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疫情再度來襲
文 ︳嚴瀟瀟
一年前,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延燒至全球範圍之時;一年後的一月中旬,就在本刊這一期即將付梓時,隨著本土疫情升溫,我們又面臨各大型活動紛紛偃旗息鼓的時刻:從台北書展到台灣燈會、月津港燈節、台北燈節等各地燈會,以及原定一月底開幕的台電2021高雄公共藝術祭「奧拉之城」等首當其衝,成為首波停辦或延辦的大型活動。這是自去年六月初不再限制活動參與人數的「大規模解封」以來,防疫有成的台灣首度再次面臨嚴峻考驗的時刻。
過去半年多以來,或許我們都已習慣了在台灣過著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不太一樣的生活,雖然幾乎所有人也都習慣了戴著口罩出門,境內日常生活、生產照舊,下半年的各類藝文活動只要沒有過於依賴海外關係、或是可遠距離溝通製作完成的,都能相對正常地開展。對於大多數的普羅大眾而言,時常會忘記了這樣看似尋常的日常,其實是全球範圍內的異數。因此這一波疫情來襲之時,為活動踩剎車後的應變機制又必然是關注焦點。去年以文化部為代表的公部門紓困機制大多從上到下制定與執行,這在多少讓人措手不及的一年之前尚無可厚非;然歷經一整年的觀察、反思、參考、實驗,當這一困境再度來臨並延續時,是否能在指定紓困策略時,已可給予那些深諳並介入藝術生態和藝文從業人員生存和勞動狀況的民間藝文中介機構以足夠的發聲與討論空間,或將成為一大關鍵。民間組織若自身結構合理而多元,在整個大結構中可扮演的去中心化角色之重要不可言喻,一些資深從業人士的客觀觀察也當被廣泛聽取,有時這樣的討論和決策可以相當高效:當2021年「奧拉之城」宣佈取消後當日,我們就看到已有台電公共藝術科相關負責人初步於社群媒體上回應藝術家,允諾將解決北部參展作品的運輸與倉儲問題。
另一方面的思考與準備,則是在「疫情及其影響成為相當一段時間內的常態」這一已然於2020年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狀況之下,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將如何在短時間內找到轉型策略?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或許不太恰當,但面對改變已然發生的時代境況,面對明顯在催促我們做出改變的一股股無形的力量(疫情一再來襲並產生巨大影響,正是明確的提醒與敦促),恰如生態危機中圍繞能源產業轉型的種種爭論讓我們看到的,純然技術性的解決方案或許已不足以具備長遠的持續性,從整個結構面上的可能轉變,或許同樣值得我們費心力去釐清和促成:在生態危機中或許主要涉及的是人類的生產與消費結構;至於藝文生態與產業中最應首先轉型的部分,仍有待從上到下、也自下而上的剖析與分辨。
今藝術&投資 341期(2021年2月號)
112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6 當疫情再度來襲∣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8 藝術與疼痛∣耿一偉
30 心中的美術館∣洪三雄
32 藝術家的市場演變有沒有規律可尋?∣張銀鏘
34 長行走的聆聽∣姚謙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6 把最美的教育,都留給了臺灣:鈴木千代吉∣張琬琳
◎ ARTIST 藝術家
38 「向有思想者致敬」 回首蕭勤一甲子的藝術之路∣吳素琴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42 我生長日 陳彧君龍美術館個展「生長」∣崔燕南
44 浮現另一種地平線 陳彧君訪談∣孫田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48 拉烏爾.德.凱澤 追求繪畫過程中的不可預見性∣余小蕙
