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集體創傷與療癒中的藝術伏流
——
圍繞著「藝術何用」之話題的討論從未消失,尤其是近兩年來,我們共同生活在這樣一個被全球疫情、氣候變遷、戰爭與紛亂所持續影響的世界上,過往的創傷尚未好好面對和再現,新的創傷接踵而至。本次專題希望能同時從對當代藝術創作的觀察切入,擴及更廣泛意義上的創造性、參與性的實踐,來探看在針對集體創傷所從未停止過的療癒進程中,我們此時所身處的位置,面對千瘡百孔的世界,其中是否蘊藏著我們可以努力的共同未來?(企劃/嚴瀟瀟)
NT$180
EDITORIAL
28 關於「美感」的三言兩語
COLUMN
30 我的策展生涯與臺灣當代水墨藝術(二)
32 全國文化會議之後為何文化保存路依舊坎坷難行
34 不一樣的當代美術館(下)
36 遠看與近看
38 如何選擇藝術品標的?(下)之二
40 期許國家級藝文機構回歸專業治理
10 件庫存
本期主題:集體創傷與療癒中的藝術伏流
——
圍繞著「藝術何用」之話題的討論從未消失,尤其是近兩年來,我們共同生活在這樣一個被全球疫情、氣候變遷、戰爭與紛亂所持續影響的世界上,過往的創傷尚未好好面對和再現,新的創傷接踵而至。本次專題希望能同時從對當代藝術創作的觀察切入,擴及更廣泛意義上的創造性、參與性的實踐,來探看在針對集體創傷所從未停止過的療癒進程中,我們此時所身處的位置,面對千瘡百孔的世界,其中是否蘊藏著我們可以努力的共同未來?(企劃/嚴瀟瀟)
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今藝術&投資 358期(2022年7月號)
116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8 關於「美感」的三言兩語∣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30 我的策展生涯與臺灣當代水墨藝術(二)∣王嘉驥
32 全國文化會議之後為何文化保存路依舊坎坷難行∣蕭文杰
34 不一樣的當代美術館(下)∣洪三雄
36 遠看與近看∣姚謙
38 如何選擇藝術品標的?(下)之二∣張銀鏘
40 期許國家級藝文機構回歸專業治理∣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2 男子高校生的日常:素木洋一與他的臺高生活∣張哲維
◎ ART TALK 相談室
44 當代風景的當下對話 郭志宏、黃品玲、許聖泓談三人聯展「瞭望山河之詩」中的繪畫問題∣臻品藝術中心
◎ ARTIST 藝術家
48 轉變的感知視角 烏克蘭藝術家拉達.那孔內席娜∣朱貽安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50 以彈性與多元的性格邁向下一個十年 專訪保利香港拍賣董事總經理張益修∣朱貽安
52 藝倡畫廊40周年 毋忘推廣藝術的初心∣黎家怡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4 尼古拉斯.帕蒂的詩性視域與時空星叢∣嚴瀟瀟
57 尼古拉斯.帕蒂:「藝術的本質,當詩意而開放」∣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62 重建我們的共同世界 集體創傷與療癒中的藝術伏流∣嚴瀟瀟
64 遮蔽的見證:不義歷史與台灣當代藝術的敘事策略∣許楚君
68 藝術、紀念與面對創傷∣蔡明君
72 參與介入的可能:翻轉被迫流離失所者的生活空間∣朱筱琪
76 如何敘事,如何創傷∣廖芸婕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0 變遷、連結與共生的「鯤島新地圖」∣陳寬育
84 泛紋面文化的身體、空間與地理 宜德思.盧信個展「跳動的島嶼」∣許瀞月
86 漂浮在海耶克的夢境裡 陳乂的「率 Rating | | | | | | | |」與貨幣的非國家化∣沈伯丞
88 邱炯炯復古電影的繪畫性與攬鏡自照∣曾炫淳
92 天然去雕飾 侯翠杏繪畫中的真善美∣何炎泉
96 NFT版的席勒∣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8 直視死亡無所畏懼 香港白立方喬治.巴塞利茲個展「沙發圖像」∣黎家怡
100 大成若缺,舉重若輕 香港佩斯畫廊阿琳.舍切特個展「晨曉之月」∣Ellen W.
