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新?類型?公共?藝術? 在回顧中初探
繼2018年「吉祥如『藝』觀誰的光?」、2020年「誰的藝術?誰過節?」與2021年「台灣光節熱潮初探」三個專題後,此次專題「新?類型?公共?藝術?—在回顧中初探」將邁向第四個專題,以〈叫你阿嬤來囉—藝術現實與現場的觀察芻議〉一文,分享筆者身兼創作者與評論者,對於創作現場、標案政策以及傳播媒體的觀察筆記。另外,邀請新銳藝評人、影評人王振愷和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謝宇婷,聚焦在「走讀」和「駐地」這二個關鍵字上,重探因新類型公共藝術,而打開的工作方法甚至是評論方法。
最後訪談文的對象為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總監將以「話當年」的方式,向十年後的年輕讀者們,分享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內容、動向及其後續效應。高雄小港大林蒲的遷村議題,不約而同,吸引了視覺藝術家倪祥與台灣物件劇場藝術家曾彥婷(人稱河童)的注意,透過訪談,希望延續並分享曾彥婷創作的起心動念與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象。(企劃/劉星佑)
《今藝術&投資》366期(2023年3月號)目錄
120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36 創造力的未來∣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38 啟蒙與長成──我的1980年代(二)∣王嘉驥
40 文資場域權貴化是扼殺文化再生也是違反文化平權∣蕭文杰
42 壯大台灣內容,建立文化自信∣洪三雄
44 藝術不是不可替代幣,它是藝術∣姚謙
46 《悲情城市》的在地性、國際性與經典性∣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8 畫過淡水的日本哲學家──上山春平∣黃子恩
◎ ART TALKS 相談室
50 藝術顧問是什麼? 與寺瀬由紀對談顧問工作與今日市場∣朱貽安
56 承繼過往開創未來 專訪蘇富比新任亞洲區主席林宛嫺∣朱貽安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60 一個更「接地氣」的香港巴塞爾及其亞洲視野 專訪巴塞爾總監樂思洋∣嚴瀟瀟
64 從核心開創新局 富藝斯新總部即將開幕 專訪富藝斯亞洲區主席陳遵文∣朱貽安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68 航行於永變的時間之海 拉希德約翰遜與其對一個時代肖像的探索∣柯念樸
◎ FEATURE 專題企畫
76 新?類型?公共?藝術? 在回顧中初探∣劉星佑
78 叫你阿嬤來囉—藝術現實與現場的觀察芻議∣劉星佑
81 走讀作為形式:當代藝術家的(非官方)文化路徑∣王振愷
84 從此到彼──駐地實踐的一些思考∣謝宇婷
88 這不是一件藝術品 李曉雯談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林芷筠
90 歡迎到大林蒲吃一盤蚵仔煎 曾彥婷談「咱的塑膠夢」計劃∣林芷筠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92 反思新加坡與城市的文化自信∣龔若靈
96 農村包圍「全球」∣卞卡
100 在能源危機的冬天,更少更生態的藝術是否可能∣詹育杰
104 拍賣市場上的馬格利特狂潮∣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06 動情於技術疊代的畸零地與當代原民性之間 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問世間,情不為何物」∣林育世
110 想望的動機 Human Desire: The YANG ARTS Collection∣林芷筠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12 ART TAINAN 2023 台南藝術博覽會 行旅藝術新城 重演主題畫作∣台南藝術博覽會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14 玉兔迎福 宛儒畫廊兔年春季展∣青木
116 「藝術.變奏」 葉竹盛創作展∣蔡獻友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3.01
ISBN:471929410002504
裝訂:平裝
頁數:120
創造力的未來
Future of the Creative
文 ︳嚴瀟瀟