52 歸途也是旅程 談拉烏爾.德.凱澤的畫品與人格∣簡秀枝
56 拉烏爾.德.凱澤正式揭幕 專訪卓納畫廊高級合夥人漢娜.施沃溫克與卓納香港資深總監許宇∣謝盈盈、陳承焜
59 當代藝術世界的莫蘭迪 北京木木美術館創始人林瀚和雷宛螢夫婦談拉烏爾.德.凱澤∣余小蕙
◎ FEATURE 專題企畫
60 家x食x藝 那些圍繞在餐桌旁的身分、政治與溫情∣編輯部
62 品・味—關於味覺的美學探索∣朱貽安
68 家與食:作為反芻當代生活的全息介面 與家人緊密合作的台灣創作二三例∣嚴瀟瀟
74 席地而坐還是繫上圍裙 略記台灣電影中的母親∣鄭秉泓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8 餓鬼、盂蘭盆與當代藝術 佛教作為方法與「禽獸不如」∣沈伯丞
82 2020世代,台灣當代藝術策展新勢力∣高森信男
86 創作是藝術家生命本體的外射 2020年第13屆「炫光計畫」∣黃茜芳
88 市場新星阿摩阿科.博阿佛∣Artprice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0 「液態之愛」:液態化的現代性經驗及其「不可承受之輕」∣高子衿
94 眼角餘光處的風景 「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朱貽安
96 以抽象重估現實 卓納畫廊拉烏爾.德.凱澤展覽直擊∣陳承焜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98 全球首發指標性飯博開啟2021年 第三屆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編輯部
◎ FORUM 藝術論壇
100 在南方,乘著生命與碎片啟航 「論述之後——在地書寫與平台實踐」論壇側記∣吳尚育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4 有溫度的琉璃畫 詩人畫家孫吳也∣洪威喆
106 在南方的天空下,過境練習 過境練習─郭彥甫個展∣張禮豪
108 奇花仙境 賴純純倫敦雕塑展行前預展∣蔚龍藝術有限公司
109 雄渾無疆 彭雄渾個展∣林芷筠
110 墨人 森田子龍 日本戰後前衛書法∣林芷筠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2.1
ISBN:471929410002502
裝訂:平裝
頁數:
家x食x藝
那些圍繞在餐桌旁的身分、政治與溫情
企畫 ︳編輯部
俗諺云,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家庭課題一向以來都是藝術創作者所偏好的重要題材之一,它複雜、深沉、多面而五味雜陳,藝術以其敏感多樣,又恰是絕佳的轉化與升華之手段,古往今來未有窮盡。在歷經2020年這因出行受限而多了家人相處時光的疫情年歲,大多數人都改變了過往的生活節奏,重新檢視一些早已習以為常的關係與方式,「家」的議題在尋常人的生活中更添分量。年節時分在傳統上又意味著家聚、也是飲食在一個「家」的領地中被賦予神聖地位的時刻;同時,飲食也是家庭、尤其是親子關係中繞不開的連結物,既實際,又具象徵性。這種被寄予重重情感隱喻的濃稠介質中,藝術創作有怎樣的發揮空間?是否也隨時代的變遷而產生新的差異性?
我們回到「家x食x藝」這一近乎老派的路徑上,爬梳分屬台灣與西方的相關創作,從中看到的是既古老、又完全屬於當下這個時代的種種課題。與此同時,影評人鄭秉泓也細數台灣電影中的母親形象,領讀者回味在電影這種與這一主題脈絡渾然一體的創作類型中,那些傳統與非傳統的親情結構,那些交疊出綿長的集體記憶的酸甜苦辣。
今藝術&投資 341期(2021年2月號)
112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6 當疫情再度來襲∣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8 藝術與疼痛∣耿一偉
30 心中的美術館∣洪三雄
