年展,國內、國際多面映射中的若干趨勢∣嚴瀟瀟
74 移動觀點下,2011年至2020年臺灣錄像藝術的兩個切面∣王柏偉
78 2011-2020現場藝術與劇場變體∣吳孟軒
82 「前國際南島藝術三年展時代」的策展機制與原住民當代藝術生產∣林育世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6 典範的形成與方法的實驗——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份追尋特展∣周郁齡
90 數位時代的無重力逆襲 《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中的身體性轉向∣溫語晨
94 奈良美智,深受全球收藏家鍾愛的日本藝術家∣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6 何處依歸?藝術開啟的另類政治潛能 「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李京樺
98 自二元行至共存 「生而為吾」的人之探索∣袁嘉駿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0 臺灣現代藝術的黎明:重逢史博館「五月與東方」特展∣朱佑霖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02 當台南藝博遇上臺南400,時空交錯的文化之旅∣ART TAINAN 2024台南藝術博覽會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3.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04
回望當代 '11 - '20 當代如何轉了彎?
A Look Back at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2011-2020, How Did the Contemporary Turn the Corner?
在今日的生活中,那些看似過去的總不真的過去。就好像你在影音串流平台上,隨處可見那些在年少時期便影響著你一生品味和思維的老歌或老電影。就算你不刻意找,大數據和演算法也會以此投你所好。我想這或許是因串流而使現在人們與「所謂過去」之間生成的感知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書寫過往當代藝術現象的意義,似乎是讓過去因書寫有跡可「形」,而非飄忽於生活之間、裝作是現在。
「回望當代 '11-'20當代如何轉了彎?」是繼上個月《今藝術&投資》專題「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之後的第二部分,特別從五個關鍵面向,探討2011至2020年,藝術環境對於當代藝術的認識論與實踐等面向究竟「如何轉了彎?」。它們分別是:媒介技術、原民性、表演轉向、雙年展,以及新藝術史認識論。這五個面向之所以值得被回顧,並不是因為它們是這十年才發生的新現象。這些現象在2000年代也許早有跡可循,但是唯獨在這個時代裡,它們因為某些與本地與國際互動、追趕「當代」時差的藝術實踐中,形塑了今日臺灣當代藝術自己的樣子。
這或許也是此專題中的諸位書寫者們,無法在文章論述中,迴避在這個斷代之外的年份與事件的原因。當我們於「典藏ARTouch」網站上邀請吳思鋒、高千惠、高森信男、孫松榮與張寶成等專欄作者撰文呼應此題目時,也往往不得不提起2008年至2010年間發生的事件,又或者是從2020年之後的幾個重要展覽,來回顧這些關鍵改變的影響。
在「當代如何轉了彎?」中,長期關注藝術家創作中的媒介技術與控制論的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總監王柏偉,從2010年代智慧型手機這般的數位傳播媒介、以及社群平台創造的社群遊戲之普及化等現象作為題引,提出吳其育和許家維這般的錄像藝術創作者,如何奠基於這樣的知識與資訊平面之上,實踐出不同於上個十年錄像藝術家的影像觀念。
舞評人吳孟軒則回推了如今成為當代藝術策展之濫觴的「表演轉向」,在2010年代是如何實驗與實踐。除了幾檔較為人熟知的大型展演與計畫之外,她亦從藝術家和劇團的創作實驗,以及兩場別具代表性的論壇,論述當代的表演性如何在節目揀選、創作生產與國際共製的類「後福特主義勞動模式」(Post-fordism,吳孟軒語)中,對藝術節機制下的表演性策展提出力透紙背的疑問,為我們對於當代藝術的回望,補上難以忽視的表演面向。
多年親身關照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實踐現場的資深藝評人林育世,則從都市與部落中逐漸開枝散葉、重新組構創作社群的新生代與中生代原住民族創作者與展演事件中,論述了這個在2010年代因轉型正義、世代交替與藝文補助機制等因素,而建立起不同於臺灣西部藝術學院的美學觀念。而這種新的藝術價值,也逐漸在國際和市場之間,成為臺灣當代藝術與國際對話時的重要實力。
在另外二篇專文中,典藏雜誌社編輯台團隊也提出了我們作為一成立超過30年的藝術媒體之觀點。除了在上個月的專題中,由長期關注全球藝術市場的資深採訪編輯楊椀茹以專文回顧藝術產業和市場現象之外,在此次專題中,總編輯嚴瀟瀟從加速度的全球化所影響的雙年展藝術網絡,來談論雙年展如何在2010年代成為一種國際之間的當代藝術美學競賽,以及它的機制造成了哪些當代藝術創作發展的轉變。編輯朱佑霖則從她的藝術史專業出發,回看2011年至2020年間重要策展中的藝術史方法論轉向。佑霖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北師美術館等館所觀察到的物質文化轉向,以及藝術史研究中的國族意識之形變,為「回望當代」的眼眸補足了一個難以被當代藝術界發現、實則影響甚鉅的觀點。