有關ChatGPT、OpenAI乃至各種與AI有關的話題持續沸沸揚揚,某種過去可能大多出現在科幻小說或電影中的場景隱約成了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與一個似乎是活在網路上的、會吐露文字的機器人對話、問答或是搜尋什麼,而對方的回應或是創造物,總會讓我們覺得那是一個記憶力、創造力與算力都異於常人的人類。接下來就是人類文化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的、被害妄想式的恐慌:我們會被AI取代嗎?以繪圖為生的人會被Midjourney或DALL-E取代嗎?寫作者會被ChatGPT取代嗎?是不是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攝影術出現時,也曾引發了繪畫就此會被取代的擔憂?整個20世紀的藝術史都證明了那只是杞人憂天。攝影與繪畫,各自發展出精彩的歷史,也並未互相排斥。
華裔美國科幻小說家姜峯楠(Ted Chiang)於二月初為《紐約客》寫的一篇文章〈ChatGPT是網路上一幀模糊的JPEG檔〉(註)開始廣為流傳。他在大型語言模型與有損壓縮之間進行了有趣的類比,同時也在其中探討了人類進行創造性活動時的運作模式,如:「若學生未曾需要去寫一些我們之前就都讀過的文章,他們就永遠也無法獲得那些足以讓他們寫出我們從未讀過的東西的技能。」這清晰地指出了,人的創造力存在於與自身表達進行不斷抵抗的過程和縫隙中。或許我們也可以以藝術創作打一個類似的比方:若一個畫畫的人從未需要去畫一些我們都會畫的東西,他就永遠也無法有能力畫出驚艷四座的劃時代作品。
當愈來愈多軟體或App可以讓我們玩起「輸入甚至只需要選擇一些既定關鍵字後就可以生成圖像」的遊戲,便也不難發覺這些AI生產的圖像很容易在這裡或那裡出現破綻,從而在真正的「美」的境界中經不起推敲。這與存在於人類身上、某些難以被大數據、演算法或人工智慧所模擬的能力有關。人類集體潛意識的運作模式,或是象徵系統的演變可能,也都還並未完全落於人類自身理解與感知的常識範疇之內。
因此或許可以說,創造力的未來始終不會枯竭——至少在我們還能夠不斷對自身發起反抗,繼續努力拉近自己的創造物與自己渴望創造的東西之間的差距(同時也承認這種差距幾乎永恆存在)時,都會是如此。
註 Ted Chiang, ChatGPT is a Blurry JPEG of the Web, the New Yorker, 2023/02/09.取自:https://www.newyorker.com/tech/annals-of-technology/chatgpt-is-a-blurry-jpeg-of-the-web
內容試閱https://issuu.com/artouch/docs/2023_3_jpg_
《今藝術&投資》366期(2023年3月號)目錄
120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36 創造力的未來∣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38 啟蒙與長成──我的1980年代(二)∣王嘉驥
40 文資場域權貴化是扼殺文化再生也是違反文化平權∣蕭文杰
42 壯大台灣內容,建立文化自信∣洪三雄
44 藝術不是不可替代幣,它是藝術∣姚謙
46 《悲情城市》的在地性、國際性與經典性∣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8 畫過淡水的日本哲學家──上山春平∣黃子恩
◎ ART TALKS 相談室
50 藝術顧問是什麼? 與寺瀬由紀對談顧問工作與今日市場∣朱貽安
56 承繼過往開創未來 專訪蘇富比新任亞洲區主席林宛嫺∣朱貽安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60 一個更「接地氣」的香港巴塞爾及其亞洲視野 專訪巴塞爾總監樂思洋∣嚴瀟瀟
64 從核心開創新局 富藝斯新總部即將開幕 專訪富藝斯亞洲區主席陳遵文∣朱貽安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68 航行於永變的時間之海 拉希德約翰遜與其對一個時代肖像的探索∣柯念樸
◎ FEATURE 專題企畫
76 新?類型?公共?藝術? 在回顧中初探∣劉星佑
78 叫你阿嬤來囉—藝術現實與現場的觀察芻議∣劉星佑
81 走讀作為形式:當代藝術家的(非官方)文化路徑∣王振愷
84 從此到彼──駐地實踐的一些思考∣謝宇婷
88 這不是一件藝術品 李曉雯談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林芷筠
90 歡迎到大林蒲吃一盤蚵仔煎 曾彥婷談「咱的塑膠夢」計劃∣林芷筠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92 反思新加坡與城市的文化自信∣龔若靈
96 農村包圍「全球」∣卞卡
100 在能源危機的冬天,更少更生態的藝術是否可能∣詹育杰
104 拍賣市場上的馬格利特狂潮∣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06 動情於技術疊代的畸零地與當代原民性之間 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問世間,情不為何物」∣林育世
