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320
尋訪里爾克
史作檉探詢里爾克詩境之哲學美學
「玫瑰,啊純粹的矛盾……」摘自里爾克墓誌銘。
天使、玫瑰、死亡、阿波羅、奧菲斯、悲歌、豹等等的字詞,通過里爾克的詩歌,就不再是字詞原本的意義了。如同玫瑰之香氣,聞者各抒以遣意。
已售完
史作檉探詢里爾克詩境之哲學美學
「玫瑰,啊純粹的矛盾……」摘自里爾克墓誌銘。
天使、玫瑰、死亡、阿波羅、奧菲斯、悲歌、豹等等的字詞,通過里爾克的詩歌,就不再是字詞原本的意義了。如同玫瑰之香氣,聞者各抒以遣意。
思想家史作檉以哲學美學走入里爾克詩境,企圖爬梳詩中語境之自然與真生命、天使之愛和死亡;從中西文化、文明史中對照詩人之生命歷程,史氏直言里爾克語境之神祕難解,而這也是詩人風靡世人之魅力。為此,史氏點滴收集辯證詩人在世界所停留的軌跡,層層剝開字裡行間的信仰與真知,是學問研究之慣習,更是企求親近愛好詩人之筆記。
作者|
史作檉
1934年生,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
擅長以全史觀的視野從哲學、心理學、藝術等層面思考現實的人生信仰、生命現象、文化理念等諸多與人的存在相關的課題,並兼及詩歌創作和繪畫。
曾任教於台灣大學、文化大學、新竹高中,現以舉辦民間長期講座為主。著作等身,影響深廣。
里爾克已成典故
里爾克與死亡
里爾克的生命追求
少女的祈禱
J.P Jacobsen之影響
Amiel的追尋
人神互換
里爾克詩歌藝術三大結構
翻轉與顛倒
人神與天使
天使之愛
里爾克與天使
死亡何處
生死之真生命
文明與自然
從里爾克詩歌論中西文化
中西之自然與生死
讀詩與懂詩
大自然裡尋訪里爾克
自然是什麼
自然與存在
從里爾克「悲歌」中看生命
結語補述
書名:尋訪里爾克
原文書名:
作者:史作檉
ISBN:9786267430392
出版日期:2025.6.6
定價:320
尺寸(寬*長):17×23cm
頁數:192
CIP:875.51
裝訂:平裝
印刷:單色
適讀年齡:18歲以上
出版社:典藏藝術
類別:人文社科->哲學->西方哲學
書系:史作檉系列—哲學思維與美學況味
於自然,
即神話,
所有直線都消退無蹤,
唯委婉而象徵,
甚至是翻轉而顛倒,
樹已向人而訓誡,
人自「死亡」而重生,
里爾克已成典故
阿波羅不再思考,
他唯有豐潤而堅實之身軀,
那胯下之生命,
讓每個人都重新想像一下你生命的生殖器吧!
你必須改變你已有過的生命與生活。
里爾克已成典故。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確實是近代深刻、細膩而又充滿神祕感之詩人。但嚴格來說,他在詩歌中之真正成就,更是他自身生命或做為一個真正「人」之工作的完成。至於詩歌,只是他的一種特殊之表達工具罷了。
里爾克的詩實在很難讀,但它竟然在全世界引起那麼大的注意與愛好,也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之事。於此,假如我們要探其根本原因,可能是因為:
里爾克以其特有之文字操作方式,以及其詩意之辯證方法,將其對自然與生命之細膩而徹底的感觸,予以高密度地完整加以呈現,所以,不論你懂不懂他在詩歌中所呈現之內涵與意義,你都可以有所感觸地,與他形成一種生命內在性之默契。這幾幾乎是其他詩人所難以與里爾克匹敵的地方。也許這就是里爾克所以有能力進入於詩歌特有之「核心」地域,所產生不可思議影響力的根本原因吧!
