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第 1 至 20 項結果,共 49 項
-
Filters
藝術家的工作室: 藝術產地×創作故事×行業祕聞的文化史
藝術家創作無數經典名作時,也留下許多工作室的八卦祕辛與傳奇故事!
──收錄希臘時代至今的藝術家工作室,15個發展主題、125幅精美圖像──
藝術家工作室,一個私密而舒適的環境、一個可供冥想與創造的場所,一直是神祕而引人好奇的世界,如今猶如煉金術士房間褪去神祕薄紗,搖身成為對大眾開放、甚至可現場直播的空間。創作現場的歷史如何演變?
建築的無為:造屋、常民、謝英俊
沒有建築師的建築,會是什麼樣子?
建築師謝英俊主張,建築是一個集體的創作,建築師和居民是「互為主體」的關係,建築師應該知所「為」和「無為」,讓居民參與並且發揮他們的所長。在「為」與「無為」間,思索現代民居的可能性。
李歐和他的圈子——美國畫廊教父卡斯特里的一生
李歐.卡斯特里(1907-1999),義大利裔猶太人,他是二十世紀最受人敬重的畫廊主,是美國最傑出的藝術商人,更是戰後美國藝術的奠基者之一,本書為其首部中文版傳記!
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帶著翻轉台灣美術百年史正統版本的雄心,
闖入衝突與爭議去尋找答案,卻意外寫出一本給台灣的情書。
一本關心台灣前途的知識分子必讀的書。
本書作者認為台灣這座島嶼是針對文化霸權、殖民、國族主義等議題進行辯論的理想實驗室,她藉著視覺藝術的幽微特質,探討了美術領域行動者圍繞著認同問題所採行的表達與策略,從中分析中國性(sinité)、台灣性(taïwanité)與西方性(occidentalité)的三角關係,而所推展開來的討論,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霸權下的成見。
藝術與氣候變遷:關於自然生態的創作實踐
毀滅還是重生?
以創作為警示,氣候變遷下的藝術反思!
本書作者暨策展人瑪雅.福克斯和魯本.福克斯,在書中審視了包括繪畫、攝影、概念、裝置和表演等具有生態意識的當代藝術作品──從持續發生的滅絕事件、採掘行為留下的廢墟景觀而造成崩壞的自然場景,乃至受到氣候變遷衝擊最鉅的邊緣化地區藝術,這些作品對人類世及其對世界的負面影響做出了最迫切的回應。
「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
【預購】2024.3.15上市,入庫後隨即出貨!
◤ 1996年聯福製衣廠失業女工臥軌抗爭
◤ 2004年新莊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
◤ 2008年新店溪洲部落與桃園撒烏瓦知部落反迫遷抗議
◤ 2011年東海岸反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之行動
◤ 2014年3月反服貿協議太陽花學生運動
重回轉動時代的重要時刻,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
是平行世界、互相衝突或是互為主體
一段關於藝術與社會運動交會的在地記錄
抵抗的原力:性別藝術與酷異美學的源起
抗爭,是所有生命體的必要生存途徑!
本書以神話、神學、人類社會學、文學作品、前衛藝術、流行文化、性別理論、酷兒美學為內容與詮釋角度,試圖進行性別藝術與酷異美學雙軸線的本源探討。
繆思談片:漢寶德三談博物館
最具參考價值的台灣博物館學三部曲!
「博物館不一定要規模龐大才有價值。學校有大學與小學之分,小學的重要性不亞於大學。同理,博物館因其功能,也有大小之分,即使小到社區博物館,其價值也是很顯著的。」——漢寶德
為什麼非蒂芬妮藍不可: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色色故事
顏色就像呼吸一樣無處不在!《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插畫師為你揭開日常繽紛的色色小故事。一旦了解顏色的奧妙,即使不會配色至少也要知道什麼是「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