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單純的形式呈現最重要的事物。」——三谷龍二
「家父的手不方便,金屬叉太重而容易滑落,能不能拜託你製作木頭叉子呢?」
因為這樣的一通電話,木製義大利麵叉就此誕生了。
居住在長野縣松本市的設計師三谷龍二從創作中所遇,「重新發現」以往習慣形式中或許還有不同的可能。未曾改變的日常生活、未曾改變的人類軀體,這些未曾改變的「限制」,或許反而讓事物的誕生有了最真實的「理由」。
小小工作室中的自在生活,溫潤各表紋路的木料、塗上直接取自蜂巢加熱製成的天然蜂蠟,如此的簡樸與美好就是三谷龍二手製器皿的全部,將小小的幸福列為作品的標準配備。
純粹,就可以看見崇高與美!如同三谷先生文中所說:「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喜歡小巧玲瓏的物品……這些物品小歸小,卻都擁有其獨一無二的世界。」
本書純以短文和照片編綴而成——靜謐而豐富的日常形象。
以及,在創作以外,一種生活態度。
➤ 追蹤典藏藝術出版Facebook和Instagram
➤ 尋找更多閱讀靈感 Artco Books Inspiration
作者|三谷龍二(Ryuji Mitani)
1952年出生於日本福井縣,1981年移居長野縣松本市開設PERSONA STUDIO工作室,提倡將木製器皿作為日常餐具,並經常舉辦個展。另有立體和平面作品問世。
曾於日本全國舉辦多次個展,亦有立體、平面作品問世。身為「松本手工藝品展」、「工藝的五月」活動發起人,自創始階段便持續參與活動營運。
2011年3月11日開設「10公分」藝術空間,長期展示個人作品並不定期舉辦合展或相關活動。著有《木之匙》、《我的生活散步》(新潮社)、《我所在之處》(主婦與生活社)、《三谷龍二的木器》(atelier-vie)、《工藝三都物語 遠方城市、雙手與工作》(anonima工作室)等書。中文出版有《木之匙》(典藏藝術家庭)。
三谷龍二 木之器 http://www.mitaniryuji.com/
"10公分"日記連載 http://10cm.biz/
美好的形物
Ⅰ 始於雙手
掌心
木匙
奶油盒
義大利麵叉
木器與漆器
與木製器皿的相處之道
杓子
CHEMEX手沖咖啡壺把手
Ⅱ 舒適的地方
透進窗內的光
舒適自在的房間
葡萄棚架下的午餐
森林的呢喃
走進冬季的森林
稜線上的風
Ⅲ 深入觀察
片段
以單純的形式保存重要的事物
我的玩具箱
為何雕像?
書本與手
關於繪畫與工藝的斷章
晨光之中──代後記
作者:三谷龍二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12.6.1
ISBN:9789866049200
裝訂:平裝
頁數:120
義大利麵叉
「家父的手不方便,金屬叉太重而容易滑落,能不能拜託你製作木頭叉子呢?」
因為這樣的一通電話,木製義大利麵叉就此誕生了。
起初我使用製作湯匙常用的櫻木來試作。然而叉子的尖端很細,又必須尖銳得足以叉住水果之類,所以得使用稍微硬一點的木材來製作。後來我決定選用鐵木(Ostrya japonica,樺木科鐵木屬)來製作。鐵木以往被用來製作撐船的木篙,不但耐水也能承受施力,是一種相當堅韌的木材。我先實際試用過使用這種木材製作的器具,以便確認材質的耐用度。
過了好一陣子,我才終於送上完成的麵叉,同時對自己拖延許久表示歉意。沒想到對方立刻回信給我,表示「木製叉子拿取時既輕巧又不易滑落,用起來十分順手。非常謝謝你。」
老實說,製作木製叉子的同時,我的腦海中反覆出現的卻是潔白瓷盤搭配閃亮金屬叉的畫面。我心想:「那樣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吧?」所謂適才適所,我希望能製作出適合用木頭材質來發揮的器具,倘若那種器具並不適合以木材來製作,就非我所願了。所以我一直很在意這件事──對於健康無虞的人而言,木製叉子真的會是餐桌上常用的器具嗎?