102 石內都的影像殤∣朱貽安
103 與水、光、葉、影共創 吳孟璋「倚光寓影」雕塑個展∣朱貽安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04 ART TAICHUNG 2022台中藝術博覽會 璀璨十年 塑造中台灣藝術特色與城市美學∣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 FORUM 藝術論壇
106 構築新想像 《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性:行政法人制度研究》台北場新書座談會∣林芷筠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8 公共藝術新浪潮 「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計畫在高雄的跨域實踐∣鄭剛
112 「跨越疆界.超越極限」 宛儒藝術中心美國開幕展∣陳書俞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7.1
ISBN:471929410002504
裝訂:平裝
頁數:116
關於「美感」的三言兩語
A Few Words on “Aesthetic”
文|嚴瀟瀟
近日因某個校園改造計畫,有關「美感」的話題引發討論。其核心場域雖然並非與藝術直接相關,但美感課題本身,則天然位居藝術範疇的根本問題之列,甚至討論中有一處重心也不謀而合:誰的美感?誰的標準?
或許我們本以為美感至少在特定的時空範圍內有一定的公認標準,但在資訊爆炸、價值多元的當代社會,這樣的觀點愈來愈容易遭遇挑戰與顛覆,其中一個原因,便是美感本身與社會和個人的價值觀,與文化土壤、社會結構甚至政治傾向息息相關,是某些複雜建構之下的產物,且不斷流動、不斷變異。本期封面藝術家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便透過其不多見於當代藝術中的粉彩創作,再度提示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法國大革命以及男性沙文主義是如何摧毀此前的洛可可審美,依照當時的「政治正確」視之為奢靡腐朽之代表;而古希臘白色大理石雕像之迷思,則始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片面解讀,又在西方中心體系影響下幾乎成為某種固定標準。
與此同時,即便我們認可美感不應扁平化、應容許多元性的存在,這樣的價值觀也可說是某種當代的政治正確之結論。或許應當更多關注的是,某一種美感是否在其背後有一定的厚度支撐,而非僅是流於表面的視覺性結構。這樣的厚度,或來自悠長藝術史的審美與文化底蘊,或來自歷史文化流轉與碰撞之下的重重累積,或與集體的、個體的生命經驗有關,或從觀察、體驗與批判中生成,諸如此類,或兼而有之,或擴及其他。內在的厚度並不保證能生長出合乎主流眼光的「美感」,但具備審美價值的創造物,卻不可缺少厚度的支撐。當代藝術創作中超越傳統媒材的那些,大都無法直接置於傳統的審美中去檢視「是否具備審美價值」,但內在厚度的多寡,其實也會體現在其審美外在所蘊藏的力量之中。而在一種普遍性的美感教育層面,比起僅從配色等視覺元素來評判高下,似乎更應關注那「厚度」的本質之所在。
重量 | 400 g |
---|---|
尺寸 | 28 × 21 × 1 cm |
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今藝術&投資 358期(2022年7月號)
116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8 關於「美感」的三言兩語∣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30 我的策展生涯與臺灣當代水墨藝術(二)∣王嘉驥
32 全國文化會議之後為何文化保存路依舊坎坷難行∣蕭文杰
34 不一樣的當代美術館(下)∣洪三雄
36 遠看與近看∣姚謙
38 如何選擇藝術品標的?(下)之二∣張銀鏘
40 期許國家級藝文機構回歸專業治理∣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2 男子高校生的日常:素木洋一與他的臺高生活∣張哲維
◎ ART TALK 相談室
44 當代風景的當下對話 郭志宏、黃品玲、許聖泓談三人聯展「瞭望山河之詩」中的繪畫問題∣臻品藝術中心
◎ ARTIST 藝術家
48 轉變的感知視角 烏克蘭藝術家拉達.那孔內席娜∣朱貽安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50 以彈性與多元的性格邁向下一個十年 專訪保利香港拍賣董事總經理張益修∣朱貽安
52 藝倡畫廊40周年 毋忘推廣藝術的初心∣黎家怡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4 尼古拉斯.帕蒂的詩性視域與時空星叢∣嚴瀟瀟
57 尼古拉斯.帕蒂:「藝術的本質,當詩意而開放」∣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62 重建我們的共同世界 集體創傷與療癒中的藝術伏流∣嚴瀟瀟
64 遮蔽的見證:不義歷史與台灣當代藝術的敘事策略∣許楚君
68 藝術、紀念與面對創傷∣蔡明君
72 參與介入的可能:翻轉被迫流離失所者的生活空間∣朱筱琪
76 如何敘事,如何創傷∣廖芸婕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0 變遷、連結與共生的「鯤島新地圖」∣陳寬育
84 泛紋面文化的身體、空間與地理 宜德思.盧信個展「跳動的島嶼」∣許瀞月
86 漂浮在海耶克的夢境裡 陳乂的「率 Rating | | | | | | | |」與貨幣的非國家化∣沈伯丞
88 邱炯炯復古電影的繪畫性與攬鏡自照∣曾炫淳
92 天然去雕飾 侯翠杏繪畫中的真善美∣何炎泉
96 NFT版的席勒∣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8 直視死亡無所畏懼 香港白立方喬治.巴塞利茲個展「沙發圖像」∣黎家怡
100 大成若缺,舉重若輕 香港佩斯畫廊阿琳.舍切特個展「晨曉之月」∣Ellen W.