110 想望的動機 Human Desire: The YANG ARTS Collection∣林芷筠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12 ART TAINAN 2023 台南藝術博覽會 行旅藝術新城 重演主題畫作∣台南藝術博覽會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14 玉兔迎福 宛儒畫廊兔年春季展∣青木
116 「藝術.變奏」 葉竹盛創作展∣蔡獻友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3.01
ISBN:471929410002504
裝訂:平裝
頁數:120
創造力的未來
Future of the Creative
文 ︳嚴瀟瀟
有關ChatGPT、OpenAI乃至各種與AI有關的話題持續沸沸揚揚,某種過去可能大多出現在科幻小說或電影中的場景隱約成了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與一個似乎是活在網路上的、會吐露文字的機器人對話、問答或是搜尋什麼,而對方的回應或是創造物,總會讓我們覺得那是一個記憶力、創造力與算力都異於常人的人類。接下來就是人類文化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的、被害妄想式的恐慌:我們會被AI取代嗎?以繪圖為生的人會被Midjourney或DALL-E取代嗎?寫作者會被ChatGPT取代嗎?是不是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攝影術出現時,也曾引發了繪畫就此會被取代的擔憂?整個20世紀的藝術史都證明了那只是杞人憂天。攝影與繪畫,各自發展出精彩的歷史,也並未互相排斥。
華裔美國科幻小說家姜峯楠(Ted Chiang)於二月初為《紐約客》寫的一篇文章〈ChatGPT是網路上一幀模糊的JPEG檔〉(註)開始廣為流傳。他在大型語言模型與有損壓縮之間進行了有趣的類比,同時也在其中探討了人類進行創造性活動時的運作模式,如:「若學生未曾需要去寫一些我們之前就都讀過的文章,他們就永遠也無法獲得那些足以讓他們寫出我們從未讀過的東西的技能。」這清晰地指出了,人的創造力存在於與自身表達進行不斷抵抗的過程和縫隙中。或許我們也可以以藝術創作打一個類似的比方:若一個畫畫的人從未需要去畫一些我們都會畫的東西,他就永遠也無法有能力畫出驚艷四座的劃時代作品。
當愈來愈多軟體或App可以讓我們玩起「輸入甚至只需要選擇一些既定關鍵字後就可以生成圖像」的遊戲,便也不難發覺這些AI生產的圖像很容易在這裡或那裡出現破綻,從而在真正的「美」的境界中經不起推敲。這與存在於人類身上、某些難以被大數據、演算法或人工智慧所模擬的能力有關。人類集體潛意識的運作模式,或是象徵系統的演變可能,也都還並未完全落於人類自身理解與感知的常識範疇之內。
因此或許可以說,創造力的未來始終不會枯竭——至少在我們還能夠不斷對自身發起反抗,繼續努力拉近自己的創造物與自己渴望創造的東西之間的差距(同時也承認這種差距幾乎永恆存在)時,都會是如此。
註 Ted Chiang, ChatGPT is a Blurry JPEG of the Web, the New Yorker, 2023/02/09.取自:https://www.newyorker.com/tech/annals-of-technology/chatgpt-is-a-blurry-jpeg-of-the-web
內容試閱https://issuu.com/artouch/docs/2023_3_jpg_
《今藝術&投資》366期(2023年3月號)目錄
120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36 創造力的未來∣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38 啟蒙與長成──我的1980年代(二)∣王嘉驥
40 文資場域權貴化是扼殺文化再生也是違反文化平權∣蕭文杰
42 壯大台灣內容,建立文化自信∣洪三雄
44 藝術不是不可替代幣,它是藝術∣姚謙
46 《悲情城市》的在地性、國際性與經典性∣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8 畫過淡水的日本哲學家──上山春平∣黃子恩
◎ ART TALKS 相談室
50 藝術顧問是什麼? 與寺瀬由紀對談顧問工作與今日市場∣朱貽安
56 承繼過往開創未來 專訪蘇富比新任亞洲區主席林宛嫺∣朱貽安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60 一個更「接地氣」的香港巴塞爾及其亞洲視野 專訪巴塞爾總監樂思洋∣嚴瀟瀟