就在我左思右想時,某一天突然有人這樣告訴我:「使用木製叉子就不會聽見金屬刮擦盤子那種可怕的聲響,真是太好了!」這麼說來的確是如此,也讓我重新體認到「瓷器與銀製餐具」的組合並非百分之百完美。後來又聽到有人說:「木製叉子比較容易叉住義大利麵,用起來很方便。」這時我才終於明白:「世界上的確需要木製的叉子啊……」之前悶悶不樂的心情也為之一振。
其實不只是叉子,日常中許多常用小東西都是根據多數人的生活經驗所發明;所謂「製作」,也就是從一層又一層的生活經驗當中選出最佳解答。因此木製叉子不僅是我自己腦海中的構想,更是加上了他人經驗所衍生出的「形式」。
偶然走在某條路上,不經意地發現路邊綻放的野花時,往往令人感嘆「原來這個地方在這個時節盛開著如此的花朵啊……」重新發現平時不曾注意的事物,其實也是一種製作的精神。與其坐在桌邊思索,不如從各種各樣的生活經驗中發掘出「如果有的話多美好!」的物品並著手製作。如果從無到有的過程稱為「創造」,那麼「發現」早已存在於世上的事物又該稱之為何呢?
許多日常用品的創作原點都是人的軀體。製作這些物品的構想並非靠頭腦思考而來,而是透過手或身體感受所得。腦海中的創意可以天馬行空,卻也容易產生誤解和不便。但身體往往必須與具體的事物為伍,無論時代如何進步,動手能做到的事、舉步能行及之處,其實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未曾改變的日常生活、未曾改變的人類軀體。這些未曾改變的「限制」,或許反而讓事物的誕生有了最確切的「理由」。
與木製器皿的相處之道
透過保養的動作和器物相處──以往習以為常的情形似乎越來越罕見,而這樣的傾向也隨著行動電話的問世越演越烈。常聽到店員說:「與其送修不如換一支新的更划算。」昨天還拿在手中使用的物品瞬間就失去價值淪為垃圾,這實在令我驚訝無比。
話說回來,看到經年使用而轉為琥珀色的木椅或餐桌時,我們卻能立刻發現那比全新的家具更有韻味。住家也是如此,新建完工時總有一種住不安穩的感覺,當地板和建材隨著經年累月的使用而產生色澤變化,屋裡也漸漸洋溢出沉穩舒適的氣氛。
早期的日本住宅大量使用原木建材,因次大家很自然地明白該如何對待木材;例如木質地板要用米糠袋磨光、門框木需要上蠟,就如同大家都知道絲絹、羊毛或棉質衣物各有不同的洗濯方式。
曾幾何時,現代人不再習慣順手保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木材,使用木質器具時也過度擔心可能造成污損。我想這都是因為和木製品相處的經驗不足所致。保養木製品最好的方法就是經常使用,加上木材本身含有的樹脂成分影響,自然就會越用越有光澤。這也正是越常有人走動的木地板越顯潤澤的道理。
我所製作的木質器皿也是如此。只要每天接觸使用,不需特別保養也能逐漸展現艷麗的色澤。我自己對待木質餐具也很不客氣,平常就是用溫水洗乾淨之後扣在籃子裡自然風乾罷了。若是餐具使用一陣子之後看起來乾澀晦暗,最多也只會塗些植物油然後拿廚房紙巾擦掉,風乾一晚。不過木製品放置一陣子未經使用也會失去油分而太過乾燥,這時則需要補充油分保護木材表面,就像人的皮膚乾燥粗糙時也需要乳液滋潤一樣。只要經常在餐桌上使用、偶爾稍加保養,這些木質器皿也會隨著與人共度的時光而逐漸適應使用者的手,進而與使用者更形親密。
