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家變成貓:藝術史上最強藝術貓的生活與時代
NT$450我不是貓,我是傳奇!
霸氣登場!藝術史上最偉大的22位藝術家「貓」來了!
從文森‧貓谷到貓爪‧克利,最萌「貓貓」化身藝術大師,喵力全開!
本書讓您認識藝術界最具影響力、毛絨絨的貓咪們。
我不是貓,我是傳奇!
霸氣登場!藝術史上最偉大的22位藝術家「貓」來了!
從文森‧貓谷到貓爪‧克利,最萌「貓貓」化身藝術大師,喵力全開!
德國藝術家湯瑪斯.魯夫為今日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他重新定義攝影學中的概念可能性,同時捕捉並質問攝影作為視覺體驗之手法與工具的本質。本展展出藝術家 1979 年創作以來,約 31 個系列中的 15 個系列,共 105 組件作品,新作品系列《中國樣板畫》(tableaux chinois)也將於亞洲首次展出。
Look Again!再看一次,看透古典神作的天才密碼!
每幅古典名作,都是進入另一個時代的窗口。
本書不是要帶你穿越時空去想像觀看者最初是如何畫出這幅畫,而是要鼓勵讀者用現代人的能力和現代人的參照資料「再看一次」(look again)。
臺灣方興未艾的文化治理新主張
行政法人是什麼?為何這種組織制度可以從16世紀英國發展至今,飄洋過海成為目前臺灣博物館及美術館領域中最具話題性的未來選項之一?而它秉持的「臂距原則」又是如何讓文化藝術組織的專業治理與政府分權、課責之間,維持一種令人又愛又恨的平衡關係?
解密馬諦斯、畢卡索、安迪.沃荷、草間彌生、徐冰等20位大師的20件代表作,根據相同的「七把鑰匙/七個關鍵」(seven keys)來解釋作品的創作根源及其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交流。
從探源到擴張,從東方美學思維到全球化科技藝術介入,
關於水墨的九個叩問──
全書貫穿古今,從美學史角度細膩分析東西方藝術史與美學,提出中國山水畫發展之獨特見解,並且重新思考「水墨」在當代的意義。
時代與繪畫的糾結!
「祖國愛」v.s《慶祝日》
「普羅思潮」v.s《我的家庭》
「皇民化」v.s《二重橋》
陳澄波畫作背後因時代而被遺忘的故事,本書將提供一把重啟之鑰!
繼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後,又一精彩之繪畫論述
從模仿、表現、形式、現代性、抽象和再現……探究繪畫的脈絡與發展
我們該如何觀看、如何思索我們所見的景物?我們能不能相信畫裡的東西?現代藝術是怎麼一回事?過去兩百年來,改變繪畫本質的因素是什麼?古代的繪畫,又是如何一步步達到今天的狀態?
歐洲/美洲/亞洲
超過100個藝術展覽案例
全面了解當代藝術生產線的生成與脈絡
這是一本有關當代藝術生產的生態動畫書,也是藝術社會學與人類社會學的移動式視覺對話。
國內第一本關於禪與西方五○年代藝術研究之論述
當西方碰上東方,當現代藝術碰上禪……
何謂禪與禪的藝術?
禪無可言喻,只能心領,它訴諸一種生活態度與「空」的美學。
當西方五○年代抽象藝術碰上禪時,是怎樣地直接或間接的產生創作上的化學效應呢?
打開藝術書寫世界
管窺與丈量藝評的跨際語言、生產文化與其傳播社會
本書是作者以「元藝評」(Meta-art criticism) 的概念,視「藝評研究」為藝評的本體,叩問何謂藝評與其範疇,期能從藝評語言的生產過程及其生態,管窺與丈量藝評語境、美學生產,進而勾勒出藝術社會中的語言與文化機制。
本書集結了「春之當代夜」系列講座2015-2016年的發表成果,共收錄侯王淑昭、龔彥、黑田雷兒、徐文瑞等24位專家學者的講座內容與專文。
本書書名挪引亞里斯多德的《詩學》(Poetics),乃是強調策展之實踐創造性,如同詩學作為一種「從無到有」的「生成」。書寫原則上建立在作者對於大量國際雙年展的觀察,其中也包括作者所協同策展的台北雙年展。因此書中除了有許多相關理論收集整理之外,還包括很多的策展案例摘要,無疑是一本台灣近年來討論策展的重要著作。
本書收錄了身兼藝評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的皮力自1995到2016年間的25篇評論文章。皮力以諸多當代藝術作品案例與藝術/文化圈現象為討論切入點,希冀在藝術創作及評論實踐與這些課題的相互辯證與對話之下,可以讓讀者對於當代藝術創作與評論有一清晰而整體的理解。
藝評-
作為啟蒙精神的延續
作為辯證文學的展演
作為美學定義的伸張
作為跨語際的實踐
作為歷史意識的表態
作為藝術理論的聲言
作為思想與行動的聯結
作為前衛的守護角色
作為文化發展的經驗參照
作為新感知世界的陳述