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180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53期_02月號
10 件庫存
本期主題:Arts and the SDGs──藝文環境的永續未來
——
藝文產業長期為非高汙染的產業,台灣的藝文產業過去也甚少將環境意識帶入藝文生態的系統做檢視。但台灣近年從尼可拉斯.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於「2014台北雙年展」所提出的「人類世」(Anthropocene)概念,到2018年台北雙年展的「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展題,再到2020 台北雙年展的「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已經帶出一條透過展覽,檢視藝術生態系統的嘗試,環境、生態與永續意識已經成為一更普遍的思考。然而除了具有「意識」,國際間的藝文生態皆以更具體的方式回應SDGs的發展目標。包括2020年於倫敦成立的「畫廊氣候聯盟」(Gallery Climate Coalition),目標於2030年至少減少聯盟成員50% 的碳排放,目前該聯盟已有超過百餘家畫廊、藝術家與收藏家參與,積極向國際畫廊推廣,將氣候變遷議題納入營運策略。本專題透過不同案例理解國際博物館、畫廊產業、藝術與科學合作、影視產業的永續機構與相關政策,回看台灣藝文產業如何在具體的參照與指引下思考產業永續發展的可能。(企劃/張玉音)
今藝術&投資 353期(2022年2月號)
104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4 「未來」尚未到來之前∣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6 藝術、創意與偶然∣耿一偉
28 當我們也加入一場作弊時∣姚謙
30 百年追求,藝文何價!∣洪三雄
32 以宏觀、中觀、微觀視角洞察藝術市場∣張銀鏘
34 公立美術館法人化勢不可擋∣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6 周紅綢——日治時期最後一位留日女畫家∣王德合
◎ ARTIST 藝術家
38 不從眾的藝術創作腳步 在另一種鼓聲中的吳燦政∣朱貽安
◎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42 「非風景」的意象之海 接近威廉.肯特里奇∣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50 Arts and the SDGs 藝文環境的永續未來∣張玉音
52 明日之愁:文化回應氣候危機∣黃心蓉
56 藝術產業如何應對環境永續的問題? 從《佳士得環境影響報告》談起∣石隆盛
58 拍賣行如何減碳?佳士得的淨零承諾 專訪佳士得亞太區可持續發展計劃領導人喬治娜.希爾頓∣許雲喬
60 豪瑟沃斯的環境保護實踐 全球首席CEO尤安.文特斯談畫廊永續發展進行式與未來式∣鄧韻琴
64 綠建築作為藝術品:以荷蘭國家博物館為例的文化環保特區∣郭書瑄
68 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中「藝術與科學合作」的歐洲新趨勢∣顧廣毅
72 沒有地球,就沒有電影——映照影視產業的永續未來∣謝以萱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6 飢餓劇場—被資產化的臺灣原民界∣高千惠
80 台北雙年展在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 論台北雙年展的在地性∣蔡牧容
84 竹久夢二的大正浪漫與昭和華麗島女子∣陳飛豪
88 斯巴達和人造人:談上海藝術的處世之道與當下之困∣卞卡
92 拉丁美洲行情最高的藝術家芙烈達.卡蘿∣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4 叢林風景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的若干切片∣嚴瀟瀟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98 年輕世代的FUN美學 ONE ART Taipei 2022藝術台北 圓滿落幕∣朱貽安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0 心之所向 王仁傑個展「可遊可居之境」∣林芷筠
101 觀「漬」在 謝其昌創作展∣翁琤筑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2.1
ISBN:471929410002502
裝訂:平裝
頁數:104
「未來」尚未到來之前
Before the Future Finally Arrives
文|嚴瀟瀟
全球性疫情此刻已進入第三個年頭,回想最開始時如排山倒海,如今韌性十足的人類卻似乎已逐漸學會如何與之共存。突如其來之災尚且如此,若是溫水煮青蛙,那蛙該如何應對?兩年過去了,我們對於COVID-19的成因都還抱有謎團,卻已積極研發疫苗、拓展虛擬平台和工具,以應對包括健康、日常生活在內的重要問題。那麼氣候危機呢?我們很早就對它有所了解,也早已有許多人投身搶救或大聲疾呼的行列,可在極端氣候真正威脅到我們切身的生存問題之前,真正的扭轉局面的奇蹟看起來也一樣遙遠。
一直以來,生態永續都是我們所關注的課題。近期典藏的出版部門便有保羅.阿登納(Paul Ardenne)的《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中譯本問世,本期雜誌也推出名為「藝文環境的永續未來」的專題,共同指向藝術及其產業在這一課題中無法缺席的位置。然而誠如顧廣義在其〈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中「藝術與科學合作」的新趨勢〉文末直截了當所說明的,台灣針對這一議題的創作與討論環境都還很不完善;儘管如此,這也意味著在這樣的領域內仍有很大的空間去作為。