有時候會有客人將使用已久而稍有缺損的木製器皿送回修理,看到木器呈現出的瑰麗色澤,就彷彿看見它與主人相處的時光;這時木器的主人早已不再是我這個製作者,而是每天和它相處的使用者。每次收到送回修理的木器,都讓我彷彿感受到一種悠然的生活深度,也提醒我日常生活中不只是繁雜紛擾,還有如此緩緩變化流逝的時光。
葡萄棚架下的午餐
我家的後方有座小小的葡萄棚架。走進架下的綠蔭便覺涼爽宜人,即使在炎炎夏日也能愜意地享受午後小憩時光。
我所居住的松本市標高約六〇〇~七〇〇公尺,是個位於高地的市鎮。儘管陽光所及之處的炎熱程度不亞於其他城市,但只要走進陰影下便舒適許多。若是遠離市中心往綠意濃密的地方走,更能享受宜人的微風與乾爽的空氣,令人深感此處的確是個適合居住的好地方。
也因為如此,每年一到炎炎夏季,葡萄架下便理所當然地成了我家最受歡迎的地方。我們在那裡裝設吊床、擺放桌椅,客人來訪時也常準備妥當後移至葡萄架下,在那裡度過整個午後時光。所以夏季就成了我家訪客最多的時節。
話說回來,在戶外用餐時就得先在廚房中準備好餐點,盛裝於容器中再端至戶外餐桌。這時輕巧又不易損壞的木製容器就方便極了,也不會因為餐具摩擦碰撞而發出鏗鏗鏘鏘的聲響。
我所製作的器皿起初是以原木切削而成,最後只在表面薄薄塗上一層植物油或天然蜜蠟便完工。器皿上唯一的裝飾便是木材本身的紋理,感覺就像天然純棉的日常穿著,透著一種自由隨興的自在。與其用在豪華的宴會場合,木製器皿或許更適合日常生活,尤其是早餐或在戶外用餐時使用,感覺比較對味。看見麵包、乳酪、沙拉或義大利麵之類簡樸的料理盛裝在木質器皿中,總覺得好像特別美味。
而今天我也和住在附近的友人約好了,要在葡萄架下共享午餐。今天的菜色有義大利麵和加了夏季時蔬的法式蔬菜雜燴、醋漬紅蘿蔔與紅椒、焗烤蘆筍,還有麵包、乳酪、橄欖與紅酒。無論是湯湯水水還是油炸的料理,全都能裝在木製容器裡上桌。
一過了盂蘭盆節,松本一帶早晚的天氣便會轉涼,提醒人們盛夏已然離去。只要氣溫稍一變化,我們這種寒冷地區的居民立刻就會發覺冬季將至的徵兆。這個鄉下地方的冬季和春夏兩季加起來一樣長,能夠在戶外用餐的時期稍縱即逝。所以我總是希望能盡情享受如今天這般美好卻短暫的時光。
也為即將離開的夏天感到惋惜。
作者|三谷龍二(Ryuji Mitani)
1952年出生於日本福井縣,1981年移居長野縣松本市開設PERSONA STUDIO工作室,提倡將木製器皿作為日常餐具,並經常舉辦個展。另有立體和平面作品問世。
曾於日本全國舉辦多次個展,亦有立體、平面作品問世。身為「松本手工藝品展」、「工藝的五月」活動發起人,自創始階段便持續參與活動營運。
2011年3月11日開設「10公分」藝術空間,長期展示個人作品並不定期舉辦合展或相關活動。著有《木之匙》、《我的生活散步》(新潮社)、《我所在之處》(主婦與生活社)、《三谷龍二的木器》(atelier-vie)、《工藝三都物語 遠方城市、雙手與工作》(anonima工作室)等書。中文出版有《木之匙》(典藏藝術家庭)。
三谷龍二 木之器 http://www.mitaniryuji.com/
"10公分"日記連載 http://10cm.biz/
美好的形物
Ⅰ 始於雙手
掌心
木匙
奶油盒
義大利麵叉
木器與漆器
與木製器皿的相處之道
杓子
CHEMEX手沖咖啡壺把手
Ⅱ 舒適的地方
透進窗內的光
舒適自在的房間
葡萄棚架下的午餐
森林的呢喃
走進冬季的森林
稜線上的風
Ⅲ 深入觀察
片段
以單純的形式保存重要的事物
我的玩具箱
為何雕像?