我相信,正是這些策展中的藝術史方法之轉向,讓在2010年代思考當代的人們,甚至是那些在這個十年中顯得「已不那麼當代」的繪畫與雕塑創作者們,往往是基於對這些所謂過去和傳統的再認識論中,重新想像當代。
(企劃/陳晞)
《今藝術&投資》378期(2024年3月號)目錄
104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38 回望是為了前瞻 下一個不同的十年∣朱貽安
◎ COLUMN 今專欄
40 漫談我的美術獎評選經驗∣王嘉驥
42 部部都是文化「不」——臺北科技大學要成為屠殺動態文資建國啤酒廠啤酒園區的兇手嗎?∣蕭文杰
44 告別魯賓美術博物館∣洪三雄
46 又見常玉∣姚謙
48 藝術文化人才的適才適所∣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50 大村庄的土:榎木研介的故事∣黃博鈞
52 黑色抽象——藝術家格蘭.里根專訪∣朱貽安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56 「當代繪畫」定義再辯證: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17件獲獎作品展覽,3月15日於關渡美術館登場∣編輯部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8 沃爾夫岡.提爾曼斯——激進的詩意∣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64 回望當代 '11–'20 當代如何轉了彎?∣陳晞
66 歷史與當下,回顧臺灣近十年藝術史研究趨勢下的策展實踐∣朱佑霖
70 淺談2010年代雙╱三年展,國內、國際多面映射中的若干趨勢∣嚴瀟瀟
74 移動觀點下,2011年至2020年臺灣錄像藝術的兩個切面∣王柏偉
78 2011-2020現場藝術與劇場變體∣吳孟軒
82 「前國際南島藝術三年展時代」的策展機制與原住民當代藝術生產∣林育世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6 典範的形成與方法的實驗——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份追尋特展∣周郁齡
90 數位時代的無重力逆襲 《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中的身體性轉向∣溫語晨
94 奈良美智,深受全球收藏家鍾愛的日本藝術家∣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6 何處依歸?藝術開啟的另類政治潛能 「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李京樺
98 自二元行至共存 「生而為吾」的人之探索∣袁嘉駿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0 臺灣現代藝術的黎明:重逢史博館「五月與東方」特展∣朱佑霖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02 當台南藝博遇上臺南400,時空交錯的文化之旅∣ART TAINAN 2024台南藝術博覽會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3.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04
回望當代 '11 - '20 當代如何轉了彎?
A Look Back at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2011-2020, How Did the Contemporary Turn the Corner?
在今日的生活中,那些看似過去的總不真的過去。就好像你在影音串流平台上,隨處可見那些在年少時期便影響著你一生品味和思維的老歌或老電影。就算你不刻意找,大數據和演算法也會以此投你所好。我想這或許是因串流而使現在人們與「所謂過去」之間生成的感知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書寫過往當代藝術現象的意義,似乎是讓過去因書寫有跡可「形」,而非飄忽於生活之間、裝作是現在。
「回望當代 '11-'20當代如何轉了彎?」是繼上個月《今藝術&投資》專題「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之後的第二部分,特別從五個關鍵面向,探討2011至2020年,藝術環境對於當代藝術的認識論與實踐等面向究竟「如何轉了彎?」。它們分別是:媒介技術、原民性、表演轉向、雙年展,以及新藝術史認識論。這五個面向之所以值得被回顧,並不是因為它們是這十年才發生的新現象。這些現象在2000年代也許早有跡可循,但是唯獨在這個時代裡,它們因為某些與本地與國際互動、追趕「當代」時差的藝術實踐中,形塑了今日臺灣當代藝術自己的樣子。
這或許也是此專題中的諸位書寫者們,無法在文章論述中,迴避在這個斷代之外的年份與事件的原因。當我們於「典藏ARTouch」網站上邀請吳思鋒、高千惠、高森信男、孫松榮與張寶成等專欄作者撰文呼應此題目時,也往往不得不提起2008年至2010年間發生的事件,又或者是從2020年之後的幾個重要展覽,來回顧這些關鍵改變的影響。
