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天龍國
台灣意識、地方勃發
企畫|編輯部
近幾年來,隨著地方美術館陸續建立,過往文化建設集中在台北的情況,已經有相當程度的平衡。除此之外,大型的表演場館在中南部陸續落成營運,台灣的文化想像,勢必要自「從台北看天下」,轉為更具多元在地觀點的面貌。
本次專題以「出天龍國」為題,「天龍國」在網路言論上作為台北市的諷喻,也暗指台北享有優越的經費挹注與文化資源。但隨著地方的漸次發展,我們應試著離開「天龍國」視野,以地方的角度更宏觀的理解台灣的發展。專題分別以五篇文章討論五個縣市:基隆市、新竹市、雲林縣、嘉義市與屏東縣,試圖在有限的篇幅當中,重塑對地方文化的認識。
基隆長年作為進入台灣的大門,面向海洋的性格孕育出在地特有的藝術內涵,也成為出身當地的台灣藝術家創作背後的伏流。新竹市則從前陣子才開放的新竹州圖書館為引,看到市府試圖以古蹟活化建構新竹文化論述的進程。嘉義市也有類似的思考進路,除了日前才開幕的嘉義市立美術館外,由製材所與舊監獄所串起的文化軸線,同樣是以古蹟作為建構地方文化的手法。而雲林縣、屏東縣則以單一場地切入,雲林縣從建國眷村的保護歷程開始,進一步討論如何呼應扣合虎尾地區的地方發展;屏東縣則是以日前翻新改造的中正圖書館為例,探討地方政府如何藉翻修文化設施為地方注入文化活力。
只書寫五個縣市,絕不足以勾勒出整體樣貌,而本次所寫的縣市,也不盡然能夠曲盡其全,毋寧更像是探究某種可能,藉由地方去擴張我們既有的視野,去探尋台灣文化當中更貼近土地或人情的溫潤質地。
EDITORIAL
48 見與未見,知與未知 嚴瀟瀟
COLUMN
50 對於菲利普.葛斯頓回顧展延期的一些想法 王嘉驥
52 公民為何懷疑文資審議黑箱 蕭文杰
54 天理何在? 司法所在 洪三雄
56 消失的附近的時代 姚謙
58 論藝術收藏與投資策略 張銀鏘
MISSING PIECES
60 「二科會」對台府展西洋畫的影響:有島生馬 孫淳美
ARTIST
62 從「逾越」到「徙越」 徐永旭的創作生命軌跡 長椅小姐
COVER STORY
64 扁平世界下的藝術多樣性 佳士得香港現當代藝術秋季拍賣 朱貽安
FEATURE
72 出天龍國 台灣意識、地方勃發 編輯部
74 六都以外的文化振興,深耕台灣的在地情懷 李孟學
76 望海處的想像 台灣藝術與基隆的潮汐 朱貽安
80 新竹:記憶疊加之所的活化觀念、策略與方法 嚴瀟瀟
84 曩昔的生活記憶 雲林建國眷村的保存發展 李孟學
88 嘉義日治建築連線 從嘉義市立美術館出發,走訪日治建築的藝文新生 蔣倪
92 屏東:形塑嶄新地方文化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蘇怡雯
OBSERVATION
96 實驗、畫家與沐浴乳裡的常玉——關於文化、創意與產業 沈伯丞
100 全球減速及其潛在迷思 一則待解的展覽生產速度學課題 王聖閎
104 黃思農,以黑暗之心重組島嶼身世的歷史碎片 吳思鋒
108 將當代藝術介紹給兒童 博物館教育的拋磚引玉 林宇儂
112 前史—當代—未來 關於原住民藝術(史)在台灣書寫路徑初探 周郁齡
116 從中國夢的崛起到不可或缺的市場 中國2000年至2020年的當代藝術 Artprice.com
SPOTLIGHT
120 台灣現代藝術的重探與再譯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 陳飛豪
124 交錯與合流 薛保瑕個展「如影隨形」中承前啟後的創作脈動 嚴瀟瀟
126 一個人的「書畫同源」 李茂成個展「遠觀山有色」 嚴瀟瀟
128 青島千穗:擴闊扁平 Ellen W.
130 劉瑛:存在與生命 Ellen W.