書本與手
關於繪畫與工藝的斷章
晨光之中──代後記
作者:三谷龍二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12.6.1
ISBN:9789866049200
裝訂:平裝
頁數:120
義大利麵叉
「家父的手不方便,金屬叉太重而容易滑落,能不能拜託你製作木頭叉子呢?」
因為這樣的一通電話,木製義大利麵叉就此誕生了。
起初我使用製作湯匙常用的櫻木來試作。然而叉子的尖端很細,又必須尖銳得足以叉住水果之類,所以得使用稍微硬一點的木材來製作。後來我決定選用鐵木(Ostrya japonica,樺木科鐵木屬)來製作。鐵木以往被用來製作撐船的木篙,不但耐水也能承受施力,是一種相當堅韌的木材。我先實際試用過使用這種木材製作的器具,以便確認材質的耐用度。
過了好一陣子,我才終於送上完成的麵叉,同時對自己拖延許久表示歉意。沒想到對方立刻回信給我,表示「木製叉子拿取時既輕巧又不易滑落,用起來十分順手。非常謝謝你。」
老實說,製作木製叉子的同時,我的腦海中反覆出現的卻是潔白瓷盤搭配閃亮金屬叉的畫面。我心想:「那樣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吧?」所謂適才適所,我希望能製作出適合用木頭材質來發揮的器具,倘若那種器具並不適合以木材來製作,就非我所願了。所以我一直很在意這件事──對於健康無虞的人而言,木製叉子真的會是餐桌上常用的器具嗎?
就在我左思右想時,某一天突然有人這樣告訴我:「使用木製叉子就不會聽見金屬刮擦盤子那種可怕的聲響,真是太好了!」這麼說來的確是如此,也讓我重新體認到「瓷器與銀製餐具」的組合並非百分之百完美。後來又聽到有人說:「木製叉子比較容易叉住義大利麵,用起來很方便。」這時我才終於明白:「世界上的確需要木製的叉子啊……」之前悶悶不樂的心情也為之一振。
其實不只是叉子,日常中許多常用小東西都是根據多數人的生活經驗所發明;所謂「製作」,也就是從一層又一層的生活經驗當中選出最佳解答。因此木製叉子不僅是我自己腦海中的構想,更是加上了他人經驗所衍生出的「形式」。
偶然走在某條路上,不經意地發現路邊綻放的野花時,往往令人感嘆「原來這個地方在這個時節盛開著如此的花朵啊……」重新發現平時不曾注意的事物,其實也是一種製作的精神。與其坐在桌邊思索,不如從各種各樣的生活經驗中發掘出「如果有的話多美好!」的物品並著手製作。如果從無到有的過程稱為「創造」,那麼「發現」早已存在於世上的事物又該稱之為何呢?
許多日常用品的創作原點都是人的軀體。製作這些物品的構想並非靠頭腦思考而來,而是透過手或身體感受所得。腦海中的創意可以天馬行空,卻也容易產生誤解和不便。但身體往往必須與具體的事物為伍,無論時代如何進步,動手能做到的事、舉步能行及之處,其實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未曾改變的日常生活、未曾改變的人類軀體。這些未曾改變的「限制」,或許反而讓事物的誕生有了最確切的「理由」。
與木製器皿的相處之道
透過保養的動作和器物相處──以往習以為常的情形似乎越來越罕見,而這樣的傾向也隨著行動電話的問世越演越烈。常聽到店員說:「與其送修不如換一支新的更划算。」昨天還拿在手中使用的物品瞬間就失去價值淪為垃圾,這實在令我驚訝無比。
話說回來,看到經年使用而轉為琥珀色的木椅或餐桌時,我們卻能立刻發現那比全新的家具更有韻味。住家也是如此,新建完工時總有一種住不安穩的感覺,當地板和建材隨著經年累月的使用而產生色澤變化,屋裡也漸漸洋溢出沉穩舒適的氣氛。