在我們周圍,近期許多策劃型展覽不約而同將「未來」置於議題中心,其中被談論到的一個有趣的面向,是關於「過去」,是往昔不同世代的創作者們,如何在當時的社會氛圍、認知體系、集體意識下想像和擘劃未來。在面對那些歷史作品及連帶的歷史時刻的記錄文獻時,難免令人遐想那些後來未曾發生的歷史。當代藝術的創作與策展無法繞開現世人類所面對的課題,爬梳歷史並鋪陳出當下的脈絡非常重要,而就策展或是組織工作而言,真正投身、並促成包含跨域行動在內的積極創造—也確實正有一些藝文工作者和創作者已經開始行動,如何整合、擴散並達到更大範圍內的「啟動」,則仍需很多人的加入。過去曾有竹圍工作室多年的持續努力,滋養和培育了對在地與社區營造有想法的藝術家、工作者和思考者,在其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後,藝術將會如何接續、如何行動,也是面對那未至的未來的當下,不該被忽略的。
內容試閱https://issuu.com/artouch/docs/2022_2_jpg_
今藝術&投資 353期(2022年2月號)
104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4 「未來」尚未到來之前∣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6 藝術、創意與偶然∣耿一偉
28 當我們也加入一場作弊時∣姚謙
30 百年追求,藝文何價!∣洪三雄
32 以宏觀、中觀、微觀視角洞察藝術市場∣張銀鏘
34 公立美術館法人化勢不可擋∣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6 周紅綢——日治時期最後一位留日女畫家∣王德合
◎ ARTIST 藝術家
38 不從眾的藝術創作腳步 在另一種鼓聲中的吳燦政∣朱貽安
◎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42 「非風景」的意象之海 接近威廉.肯特里奇∣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50 Arts and the SDGs 藝文環境的永續未來∣張玉音
52 明日之愁:文化回應氣候危機∣黃心蓉
56 藝術產業如何應對環境永續的問題? 從《佳士得環境影響報告》談起∣石隆盛
58 拍賣行如何減碳?佳士得的淨零承諾 專訪佳士得亞太區可持續發展計劃領導人喬治娜.希爾頓∣許雲喬
60 豪瑟沃斯的環境保護實踐 全球首席CEO尤安.文特斯談畫廊永續發展進行式與未來式∣鄧韻琴
64 綠建築作為藝術品:以荷蘭國家博物館為例的文化環保特區∣郭書瑄
68 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中「藝術與科學合作」的歐洲新趨勢∣顧廣毅
72 沒有地球,就沒有電影——映照影視產業的永續未來∣謝以萱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6 飢餓劇場—被資產化的臺灣原民界∣高千惠
80 台北雙年展在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 論台北雙年展的在地性∣蔡牧容
84 竹久夢二的大正浪漫與昭和華麗島女子∣陳飛豪
88 斯巴達和人造人:談上海藝術的處世之道與當下之困∣卞卡
92 拉丁美洲行情最高的藝術家芙烈達.卡蘿∣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4 叢林風景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的若干切片∣嚴瀟瀟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98 年輕世代的FUN美學 ONE ART Taipei 2022藝術台北 圓滿落幕∣朱貽安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0 心之所向 王仁傑個展「可遊可居之境」∣林芷筠
101 觀「漬」在 謝其昌創作展∣翁琤筑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2.1
ISBN:471929410002502
裝訂:平裝
頁數:104
「未來」尚未到來之前
Before the Future Finally Arrives
文|嚴瀟瀟
全球性疫情此刻已進入第三個年頭,回想最開始時如排山倒海,如今韌性十足的人類卻似乎已逐漸學會如何與之共存。突如其來之災尚且如此,若是溫水煮青蛙,那蛙該如何應對?兩年過去了,我們對於COVID-19的成因都還抱有謎團,卻已積極研發疫苗、拓展虛擬平台和工具,以應對包括健康、日常生活在內的重要問題。那麼氣候危機呢?我們很早就對它有所了解,也早已有許多人投身搶救或大聲疾呼的行列,可在極端氣候真正威脅到我們切身的生存問題之前,真正的扭轉局面的奇蹟看起來也一樣遙遠。
一直以來,生態永續都是我們所關注的課題。近期典藏的出版部門便有保羅.阿登納(Paul Ardenne)的《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中譯本問世,本期雜誌也推出名為「藝文環境的永續未來」的專題,共同指向藝術及其產業在這一課題中無法缺席的位置。然而誠如顧廣義在其〈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中「藝術與科學合作」的新趨勢〉文末直截了當所說明的,台灣針對這一議題的創作與討論環境都還很不完善;儘管如此,這也意味著在這樣的領域內仍有很大的空間去作為。
在我們周圍,近期許多策劃型展覽不約而同將「未來」置於議題中心,其中被談論到的一個有趣的面向,是關於「過去」,是往昔不同世代的創作者們,如何在當時的社會氛圍、認知體系、集體意識下想像和擘劃未來。在面對那些歷史作品及連帶的歷史時刻的記錄文獻時,難免令人遐想那些後來未曾發生的歷史。當代藝術的創作與策展無法繞開現世人類所面對的課題,爬梳歷史並鋪陳出當下的脈絡非常重要,而就策展或是組織工作而言,真正投身、並促成包含跨域行動在內的積極創造—也確實正有一些藝文工作者和創作者已經開始行動,如何整合、擴散並達到更大範圍內的「啟動」,則仍需很多人的加入。過去曾有竹圍工作室多年的持續努力,滋養和培育了對在地與社區營造有想法的藝術家、工作者和思考者,在其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後,藝術將會如何接續、如何行動,也是面對那未至的未來的當下,不該被忽略的。