102 石內都的影像殤∣朱貽安
103 與水、光、葉、影共創 吳孟璋「倚光寓影」雕塑個展∣朱貽安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04 ART TAICHUNG 2022台中藝術博覽會 璀璨十年 塑造中台灣藝術特色與城市美學∣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 FORUM 藝術論壇
106 構築新想像 《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性:行政法人制度研究》台北場新書座談會∣林芷筠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8 公共藝術新浪潮 「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計畫在高雄的跨域實踐∣鄭剛
112 「跨越疆界.超越極限」 宛儒藝術中心美國開幕展∣陳書俞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7.1
ISBN:471929410002504
裝訂:平裝
頁數:116
關於「美感」的三言兩語
A Few Words on “Aesthetic”
文|嚴瀟瀟
近日因某個校園改造計畫,有關「美感」的話題引發討論。其核心場域雖然並非與藝術直接相關,但美感課題本身,則天然位居藝術範疇的根本問題之列,甚至討論中有一處重心也不謀而合:誰的美感?誰的標準?
或許我們本以為美感至少在特定的時空範圍內有一定的公認標準,但在資訊爆炸、價值多元的當代社會,這樣的觀點愈來愈容易遭遇挑戰與顛覆,其中一個原因,便是美感本身與社會和個人的價值觀,與文化土壤、社會結構甚至政治傾向息息相關,是某些複雜建構之下的產物,且不斷流動、不斷變異。本期封面藝術家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便透過其不多見於當代藝術中的粉彩創作,再度提示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法國大革命以及男性沙文主義是如何摧毀此前的洛可可審美,依照當時的「政治正確」視之為奢靡腐朽之代表;而古希臘白色大理石雕像之迷思,則始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片面解讀,又在西方中心體系影響下幾乎成為某種固定標準。
與此同時,即便我們認可美感不應扁平化、應容許多元性的存在,這樣的價值觀也可說是某種當代的政治正確之結論。或許應當更多關注的是,某一種美感是否在其背後有一定的厚度支撐,而非僅是流於表面的視覺性結構。這樣的厚度,或來自悠長藝術史的審美與文化底蘊,或來自歷史文化流轉與碰撞之下的重重累積,或與集體的、個體的生命經驗有關,或從觀察、體驗與批判中生成,諸如此類,或兼而有之,或擴及其他。內在的厚度並不保證能生長出合乎主流眼光的「美感」,但具備審美價值的創造物,卻不可缺少厚度的支撐。當代藝術創作中超越傳統媒材的那些,大都無法直接置於傳統的審美中去檢視「是否具備審美價值」,但內在厚度的多寡,其實也會體現在其審美外在所蘊藏的力量之中。而在一種普遍性的美感教育層面,比起僅從配色等視覺元素來評判高下,似乎更應關注那「厚度」的本質之所在。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今藝術&投資 358期(2022年7月號)
116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8 關於「美感」的三言兩語∣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30 我的策展生涯與臺灣當代水墨藝術(二)∣王嘉驥
32 全國文化會議之後為何文化保存路依舊坎坷難行∣蕭文杰
34 不一樣的當代美術館(下)∣洪三雄
36 遠看與近看∣姚謙
38 如何選擇藝術品標的?(下)之二∣張銀鏘
40 期許國家級藝文機構回歸專業治理∣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2 男子高校生的日常:素木洋一與他的臺高生活∣張哲維
◎ ART TALK 相談室
44 當代風景的當下對話 郭志宏、黃品玲、許聖泓談三人聯展「瞭望山河之詩」中的繪畫問題∣臻品藝術中心
◎ ARTIST 藝術家
48 轉變的感知視角 烏克蘭藝術家拉達.那孔內席娜∣朱貽安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50 以彈性與多元的性格邁向下一個十年 專訪保利香港拍賣董事總經理張益修∣朱貽安
52 藝倡畫廊40周年 毋忘推廣藝術的初心∣黎家怡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4 尼古拉斯.帕蒂的詩性視域與時空星叢∣嚴瀟瀟