64 從核心開創新局 富藝斯新總部即將開幕 專訪富藝斯亞洲區主席陳遵文∣朱貽安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68 航行於永變的時間之海 拉希德約翰遜與其對一個時代肖像的探索∣柯念樸
◎ FEATURE 專題企畫
76 新?類型?公共?藝術? 在回顧中初探∣劉星佑
78 叫你阿嬤來囉—藝術現實與現場的觀察芻議∣劉星佑
81 走讀作為形式:當代藝術家的(非官方)文化路徑∣王振愷
84 從此到彼──駐地實踐的一些思考∣謝宇婷
88 這不是一件藝術品 李曉雯談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林芷筠
90 歡迎到大林蒲吃一盤蚵仔煎 曾彥婷談「咱的塑膠夢」計劃∣林芷筠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92 反思新加坡與城市的文化自信∣龔若靈
96 農村包圍「全球」∣卞卡
100 在能源危機的冬天,更少更生態的藝術是否可能∣詹育杰
104 拍賣市場上的馬格利特狂潮∣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06 動情於技術疊代的畸零地與當代原民性之間 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問世間,情不為何物」∣林育世
110 想望的動機 Human Desire: The YANG ARTS Collection∣林芷筠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12 ART TAINAN 2023 台南藝術博覽會 行旅藝術新城 重演主題畫作∣台南藝術博覽會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14 玉兔迎福 宛儒畫廊兔年春季展∣青木
116 「藝術.變奏」 葉竹盛創作展∣蔡獻友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3.01
ISBN:471929410002504
裝訂:平裝
頁數:120
創造力的未來
Future of the Creative
文 ︳嚴瀟瀟
有關ChatGPT、OpenAI乃至各種與AI有關的話題持續沸沸揚揚,某種過去可能大多出現在科幻小說或電影中的場景隱約成了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與一個似乎是活在網路上的、會吐露文字的機器人對話、問答或是搜尋什麼,而對方的回應或是創造物,總會讓我們覺得那是一個記憶力、創造力與算力都異於常人的人類。接下來就是人類文化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的、被害妄想式的恐慌:我們會被AI取代嗎?以繪圖為生的人會被Midjourney或DALL-E取代嗎?寫作者會被ChatGPT取代嗎?是不是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攝影術出現時,也曾引發了繪畫就此會被取代的擔憂?整個20世紀的藝術史都證明了那只是杞人憂天。攝影與繪畫,各自發展出精彩的歷史,也並未互相排斥。
華裔美國科幻小說家姜峯楠(Ted Chiang)於二月初為《紐約客》寫的一篇文章〈ChatGPT是網路上一幀模糊的JPEG檔〉(註)開始廣為流傳。他在大型語言模型與有損壓縮之間進行了有趣的類比,同時也在其中探討了人類進行創造性活動時的運作模式,如:「若學生未曾需要去寫一些我們之前就都讀過的文章,他們就永遠也無法獲得那些足以讓他們寫出我們從未讀過的東西的技能。」這清晰地指出了,人的創造力存在於與自身表達進行不斷抵抗的過程和縫隙中。或許我們也可以以藝術創作打一個類似的比方:若一個畫畫的人從未需要去畫一些我們都會畫的東西,他就永遠也無法有能力畫出驚艷四座的劃時代作品。
當愈來愈多軟體或App可以讓我們玩起「輸入甚至只需要選擇一些既定關鍵字後就可以生成圖像」的遊戲,便也不難發覺這些AI生產的圖像很容易在這裡或那裡出現破綻,從而在真正的「美」的境界中經不起推敲。這與存在於人類身上、某些難以被大數據、演算法或人工智慧所模擬的能力有關。人類集體潛意識的運作模式,或是象徵系統的演變可能,也都還並未完全落於人類自身理解與感知的常識範疇之內。
因此或許可以說,創造力的未來始終不會枯竭——至少在我們還能夠不斷對自身發起反抗,繼續努力拉近自己的創造物與自己渴望創造的東西之間的差距(同時也承認這種差距幾乎永恆存在)時,都會是如此。
註 Ted Chiang, ChatGPT is a Blurry JPEG of the Web, the New Yorker, 2023/02/09.取自:https://www.newyorker.com/tech/annals-of-technology/chatgpt-is-a-blurry-jpeg-of-the-web
內容試閱https://issuu.com/artouch/docs/2023_3_jpg_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