內容試閱https://issuu.com/artouch/docs/2022_2_jpg_
今藝術&投資 353期(2022年2月號)
104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4 「未來」尚未到來之前∣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6 藝術、創意與偶然∣耿一偉
28 當我們也加入一場作弊時∣姚謙
30 百年追求,藝文何價!∣洪三雄
32 以宏觀、中觀、微觀視角洞察藝術市場∣張銀鏘
34 公立美術館法人化勢不可擋∣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6 周紅綢——日治時期最後一位留日女畫家∣王德合
◎ ARTIST 藝術家
38 不從眾的藝術創作腳步 在另一種鼓聲中的吳燦政∣朱貽安
◎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42 「非風景」的意象之海 接近威廉.肯特里奇∣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50 Arts and the SDGs 藝文環境的永續未來∣張玉音
52 明日之愁:文化回應氣候危機∣黃心蓉
56 藝術產業如何應對環境永續的問題? 從《佳士得環境影響報告》談起∣石隆盛
58 拍賣行如何減碳?佳士得的淨零承諾 專訪佳士得亞太區可持續發展計劃領導人喬治娜.希爾頓∣許雲喬
60 豪瑟沃斯的環境保護實踐 全球首席CEO尤安.文特斯談畫廊永續發展進行式與未來式∣鄧韻琴
64 綠建築作為藝術品:以荷蘭國家博物館為例的文化環保特區∣郭書瑄
68 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中「藝術與科學合作」的歐洲新趨勢∣顧廣毅
72 沒有地球,就沒有電影——映照影視產業的永續未來∣謝以萱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6 飢餓劇場—被資產化的臺灣原民界∣高千惠
80 台北雙年展在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 論台北雙年展的在地性∣蔡牧容
84 竹久夢二的大正浪漫與昭和華麗島女子∣陳飛豪
88 斯巴達和人造人:談上海藝術的處世之道與當下之困∣卞卡
92 拉丁美洲行情最高的藝術家芙烈達.卡蘿∣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4 叢林風景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的若干切片∣嚴瀟瀟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98 年輕世代的FUN美學 ONE ART Taipei 2022藝術台北 圓滿落幕∣朱貽安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0 心之所向 王仁傑個展「可遊可居之境」∣林芷筠
101 觀「漬」在 謝其昌創作展∣翁琤筑
作者:典藏今藝術&投資編輯群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2.1
ISBN:471929410002502
裝訂:平裝
頁數:104
「未來」尚未到來之前
Before the Future Finally Arrives
文|嚴瀟瀟
全球性疫情此刻已進入第三個年頭,回想最開始時如排山倒海,如今韌性十足的人類卻似乎已逐漸學會如何與之共存。突如其來之災尚且如此,若是溫水煮青蛙,那蛙該如何應對?兩年過去了,我們對於COVID-19的成因都還抱有謎團,卻已積極研發疫苗、拓展虛擬平台和工具,以應對包括健康、日常生活在內的重要問題。那麼氣候危機呢?我們很早就對它有所了解,也早已有許多人投身搶救或大聲疾呼的行列,可在極端氣候真正威脅到我們切身的生存問題之前,真正的扭轉局面的奇蹟看起來也一樣遙遠。
一直以來,生態永續都是我們所關注的課題。近期典藏的出版部門便有保羅.阿登納(Paul Ardenne)的《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中譯本問世,本期雜誌也推出名為「藝文環境的永續未來」的專題,共同指向藝術及其產業在這一課題中無法缺席的位置。然而誠如顧廣義在其〈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中「藝術與科學合作」的新趨勢〉文末直截了當所說明的,台灣針對這一議題的創作與討論環境都還很不完善;儘管如此,這也意味著在這樣的領域內仍有很大的空間去作為。
在我們周圍,近期許多策劃型展覽不約而同將「未來」置於議題中心,其中被談論到的一個有趣的面向,是關於「過去」,是往昔不同世代的創作者們,如何在當時的社會氛圍、認知體系、集體意識下想像和擘劃未來。在面對那些歷史作品及連帶的歷史時刻的記錄文獻時,難免令人遐想那些後來未曾發生的歷史。當代藝術的創作與策展無法繞開現世人類所面對的課題,爬梳歷史並鋪陳出當下的脈絡非常重要,而就策展或是組織工作而言,真正投身、並促成包含跨域行動在內的積極創造—也確實正有一些藝文工作者和創作者已經開始行動,如何整合、擴散並達到更大範圍內的「啟動」,則仍需很多人的加入。過去曾有竹圍工作室多年的持續努力,滋養和培育了對在地與社區營造有想法的藝術家、工作者和思考者,在其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後,藝術將會如何接續、如何行動,也是面對那未至的未來的當下,不該被忽略的。
內容試閱https://issuu.com/artouch/docs/2022_2_jpg_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