其實所謂詩歌之核心,就是屬人存在之內在的核心。它不再屬於任何形式、技術、關係等相對之事物,反之,它是一種「觸動」,一種「力量」,或一種原發性之力量。所以,如以此原發性之內在核心的力量,再看有關天使、玫瑰、神話、日常事物,乃至上帝等,都將產生前所未有之不可思議之象徵性極高的密度與效果。我覺得,這恐怕是我們讀里爾克的詩,所必須要把握的一個要點或樞紐點。
真核心即一種內在性之不可思議之高密度的力量。它已無所謂內外、先後、規範或是非對錯之事,否則,我們只有掉落在核心以外之外圍組織中,看似許多富有規範與相對關係之形式,實際上,它們只不過是未至於核心力量時之一些不成熟之情愫或表達罷了。所以我們亦無法以我們一般所習慣的文字或文字表達方式,來看里爾克所用字辭之實際意義與象徵。
核心是永存之物,
一如那完美的整體。
但人是成長物,變形物,
不論你從來就在那核心之擁抱中(如幼時),從未曾離開。可是(你必須)在你以自己的生命印證那核心的存在驗證以前,你必須以學習與血淚,為你將來果能呈現那核心的真義所必須的字辭、字句、方式、比喻、象徵做準備。所以:
再麻煩並充滿血淚之生命過程,最後只不過為了找到,或最後只不過剩下幾個象徵性名詞、概念或可能的連結或結構罷了。在里爾克來說,如:
天使、玫瑰、死亡、阿波羅、祈禱、豹、奧菲斯等等。
當這些普通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之字,它們一旦通過詩或生命之核心之方式,再加以應用出來時,很可能它早已不是我們普通所以為之一般意思了。所以當我們頭腦裡的印象,還停留在那些習以為常之一般意義時,那我們想要懂里爾克的詩就有些困難了。當然這也並非說,這樣就完全不可能懂里爾克,究竟同一個字確實可以有很多解釋或說明之方式,甚至我們也很難說哪一種解釋是唯一而完整的解釋。否則里爾克的詩,不論在國內外或各種不同的語系中,怎麼會擁有那麼多歷久不衰之愛好者呢?想來其中原因仍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說:
一、所有的文字都必是一個符號。
二、所有的文字都必以其形式之符號,而象徵性地指向它所要實際指向之物。
三、使此二者成為可能者是「人」,所以,一個真正的人就在統合此三者,而成為屬人存在一切可能者。
好了,詩或詩世界必有其核心之存在,生命亦然,或屬人之存在本身尤其如此。當我們一旦有能力進入於此一「核心」之世界時,我們就會以一種內在而深邃之整體性觀看的能力,有力並自由地找出或創造出我們所需要的文字、符號或概念,並將其象徵性地指向於我們所屬意之實質或存在性之超越領域。這事對里爾克來說,來得尤其重要,因為他異於一般,竟然將「死亡」一辭、一事、一深邃而不可思議之體驗,引進了他核心性之詩歌世界。
作者|
史作檉
1934年生,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
擅長以全史觀的視野從哲學、心理學、藝術等層面思考現實的人生信仰、生命現象、文化理念等諸多與人的存在相關的課題,並兼及詩歌創作和繪畫。
曾任教於台灣大學、文化大學、新竹高中,現以舉辦民間長期講座為主。著作等身,影響深廣。
里爾克已成典故
里爾克與死亡
里爾克的生命追求
少女的祈禱
J.P Jacobsen之影響
Amiel的追尋
人神互換
里爾克詩歌藝術三大結構
翻轉與顛倒
人神與天使
天使之愛
里爾克與天使
死亡何處
生死之真生命
文明與自然
從里爾克詩歌論中西文化
中西之自然與生死
讀詩與懂詩
大自然裡尋訪里爾克
自然是什麼
自然與存在
從里爾克「悲歌」中看生命
結語補述
書名:尋訪里爾克
原文書名:
作者:史作檉
ISBN:9786267430392
出版日期:2025.6.6
定價:320
尺寸(寬*長):17×23cm
頁數:192
CIP:875.51
裝訂:平裝
印刷:單色
適讀年齡:18歲以上
出版社:典藏藝術
類別:人文社科->哲學->西方哲學
書系:史作檉系列—哲學思維與美學況味
於自然,
即神話,
所有直線都消退無蹤,
唯委婉而象徵,
甚至是翻轉而顛倒,
樹已向人而訓誡,
人自「死亡」而重生,
里爾克已成典故
阿波羅不再思考,
他唯有豐潤而堅實之身軀,
那胯下之生命,
讓每個人都重新想像一下你生命的生殖器吧!
你必須改變你已有過的生命與生活。
里爾克已成典故。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確實是近代深刻、細膩而又充滿神祕感之詩人。但嚴格來說,他在詩歌中之真正成就,更是他自身生命或做為一個真正「人」之工作的完成。至於詩歌,只是他的一種特殊之表達工具罷了。
里爾克的詩實在很難讀,但它竟然在全世界引起那麼大的注意與愛好,也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之事。於此,假如我們要探其根本原因,可能是因為:
里爾克以其特有之文字操作方式,以及其詩意之辯證方法,將其對自然與生命之細膩而徹底的感觸,予以高密度地完整加以呈現,所以,不論你懂不懂他在詩歌中所呈現之內涵與意義,你都可以有所感觸地,與他形成一種生命內在性之默契。這幾幾乎是其他詩人所難以與里爾克匹敵的地方。也許這就是里爾克所以有能力進入於詩歌特有之「核心」地域,所產生不可思議影響力的根本原因吧!