早期的日本住宅大量使用原木建材,因次大家很自然地明白該如何對待木材;例如木質地板要用米糠袋磨光、門框木需要上蠟,就如同大家都知道絲絹、羊毛或棉質衣物各有不同的洗濯方式。
曾幾何時,現代人不再習慣順手保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木材,使用木質器具時也過度擔心可能造成污損。我想這都是因為和木製品相處的經驗不足所致。保養木製品最好的方法就是經常使用,加上木材本身含有的樹脂成分影響,自然就會越用越有光澤。這也正是越常有人走動的木地板越顯潤澤的道理。
我所製作的木質器皿也是如此。只要每天接觸使用,不需特別保養也能逐漸展現艷麗的色澤。我自己對待木質餐具也很不客氣,平常就是用溫水洗乾淨之後扣在籃子裡自然風乾罷了。若是餐具使用一陣子之後看起來乾澀晦暗,最多也只會塗些植物油然後拿廚房紙巾擦掉,風乾一晚。不過木製品放置一陣子未經使用也會失去油分而太過乾燥,這時則需要補充油分保護木材表面,就像人的皮膚乾燥粗糙時也需要乳液滋潤一樣。只要經常在餐桌上使用、偶爾稍加保養,這些木質器皿也會隨著與人共度的時光而逐漸適應使用者的手,進而與使用者更形親密。
有時候會有客人將使用已久而稍有缺損的木製器皿送回修理,看到木器呈現出的瑰麗色澤,就彷彿看見它與主人相處的時光;這時木器的主人早已不再是我這個製作者,而是每天和它相處的使用者。每次收到送回修理的木器,都讓我彷彿感受到一種悠然的生活深度,也提醒我日常生活中不只是繁雜紛擾,還有如此緩緩變化流逝的時光。
葡萄棚架下的午餐
我家的後方有座小小的葡萄棚架。走進架下的綠蔭便覺涼爽宜人,即使在炎炎夏日也能愜意地享受午後小憩時光。
我所居住的松本市標高約六〇〇~七〇〇公尺,是個位於高地的市鎮。儘管陽光所及之處的炎熱程度不亞於其他城市,但只要走進陰影下便舒適許多。若是遠離市中心往綠意濃密的地方走,更能享受宜人的微風與乾爽的空氣,令人深感此處的確是個適合居住的好地方。
也因為如此,每年一到炎炎夏季,葡萄架下便理所當然地成了我家最受歡迎的地方。我們在那裡裝設吊床、擺放桌椅,客人來訪時也常準備妥當後移至葡萄架下,在那裡度過整個午後時光。所以夏季就成了我家訪客最多的時節。
話說回來,在戶外用餐時就得先在廚房中準備好餐點,盛裝於容器中再端至戶外餐桌。這時輕巧又不易損壞的木製容器就方便極了,也不會因為餐具摩擦碰撞而發出鏗鏗鏘鏘的聲響。
我所製作的器皿起初是以原木切削而成,最後只在表面薄薄塗上一層植物油或天然蜜蠟便完工。器皿上唯一的裝飾便是木材本身的紋理,感覺就像天然純棉的日常穿著,透著一種自由隨興的自在。與其用在豪華的宴會場合,木製器皿或許更適合日常生活,尤其是早餐或在戶外用餐時使用,感覺比較對味。看見麵包、乳酪、沙拉或義大利麵之類簡樸的料理盛裝在木質器皿中,總覺得好像特別美味。
而今天我也和住在附近的友人約好了,要在葡萄架下共享午餐。今天的菜色有義大利麵和加了夏季時蔬的法式蔬菜雜燴、醋漬紅蘿蔔與紅椒、焗烤蘆筍,還有麵包、乳酪、橄欖與紅酒。無論是湯湯水水還是油炸的料理,全都能裝在木製容器裡上桌。
一過了盂蘭盆節,松本一帶早晚的天氣便會轉涼,提醒人們盛夏已然離去。只要氣溫稍一變化,我們這種寒冷地區的居民立刻就會發覺冬季將至的徵兆。這個鄉下地方的冬季和春夏兩季加起來一樣長,能夠在戶外用餐的時期稍縱即逝。所以我總是希望能盡情享受如今天這般美好卻短暫的時光。
也為即將離開的夏天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