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Items - NT$0
    •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NT$180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35期_8月號

美術館的「體質」
大轉型時期美術館的未來可能

10 件庫存

B09335 , ,

美術館的「體質」
大轉型時期美術館的未來可能

企畫|嚴瀟瀟

一場席捲全球、至今仍未見停歇的大疫情,讓全世界各領域處於不良體質下的機構、企業、甚至整個產業結構備受衝擊,若先不考慮產業先天性質等因素,這無異於一次殘酷的大篩查。對於位居全球文化產業某種「象牙塔」地位的美術館、博物館而言,此次衝擊不可謂不強烈。而許多館舍在休館期間,也積極透過線上虛擬平台、或是活用其他社群和社會資源,多維度地拓展新的疆域,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波衝擊引發了針對美術館、博物館之本質、使命、理念等更為根本性問題的反思。即便不是因為疫情這樣的特殊危機,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儘管各自面對不同的社會環境,似乎也多多少少走到了一個值得思考轉型的歷史時刻。面對這樣龐大的課題,我們身處其間多方觀察,藉助台灣與國際上第一線從業人士的經驗分享,試圖彙整並勾勒出一份涉及不同面向的「初步健康檢查報告」。

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主任連俐俐首先以跨文化交流第一線的親身經驗為引,從初步解封的巴黎發來她在這一不尋常時期內,受班雅明「靈光」理論的啟發,對美術館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之再思考。本專題內緊隨其後的,是本刊兩位海外特約作者余小蕙(巴黎)和胡農欣(紐約/洛杉磯),各自在歐陸與美國範圍內進行了一番小調研,呈現歐美地區不同美術館負責人或資深人士對各自館舍、所處文化環境的深刻檢視與未來想像。藝術與文化研究者沈伯丞則仔細研究了美國資深博物館人蜜雪兒.穆(Michelle Moon)於三月間製作、公開並不斷更新的一份名為「肺炎疫情期間博物館員工的衝擊」的線上統計表格,聚焦於「疫病危機中被消失的博物館員」,在其專文中分析裁員、節流背後所透露出的美術館再定位之課題。

台灣在這半年來的全球衝擊中防疫有成,多數視覺藝術館舍都在持續運作中;與此同時5G正式在台灣開台,無形之中也在召喚美術館、博物館進入資訊新時代的同時,敦促各館舍審視自身在數位轉型中所處的位置。我們在專題中亦邀請了在數位科技與藝術、文化館舍之科技應用等領域有多年經驗的邱誌勇與王柏偉,針對這一議題進行對談。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所謂的數位建置或數位轉型,從來都不僅僅關乎技術應用本身,同樣也包括更為深層的,有關社會組織結構及其內、外部連結的運作效率等課題。

重量 450 g
尺寸 28 × 21 × 1 cm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