32 藝術家的市場演變有沒有規律可尋?∣張銀鏘
34 長行走的聆聽∣姚謙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6 把最美的教育,都留給了臺灣:鈴木千代吉∣張琬琳
◎ ARTIST 藝術家
38 「向有思想者致敬」 回首蕭勤一甲子的藝術之路∣吳素琴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42 我生長日 陳彧君龍美術館個展「生長」∣崔燕南
44 浮現另一種地平線 陳彧君訪談∣孫田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48 拉烏爾.德.凱澤 追求繪畫過程中的不可預見性∣余小蕙
52 歸途也是旅程 談拉烏爾.德.凱澤的畫品與人格∣簡秀枝
56 拉烏爾.德.凱澤正式揭幕 專訪卓納畫廊高級合夥人漢娜.施沃溫克與卓納香港資深總監許宇∣謝盈盈、陳承焜
59 當代藝術世界的莫蘭迪 北京木木美術館創始人林瀚和雷宛螢夫婦談拉烏爾.德.凱澤∣余小蕙
◎ FEATURE 專題企畫
60 家x食x藝 那些圍繞在餐桌旁的身分、政治與溫情∣編輯部
62 品・味—關於味覺的美學探索∣朱貽安
68 家與食:作為反芻當代生活的全息介面 與家人緊密合作的台灣創作二三例∣嚴瀟瀟
74 席地而坐還是繫上圍裙 略記台灣電影中的母親∣鄭秉泓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8 餓鬼、盂蘭盆與當代藝術 佛教作為方法與「禽獸不如」∣沈伯丞
82 2020世代,台灣當代藝術策展新勢力∣高森信男
86 創作是藝術家生命本體的外射 2020年第13屆「炫光計畫」∣黃茜芳
88 市場新星阿摩阿科.博阿佛∣Artprice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0 「液態之愛」:液態化的現代性經驗及其「不可承受之輕」∣高子衿
94 眼角餘光處的風景 「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朱貽安
96 以抽象重估現實 卓納畫廊拉烏爾.德.凱澤展覽直擊∣陳承焜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98 全球首發指標性飯博開啟2021年 第三屆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編輯部
◎ FORUM 藝術論壇
100 在南方,乘著生命與碎片啟航 「論述之後——在地書寫與平台實踐」論壇側記∣吳尚育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4 有溫度的琉璃畫 詩人畫家孫吳也∣洪威喆
106 在南方的天空下,過境練習 過境練習─郭彥甫個展∣張禮豪
108 奇花仙境 賴純純倫敦雕塑展行前預展∣蔚龍藝術有限公司
109 雄渾無疆 彭雄渾個展∣林芷筠
110 墨人 森田子龍 日本戰後前衛書法∣林芷筠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2.1
ISBN:471929410002502
裝訂:平裝
頁數:
家x食x藝
那些圍繞在餐桌旁的身分、政治與溫情
企畫 ︳編輯部
俗諺云,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家庭課題一向以來都是藝術創作者所偏好的重要題材之一,它複雜、深沉、多面而五味雜陳,藝術以其敏感多樣,又恰是絕佳的轉化與升華之手段,古往今來未有窮盡。在歷經2020年這因出行受限而多了家人相處時光的疫情年歲,大多數人都改變了過往的生活節奏,重新檢視一些早已習以為常的關係與方式,「家」的議題在尋常人的生活中更添分量。年節時分在傳統上又意味著家聚、也是飲食在一個「家」的領地中被賦予神聖地位的時刻;同時,飲食也是家庭、尤其是親子關係中繞不開的連結物,既實際,又具象徵性。這種被寄予重重情感隱喻的濃稠介質中,藝術創作有怎樣的發揮空間?是否也隨時代的變遷而產生新的差異性?