在「當代如何轉了彎?」中,長期關注藝術家創作中的媒介技術與控制論的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總監王柏偉,從2010年代智慧型手機這般的數位傳播媒介、以及社群平台創造的社群遊戲之普及化等現象作為題引,提出吳其育和許家維這般的錄像藝術創作者,如何奠基於這樣的知識與資訊平面之上,實踐出不同於上個十年錄像藝術家的影像觀念。
舞評人吳孟軒則回推了如今成為當代藝術策展之濫觴的「表演轉向」,在2010年代是如何實驗與實踐。除了幾檔較為人熟知的大型展演與計畫之外,她亦從藝術家和劇團的創作實驗,以及兩場別具代表性的論壇,論述當代的表演性如何在節目揀選、創作生產與國際共製的類「後福特主義勞動模式」(Post-fordism,吳孟軒語)中,對藝術節機制下的表演性策展提出力透紙背的疑問,為我們對於當代藝術的回望,補上難以忽視的表演面向。
多年親身關照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實踐現場的資深藝評人林育世,則從都市與部落中逐漸開枝散葉、重新組構創作社群的新生代與中生代原住民族創作者與展演事件中,論述了這個在2010年代因轉型正義、世代交替與藝文補助機制等因素,而建立起不同於臺灣西部藝術學院的美學觀念。而這種新的藝術價值,也逐漸在國際和市場之間,成為臺灣當代藝術與國際對話時的重要實力。
在另外二篇專文中,典藏雜誌社編輯台團隊也提出了我們作為一成立超過30年的藝術媒體之觀點。除了在上個月的專題中,由長期關注全球藝術市場的資深採訪編輯楊椀茹以專文回顧藝術產業和市場現象之外,在此次專題中,總編輯嚴瀟瀟從加速度的全球化所影響的雙年展藝術網絡,來談論雙年展如何在2010年代成為一種國際之間的當代藝術美學競賽,以及它的機制造成了哪些當代藝術創作發展的轉變。編輯朱佑霖則從她的藝術史專業出發,回看2011年至2020年間重要策展中的藝術史方法論轉向。佑霖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北師美術館等館所觀察到的物質文化轉向,以及藝術史研究中的國族意識之形變,為「回望當代」的眼眸補足了一個難以被當代藝術界發現、實則影響甚鉅的觀點。
我相信,正是這些策展中的藝術史方法之轉向,讓在2010年代思考當代的人們,甚至是那些在這個十年中顯得「已不那麼當代」的繪畫與雕塑創作者們,往往是基於對這些所謂過去和傳統的再認識論中,重新想像當代。
(企劃/陳晞)
《今藝術&投資》378期(2024年3月號)目錄
104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38 回望是為了前瞻 下一個不同的十年∣朱貽安
◎ COLUMN 今專欄
40 漫談我的美術獎評選經驗∣王嘉驥
42 部部都是文化「不」——臺北科技大學要成為屠殺動態文資建國啤酒廠啤酒園區的兇手嗎?∣蕭文杰
44 告別魯賓美術博物館∣洪三雄
46 又見常玉∣姚謙
48 藝術文化人才的適才適所∣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50 大村庄的土:榎木研介的故事∣黃博鈞
52 黑色抽象——藝術家格蘭.里根專訪∣朱貽安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56 「當代繪畫」定義再辯證: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17件獲獎作品展覽,3月15日於關渡美術館登場∣編輯部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8 沃爾夫岡.提爾曼斯——激進的詩意∣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64 回望當代 '11–'20 當代如何轉了彎?∣陳晞
66 歷史與當下,回顧臺灣近十年藝術史研究趨勢下的策展實踐∣朱佑霖
70 淺談2010年代雙╱三年展,國內、國際多面映射中的若干趨勢∣嚴瀟瀟
74 移動觀點下,2011年至2020年臺灣錄像藝術的兩個切面∣王柏偉
78 2011-2020現場藝術與劇場變體∣吳孟軒
82 「前國際南島藝術三年展時代」的策展機制與原住民當代藝術生產∣林育世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6 典範的形成與方法的實驗——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份追尋特展∣周郁齡
90 數位時代的無重力逆襲 《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中的身體性轉向∣溫語晨
94 奈良美智,深受全球收藏家鍾愛的日本藝術家∣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6 何處依歸?藝術開啟的另類政治潛能 「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李京樺
98 自二元行至共存 「生而為吾」的人之探索∣袁嘉駿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0 臺灣現代藝術的黎明:重逢史博館「五月與東方」特展∣朱佑霖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02 當台南藝博遇上臺南400,時空交錯的文化之旅∣ART TAINAN 2024台南藝術博覽會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3.01
ISBN:471929410002506
裝訂:平裝
頁數:104
回望當代 '11 - '20 當代如何轉了彎?