57 尼古拉斯.帕蒂:「藝術的本質,當詩意而開放」∣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62 重建我們的共同世界 集體創傷與療癒中的藝術伏流∣嚴瀟瀟
64 遮蔽的見證:不義歷史與台灣當代藝術的敘事策略∣許楚君
68 藝術、紀念與面對創傷∣蔡明君
72 參與介入的可能:翻轉被迫流離失所者的生活空間∣朱筱琪
76 如何敘事,如何創傷∣廖芸婕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0 變遷、連結與共生的「鯤島新地圖」∣陳寬育
84 泛紋面文化的身體、空間與地理 宜德思.盧信個展「跳動的島嶼」∣許瀞月
86 漂浮在海耶克的夢境裡 陳乂的「率 Rating | | | | | | | |」與貨幣的非國家化∣沈伯丞
88 邱炯炯復古電影的繪畫性與攬鏡自照∣曾炫淳
92 天然去雕飾 侯翠杏繪畫中的真善美∣何炎泉
96 NFT版的席勒∣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8 直視死亡無所畏懼 香港白立方喬治.巴塞利茲個展「沙發圖像」∣黎家怡
100 大成若缺,舉重若輕 香港佩斯畫廊阿琳.舍切特個展「晨曉之月」∣Ellen W.
102 石內都的影像殤∣朱貽安
103 與水、光、葉、影共創 吳孟璋「倚光寓影」雕塑個展∣朱貽安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04 ART TAICHUNG 2022台中藝術博覽會 璀璨十年 塑造中台灣藝術特色與城市美學∣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 FORUM 藝術論壇
106 構築新想像 《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性:行政法人制度研究》台北場新書座談會∣林芷筠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8 公共藝術新浪潮 「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計畫在高雄的跨域實踐∣鄭剛
112 「跨越疆界.超越極限」 宛儒藝術中心美國開幕展∣陳書俞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7.1
ISBN:471929410002504
裝訂:平裝
頁數:116
關於「美感」的三言兩語
A Few Words on “Aesthetic”
文|嚴瀟瀟
近日因某個校園改造計畫,有關「美感」的話題引發討論。其核心場域雖然並非與藝術直接相關,但美感課題本身,則天然位居藝術範疇的根本問題之列,甚至討論中有一處重心也不謀而合:誰的美感?誰的標準?
或許我們本以為美感至少在特定的時空範圍內有一定的公認標準,但在資訊爆炸、價值多元的當代社會,這樣的觀點愈來愈容易遭遇挑戰與顛覆,其中一個原因,便是美感本身與社會和個人的價值觀,與文化土壤、社會結構甚至政治傾向息息相關,是某些複雜建構之下的產物,且不斷流動、不斷變異。本期封面藝術家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便透過其不多見於當代藝術中的粉彩創作,再度提示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法國大革命以及男性沙文主義是如何摧毀此前的洛可可審美,依照當時的「政治正確」視之為奢靡腐朽之代表;而古希臘白色大理石雕像之迷思,則始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片面解讀,又在西方中心體系影響下幾乎成為某種固定標準。
與此同時,即便我們認可美感不應扁平化、應容許多元性的存在,這樣的價值觀也可說是某種當代的政治正確之結論。或許應當更多關注的是,某一種美感是否在其背後有一定的厚度支撐,而非僅是流於表面的視覺性結構。這樣的厚度,或來自悠長藝術史的審美與文化底蘊,或來自歷史文化流轉與碰撞之下的重重累積,或與集體的、個體的生命經驗有關,或從觀察、體驗與批判中生成,諸如此類,或兼而有之,或擴及其他。內在的厚度並不保證能生長出合乎主流眼光的「美感」,但具備審美價值的創造物,卻不可缺少厚度的支撐。當代藝術創作中超越傳統媒材的那些,大都無法直接置於傳統的審美中去檢視「是否具備審美價值」,但內在厚度的多寡,其實也會體現在其審美外在所蘊藏的力量之中。而在一種普遍性的美感教育層面,比起僅從配色等視覺元素來評判高下,似乎更應關注那「厚度」的本質之所在。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