其實所謂詩歌之核心,就是屬人存在之內在的核心。它不再屬於任何形式、技術、關係等相對之事物,反之,它是一種「觸動」,一種「力量」,或一種原發性之力量。所以,如以此原發性之內在核心的力量,再看有關天使、玫瑰、神話、日常事物,乃至上帝等,都將產生前所未有之不可思議之象徵性極高的密度與效果。我覺得,這恐怕是我們讀里爾克的詩,所必須要把握的一個要點或樞紐點。
真核心即一種內在性之不可思議之高密度的力量。它已無所謂內外、先後、規範或是非對錯之事,否則,我們只有掉落在核心以外之外圍組織中,看似許多富有規範與相對關係之形式,實際上,它們只不過是未至於核心力量時之一些不成熟之情愫或表達罷了。所以我們亦無法以我們一般所習慣的文字或文字表達方式,來看里爾克所用字辭之實際意義與象徵。
核心是永存之物,
一如那完美的整體。
但人是成長物,變形物,
不論你從來就在那核心之擁抱中(如幼時),從未曾離開。可是(你必須)在你以自己的生命印證那核心的存在驗證以前,你必須以學習與血淚,為你將來果能呈現那核心的真義所必須的字辭、字句、方式、比喻、象徵做準備。所以:
再麻煩並充滿血淚之生命過程,最後只不過為了找到,或最後只不過剩下幾個象徵性名詞、概念或可能的連結或結構罷了。在里爾克來說,如:
天使、玫瑰、死亡、阿波羅、祈禱、豹、奧菲斯等等。
當這些普通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之字,它們一旦通過詩或生命之核心之方式,再加以應用出來時,很可能它早已不是我們普通所以為之一般意思了。所以當我們頭腦裡的印象,還停留在那些習以為常之一般意義時,那我們想要懂里爾克的詩就有些困難了。當然這也並非說,這樣就完全不可能懂里爾克,究竟同一個字確實可以有很多解釋或說明之方式,甚至我們也很難說哪一種解釋是唯一而完整的解釋。否則里爾克的詩,不論在國內外或各種不同的語系中,怎麼會擁有那麼多歷久不衰之愛好者呢?想來其中原因仍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說:
一、所有的文字都必是一個符號。
二、所有的文字都必以其形式之符號,而象徵性地指向它所要實際指向之物。
三、使此二者成為可能者是「人」,所以,一個真正的人就在統合此三者,而成為屬人存在一切可能者。
好了,詩或詩世界必有其核心之存在,生命亦然,或屬人之存在本身尤其如此。當我們一旦有能力進入於此一「核心」之世界時,我們就會以一種內在而深邃之整體性觀看的能力,有力並自由地找出或創造出我們所需要的文字、符號或概念,並將其象徵性地指向於我們所屬意之實質或存在性之超越領域。這事對里爾克來說,來得尤其重要,因為他異於一般,竟然將「死亡」一辭、一事、一深邃而不可思議之體驗,引進了他核心性之詩歌世界。
作者|
史作檉
1934年生,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
擅長以全史觀的視野從哲學、心理學、藝術等層面思考現實的人生信仰、生命現象、文化理念等諸多與人的存在相關的課題,並兼及詩歌創作和繪畫。
曾任教於台灣大學、文化大學、新竹高中,現以舉辦民間長期講座為主。著作等身,影響深廣。
里爾克已成典故
里爾克與死亡
里爾克的生命追求
少女的祈禱
J.P Jacobsen之影響
Amiel的追尋
人神互換
里爾克詩歌藝術三大結構
翻轉與顛倒
人神與天使
天使之愛
里爾克與天使
死亡何處
生死之真生命
文明與自然
從里爾克詩歌論中西文化
中西之自然與生死
讀詩與懂詩
大自然裡尋訪里爾克
自然是什麼
自然與存在
從里爾克「悲歌」中看生命
結語補述
書名:尋訪里爾克
原文書名:
作者:史作檉
ISBN:9786267430392
出版日期:2025.6.6
定價:320
尺寸(寬*長):17×23cm
頁數:192
CIP:875.51
裝訂:平裝
印刷:單色
適讀年齡:18歲以上
出版社:典藏藝術
類別:人文社科->哲學->西方哲學
書系:史作檉系列—哲學思維與美學況味
於自然,
即神話,
所有直線都消退無蹤,
唯委婉而象徵,
甚至是翻轉而顛倒,
樹已向人而訓誡,
人自「死亡」而重生,
里爾克已成典故
阿波羅不再思考,
他唯有豐潤而堅實之身軀,
那胯下之生命,
讓每個人都重新想像一下你生命的生殖器吧!