132 正修科技大學藝文處20週年「跨世代」專題特展 崔綵珊
PREVIEW
134 中國嘉德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重推「四大專場」 編輯部
136 富藝斯拍賣與保利拍賣聯袂呈獻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秋季拍賣 編輯部
138 羅芙奧2020秋季拍賣會 薈萃國際:現代與當代藝術 編輯部
139 羅芙奧2020秋季拍賣會 現代與當代藝術 編輯部
ART SCENES
140 「桃花源之路」趙梅、陳敏澤母女聯展 編輯部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11.1
ISBN:471929410002511
裝訂:平裝
頁數:
見與未見,知與未知
文|嚴瀟瀟
臺北市立美術館「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一展結束前幾天,圍繞其中梅丁衍於1994年首度發表、此次重製展示的作品《哀敦砥悌(identity)》,爆出有議員指北美館展出作品「不應變成搧動仇外或情緒發洩」,被質詢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甚至回應「把(北美館館長)林平記過就好了。」
姑且不論這一串言論中可怕的內容審查傾向,梅丁衍的這件作品本就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其藝術性張力與不斷流變的政治社會環境及其中的台灣身分共生,卻被以完全去脈絡化的觀看方式粗暴對待。這其中的落差來自好幾方面,而對於身處文化藝術界的我們而言,同樣不可不對這樣的現象有所警醒。藝術家的創作脈絡、美術館因何觀念而舉辦不同展覽、各式策展理念及其所敘述的故事,不應成為僅在文化圈內流通和理解的知識與資訊,讓藝文行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為社會各界所了解,同樣是我們的功課與工作,儘管這並不容易。
在這樣的思路下,不同藝術展演與活動之間的串聯也尚有許多層次值得發掘。於截稿週舉辦的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上,精彩的台灣藏家收藏特展中也展出了一件梅丁衍創作於2018年的作品,他以當年班克斯(Banksy)於倫敦蘇富比拍出的作品被當場送入碎紙機為背景,以一張毛澤東畫像如法炮製,聽說就有觀眾在這件作品面前與同行友人說:「這位藝術家好像最近也在北美館展。」一條社會新聞讓一位藝術家及其創作風格更為人所知,未嘗不是藝術的因禍得福,因為開始讓人認識、進而思考,才是深入理解和領會的開始,也為文化素養提供提升的土壤。只有理解,才有可能避免不明就裡的誤解和指責、也少一些盲從附和的聲音,才有可能促進一個更重視和尊重文化、更加開放的社會大環境的完善,或許文化領域也不至於在削減預算中首當其衝,藝術家以創作者身分參與各式跨域或非跨域專案工作時也會得到更多的尊重。無論是我們於10月刊中推出空總議題專題,還是本期雜誌聚焦六都以外的地方文化振興,讓其中許多並非廣為人知的資訊進一步流通以及被討論,都是我們在這其中所意圖推動的一股潛流。
EDITORIAL
48 見與未見,知與未知 嚴瀟瀟
COLUMN
50 對於菲利普.葛斯頓回顧展延期的一些想法 王嘉驥
52 公民為何懷疑文資審議黑箱 蕭文杰
54 天理何在? 司法所在 洪三雄
56 消失的附近的時代 姚謙
58 論藝術收藏與投資策略 張銀鏘
MISSING PIECES
60 「二科會」對台府展西洋畫的影響:有島生馬 孫淳美
ARTIST
62 從「逾越」到「徙越」 徐永旭的創作生命軌跡 長椅小姐
COVER STORY
64 扁平世界下的藝術多樣性 佳士得香港現當代藝術秋季拍賣 朱貽安
FEATURE
72 出天龍國 台灣意識、地方勃發 編輯部
74 六都以外的文化振興,深耕台灣的在地情懷 李孟學
76 望海處的想像 台灣藝術與基隆的潮汐 朱貽安
80 新竹:記憶疊加之所的活化觀念、策略與方法 嚴瀟瀟
84 曩昔的生活記憶 雲林建國眷村的保存發展 李孟學
88 嘉義日治建築連線 從嘉義市立美術館出發,走訪日治建築的藝文新生 蔣倪
92 屏東:形塑嶄新地方文化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蘇怡雯
OBSERVATION
96 實驗、畫家與沐浴乳裡的常玉——關於文化、創意與產業 沈伯丞
100 全球減速及其潛在迷思 一則待解的展覽生產速度學課題 王聖閎
104 黃思農,以黑暗之心重組島嶼身世的歷史碎片 吳思鋒
108 將當代藝術介紹給兒童 博物館教育的拋磚引玉 林宇儂
112 前史—當代—未來 關於原住民藝術(史)在台灣書寫路徑初探 周郁齡
116 從中國夢的崛起到不可或缺的市場 中國2000年至2020年的當代藝術 Artprice.com
SPOTLIGHT
120 台灣現代藝術的重探與再譯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 陳飛豪
124 交錯與合流 薛保瑕個展「如影隨形」中承前啟後的創作脈動 嚴瀟瀟
126 一個人的「書畫同源」 李茂成個展「遠觀山有色」 嚴瀟瀟
128 青島千穗:擴闊扁平 Ellen W.