A Look Back at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2011-2020, How Did the Contemporary Turn the Corner?
在今日的生活中,那些看似過去的總不真的過去。就好像你在影音串流平台上,隨處可見那些在年少時期便影響著你一生品味和思維的老歌或老電影。就算你不刻意找,大數據和演算法也會以此投你所好。我想這或許是因串流而使現在人們與「所謂過去」之間生成的感知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書寫過往當代藝術現象的意義,似乎是讓過去因書寫有跡可「形」,而非飄忽於生活之間、裝作是現在。
「回望當代 '11-'20當代如何轉了彎?」是繼上個月《今藝術&投資》專題「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之後的第二部分,特別從五個關鍵面向,探討2011至2020年,藝術環境對於當代藝術的認識論與實踐等面向究竟「如何轉了彎?」。它們分別是:媒介技術、原民性、表演轉向、雙年展,以及新藝術史認識論。這五個面向之所以值得被回顧,並不是因為它們是這十年才發生的新現象。這些現象在2000年代也許早有跡可循,但是唯獨在這個時代裡,它們因為某些與本地與國際互動、追趕「當代」時差的藝術實踐中,形塑了今日臺灣當代藝術自己的樣子。
這或許也是此專題中的諸位書寫者們,無法在文章論述中,迴避在這個斷代之外的年份與事件的原因。當我們於「典藏ARTouch」網站上邀請吳思鋒、高千惠、高森信男、孫松榮與張寶成等專欄作者撰文呼應此題目時,也往往不得不提起2008年至2010年間發生的事件,又或者是從2020年之後的幾個重要展覽,來回顧這些關鍵改變的影響。
在「當代如何轉了彎?」中,長期關注藝術家創作中的媒介技術與控制論的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總監王柏偉,從2010年代智慧型手機這般的數位傳播媒介、以及社群平台創造的社群遊戲之普及化等現象作為題引,提出吳其育和許家維這般的錄像藝術創作者,如何奠基於這樣的知識與資訊平面之上,實踐出不同於上個十年錄像藝術家的影像觀念。
舞評人吳孟軒則回推了如今成為當代藝術策展之濫觴的「表演轉向」,在2010年代是如何實驗與實踐。除了幾檔較為人熟知的大型展演與計畫之外,她亦從藝術家和劇團的創作實驗,以及兩場別具代表性的論壇,論述當代的表演性如何在節目揀選、創作生產與國際共製的類「後福特主義勞動模式」(Post-fordism,吳孟軒語)中,對藝術節機制下的表演性策展提出力透紙背的疑問,為我們對於當代藝術的回望,補上難以忽視的表演面向。
多年親身關照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實踐現場的資深藝評人林育世,則從都市與部落中逐漸開枝散葉、重新組構創作社群的新生代與中生代原住民族創作者與展演事件中,論述了這個在2010年代因轉型正義、世代交替與藝文補助機制等因素,而建立起不同於臺灣西部藝術學院的美學觀念。而這種新的藝術價值,也逐漸在國際和市場之間,成為臺灣當代藝術與國際對話時的重要實力。
在另外二篇專文中,典藏雜誌社編輯台團隊也提出了我們作為一成立超過30年的藝術媒體之觀點。除了在上個月的專題中,由長期關注全球藝術市場的資深採訪編輯楊椀茹以專文回顧藝術產業和市場現象之外,在此次專題中,總編輯嚴瀟瀟從加速度的全球化所影響的雙年展藝術網絡,來談論雙年展如何在2010年代成為一種國際之間的當代藝術美學競賽,以及它的機制造成了哪些當代藝術創作發展的轉變。編輯朱佑霖則從她的藝術史專業出發,回看2011年至2020年間重要策展中的藝術史方法論轉向。佑霖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北師美術館等館所觀察到的物質文化轉向,以及藝術史研究中的國族意識之形變,為「回望當代」的眼眸補足了一個難以被當代藝術界發現、實則影響甚鉅的觀點。
我相信,正是這些策展中的藝術史方法之轉向,讓在2010年代思考當代的人們,甚至是那些在這個十年中顯得「已不那麼當代」的繪畫與雕塑創作者們,往往是基於對這些所謂過去和傳統的再認識論中,重新想像當代。
(企劃/陳晞)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