你必須改變你已有過的生命與生活。
里爾克已成典故。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確實是近代深刻、細膩而又充滿神祕感之詩人。但嚴格來說,他在詩歌中之真正成就,更是他自身生命或做為一個真正「人」之工作的完成。至於詩歌,只是他的一種特殊之表達工具罷了。
里爾克的詩實在很難讀,但它竟然在全世界引起那麼大的注意與愛好,也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之事。於此,假如我們要探其根本原因,可能是因為:
里爾克以其特有之文字操作方式,以及其詩意之辯證方法,將其對自然與生命之細膩而徹底的感觸,予以高密度地完整加以呈現,所以,不論你懂不懂他在詩歌中所呈現之內涵與意義,你都可以有所感觸地,與他形成一種生命內在性之默契。這幾幾乎是其他詩人所難以與里爾克匹敵的地方。也許這就是里爾克所以有能力進入於詩歌特有之「核心」地域,所產生不可思議影響力的根本原因吧!
其實所謂詩歌之核心,就是屬人存在之內在的核心。它不再屬於任何形式、技術、關係等相對之事物,反之,它是一種「觸動」,一種「力量」,或一種原發性之力量。所以,如以此原發性之內在核心的力量,再看有關天使、玫瑰、神話、日常事物,乃至上帝等,都將產生前所未有之不可思議之象徵性極高的密度與效果。我覺得,這恐怕是我們讀里爾克的詩,所必須要把握的一個要點或樞紐點。
真核心即一種內在性之不可思議之高密度的力量。它已無所謂內外、先後、規範或是非對錯之事,否則,我們只有掉落在核心以外之外圍組織中,看似許多富有規範與相對關係之形式,實際上,它們只不過是未至於核心力量時之一些不成熟之情愫或表達罷了。所以我們亦無法以我們一般所習慣的文字或文字表達方式,來看里爾克所用字辭之實際意義與象徵。
核心是永存之物,
一如那完美的整體。
但人是成長物,變形物,
不論你從來就在那核心之擁抱中(如幼時),從未曾離開。可是(你必須)在你以自己的生命印證那核心的存在驗證以前,你必須以學習與血淚,為你將來果能呈現那核心的真義所必須的字辭、字句、方式、比喻、象徵做準備。所以:
再麻煩並充滿血淚之生命過程,最後只不過為了找到,或最後只不過剩下幾個象徵性名詞、概念或可能的連結或結構罷了。在里爾克來說,如:
天使、玫瑰、死亡、阿波羅、祈禱、豹、奧菲斯等等。
當這些普通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之字,它們一旦通過詩或生命之核心之方式,再加以應用出來時,很可能它早已不是我們普通所以為之一般意思了。所以當我們頭腦裡的印象,還停留在那些習以為常之一般意義時,那我們想要懂里爾克的詩就有些困難了。當然這也並非說,這樣就完全不可能懂里爾克,究竟同一個字確實可以有很多解釋或說明之方式,甚至我們也很難說哪一種解釋是唯一而完整的解釋。否則里爾克的詩,不論在國內外或各種不同的語系中,怎麼會擁有那麼多歷久不衰之愛好者呢?想來其中原因仍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說:
一、所有的文字都必是一個符號。
二、所有的文字都必以其形式之符號,而象徵性地指向它所要實際指向之物。
三、使此二者成為可能者是「人」,所以,一個真正的人就在統合此三者,而成為屬人存在一切可能者。
好了,詩或詩世界必有其核心之存在,生命亦然,或屬人之存在本身尤其如此。當我們一旦有能力進入於此一「核心」之世界時,我們就會以一種內在而深邃之整體性觀看的能力,有力並自由地找出或創造出我們所需要的文字、符號或概念,並將其象徵性地指向於我們所屬意之實質或存在性之超越領域。這事對里爾克來說,來得尤其重要,因為他異於一般,竟然將「死亡」一辭、一事、一深邃而不可思議之體驗,引進了他核心性之詩歌世界。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