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Items - NT$0
    •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NT$180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39期_12月號

人類世、在地化及其台灣路徑

10 件庫存

A09339 , ,

人類世、在地化及其台灣路徑

企畫|嚴瀟瀟

進入21世紀,「人類世」逐漸成為世界範圍內當代思潮中的關鍵字,激發的是從最初的地質學到環境科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STS等學科內部或跨域的思想激蕩。在當代藝術領域,全世界範圍內無論是藝術創作者、策展人、評論者還是藝文機構,都有許多深潛其間不同區塊進行創作與研究的範例。同時他們中間的不少人也敏銳意識到「人類世」理論依舊是從人類中心主義出發,感受到對此提出修正式的新角度、新視野的迫切需求。

台灣也不例外,身處一個「人類世」議題爆炸式擴增的時代(從Google Trends所顯示的「Anthropocene」一詞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攀升的趨勢即可一窺),與各種社會議題相關聯的藝術也變得更為多樣與細緻。那麼策展方面可見何端倪與線索?面對這一源自西方的名詞,我們作出了哪些回應、承接,又在多大程度上提出「台灣版本」,以更為在地的方式與之對接(或不對接)?

藉不斷遊走於脈絡化敘述與分析評論之間的文筆,楊成瀚在其〈人類世在台發展的三個區段〉中開宗明義將近15年來人類世理論於台灣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區段,嘗試著為這一「台灣路徑」的過去與未來走向作出批判性的梳理。吳祥賓〈在迫降中著陸的展演生產模式〉則以跨域思想家、也是本屆台北雙年展的總策展人之一與展覽「大腦」的拉圖(Bruno Latour)為範例,探索其策展脈絡中「再現危機」之線索。此外,專題還以兩篇專訪為前述綜論作出當下註解,分別聚焦本年度兩大雙年展,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與台灣美術雙年展「禽獸不如」,看幾位策展人如何現身說法談論其各自策展理念的內涵、外延以及落實理念的「腳踏實地之處」,一方面探討「著陸」的可能與舉措,另一方面,則為觀察台灣是否得以生長出在地性的藝術展演生產、與前者「接合」或對話。而我們也將持續觀察與評論這兩個展覽所帶來的想像空間。

重量 440 g
尺寸 28 × 21 × 1 cm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