130 劉瑛:存在與生命 Ellen W.
132 正修科技大學藝文處20週年「跨世代」專題特展 崔綵珊
PREVIEW
134 中國嘉德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重推「四大專場」 編輯部
136 富藝斯拍賣與保利拍賣聯袂呈獻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秋季拍賣 編輯部
138 羅芙奧2020秋季拍賣會 薈萃國際:現代與當代藝術 編輯部
139 羅芙奧2020秋季拍賣會 現代與當代藝術 編輯部
ART SCENES
140 「桃花源之路」趙梅、陳敏澤母女聯展 編輯部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11.1
ISBN:471929410002511
裝訂:平裝
頁數:
見與未見,知與未知
文|嚴瀟瀟
臺北市立美術館「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一展結束前幾天,圍繞其中梅丁衍於1994年首度發表、此次重製展示的作品《哀敦砥悌(identity)》,爆出有議員指北美館展出作品「不應變成搧動仇外或情緒發洩」,被質詢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甚至回應「把(北美館館長)林平記過就好了。」
姑且不論這一串言論中可怕的內容審查傾向,梅丁衍的這件作品本就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其藝術性張力與不斷流變的政治社會環境及其中的台灣身分共生,卻被以完全去脈絡化的觀看方式粗暴對待。這其中的落差來自好幾方面,而對於身處文化藝術界的我們而言,同樣不可不對這樣的現象有所警醒。藝術家的創作脈絡、美術館因何觀念而舉辦不同展覽、各式策展理念及其所敘述的故事,不應成為僅在文化圈內流通和理解的知識與資訊,讓藝文行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為社會各界所了解,同樣是我們的功課與工作,儘管這並不容易。
在這樣的思路下,不同藝術展演與活動之間的串聯也尚有許多層次值得發掘。於截稿週舉辦的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上,精彩的台灣藏家收藏特展中也展出了一件梅丁衍創作於2018年的作品,他以當年班克斯(Banksy)於倫敦蘇富比拍出的作品被當場送入碎紙機為背景,以一張毛澤東畫像如法炮製,聽說就有觀眾在這件作品面前與同行友人說:「這位藝術家好像最近也在北美館展。」一條社會新聞讓一位藝術家及其創作風格更為人所知,未嘗不是藝術的因禍得福,因為開始讓人認識、進而思考,才是深入理解和領會的開始,也為文化素養提供提升的土壤。只有理解,才有可能避免不明就裡的誤解和指責、也少一些盲從附和的聲音,才有可能促進一個更重視和尊重文化、更加開放的社會大環境的完善,或許文化領域也不至於在削減預算中首當其衝,藝術家以創作者身分參與各式跨域或非跨域專案工作時也會得到更多的尊重。無論是我們於10月刊中推出空總議題專題,還是本期雜誌聚焦六都以外的地方文化振興,讓其中許多並非廣為人知的資訊進一步流通以及被討論,都是我們在這其中所意圖推動的一股潛流。
EDITORIAL
48 見與未見,知與未知 嚴瀟瀟
COLUMN
50 對於菲利普.葛斯頓回顧展延期的一些想法 王嘉驥
52 公民為何懷疑文資審議黑箱 蕭文杰
54 天理何在? 司法所在 洪三雄
56 消失的附近的時代 姚謙
58 論藝術收藏與投資策略 張銀鏘
MISSING PIECES
60 「二科會」對台府展西洋畫的影響:有島生馬 孫淳美
ARTIST
62 從「逾越」到「徙越」 徐永旭的創作生命軌跡 長椅小姐
COVER STORY
64 扁平世界下的藝術多樣性 佳士得香港現當代藝術秋季拍賣 朱貽安
FEATURE
72 出天龍國 台灣意識、地方勃發 編輯部
74 六都以外的文化振興,深耕台灣的在地情懷 李孟學
76 望海處的想像 台灣藝術與基隆的潮汐 朱貽安
80 新竹:記憶疊加之所的活化觀念、策略與方法 嚴瀟瀟
84 曩昔的生活記憶 雲林建國眷村的保存發展 李孟學
88 嘉義日治建築連線 從嘉義市立美術館出發,走訪日治建築的藝文新生 蔣倪
92 屏東:形塑嶄新地方文化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蘇怡雯