我們回到「家x食x藝」這一近乎老派的路徑上,爬梳分屬台灣與西方的相關創作,從中看到的是既古老、又完全屬於當下這個時代的種種課題。與此同時,影評人鄭秉泓也細數台灣電影中的母親形象,領讀者回味在電影這種與這一主題脈絡渾然一體的創作類型中,那些傳統與非傳統的親情結構,那些交疊出綿長的集體記憶的酸甜苦辣。
今藝術&投資 341期(2021年2月號)
112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6 當疫情再度來襲∣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8 藝術與疼痛∣耿一偉
30 心中的美術館∣洪三雄
32 藝術家的市場演變有沒有規律可尋?∣張銀鏘
34 長行走的聆聽∣姚謙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6 把最美的教育,都留給了臺灣:鈴木千代吉∣張琬琳
◎ ARTIST 藝術家
38 「向有思想者致敬」 回首蕭勤一甲子的藝術之路∣吳素琴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42 我生長日 陳彧君龍美術館個展「生長」∣崔燕南
44 浮現另一種地平線 陳彧君訪談∣孫田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48 拉烏爾.德.凱澤 追求繪畫過程中的不可預見性∣余小蕙
52 歸途也是旅程 談拉烏爾.德.凱澤的畫品與人格∣簡秀枝
56 拉烏爾.德.凱澤正式揭幕 專訪卓納畫廊高級合夥人漢娜.施沃溫克與卓納香港資深總監許宇∣謝盈盈、陳承焜
59 當代藝術世界的莫蘭迪 北京木木美術館創始人林瀚和雷宛螢夫婦談拉烏爾.德.凱澤∣余小蕙
◎ FEATURE 專題企畫
60 家x食x藝 那些圍繞在餐桌旁的身分、政治與溫情∣編輯部
62 品・味—關於味覺的美學探索∣朱貽安
68 家與食:作為反芻當代生活的全息介面 與家人緊密合作的台灣創作二三例∣嚴瀟瀟
74 席地而坐還是繫上圍裙 略記台灣電影中的母親∣鄭秉泓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8 餓鬼、盂蘭盆與當代藝術 佛教作為方法與「禽獸不如」∣沈伯丞
82 2020世代,台灣當代藝術策展新勢力∣高森信男
86 創作是藝術家生命本體的外射 2020年第13屆「炫光計畫」∣黃茜芳
88 市場新星阿摩阿科.博阿佛∣Artprice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0 「液態之愛」:液態化的現代性經驗及其「不可承受之輕」∣高子衿
94 眼角餘光處的風景 「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朱貽安
96 以抽象重估現實 卓納畫廊拉烏爾.德.凱澤展覽直擊∣陳承焜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98 全球首發指標性飯博開啟2021年 第三屆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編輯部
◎ FORUM 藝術論壇
100 在南方,乘著生命與碎片啟航 「論述之後——在地書寫與平台實踐」論壇側記∣吳尚育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4 有溫度的琉璃畫 詩人畫家孫吳也∣洪威喆
106 在南方的天空下,過境練習 過境練習─郭彥甫個展∣張禮豪
108 奇花仙境 賴純純倫敦雕塑展行前預展∣蔚龍藝術有限公司
109 雄渾無疆 彭雄渾個展∣林芷筠
110 墨人 森田子龍 日本戰後前衛書法∣林芷筠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2.1
ISBN:471929410002502
裝訂:平裝
頁數:
家x食x藝
那些圍繞在餐桌旁的身分、政治與溫情
企畫 ︳編輯部
俗諺云,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家庭課題一向以來都是藝術創作者所偏好的重要題材之一,它複雜、深沉、多面而五味雜陳,藝術以其敏感多樣,又恰是絕佳的轉化與升華之手段,古往今來未有窮盡。在歷經2020年這因出行受限而多了家人相處時光的疫情年歲,大多數人都改變了過往的生活節奏,重新檢視一些早已習以為常的關係與方式,「家」的議題在尋常人的生活中更添分量。年節時分在傳統上又意味著家聚、也是飲食在一個「家」的領地中被賦予神聖地位的時刻;同時,飲食也是家庭、尤其是親子關係中繞不開的連結物,既實際,又具象徵性。這種被寄予重重情感隱喻的濃稠介質中,藝術創作有怎樣的發揮空間?是否也隨時代的變遷而產生新的差異性?
我們回到「家x食x藝」這一近乎老派的路徑上,爬梳分屬台灣與西方的相關創作,從中看到的是既古老、又完全屬於當下這個時代的種種課題。與此同時,影評人鄭秉泓也細數台灣電影中的母親形象,領讀者回味在電影這種與這一主題脈絡渾然一體的創作類型中,那些傳統與非傳統的親情結構,那些交疊出綿長的集體記憶的酸甜苦辣。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