OBSERVATION
96 實驗、畫家與沐浴乳裡的常玉——關於文化、創意與產業 沈伯丞
100 全球減速及其潛在迷思 一則待解的展覽生產速度學課題 王聖閎
104 黃思農,以黑暗之心重組島嶼身世的歷史碎片 吳思鋒
108 將當代藝術介紹給兒童 博物館教育的拋磚引玉 林宇儂
112 前史—當代—未來 關於原住民藝術(史)在台灣書寫路徑初探 周郁齡
116 從中國夢的崛起到不可或缺的市場 中國2000年至2020年的當代藝術 Artprice.com
SPOTLIGHT
120 台灣現代藝術的重探與再譯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 陳飛豪
124 交錯與合流 薛保瑕個展「如影隨形」中承前啟後的創作脈動 嚴瀟瀟
126 一個人的「書畫同源」 李茂成個展「遠觀山有色」 嚴瀟瀟
128 青島千穗:擴闊扁平 Ellen W.
130 劉瑛:存在與生命 Ellen W.
132 正修科技大學藝文處20週年「跨世代」專題特展 崔綵珊
PREVIEW
134 中國嘉德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重推「四大專場」 編輯部
136 富藝斯拍賣與保利拍賣聯袂呈獻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秋季拍賣 編輯部
138 羅芙奧2020秋季拍賣會 薈萃國際:現代與當代藝術 編輯部
139 羅芙奧2020秋季拍賣會 現代與當代藝術 編輯部
ART SCENES
140 「桃花源之路」趙梅、陳敏澤母女聯展 編輯部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11.1
ISBN:471929410002511
裝訂:平裝
頁數:
見與未見,知與未知
文|嚴瀟瀟
臺北市立美術館「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一展結束前幾天,圍繞其中梅丁衍於1994年首度發表、此次重製展示的作品《哀敦砥悌(identity)》,爆出有議員指北美館展出作品「不應變成搧動仇外或情緒發洩」,被質詢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甚至回應「把(北美館館長)林平記過就好了。」
姑且不論這一串言論中可怕的內容審查傾向,梅丁衍的這件作品本就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其藝術性張力與不斷流變的政治社會環境及其中的台灣身分共生,卻被以完全去脈絡化的觀看方式粗暴對待。這其中的落差來自好幾方面,而對於身處文化藝術界的我們而言,同樣不可不對這樣的現象有所警醒。藝術家的創作脈絡、美術館因何觀念而舉辦不同展覽、各式策展理念及其所敘述的故事,不應成為僅在文化圈內流通和理解的知識與資訊,讓藝文行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為社會各界所了解,同樣是我們的功課與工作,儘管這並不容易。
在這樣的思路下,不同藝術展演與活動之間的串聯也尚有許多層次值得發掘。於截稿週舉辦的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上,精彩的台灣藏家收藏特展中也展出了一件梅丁衍創作於2018年的作品,他以當年班克斯(Banksy)於倫敦蘇富比拍出的作品被當場送入碎紙機為背景,以一張毛澤東畫像如法炮製,聽說就有觀眾在這件作品面前與同行友人說:「這位藝術家好像最近也在北美館展。」一條社會新聞讓一位藝術家及其創作風格更為人所知,未嘗不是藝術的因禍得福,因為開始讓人認識、進而思考,才是深入理解和領會的開始,也為文化素養提供提升的土壤。只有理解,才有可能避免不明就裡的誤解和指責、也少一些盲從附和的聲音,才有可能促進一個更重視和尊重文化、更加開放的社會大環境的完善,或許文化領域也不至於在削減預算中首當其衝,藝術家以創作者身分參與各式跨域或非跨域專案工作時也會得到更多的尊重。無論是我們於10月刊中推出空總議題專題,還是本期雜誌聚焦六都以外的地方文化振興,讓其中許多並非廣為人知的資訊進一步流通以及被討論,都是我們在這其中所意圖推動的一股潛流。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